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存在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316.00 KB
- 文档页数:30
存在主义理论概念: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一战后形成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它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是 20世纪西方各国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反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思辨理性主义,强调哲学应该研究具体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境遇,关注个体内部非理性的主观情绪体验(恶心、荒谬、焦虑、恐惧、死亡的体验),阐发了有关个体行为、自由、选择及其责任的哲学学说。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巴黎人,可能是20世纪最负盛誉的哲学家,经常与其终身伴侣西蒙•德•波伏娃一起周游世界。
他的名字成了存在主义运动的同义词。
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小说和哲学著作,最著名的是《存在与虚无》(1943)。
曾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这个荣誉。
她公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深深地介入到政治左派中。
在他去世时,有几千人自发地涌上街头加入出殡队伍。
诚如报刊标题所言:“法兰西失去了她的良心。
”索伦·克尔凯郭尔有神论存在主义的先驱,生于哥本哈根,并在此度过了他的一生。
存在主义埃德蒙·胡塞尔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现象学的哲学研究方法,或指对现象的研究(指的是我们对对象,事件,或事物的感知或体验),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存在主义的发展。
马丁·海德格尔对现象学进行了扩展和修订,创建另一种被称为解释学的哲学研究方法,即对生动经验的解读(欧斯蒙和刻刀,2003)。
而现象学对之后的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毫无疑问,最广为人知的存在主义者是让-保罗·萨特。
萨特宣称自由选择意味着对自己的存在负全部责任。
世间不存在决定我们命运的既定原则和目的。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专著之一。
萨特认为,上帝不能决定人存在的意义,在我们没有建造我们自己之前,人类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存在主义对诸如约翰·霍尔特,查尔斯·西尔伯曼,乔纳森·科佐尔等教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他们是开放学校,自由学校,非传统学校的支持者,这些学校蓬勃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其中最著名的存在主义教育家内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建立了一所名为夏山的学校。
夏山学校向学生提供一种以学习原则为基础的教育经验,但它需要在自由奔放的气氛中才能被发现。
目前存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诺丁斯。
诺丁斯提出一种存在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对关心的挑战:作为人类,我们关心我们会发生什么。
我们想知道是否有死后的生活,是否有关心我们的神的存在,是否我们所爱的人也爱着我们,是否我们属于任何地方。
我们想知道我们将要成为什么,我们是谁,对于超出我们自己命运的东西我们能控制多少。
对于青少年而言,这里有一些迫切的问题亟待解决:我是谁?有谁会爱我?别人如何看我?然而,学校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二次公式的讲解上,却忽略了对这些存在性问题的回答。
教育的含义学校教育的目的。
存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行为结果负起责任,并且还要学会对行为结果进行处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阐明选择的自由和选择责任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的理解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非理性思潮,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其哲学主张包括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人生是场悲剧。
其中它讨论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比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这一非理性思潮恐怕就会遭受不少非议。
在不少人心中都有一种感觉,情感和理智相冲突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避开前者。
而理智往往被我们用理性代替,是否理性就能解决一切,就该是合乎真理的呢。
笛卡尔的主客二元对立对我们影响深远,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理性的主体能力,后来经验主义者伯克莱,休谟不断质疑修正,康德三部批判著作将理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乃至后来马克思、韦伯等人,哲学传统几乎要完全瓦解。
后来胡塞尔重要弟子海德格尔提出了与笛卡尔完全相反的理论,“我在故我思”,认为哲学不该从“知识”入手,而该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
从此哲学界封闭性的本体论研究不再囿限于人的理性。
新的认识论肯定想像、潜意识、原型、挑战、希望、信仰、同情、抉择以及意志。
(这也是非意识流小说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前不久我看的一本《心理学和人类困境》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的数篇论文和演讲稿辑录而成。
其中就谈到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过去我们用理性极力回避它,而我们的心理学家在阐述中提出最好的治疗是直面焦虑,焦虑往往是人进步的动力。
笛卡尔将情感和理性分开,越来越影响许多人的选择,逃避那些不确定的情感因素,如我们直觉意识等,而分化出合理的理性。
实际上我们的理性理论,真实存在必将有感情渗入。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首篇提出,人类的很多成就往往带着某种沉醉的成分,这种沉醉成分就是激情和人的无意识等不确定情感。
存在主义正是将曾经哲学封闭本体论的研究拓宽。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存在主义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存在主义”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存在主义
哲学流派。
把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并迅速扩展到欧美及全世界。
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萨特等。
主要观点:(1)人是个体存在的人,是在追求着和感受着的个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2)强调个人的绝对重要性,存在的个人首先是无限关怀其本身、其命运和人生价值。
(3)每个人都有独立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4)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所处的具体的和历史的条件的制约,个人选择的价值目标都从某一角度反映所处的社会环境。
存在主义的产生至少是对以下两种观点的批判:(1)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
认为理性主义把人抽象化、逻辑化、客观化了,而实际上人应该是具体的、经验的、主观的。
(2)对哲学传统中主观客观二分论的批判。
认为人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把自我分裂成主体我和客体我。
对人的探索应把握人的整体的存在和整体的经验。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重视现实世界中人的主观经验,注重人的自由意志、自由行动和自由选择,强调人必须对自己的行动和选择负责。
关于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并认为人类必须自行解决存在上的问题。
这一哲学流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根源主要可以追溯到尼采、海德格尔、索伦・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迪德罗、卢梭、卡尔・雅斯珀斯和亨利・贝格森等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存在主义者最重要的观点是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选择。
在这种哲学框架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不受社会或其他人的束缚或控制。
这个理念直接反映在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神学”和尼采的“超人”理论中。
另一个到处可见的存在主义的信条是存在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在这一哲学流派的框架中,人类的存在即是一个存在本身的意义:“存在是一个绝对,并且从它自己的角度上来说是必须的”(Sartre,1946)。
这种哲学观点的前提是:由于人类具有自己的意识,并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和行为方式,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存在主义者眼中,人类存在面临的许多困境和问题来自于现代社会的严格制度和规范约束,尤其是市场经济和传统的价值观所限制的个体自由和自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存在主义者坚持认为,人们必须摆脱不必要的制约,并在自己的个人和集体选择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和意义。
最后,存在主义者也必须直面死亡和苦难。
在这一哲学体系中,死亡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存在主义者则认为人类必须直面这些现实,而不是期望安逸、平庸的生活。
总之,存在主义倡导的自由和选择性导致了人们对自己、世界和生活的探索。
它不断激励人们积极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并帮助人们发现生活的强大意志。
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应该摆脱对生活的恐惧,而敬畏生命本身。
”。
存在主义解释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最先提出的是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
卡尔·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和作家阿尔贝·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产生背景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地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思想渊源早在古希腊时代,其著名的悲剧《美狄亚》就表现了对荒谬的命运的不满与反抗,可以说,存在主义的悲剧精神几乎是伴随文明的发展与日俱增的。
存在主义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唯意志主义,个人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体系,而是一种哲学思潮,以下重点介绍一些存在主义流派。
代表作品哲学著作:《惧怕的概念》(作者:索伦·奥贝·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作者:索伦·奥贝·克尔恺郭尔)《致死的疾病》(作者:索伦·奥贝·克尔恺郭尔)《存在与时间》(作者: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虚无》(作者:让-保罗·萨特)《自由之路》(作者:让-保罗·萨特)《情感理论初探》(作者:让-保罗·萨特)《叛逆者》(作者:阿尔贝·加缪)《可见与不可见》(作者:莫里斯·梅洛-庞蒂)文学著作:《局外人》(作者:阿尔贝·加缪)《鼠疫》(作者:阿尔贝·加缪)《城堡》(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审判》(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作者:弗兰茨·卡夫卡)《恶心》(作者:让-保罗·萨特)戏剧:《禁闭》(作者:让-保罗·萨特)《苍蝇》(作者:让-保罗·萨特)《缓延》(作者:让-保罗·萨特)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索伦·奥贝·克尔恺郭尔存在主义,是克尔恺郭尔所主张的神学里,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