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间隙感染98237-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26
颌面部间隙感染注意事项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面部软组织和骨骼之间的结构空间感染,常见于口腔、上呼吸道和牙齿感染的扩散。
由于颌面部的解剖特点以及感染可能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
以下是颌面部间隙感染注意事项:1. 及时就医:颌面部间隙感染往往会迅速扩散,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发现颌面部出现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2. 临床评估:医生在诊断颌面部间隙感染时,需要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
包括了解病史、观察临床表现、检查口腔和面部的肿胀情况、触诊面部颌面部的疼痛和压痛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能够判断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图像学检查:在一些疑难病例或病情严重者,医生常常需要进行颌面部的图像学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CT或MRI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感染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受累程度。
4. 抗生素治疗: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抗生素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同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可以调整治疗方案。
5. 口腔卫生:口腔卫生对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恢复非常重要。
患者应每天坚持刷牙,并做到彻底清洁。
同时,还应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和洗牙,以预防感染的扩散。
6. 疼痛控制:颌面部间隙感染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疼痛。
医生可以给患者开具适量的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症状。
患者也可以尝试用热敷或冷敷来减轻疼痛感。
7. 并发症的处理:颌面部间隙感染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脑脓肿、中耳炎、视神经炎等。
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
8. 饮食调理: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
应以软食为主,避免过热过硬的食物,以免刺激感染部位。
同时,应适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促进伤口的愈合。
9. 松软的床位和休息:患者在颌面部间隙感染期间需要休息,最好使用较硬的床垫,以避免头部压迫引起感染部位的不适。
电梯直达1楼发表于2009-5-2 16:18:59 |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颌下间隙感染【概述】颌下间隙感染是指颌下间隙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颌下区丰满,淋巴结肿大、压痛。
【诊断】1.病史成人有下颌磨牙化脓性根尖周炎、下颌智齿冠周炎史,婴幼儿、儿童多能询问出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颌下淋巴结炎病史。
2.临床表现颌下三角区炎性红肿、压痛,病初表现为炎性浸润块,有压痛;进入化脓期有跳痛、波动感、皮肤潮红;穿刺易抽出脓液。
病人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
3.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颌下腺炎,常在慢性颌下腺炎的基础上急性发作,它了表现有颌下三角区红肿压痛及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的急性炎症体征,但多不形成颌下脓肿,并有患侧舌下肉阜区、颌下腺导管口红肿,压迫颌下有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流出。
摄X线口底咬片多能发现颌下腺导管结石。
【治疗措施】颌下间隙形成脓肿时范围较广,脓腔较大,但若为淋巴结炎引起的蜂窝组织炎,脓肿可局限于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内,则切开引流时必须分开形成脓肿的淋巴结包膜始能达到引起的目的。
颌下间隙切开引流的切口部位、长度,应参照脓肿部位、皮肤变薄的区域决定。
一般在下颌骨体部下缘以下2cm做与下颌下缘平行之切口;切开皮肤、颈阔肌后,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
如系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淋巴结包膜,同时注意多个淋巴结脓肿的可能,术中应仔细检查,予以分别引流。
【病因学】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颌下三角内,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舌下神经通过。
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借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
因此颌下间隙感染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图1)。
图1 颌下间隙的解剖位置多见于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的扩散。
其次为颌下淋巴结炎的扩散。
化脓性颌下腺炎有时亦可继发颌下间隙感染。
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病理特点】颌面部间隙存在于颌面部筋膜之间,组织结构较松散,其感染容易向邻近组织和间隙蔓延,如果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从病因来说最多见于牙源性,系细菌通过病灶牙或牙周病变致间隙感染;其次为腺源性,即细菌经由淋巴途径侵入局部淋巴结致化脓性炎症,继而穿破淋巴被膜扩散致间隙感染,多见于儿童,少见于血源性感染,主要发生于免疫力缺陷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者。
【选择检査的顺序】1. CT检查首选CT,可以初步鉴别炎症与肿瘤性病变,并观察邻近骨质情况。
2. MRI检查较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并进一步与其他病变鉴别,同时可明确骨髓腔有无受累。
左侧咀嚼肌间隙炎症A. MRI横断面T1WI平扫示左侧咬肌周围软组织增厚,呈不均匀等信号,邻近脂肪间隙模糊不清;B. MRI横断面T2WI示病变呈不均匀高信号;C. MRI横断面增强后脂肪抑制序列示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范围显示清晰,后缘与腮腺分界不清;D. MRI横断面增强脂肪抑制序列示病变累及深部筋膜,边界不清。
【影像学表现】1. CT平扫表现为颌面部肌肉肿胀、增厚,肌间脂肪间隙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后病变肌肉和肌间隙内出现不均匀强化,对病变的范围显示更为清晰。
2. 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对比度,对病变在肌间隙内蔓延的情况显示较CT更为理想,表现为T1WI上肌肉肿胀,信号减低,肌间脂肪的高信号内见有不均匀的条带状等信号影;T2WI病变肌肉和肌间脂肪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组织呈不均匀强化,可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如图)。
【评价】CT 可以对病变做出初步诊断,可明确显示病变邻近骨质情况,用于病变的筛査。
MRI多方位联合应用,尤其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对病变累及范围显示准确、清晰。
作者|王振常等编辑|杨海审核|头颈编辑部版权申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及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微信y779243973},我们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炎症的总称。
间隙感染的弥散期称为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为脓肿。
颌面部间隙较多,包括咬肌、翼颌、颌下、咽旁、舌下、口底、颊、眶下、颞、颞下等间隙。
病因最常见为牙源性感染,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其次是腺源性感染,可由扁桃体炎、唾液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等扩散所致,在婴幼儿中多见。
继发与创伤、面部疖痈、口腔溃疡和血源性感染者已少见间隙感染的病原菌以溶血性四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临味床表现常表现为急性炎症过程。
感染的性质可以是化脓性或腐败坏死性;感染位置可以是表浅的深在的,可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经阻力较小的组织扩散至其他间隙,形成多间隙感染,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般化脓性感染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反映严重者,全身出现高热、寒战、脱水、百细胞计数升高、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
腐败坏死性感染的局部红、热体征不如化脓性感染明显,但局部软组织有广泛性水肿,甚至产生皮下气肿,可触及捻发音。
全身中毒症状较化脓性感染明显,短期内可出现全身衰竭,体温和白细胞总数有时低于正常,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性休克等症状牙源性感染的临床症状表为较为剧烈,多继发与牙槽脓肿或骨髓炎之后,早期即有脓液形成;而腺源性感染炎症表现较缓,早期为浆液性炎症。
然后进入化脓阶段,称为腺性蜂窝织炎。
成年人症状相对较轻,婴幼儿有时表现极为严重。
感染发生在浅层的间隙,局部体征极为明显。
炎症化脓局限时可扪及波动感。
发生在深层的间隙感染,由于核骨周围与口底的肌和筋膜致密,局部体征多不明显,即使脓肿形成,也难扪出波动感,但局部有凹陷性水肿压缩痛点颊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口底多间隙感染。
治疗1、全身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因不同,在炎症的不同时期,注意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才能收到好效果。
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
颌面间隙感染知识目标:(1)能够准确复述颌面部间隙感染概述(2)能够正确识别颌面部间隙感染(3)能够正确运用护理程序提出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4)理解颌面间隙感染的处理要点一知识回顾(一)口腔颌面部解剖及生理特点:1解剖特点:口腔(oral cavity)是指由牙齿、颌骨及唇、颊、腭、舌、口底、涎腺等组织器官组成的功能性器官。
颌面部(maxillofacial region)是指上起额部发际,下至舌骨水平,左右达颞骨乳突垂直线之间的区域。
2生理特点:参与消化、味觉、语言、呼吸、表情等功能(二)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1口腔、鼻腔、鼻窦与外界相通,常驻有各种细菌,易于发生感染。
2牙和牙周组织直接连于上、下颌骨上,如感染不能得到很好控制,就会向颌骨、颌周组织蔓延。
3口腔颌面部潜在的筋膜间隙为疏松结缔组织所填充,是化脓性炎症扩散和蔓延的通道。
4颌面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丰富。
颜面部静脉常缺少静脉瓣,易循面静脉系统向颅内扩散,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
5口腔颌面部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细菌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或骨折处,引起局部感染二、导课【案例】分享“李先生”的案例,也是整堂课的线索:我科曾有位急诊病人,李先生,男性,45岁,间断牙齿疼痛数年,3d前牙齿持续疼痛伴口底、双侧颌下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于当地诊所抗炎治疗,疼痛稍有减轻,患者半夜出现憋闷感,不能平卧休息,急诊入院。
急诊拟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突然spo2进行性下降,予紧急床旁气管切开,过程中患者心脏骤停,5分钟气管切开成功,患者心跳恢复,但意识呈深昏迷状态。
三、颌面间隙感染概述颌面间隙感染概述:也称颌面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浓性炎症的总称;一般是指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散性化脓性炎症。
根据解剖解构和临床感染常表现的部位,将其分为不同名称的间隙:包括眶下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下颌下间隙、口底间隙等四、诊断识别与治疗(一)诊断如何判断为颌面间隙感染1病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主要原因有:牙源性—最常见,常见疾病有龋齿、牙周炎、智齿冠周炎腺源性—淋巴结感染向周围扩散(儿童最常见)损伤性—继发于损伤后的感染血源性—其他部位感染经血液循环形成病变医源性—医护人员未严格无菌操作所造成的继发性感染2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平片检查、曲面体层片、CT和MRI检查、超声检查2)实验室检查3护理评估1)健康史评估病人近期有无未彻底治疗的牙病、颌骨骨髓炎、舌下腺感染等感染病史;有无外伤史等诱发因素;有无消耗性疾病、全身衰竭或糖尿病的病史;有无药物过敏史等2)身体状况:全身和局部全身症状:因细菌的毒力及机体的抵抗力不同而有差异,如病人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等;严重感染可伴有败血症、脓血症,甚至可发生中毒性休克等症状局部症状与体征:2).1典型表现:炎症区域出现红、肿、热、痛的体征,病变与正常组织间无明显分界线。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XX中医院一、什么是间隙感染?在正常的颌面部解剖结构中,存在着潜在的彼此相连的间隙。
当炎症控制不当,感染化脓一旦发生,易从单个间隙扩散至相邻多个间隙而引起颌面部大范围肿大。
二、颌面部间隙感染1、病因均为继发性感染。
最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其次是腺源性感染;较少见的创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
2、病原菌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前萄球菌。
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厌氧菌所致感染少见。
三、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局部症状: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累及咀嚼肌部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病变位于舌根、口底、咽旁、可影响进食、吞咽,甚至呼吸困难。
全身症状:局部反应重者,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包括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舌质红、苔黄及脉速;病情较重而时间较长者,由于代谢紊乱可导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或伴发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者可伴有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四、常见颌面部间隙感染眠下隙感染间1.位置:位于面前部,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情肌之间。
周界:上界为眶下缘,下界为上颌牙槽突;内界为梨状孔侧缘,外界为颖骨。
2.感染来源:以上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感染为多见。
3.扩散途径:向眶内直接扩散一眶内蜂宫织炎向颅内扩散一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咬肌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外,侧骨板之间。
周界:上界为颔弓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界为咬肌和下颌支前缘、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内界为下颌支外侧骨板、外界为咬肌和腮腺。
2.感染来源:以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为最多见。
3.扩散途径:无,但易并发边缘性骨筋炎。
下颌下间隙感染1.位置:位于下颌下三角区。
周界: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后下界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前下界为二腹肌前腹;深面是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
2.感染来源成人:下颌磨牙根炎感染和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
婴幼儿:维发于化脓性下颌下淋巴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