李东垣“阴火”之我见
- 格式:pdf
- 大小:88.69 KB
- 文档页数:2
创立“阴火”论。
阴火实乃内伤之火,其病因为饮食伤干扰心包。
人以胃气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内伤脾胃,对证施治,往往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火与元气不两立”,提出益元阳与降阴火的辨证关系。
“阴火”乃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得以乘其土位,创制了“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阴火”的病因为饮食伤胃,劳倦伤脾,七情伤气。
该火因热自内生故谓之“阴火”。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1]由此可见,元气与阴火是有矛盾关系的。
元气升发温煦心肺,下济肝肾。
五脏之中,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心居上焦,肾居下焦,肾水上承,心火下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气机运行,全凭升降,而脾胃为升降之枢纽,推动了脏腑精气的循环化生。
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他阐述了元气虽为“五脏六腑之本”,但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
“阴火”一论,后世有医家理解为“阴虚火旺”之意,也有认为其是“虚阳上越”,可谓见仁见智。
刘炳凡在其《脾胃论真铨》中提出,此火不是温煦机体新陈代谢的“少火”,“少火”与元气互相资生。
而离位的“阴火”,实为“食气的壮火”,故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称其为“元气之贼”[2]。
2 “阴火”的临床表现、治则及代表方剂《灵枢·五邪篇》云:“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胃为阳土,喜润,以通为用;脾为阴土,喜燥,以升为补。
阳有余,则胃气有余,相对而言,则脾阴不足,阳有余化为热中,热主化谷,则善饥。
清代医家叶天士,对脾胃学说进行发挥与创新,他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润通降”。
李东垣指出:“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摘要】李东垣是一位在宋代活跃的医药学家,他提出了消渴方剂并倡导了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认为消渴病机主要是因为阴虚引起的内热。
这种理论启示我们在治疗消渴病时应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思路也为今后的医疗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李东垣、消渴方剂、阴火学说、消渴治疗、启示、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法。
1. 引言1.1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其消渴方剂在治疗消渴病症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消渴病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范畴,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
李东垣在治疗消渴病时注重阴火平衡理论,即阴阳失调导致火热内生,进而引发病症。
阴火学说认为,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在治疗消渴病时,李东垣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模式。
李东垣还主张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包括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这些启示为今后治疗消渴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正文2.1 李东垣及其消渴方剂李东垣,唐代著名医学家,是中国医药史上消渴治疗方面的权威人物。
他在《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消渴病证的病理、辨证和治疗方法,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案。
李东垣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平和、清热、养阴,并注重辨证施治。
在消渴方剂的应用上,李东垣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处方,如知柏地黄丸、龙胆瀉肝丸、黄连阿胶汤等。
《脾胃论》阴火探析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著《脾胃论》一书,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系统理论框架,对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睥胃学说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提出的“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辟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但书中所提出的阴火慨念,因释义不明,引起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今将笔者之一得浅见就求正于同道.敬祈指正。
1阴火的涵义火为阳邪,其前冠以阴字,则疑惑顿生。
说明阴火的涵义.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这个阴字。
东垣之学.溯源于《内经》,阴火之论.亦不例外。
《脾胃虚实传变论》先引《内经》原文:“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
”文中“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与“病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是相对而言的,阴和阳分别指内外或表里。
阴字一解,阴火涵义自明。
在此,东垣引用《内经》原文,明确指出阴火乃内生之火,其病因为饮食劳倦,情志所伤.病机为脾胃受伤,气机升降失常,“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气机郁闭而生内热。
本论引《内经》原文为纲.概述了脾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物质的源泉及脾胃虚实相互转化的关系,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
此段引文亦可理解为有关阴火论述的纲领,是后文进一步阐述阴火的病机和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理论依据。
阴火.既然为内火.饮食劳倦、七情致病又各有所伤,那么,阴火就不应仅仅限于睥胃和甘湿除热。
所以,东垣在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诸书中还多次明确指出阴火为心火、肾火、肝火、肺火以及经脉之火、五志化火、实火、虚火等等,并一再申明阴火是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引起,以区别外感之火。
同时,察东垣诸书,其所论阴火也无一处为外感之火。
这样,阴火的概念就很明确了,阴火是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导致的内伤之火,有虚有实,可见于各个脏腑。
但结合东垣对阴火的病因、病机.特别是治疗方面的论述.笔者认为,阴火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上面所述为广义之阴火.并非东垣所发明,宋·庞安常著作中早已有之,张元素及后代医家亦屡屡论及。
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发表时间:2015-11-23T17:22:34.57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作者:仇玉平[导读]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
仇玉平(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50001)【摘要】“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关键,笔者从金元时代的医学背景出发剖析“阴火”的内涵,认为“阴火”是病理“心火”,即君火失制、相火妄为之“心火”,病因为脾胃气衰,湿气下流。
“阴火”致病,主要表现为非独发热、首犯冲、督二脉、致病广泛、证候多端、法时升降等特征。
【关键词】阴火 Yin Fire;内涵 Connotation;特征 Feature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65-02 Extra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 of Lidongyuan’s “Yin Fire” 【Abstract】The "Yin fire" is the key in Lidongyuan’s Spleen and Stomarch Internal Injuries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Yin Fire” embarking from the medical background of the era of Jinyuan, that "Yin Fire" is the pathological "Heart Fire", also means that King’s fire out of control and Premier’s fire audacity. Disease caused from qi failure of spleen and stomach and moisture following down. The causative of "Yin fire", main show is not exclusively a fever, first infringing upon Impact pulse and Du meridian, pathogenic widely, multiterminal, lifting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但因他对“阴火”的内涵并未阐述清楚,导致后学者颇多争议。
我对李东垣阴火论的认识发表时间:2010-11-02T15:19:20.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9期供稿作者:霍湛锋[导读] 在病因病机、舌脉症等方面作了分析和鉴别,“阴阳之证,不可不辨也”。
霍湛锋(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223600)【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9-0353-03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垣,首先提出阴火一词,并在其《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密藏》、《医学发明》等主要著作中,反复使用阴火论述病理,时详时略,具体时直言心火、相火为阴火,有时还将阴火分别虚实落实在脏腑上,指导治疗用药;有时只言阴火,对其定位不明,审因含糊;总之对阴火概念无明确阐述。
如何正确理解东垣所谓的“阴火”,阴火是怎么形成的?阴火的病理机制是什么?临床有何特点?怎么治疗阴火证?笔者在诊余学习东垣原著后,结合临床实践,对李东垣阴火论有点滴粗浅认识,现叙述于后,以供同道参考。
1、从阴火之名认识阴火含义古人凡事必先正名,名正则言顺。
东垣命名阴火,其用心良苦,分析其根据和道理有三方面。
第一,东垣运用阴阳学说将人身生理之火分为阴和阳,《内经》称之为“少火”,同时又根据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把属于人身阳气的生理之火又分阴阳,在《脾胃论》中引用《内经》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作为立论之据,以区分阳气精和柔之不同作用,因此运用阴阳学说将生理之火分为“阴火”和“阳火”是顺理成章的;他在《内外伤辩惑论·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脉下部无脉》也说:“阳火之根,本于地下,阴水之源,本于天上。
”这是从生理角度将水和火作为一对阴阳。
阳气在人身是无处不在的,故五脏六腑都各自有其自己的火,此火在正常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通常生理上将火分阴阳实际意义不大,因为无论阴火还是阳火,在人体都是阳气,都属《内经》所言的“少火”范畴,共同发挥温煦作用,所以他从生理上更突出地、多次的强调阳气和元气。
关于阴火本质李东垣“阴火”理论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李东垣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经验,又根据他本人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体验,以脾胃立论,创脾胃学说,为内伤发热证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新途径,其首创的“甘温除热法” ,至今在临床上仍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但他的脾胃学说中提到了“阴火” 这个非常重要却又很模糊的概念。
所以,明确阴火为何物,其产生机制究竟如何,对学习脾胃学说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阴火本质的认识有学者 [1] 通过对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及《医学发明》4部著作的总结,发现共有43处出现“阴火” 一词,然而所指并不相同,包括心火、肾火、脾火、肺火、相火、五志之火等,因而导致后世众说纷纭。
但是,阴火既然包括上述诸火,说明诸火只是阴火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张关生 [2] 也指出,阴火是以脾虚症状为主,火热症状为次的综合症候群。
所以,若单以一脏具体之火来定义阴火,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那么,阴火是个什么概念呢?《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云:“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
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
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
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
如阴气附于上,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
又云:“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由此观之,若脾胃虚弱,阳气不能居于阳分,而入于阴分,则成阴火,且容笔者试论之。
上述原文提到,阴盛则上乘阳分,导致阳道不行,那么,阳分之中本来存在什么呢?原文中还提到,泻阴火的方法,是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上出阴分,再以辛甘温药接其风药,散火于阳分,所以,阳分之中存在的即是来自阴分的“火” 。
结合“夫阳气走空窍者也” ,“使火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可以推断阳分之中存在的“火” ,就是阳气。
而此处李东垣以“火” 来代指阳气,难道不是说明阴分中阳气已经化为火邪了吗?既然泻阴火需要让已化火的阳气上出阴分,则说明停留在阴分的阳气,便是阴火的来源。
“阴火论”之我见1 阴火的来源东垣的“阴火”渊源于《素问》“阴虚生内热”之文。
如《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行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他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饮食劳倦,内伤发热,正是《素问》所述的病变过程。
其阴虚之义,即内伤脾胃,中气不足。
而气之所以不足,实为脾胃损伤的结果。
东垣先生在引申和阐发《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理论之后,在其所著《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所以生也。
”先生这里强调的是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生。
这也是东垣内伤学说的基本观点。
产生阴火的病机关键,则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
东垣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相互对立和制约的关系。
内伤病理的变化,就在于气与火关系失调。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为热中论》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上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上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一负。
”元气不足时,阴火则亢盛;反之,元气若充沛,阴火自降敛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
至于气火失调的原因,东垣认为,大凡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或者忿怒、悲思、恐惧等情志变化,皆能使元气亏损、阴火炽盛而出现内伤热病等病变。
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故脾胃气虚所致的升降失常则为内伤病变的病理之本。
东垣对此十分重视,在其论著中不厌其烦地从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两个方而加以阐发。
其以内伤恶寒发热为例,深入分析了这一病变机理。
如在分析内伤恶寒和发热的病理时,他说:“心肺无所禀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营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寒无日处,便恶之也……”东垣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上,尤其侧重于升阳益气、潜降相火和调理气机、理顺升降之法。
力日增。
甚至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开始给中医立法;美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则把中药作为一种战略产业发展 全球的中医药产值也是逐年直线增长。
但是极其奇怪的是,作为发源地的我国,却出现了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中医药年产值规模仅占全球的3%的尴尬局面。
民族精华被世界排斥,同时世界又在掠夺着民族精华。
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还是要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只有中国人真正下决心排除干扰,充分地继承研究中医,才会有效地发扬揭示中医。
当中医药疗效日益发挥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受了益(包括经营中医药生意的人),会促使更多的世界的人民接受、相信中医,甚至掀起新医学的革命。
同时,国家政策还要对于中医药进行有效的保护。
中医科学可以是没国界的,但中医的专利成果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这应该是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两个基本方面。
5 结合与独放结合,是指中西医结合;独放,就是中医或西医的单用。
中西医结合!、团结中西医!,是几十年以来国家提倡的政策,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难题。
从哲学来看,结合属于矛盾的统一,独放是矛盾的对立。
结合是两点论!;独放是一点论!。
两点论!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问题是,究竟如何操作促成结合?至今没有明确有效方案。
很多的结合!都是虚浮幼稚。
结果,中西医既没结合好,也没团结好。
笔者认为抛开中西医学术上怎样结合不谈,就从哲学上论证,对立!、统一!的互相转化∀∀∀它的转化条件是严格甚至残酷的。
条件应该是:当对立双方处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即对立的成分应该是两强,才有真正的统一,抑或叫做结合!、和谐!。
因此,中医目前应该的路子只能是:中医人就是中医为主,能中不西!,大力运用本医学的独特理论经验,大力发掘治疗疑难病常见病的疗效,利用不断提高的有效率(尤其是西医达不到的有效率)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那时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成熟时期。
目前关于结合的说法争论甚多,但是从哲学最高级别的务虚来论证,似乎高屋建瓴,即先坚决独放,再两强结合。
浅析李东垣阴火理论作者:王海明郭希勇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8期关键词:李东垣;阴火理论;病理机制;脾胃论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96-02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以号行世,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金元四大著名医学家之一,“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李东垣著作颇多,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1]。
他在中医理论方面提出的创造性论点,如内外伤辨惑论、内伤脾胃论和与之相关的阴火学说等,这些论点的提出都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关于“阴火”理论,其内容散在于内外伤辨惑论与内伤脾胃论之中,李杲本人未列专论,也并未作为一种学说单独阐述,经后人对其总结归纳,而为阴火学说。
笔者在研读李东垣原著后,结合临床实践,对李东垣“阴火理论”作了系统的深入研究,现对阴火的概念内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禁忌等做出梳理与归纳。
1阴火的概念“阴火”的提出,是李东垣运用阴阳学说,精研《内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辨别内伤和外感发热不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提法。
他在《脾胃论》中引《素问·调经论》“病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又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2]。
”将内伤病引起的发热认为生于阴者为“阴火”,将外感病引起的发热认为生于阳者为“阳火”,为了把因于外感六淫之邪的发热和内伤饮食劳倦的发热鲜明的区别开来,李东垣提出了“阴火”、“阳火”。
李东垣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的理论,认为“阴火”是指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而导致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阳气浮动,气火失调的一种致病性内伤之火,《内经》称其为“壮火”。
它不仅包括心肝肾诸脏内生火热,而且君火、相火、虚火、实火,郁火等也蕴含其中,如果试图用某一种火如心火、肾火、相火、虚火、实火来代替“阴火”,恐以偏概全,有失东垣本意。
李东垣阴火理论初探标签:李东垣;阴火;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李东垣阴火理论是临床常用的理论之一,产生于金元之河北易水。
金元战乱,民众生活极不安定,因贫困而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伤及脾胃之病极多,加之借用外感方法治疗内伤杂病而误治者屡见不鲜,这都促使李东垣详辨外感和内伤,提出不可以外感法治疗内伤不足之证,从而形成了阴火理论。
1 阴火概念在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4本著作中,使用“阴火”一词共43处,其中明确指出阴火为心火有2处、肾火5处、脾火3处、胃火1处、肝火1处、肺火1处、经脉之火6处、五志化火2处、实火1处、虚火6处[1]。
如果用某一种火定义阴火,则难免以偏概全;若用阴火的临床内涵描述其概念则更有临床意义。
所以,可将李东垣所论之阴火定义为:由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而伤及脾胃,脾胃元气损伤,运化失健,脾湿下流,引动阴火,阴火上乘,表现为时时畏风寒和间而燥热的证候特点。
治疗以甘温除热法,具体包括补中升阳、升阳散火和升阳除湿。
2 阴火病因病机与证候特点2.1 病因病机《内外伤辨惑论》云:”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
”说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为由胃伤及脾,劳役过度为由脾伤及胃,精神刺激(包括喜、怒、忧、恐等情绪过度,为情志内伤)均可成为阴火产生的病因。
由“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
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内外伤辨惑论》)可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等导致脾胃元气损伤,运化失健,谷气下陷,脾湿下流,引动阴火,阴火上乘是阴火的基本病机。
2.2 证候特点脾胃元气损伤为病因日积月累而成,故谷气下陷一旦形成则常常有之,故阴火患者平时即乏力、喜卧、四肢无力、便溏,即“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倦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胃论》)。
学习李东垣的阴火学说2022.05.23跟肖师学中医第30期林佳明:《复习·运用仿三甲散案例》提要:学习此案例之目的,一是学如何准确辨证,二是学如何运用仿三甲散。
1,【病例】某男,62岁,慢性附睾炎半年余,左侧睾丸下坠肿大,刻诊: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厚腻罩黄,舌下静脉紫暗、粗大、分枝,脉濡滑有力,左关为甚。
2,【分析】(1)因为左关脉主肝,所以患者脉濡滑有力,左关为甚,说明肝病变了。
病人既存在肝病变,又存在睾丸肿大,由于肝经绕阴器(生殖器官),所以睾丸肿大的病位在肝无疑。
(2)苔厚腻罩黄主痰热。
舌下静脉紫暗、粗大、分枝,主气滞血瘀。
病机应该是痰热陷入肝的血脉中,壅塞脉络导致气滞血瘀。
因此病性为痰热与血液胶固,即主客浑受。
3,【诊断】痰热入肝的血脉,主客浑受。
4,【治法】用仿三甲散将痰热从肝的血脉中提出来,再用温胆汤降胆胃,将痰热排出去。
5,【治疗】炙鳖甲20克,柴胡10克,穿山甲3克(呑服),僵蚕10克,土鳖虫10,桃仁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法半夏15,茯苓15,木香10,蜈蚣2条。
6,【效果】服药三剂,胀痛大减,肿胀也消除很多。
去掉木香,蜈蚣,再服三剂病愈。
7,【按语】虽然睾丸为肾所主,但是由于肝经绕阴器(生殖器官),睾丸与肝有联系。
当肝气郁结时,可导致睾丸肿大,用木香蜈蚣散治之,木香蜈蚣散组成:广木香10克,蜈蚣3条。
主治:一侧或两侧睾丸肿大而痛。
用法:共研细末,分3次服,大人白酒冲服,小儿煮甜酒服。
谢谢肖老师的倾情分享,静脉曲张导致的瘀积性皮炎,奇痒难忍,常因搔抓感染,久之红肿、糜烂、渗出,严重的久不收口,基层皮肤科常见。
感谢肖老师,给解决疑难杂症打开了一条思路~~肖老师将脏腑辨证、六经辩证、圆运动等中医体糸融合一体,对指导临床实践十分有价值,对培养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及辨病辨证指明了非常重要的路径,对提高疑难病的辨治能力非常有意义。
感谢各位老师毫无保留的传授和分享感谢肖老师,给我们解决疑难杂症打开了许多思路。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摘要】李东垣是我国中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为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东垣在有关内伤发热的论述中,提出了“阴火”的概念,由于论述过于简洁,引起后世医家对“阴火”的概念、病位、病性、病机、症状、治疗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众说纷纭。
就“阴火”而言,笔者认为是脾胃内伤,元气不足的基础上,由相火和心火转化而成。
【关键词】李东垣;阴火;元气;相火;心火【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0-0236-01“阴火”是李东垣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后世医家对此议论纷纷。
以下,笔者对李东垣“阴火”病机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阴火是在元气不足的基础上内生而出的一种火热邪气,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是阴火产生的第一步。
王武兴先生[1]认为:李东垣所论述的元气包括包括谷气、营气、清气、卫气、少阳上升之气、五脏六腑之气、十二经脉之气等在内的生理之气,凡脾胃受病就会导致元气虚,而凡种种阴火证的产生都是因为东垣所论之元气亏虚所导致的,而“相火离位、心火上冲、虚阳外越、血虚阴亏”等都是元气不足导致的,只是发病的方式和类型不同而已。
阴火起于脾胃内伤,元气不足,李东垣在著作中曾多次强调,如:《内外伤辨》:“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
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
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
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
”李氏认为,百病根源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归根到底是四者都能使“中气不足”;阴火发病,更是这样,脾胃内伤,元气不足,升降失常,这是阴火产生的始发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