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黑色幽默与存在主义
- 格式:docx
- 大小:12.71 KB
- 文档页数:1
黑色幽默,英文名:black humor美国现代文学流派。
盛行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65年,弗里德曼将12位作家的作品编为一本短篇小说集,题名《黑色幽默》,流派的名称由此而得。
黑色幽默小说力求突出生存环境的荒谬冷酷,嘲讽挖苦和攻击传统价值与美学观念,表现世界的异化、人性的沦落与情感的破碎。
有评论家称之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玩笑”。
黑色幽默是可以说是反理性、反理想主义的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在60年代初兴起后,很快就厕身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重要文学流派的行列。
它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重视,除了它深刻的思想内蕴和审美价值以外,还因为它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
综合起来,它具有如下艺术特色。
第一,特殊的幽默风格。
“黑色幽默”和传统文学中的幽默不同。
在西方传统文学中,一般来说,悲剧和喜剧的区分是很分明的。
喜剧讽刺反面人物的丑恶和畸形,悲剧表现正面英雄的痛苦和不幸。
但“黑色幽默”文学打破了这种界限,悲剧的内容采取了喜剧的艺术处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即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这就给传统幽默的美学形式引进了一个新因素:认为痛苦是可笑的,对不幸采取嘲笑的态度。
“黑色幽默”的嘲笑讽刺表现得很含蓄,带有寓言性质。
作家并不明确作出道德、政治的评价,而是让读者从这些冷隽的幽默和喜剧形式的笑声中,领悟出某种含蓄的寓意来。
作家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描写现实的手法,他们总是用放大镜、哈哈镜来看待世界、反映世界,采取无限夸大的笔法来表现客观事物,因而使其扩大、变形,促使那些阴暗、丑恶的东西更突出,更可憎,更可笑。
尽管作家抱着冷眼旁观和不加评判的态度,然而读者却能在寻思和回味中悟出其中的深刻的寓意。
第二,“反英雄”式的人物。
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又有一定的追求。
这些人物常常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坏自己所建树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议自己所接受的,例如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场》的主人公毕利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物;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义公尤索林是一个卑微猥琐的怕死鬼,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学。
除了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还特别强调文学的党性与社会主义精神。
从阶级属性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属于无产阶级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有高尔基《母亲》,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
解冻文学:19世纪50年代,苏联文坛对斯大林时代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歌颂文学进行纠正,批判“无冲突论”,创作思想空前活跃,很快形成了一股后来被称之为“解冻”的文学思潮。
于是,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出现的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品有些与时代相呼应,有些反映在现代思潮冲击下当代青年的心态。
《解冻》一书结尾被认为是“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
解冻文学思潮历时近十年,是当时苏联文学的第一波主潮。
冰山原则:通过省略的方式,用简洁的语言塑人物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最大限度的藏在形象当中,含而不露,使读者通过形象去解读作品的意义。
1931海明威第一次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这一原则。
其特点有:1.塑造性格单纯质朴但内涵丰富形象 2.情节简洁明了 3.电报式的语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
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涉及欧洲其他国家,称为前期象征主义。
到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很有影响的国际性文学流派称为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有爱尔兰诗人叶芝、英国诗人艾略特等等。
其艺术特点一脉相承,主要有: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墼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支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艾略特的《荒原》是其代表作。
是产生最早,影响最远的一个文学流派。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文学流派。
它源起于德国,继而波及到欧美各国家。
表现主义在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表现。
存在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
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
主观意识决定存在的意义,但承认有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如果现象的存在不转化为存在的现象,而我们又只有通过考察这种存在的现象才能对存在说点什么,那么,首先就应该建立那种使存在的现象和现象的存在统一的确定关系。
如果我们考虑到,以上所说的一切都直接受到对存在的现象的揭示性的直观的启示,建立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可能就容易得多了。
倘若不把存在看成揭示的条件,而是把存在看成能以概念来确定的显现,我们一开始就值得了,单靠认识不能为存在提供理由,就是说,现象的存在不能还原为存在的现象。
总之,在安瑟伦和笛卡尔所谓本体论证明意义上存在的现象才是“本体论的”。
1、黑色幽默──当代美国文学中的重要流派,因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辑印小说片断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又云黑色喜剧、•病态幽默0 。
此派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往往通过冷嘲热讽、•玩世不恭的态度,通过残酷而荒诞的寓言式艺术形象来鞭挞社会,•把滑稽幽默与崇高严肃、喜剧与悲剧、顺序与错乱交错迭印,组成一体,•从强烈对比中揭露现实。
主要作家有海勒、品钦、巴思和巴塞尔姆。
2、魔幻现实主义──本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拉美文坛上的一个小说流派。
早在20年代,艺术批评家弗朗茨.罗在研究后期欧洲表现派绘画时就使用了这一术语。
此派吸收古印地安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借鉴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经验,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意识流、象征、•比喻手法,变现实为神话,变现实为梦幻,变现实为荒诞,用神秘、•离奇、魔幻色彩表现出了拉美的神奇现实。
主要作家有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卢尔福等。
3、摹仿说──古希腊传统的文艺学说。
•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当时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诗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强调了文艺与现实不可分离的关系,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现实主义创作奠定了基础。
4、正常的儿童──古希腊人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塑造了高大完美的、充满着理性光辉的众神形象,并曲曲折折地折射出古代社会进化的遗迹和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这种正常的思维有别于早熟的儿童和粗野的儿童,因而得名。
5、第十位文艺女神──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萨福曾开办学校,•教少女学习音乐和诗歌。
她写诗9卷,其独唱琴歌歌唱爱情和美德,•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有很强的感染力。
柏拉图因之将她称之为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之外的“第十位文艺女神”。
6、木马计──战史中著名的智慧故事。
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亚10年不下,奥德修斯遂设计假意退兵,藏伏兵于巨大的木马之内。
特洛亚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推进城里。
当夜,希腊联军回兵,与木马中的伏兵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亚城。
黑色幽默是一种以讽刺、冷嘲热讽等方式表达出对社会、人性或悲剧事件的一种特殊艺术手法。
它通过融合讽刺与笑声,以一种不合常规的方式来探讨敏感、严肃或令人不安的主题。
以下是黑色幽默的几个常见的艺术手法:
1. 对比:黑色幽默往往通过对比来突出讽刺的效果。
通过将正常与反常、愉快与痛苦等截然不同的元素相互对照,来制造出滑稽而反讽的效果。
2. 反转:黑色幽默常常运用反转的手法,将本来应该是喜剧的情节或场景,转变为悲剧或荒诞。
这种反转使得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一种深层的无力和不安。
3. 夸张:黑色幽默经常采用夸张的手法,放大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表现形式,以揭示其中的荒谬或荒诞之处。
通过夸张,黑色幽默能够更加生动地体现出它的反讽意味。
4. 隐喻:黑色幽默借助隐喻的手法,将某种悲剧或严肃事件与不相关的主题进行联系,从而达到一种戏谑、嘲笑的效果。
这种对比使得观众在一种反常的联想中感受到黑色幽默所传递的信息。
请注意,黑色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它可能会触及敏感话题或引发争议。
在使用黑色幽默的同时,需要根据场合和受众来判断是否合适,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立场。
英美文学中“黑色幽默”解析与欣赏“黑色幽默”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至今仍在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以荒诞和滑稽的形式来表达荒诞、疯狂、可怕的世界,寓真实于荒诞之中,是嘲笑荒诞的现实和痛苦的人生,而别无选择的出路。
标签:黑色幽默;传统幽默;存在主义1、“黑色幽默”的来源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根据一些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艺术特征,选取了十二个作家的有关小说片断,辑为《黑色幽默》集。
八个月后,另一作家尼克贝克又发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
从此以后,“黑色幽默”的名称便广泛传开。
这13位作家中,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巴斯的影响较大,他们与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库特·冯内古特、威廉·加斯等人一起成为黑色幽默作家的代表。
从60年代中期开始,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异军突起,成为美国现当代文学中举足轻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文革”后期开始,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被翻译成汉语。
进入新时期以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就更多地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些作品的汉译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黑色幽默小说的特点“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态度。
“黑色幽默”所以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战争创伤、社会动乱所引起的人们对末日临头的预感和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丧失。
一句话,是本身就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
黑色幽默作家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病,看到了周围世界与“自我”的敌对,不再相信“社会和谐”的说法,对人类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
他们信奉存在主义,但比存在主义走得还远。
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中,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浅谈黑色幽默的审美理念】审美理念【浅谈黑色幽默的审美理念】审美理念摘要:黑色幽默是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产物,是在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常以非常规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
黑色幽默的产生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黑色幽默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黑色幽默;审美理念一、黑色幽默的由来“黑色幽默”的由来,系于偶然。
在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汇编了约瑟夫•海勒、库特•冯尼格特等12个当代美国作家的作品,定名为《黑色幽默》。
由于“黑色”在英语中含有阴沉,暗淡,无望的意思。
弗里德曼也因此被誉为黑色幽默的司令官。
几个月后,另一位美国作家康拉德•尼克伯克发表评论《致命一蜇的幽默》,遂黑色幽默名声大噪,同时把这一类型的作品统称为“黑色幽默”。
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它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
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后现代主义重要流派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作家主张通过小说中人物滑稽可笑的言行来对社会现实进行描写,因而采用幽默可笑的手法,用来揭露社会上存在的丑恶阴暗面,表现作家对社会的不满,及内心的愤懑、忧郁和痛苦,就是一种痛苦的、绝望的、荒诞的幽默。
而且黑色幽默比较善于表现人绝望的境地,用轻松愉快的笔调叙述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在不协调中创造幽默。
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之为“荒诞的幽默、病态的幽默”。
二、黑色幽默与存在主义提到黑色幽默,就会与存在主义联系到一起。
法国的存在主义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两者均强调人的生存价值。
存在主义文学虽然剖析人的忧郁、绝望,强调为个人生存而斗争。
但黑色幽默小说家以讽刺态度表现荒诞的现实世界对人的压迫,他们的作品中表现的忧郁,绝望要比存在主义文学中的忧郁,绝望更令人感到沉闷与压抑。
20世纪60―7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黑色幽默是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产物,是存在主义文学在美国的变种,也可以说是荒诞派戏剧之一。
什么是黑色幽默问题:什么是黑色幽默?答案: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哭笑不得的幽默。
介绍: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哭笑不得的幽默,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杯具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基本概念:《大英百科全书》对“黑色幽默”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
“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
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
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对现代世界文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万有引力之虹》、《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默”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己”)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
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
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
论存在主义影响下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特色作者: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7期[摘要]综观美国60年代黑色幽默小说可以发现,这些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存在十分突出的特征。
以这些小说作品为基础,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去梳理、分析和探讨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特色,以揭示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存在主义影响黑色幽默小说创作一、黑色幽默小说的哲学基础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有其深厚的哲学和文学背景。
总的来说,其哲学理论主要建立在现代反理性的哲学即佛罗伊德主义、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存在主义、尤其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
事实上,哲学的发展及其在文学上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历史过程,而作为这个历史过程的是一连串的社会危机。
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历经了波涛汹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危机。
青年反战运动此起彼伏、妇女黑人维权运动如雷贯耳、环保运动也火上浇油,此外,反主流文化和“新左派”思潮也如火如荼。
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和冲击着当时美国人的思想。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美国人,他们都对当前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命运惶惶不安,浮躁的情绪也与日俱增。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作家,作为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更是开始用一种极端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社会与现实,但面对世界的荒诞与疯狂又觉得无可奈何,因此只有通过一种病态、自嘲、可笑的幽默手法来排除他们心中的不满、愤怒和绝望。
于是,蕴涵虚无主义、异化观念、悲观主义与荒诞意识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作家们创作的基础。
二、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特色存在主义哲学对黑色幽默文学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概而言之,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黑色幽默文学也与存在主义一样注重对“存在”环境和“人”的感受的细腻描摹和铺展,注重刻画特定时期人们的境遇和思维活动。
其次,存在主义文学中的氛围也深深影响了黑色幽默文学。
荒谬、厌恶、恶心乃至怪诞这些词语可以同时修饰这两种文学所营造的氛围和气息。
反乌托邦与存在主义的对比与异同当我们谈论反乌托邦和存在主义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关于人类社会和个体存在的核心问题。
尽管这两个概念在其根本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试图探索人类在一个复杂而混乱的世界中的处境。
本文将对反乌托邦和存在主义进行对比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反乌托邦和存在主义的共同之处。
无论是反乌托邦小说还是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它们都试图通过揭示人类社会的阴暗面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它们都关注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的存在。
无论是反乌托邦小说中的极权主义社会,还是存在主义文学中的孤独和绝望,它们都试图通过描述这些负面现象来反映人类的困境。
然而,反乌托邦和存在主义在其核心理念和方法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首先,反乌托邦更关注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批判,试图通过揭示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来警示读者。
反乌托邦小说中的世界通常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其中个人权利被剥夺,人们被迫接受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描述这些社会的细节,反乌托邦小说试图唤起读者对权力滥用和集体主义的警觉。
与此相反,存在主义更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通常描述个人在一个无意义和荒谬的世界中的处境,强调人类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常常陷入孤独、绝望和无所适从的状态,试图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通过对人类的困境和存在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存在主义试图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责任。
虽然反乌托邦和存在主义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阴暗面和个体的困境。
无论是反乌托邦小说中的社会压迫,还是存在主义文学中的绝望和无意义,它们都试图通过描述这些负面现象来唤起读者的思考。
其次,它们都强调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
无论是反乌托邦小说中的个人反抗,还是存在主义文学中的个体选择,它们都试图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责任。
电影理论Film Theory黑色幽默电影的美学意蕴与价值黑色幽默脱离悲剧和喜剧的范畴,独立存在,具有其典型的美学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功能。
它在文学上的表达方式和美学特征在电影中的叙事模式、情境、人物性格刻画以及语境、镜头语言表现等方面均有体现。
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影像故事,是用“笑”表现“悲”,用荒诞加以宣泄,幽默地揭示时代弊病和社会问题。
黑色幽默电影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一、 黑色幽默的概念(一)黑色幽默1937年,艾吕雅和布勒东两位法国超现实主义者的作品《黑色幽默》的出现,使得“黑色幽默”一词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20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布鲁斯将当时很多作家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汇编成一本书,并起名为《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一词自此传播开来,更多的是被作为美术术语讨论。
如今的“黑色幽默”,泛指荒诞的、病态的、具有喜剧意义的一种艺术类别,“滑稽”与“恐怖”相结合,受者在残忍中感受柔情,在痛苦中享受欢乐,在绝望中大笑,借以发泄内心的恐惧与压抑。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其具有的“荒谬性”可类同于喜剧的“双重悖性”。
恰当地运用滑稽、夸张变形,以戏剧形式演绎人生悲剧,将人类理性的缺失、信仰的泯灭、自我救赎的无力、精神世界的崩塌是其艺术展现的主要部分,集中体现人类可怜的尊严保护心理和消极情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黑色幽默在美国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二战结束后,战争留下的阴影震撼着人们心灵,加之麦卡锡主义横行和越南战争爆发所引起的国内局势混乱、种族歧视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美国民众的精神世界,出现的内心浮躁又毫无追求的颓废心理,为“黑色幽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
(二)浅谈黑色幽默电影在电影领域,通过人物、故事对“黑色幽默”的特性进行展现,通过银幕媒介对“黑色幽默”进行表达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即为黑色幽默电影。
它极端地表达了奇特、逆反和荒诞的解构主义,违背了电影领域传播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所认为的崇高进行批评和嘲讽,对人们的绝望心理进行爆发式发泄,进而从中挖掘出对希望的追求。
如何区分黑色幽默与存在主义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坛出现的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是存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可以说是荒诞派戏剧的孪生兄弟。
作家们以他们的作品来嘲讽社会,但发出的却是一种阴沉的、绝望的大笑。
所以,西方评论家又称它为“荒诞小说”、“黑色喜剧”、“绝望的喜剧”等。
黑色幽默电影以"幽默"的手段来表现"黑色",体现为一种荒诞、病态或是残酷,是一种特定的表现手法,比如在电影《家有僵尸少爷》中,僵尸的形象一反传统,主角喜欢吸血,但是并没有直接去吃人,而是偷偷地用脚把女主擦过血的纸巾偷偷藏入怀中。
"幽默"则由电影中人物的身份、行为与处境以及故事情节与受众的生活和审美经验形成的双重"悖论"体现出来,因此,黑色幽默电影是一种艺术思潮和美学风格;而电影里的黑色幽默则是电影众多表现元素之一。
具有黑色幽默元素的影片不一定是黑色幽默电影,黑色幽默电影一定有黑色幽默元素,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里就有许多黑色幽默元素,但这些电影本身并不是黑色幽默电影。
上文中提到的电影《家有僵尸少爷》才是黑色幽默元素。
有人将黑色幽默与存在主义联系到一起,因为两者都是强调人的生存价值。
存在主义剖析人的忧郁和绝望,强调为个人的生存而斗争,但黑色幽默电影似乎是以一种戏谑的态度去讽刺荒诞的现实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其中所表现的绝望要比存在主义文学中的忧郁更让人感到恐惧。
从表现形式上看,黑色幽默电影经常用荒诞怪异的想象,对人物和环境进行冷嘲热讽,通过极力批判式的描写来表现当代世界的冷漠、荒谬和残酷无情,通过离奇、怪诞的情节来表现其主题。
与西方黑色幽默电影相比,中国的黑色幽默电影是在继续保持中国"本土化"传统的同时,不停地吸收西方黑色幽默电影的叙事方式和电影语言表现技巧。
不同于传统的悲喜剧,黑色幽默电影着重突出的是"黑色"和"幽默"这两个艺术特征,虽然"黑色"带有悲剧色彩,但与非理性的"幽默"结合在一起,正好消解了悲剧的严肃和崇高,从而表现现实的荒诞。
黑色幽默电影大都是将视点聚集在最普通的老百姓身上,片中的主人公(或扮演英雄的人)大多都是人格卑微、在面对现实时往往显得无可奈何的小人物,影片也正是从这些人的人生历程中去发掘故事并升华其所要表达的本质主题。
黑色幽默电影在影像表达上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对风格化的追求,它将电影特有的视听语言以某种特定的排列组合方式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滑稽却又可怕的审美感受。
黑色幽默电影的基调是在无奈中透露辛酸,引人发笑的同时却让人满含泪水。
"荒诞滑稽与冷漠恐怖的融合,构成了'黑色幽默'的独特性。
"这也正是中国黑色幽默电影的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