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内容摘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伦理的较量,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偏离,并引发激烈冲突。
文章重点对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特点和内在成因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力图寻求和揭示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在发展中追求的内在价值和新的平衡点。
【关键词】生命科技发展伦理价值冲突一、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1.生殖干预技术遭遇伦理困惑。
一般意义上的生殖干预主要是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在生命体诞生过程中对生殖各环节实施有目的行为影响,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设立精卵库、代孕技术、避孕技术等。
一方面,因为”这种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自然生殖规律,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人们关于生育模式的思维方式的改变。
另一方面,它还冲击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给父母子女亲情的严格定义带来疑问,对”血缘“亲情关系定义直接构成挑战,还关系到各种社会权益保障问题,引发夫妻关系、夫妇的权利与义务、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可见,生殖干预技术不仅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且要以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为前提。
2.”克隆技术“引发伦理价值的反思碰撞。
从克隆人体胚胎,然后到克隆人,克隆技术的不断突破,生命科技不得不面对社会价值的两难反思,引发科技与人性的深层次的争论。
就目前来看,世界宗教界、民间和政府大都不反对用于医疗治病的胚胎克隆,但绝大多数明确反对克隆人。
3.”安乐死“面对的生命伦理的质疑。
人没有选择生的权力,有没有选择死的自由呢?怎样面对安乐死不仅是一个医学话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人们从伦理、道德、法律等不同维度去思量。
4.器官移植掀起道德争论的波澜。
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开展了人类各种同种器官移植以来,移植数量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移植学出现突破性进展,器官移植日益成为常规手术,器官移植无疑是医学上的一大进步,也为患病者带来了福音,但面对带来的伦理问题却经常难以给出合理答案。
一方面社会大力提倡遗体、器官捐赠的风气,以造福别人,但同时捐赠器官必须出于自愿,不得强迫,才是合理的手段。
《生命科学导论》姓名:学号:《生命科学导论》这主要涵盖的内容,非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意义作为一个理科生,《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主要讲述的内容与高中所上的内容极为相似,可以说是我们高中所学习的一个延续,同样的介绍了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组成的元素、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基因工程、遗传与变异、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是每个人都必须了解的常识。
如在生物的多样性中,通过了解丰富多彩的植物,来学习它们的药用价值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同时我们学习它可以对我们自身了解进一步加深。
生命科学的本质就是研究生命现象,研究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紧急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等。
所以,我们不能说不是本专业学了就没用,这种想法是十分肤浅的。
任何知识既然能流传下来,必然有它传下来的道理,学习它们能够拓宽我们的事业,也可以在我们今后研究我们的产品以原生态为主,将污染降到最小。
合理安排膳食现代人因为时间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够合理安排日常饮食,而导致身体健康的缺损,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大的。
通过学习了生命科学导论第二节课生物化学的组成,我从本质上了解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
如C、好、O、N是每个都不可少的,是常量元素,约占99.9%,还有碳、氢、氧、磷、硫、钙、钾、镁、钠、氯等10种还有必须的八种微量元素碘、锌、硒、铜、钼、铬、钴及铁微量元素含量尽管很少,但却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也不利。
我们日常食物大体分为粮食类、肉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
常量元素一般都不缺,主要是微量元素的摄入。
本人从网上查了一下科学安排的合理膳食如下安排:(一)人每天应该摄入300—500克谷类食物,这主要为人体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
在食用谷类食物时,应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些粗粮、杂粮。
(二)人每天应食鸡蛋或鸭蛋1个(40—60克),鱼肉100—200克。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研究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改良培育动物新品种,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特别是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虽然细胞杂交属于理论生物学范畴,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个人认为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JP2 杂种细胞中某一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存在与否与细胞的某一性状表达与否相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把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或某一区段上。
1967年Weise和Green发现在人和鼠的融合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优先丢失,并证明利用这一特点有可能对人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位。
1970年Ruddle等开始系统地用融合细胞作为实验系统来绘制人类基因图。
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是医学上一场革命的开始,但这场革命的成功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科学家承担了这个工程1%的工作量。
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给即将广泛推行的全新基因医疗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使人类向真正的“个性化医疗”时代又迈进一步。
2)用于生产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疫苗一般认为肿瘤细胞表面抗原不能诱导强的免疫应答反应,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够有效地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无论是在动物研究还是在人体早期临床试验中都证明这是一种方便、安全、可行的方法。
并且由于融合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因此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诱发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肿瘤抗原可以肽段或完整蛋白的形式与集散控制技术结合,或者将肿瘤抗原基因转化进集散控制技术中,使其内源性地表达抗原,这两种方法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均有效,但适于免疫的肿瘤抗原及其基因难以鉴定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有实验证明用这两种方法制备的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直接融合的异核细胞,融合细胞保持了集散控制技术和肿瘤细胞的特性,并且能高效地将未知的肿瘤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今后肿瘤疫苗的研究工作将集中在疫苗的纯化上,以期用高度纯化的杂合细胞来激发更为有效和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使得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实际。
生物技术的领域及发展[摘要]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他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能的新物质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综合性技术。
生物技术的显著应用不仅在健康行业,生物技术在其它产业中的研发投入也十分突出。
依靠生物技术,农业上用更少的土地生产更多的健康食品;制造业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省能耗;工业可以利用再生资源生产原料,以保护环境。
在21世纪的第一年,科学家们完成了人类基因的测序。
这一成就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
在探索人类基因的奥秘过程,发现一些新的药物,成为生物技术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物酶技术;克隆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引言: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
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制造产品的科学与技术,虽然生物技术这项专有名词是在七十年代才开始正式出现,但生物技术应用却可追溯至远古时代。
例如,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植物在医药应用上的最早记载,足见生物技术观念与应用早已存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
另一方面,在生物技术上,通过对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三大主题的研究开发,以增产粮食为战略重点和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突破口,为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一、现代生物技术概论21世纪的带头学科是什么?很多人看好生命科学。
显然,生命科学在农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健康长寿以及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开始于20世纪最后1/4时间里的生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真正具有全局意义、具有震撼力量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开始追求从饮食中吃出健康,即所谓的食疗。
而食疗,无非就是通过饮食起到治病的效果,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也就是通过中药里的食物,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其实,食物和中药的界限并不是特别清楚。
中药大都属于植物和动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恰好又是植物和动物,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所以,人们称这为“药食同源”。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中国人希望通过饮食达到预防疾病甚至是治疗疾病的效果。
现在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等。
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所以性“中”,离得近些就是偏凉,偏热,离得远些,就是“寒”与“热”了。
“热”了就得用“凉”药,但如果不是“热”得很厉害,就可以用偏“凉”的食物调理达到治疗的效果,比如绿豆等,既美味可口又能调理身体治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亚健康的人群比例已达到70%,这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敲响了警钟。
但西医并没有调理身体的方法,所以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医,这也造成了中国食疗市场的混杂,各种“专家”误导群众,把食疗的作用无限放大,甚至出现了“食疗包治百病”的谬论。
所以,我们有必要自行了解真正的食疗。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那些中药里的食物。
韭菜最常见的韭菜,又名起阳草,为百合科草本植物韭菜的茎叶,在我国多数地区均有栽培,古书史书《夏小正》中有“正月囿(菜园)有韭”的记述。
韭菜既可调味,又可凉拌、做饺子馅,是茶楼酒家菜谱上的知名佳肴。
而韭菜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味而得到青睐,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胡萝卜素、苷类、纤维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还含硫化物和挥发油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韭菜含丰富的纤维素,能加快食物在胃肠的蠕动,加速排便,着对于习惯性便秘最有利,也可预防结肠癌、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优秀3篇)【摘要】在人类的历史上,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计算机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推动。
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但是现在的计算机的一些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可能再提高了。
所以,寻找另一个提高的方向已十分必要。
现在,生物计算机理论的提出和诞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的希望。
如果有朝一日生物计算机能够普及,那这将会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关键词】生物计算机DNA神经元芯片【正文】一、计算机的发展自冯·诺依曼设计的EDVAC计算机始,直到今天我们用芯片制作的多媒体计算机为止,电脑一代又一代,都没能够跳出“诺依曼机”的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随着生物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发展,“诺依曼机”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2】二、生物计算机的诞生1994年,一位加州科学家首次使用试管中的DNA来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从而产生了利用DNA来储存和处理信息的创意。
这一创意也为计算机带来了新的课题与发展方向。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仿生学同样可以应用到计算机领域中。
通过对生物组织体的研究,发现组织体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细胞由水、盐、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组成。
而有些有机物中的蛋白质分子像开关一样,具有开与关的功能。
因此,人类可以利用遗传工程技术,仿制出这种蛋白质分子,用来作为元件制成计算机,科学家把这种计算机叫做生物计算机。
【3】计算机工业在近几十年内飞速发展,然而目前,晶体管的密度已经达到当前所用技术的理论极限。
所以,人们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计算机结构。
另外,人们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同时,借鉴生物界的各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出了一些生物计算机的模型,部分模型已经解决了一些经典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
【4】三、生物计算机的优良特性生物计算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生物分子或超分子芯片;自动机模型;仿生算法;生物化学反应算法。
摘要:经过半个学期的对学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的学习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掌握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解开人们一直关注、观察、研究的奇妙生命现象。
生命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而又复杂烦琐的学科, 从对生命科学的学科分类就可以见得, 但它学习过程却非常有趣。
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分别对基因工程、克隆、免疫、神经系统、蛋白质、核酸、生态环境、进化论等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域进行初步的学习。
其中我对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以及艾滋病方面的相关学习映像最深。
关键词: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艾滋病、伦理、道德、危害正文:一、克隆技术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
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
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
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其次,克隆技术有其相应的发展过程和多方面的发展方向。
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有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
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进入低谷。
后来,有人用哺乳动物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取得成功。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给克隆技术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只能用胚胎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难关,首次实现了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目标,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动物复制。
研究克隆技术的目标是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变家畜的基因构成,培育出成群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可能需要的更好的食品或任何化学物质的动物。
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生命科学导论论文题目: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12级中药学保健食品关钦一导言:转基因技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对它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但转基因技术仍然迅猛地发展起来,并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快的作物新技术。
与此同时,颇有争议的转基因食品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然而转基因技术所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应该拒绝它呢还是要接受它?下面我来分析一下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1、稍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记录着生物生殖繁衍的遗传信息。
通过修改基因能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转基因食品就是移动动植物的基因并加以改变,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
譬如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动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上去,通过改造生物的遗传组织,使其出现原物种原来并不具备的特征,这些转变可以按照人类所需要的目标来完成。
举这样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人们可以用鲜鱼的基因帮助西红柿、草莓等普通植物来抵御寒冷;把某些细菌的基因接入玉米、大豆的植株中,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不受害虫的侵袭。
而以这些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2、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早有认定。
2002 年10 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 个问题》。
但转基因食品是从实验室中走出来的,是人工制造出来的。
在讲究自然、生态、健康消费热消的今天,转基因食品被不少人视为“异类”,把它打入“冷宫”,可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倍受人们的质疑。
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生态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可分为4 个等级。
即安全等级Ⅰ(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
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的上市态度慎重。
2001 年6 月,国家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专门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生命的起源)从古至今,有很多说法来解释生命起源的问题。
如西方的创世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说等。
但直到十九世纪,伴随着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的问世,生物科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同时也为人类揭示生命起源这一千古之谜带来了一丝曙光,这就是现代的化学进化论。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在1953年首先得到了一位美国学者米勒的证实,米勒描述的生命起源的事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那就是在早期,地球上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还原性的原始大气圈,比如说甲烷、氨气、水、氢气,还有原始的海洋,当早期地球上闪电作用把这些气体聚合成多种氨基酸,而这多种氨基酸,在常温常压下,它可能在局部浓缩,再进一步演化成蛋白质和其他的多糖类、以及高分子脂类,在一定的时候有可能孕发成生命,这就是米勒描述的生命进化的过程。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老子在《道德经》里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少到多,慢慢演化而来。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就是一,而这个一是由天地而生,用今天的话说,可能就是由无机界所形成。
生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与生命有关的元素及化学分子的起源。
因而,生命的起源过程应当从宇宙形成之初、通过所谓的“大爆炸”产生了碳、氢、氧、氮、磷、硫等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谈起。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
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
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
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
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
题目:蛋白质工程在提高蛋白质稳定性中的应用摘要:在过去生物领域的研究中,曾有无数科学家通过蛋白质工程进行体外突变来提高蛋白质稳定性。
这些试验涉及从利用最早的理性设计来处理像T4 溶菌酶和芽孢杆菌RNA 酶等一些小酶,以及目前的蛋白设计和定向进化技术。
本文着重介绍提高蛋白质稳定的途径、主要设计的技术,以及其广泛的研究应用。
正文:根据现有知识,我们了解到影响蛋白质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二硫键、氢键和盐桥等,它们通过降低折叠与非折叠的熵差,减少非折叠的构象;通过稳定α螺旋和填充疏水内核,使蛋白质构象处于能量最低状态和最稳定状态。
根据最新研究,蛋白质的表面和表面静电对于蛋白质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静电相互作用的大网络存在以及较高的低聚体的存在被推测是有利于蛋白质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在许多嗜极端条件的酶上发现了这个现象。
且我们在高中知道,蛋白质具有不稳定性,且分子量越大的蛋白质其结构越不稳定。
那么为了避免蛋白质解体,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攻克这一难题呢?许多蛋白质工程方法被应用于提高蛋白质热稳定性的设计中。
据目前统计资料显示:提高蛋白生物催化剂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3 种:理性设计、组合设计和数据驱动设计。
一、理性设计理性设计,也叫序列设计,是在已知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与催化机理等功能信息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改变蛋白的某一活性基团或模块,从而产生新性状的蛋白质,这是一种定位突变技术。
理性设计作为蛋白质体外进化的一种方法,有其重要的一面,然而蛋白质失活机理有多种可能性,理性设计在用于增强稳定性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近期获得成功的许多理性设计———提高蛋白质热稳定性的案例都是依靠计算机运算法则来优化酶的内核或者表面静电相互作用。
该方法通过搜索大量的可能序列,结合蛋白质结构功能信息,快速获得优化的蛋白质。
其优点是:①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用其它同源蛋白质来验证某个设定氨基酸改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设计风险;②给定蛋白质的改造不需要三维结构相关的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得出和变化是建立在三维结构的基础上;③不需要高通量筛选二、组合设计组合设计是通过一种策略使得在基因水平上产生差异化,同时,通常需要大量的高通量筛选来鉴别设计是否获得成功。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摘要:学习生命科学知识不仅是生物专业学生的需要,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为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并就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课开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生物科学日新月异,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是科技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要求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必须有广博的生命科学知识。
因此,面向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物类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如果大学生毕业时不懂得什么是DNA、什么叫克隆等基本概念,不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不了解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可能有会成为一种遗憾。
在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国内外许多高校已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设为本科生通用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有其自身特色的院校,推进非生物类专业的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已有十多年,在2000年《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公共选修课在学校开设。
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思路,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尝试,并作出一些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二、更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如何提高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内容涉及生命的组成、细胞、代谢、遗传、分子生物学、进化、生态、健康与疾病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内容跨度大、面广且不易深入。
因此,除采用板书、讲述、引导和启发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我们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纳米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往往会推动科学研究的大幅前进。
而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端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文主要以纳米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若干应用为切入点,来简单阐述纳米技术对生物学研究的重大作用。
关键字纳米技术;分子生物学;研究;应用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a new technologywill alwayspromote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s anewhigh-endtechnology,Nanotechnology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Biological researches. And, that is also self-evident. In this paper,I have introduced several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and want to use this to clarify the important rolenanotechnology plays in the biological research.KeywordsNanotechnology; Molecular biology;Application;Research正文纳米技术的定义“纳米”是英文nanometer的译名。
但同时也存在另一种说法,称“纳米”一词源自拉丁文“NANO”,是“矮小”的意思。
在科学领域,纳米是一个度量单位,1纳米相当于10亿份之1米。
若举个形象的例子,可以说10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宽度的千分之一,足可见其“微不足道”。
所谓的纳米技术,是利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
它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
12031316 刘江武人类疾病与环境的关系前言:环境与人体的关系是生物发展史上长期形成的一种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使环境和人体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
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许多疾病与环境因素(大气、土壤、水、居住条件等密切相关。
深入研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阐明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对于更好地利用环境因素、消除污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体、环境、疾病、污染人体由环境中摄取空气、水和食物,每天大约需要12m3的空气、2-3升的水以及1.5公斤的食物。
这些物质进入机体后,经过消化、分解,去粗取精,吸收、同化,组成机体细胞和组织的各种成分,并产生能量,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繁殖、生长、发育和工作等。
同时,机体又将摄入体内的不需要的代谢产物,通过各种途径,排入环境,在环境中又进一步的变化,作为其他(动、植物的营养物质,再被人体所摄取。
这种环境与人体之间所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反复循环,以至无穷。
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有人对环境和人体组织中的化学元素作了全面的分析,发现构成人体组织的各种元素和环境中元素的分布丰度明显相关。
环境和人体之间所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环境中各种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对人体的作用,一般保持着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是一种动态平衡。
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环境的构成及状态的任何改变(包括自然的或人为的污染,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又利用机体内部的调节及改造环境,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以维持着这种平衡,平衡的实现是保持人体经常处于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
从原始生命出现到现在,大约经历了30-35亿年,而原始人类的出现,大约是在300万-500万年以前,人类文明史只有几千年。
生物和人类都是地球环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学院:班级:学号:姓名:生命的契机--干细胞的研究与发展前景摘要:二十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最为迅猛的时代,它已成为自然科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
科学界现已广泛地认为干细胞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的最热点之一,是生命科学的最大成就之一。
科学家成功分离人体胚胎干细胞的新闻轰动了世界。
在1999年末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成果评选中,世界最权威的美国《科学》杂志将“干细胞研究的新发现”评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榜首,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克隆技术“屈尊让贤”名列第二;2000年再度入选《科学》评选的当年10大科技成就。
如果说基因研究正全力构筑生命科学基石的话,那么干细胞应用则将打开疾病治疗的“突破口”。
干细胞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医学价值,将促使科学家们重新认识细胞生长、分化的基本生命原理。
关键词:干细胞调控细胞分化干细胞医学应用正文:一:什么是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在人胚胎发育早期——囊胚(受精后约5—7天)中未分化的细胞。
囊胚含有约140个细胞,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称滋养层,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
中心的腔称囊胚腔,腔内一侧的细胞群,称内细胞群,这些未分化的细胞可进一步分裂、分化,发育成个体。
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
每个胚层将分别分化形成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如外胚层将分化为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中胚层将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组织,内胚层将分化为肝、肺和肠等。
由于内细胞群可以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当内细胞群在培养皿中培养时,我们称之为胚胎干细胞。
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细胞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完全失去了再分裂的能力,最终衰老死亡。
机体在发展适应过程中为了祢补这一不足,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称之为干细胞(stem cell)。
干细胞是人体内最原始的细胞。
它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在干细胞因子(SCF)和多种白细胞介素(IL)的联合作用下可扩增出各类的细胞。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期末论文姓名:马燕容专业:物流工程(系统工程)学号:2220102408 成绩:聆听基因的声音——读《基因天堂》有感本书是一本关于基因技术的一个科普与未来学著作,旨在阐明当今基因技术发展热点,同时,并且更重的是,要告诉读者基因技术将要对我们的世界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从尖端科到日常生活,从法律到伦理,从生活方式到生存方式,无一不正在或即将遭遇这股强大力量的冲击。
并且,由于作者绝大多数读者都将会亲身经历这场变革,如何从中获益,或至少如何应对,也成为我们每个人所亟待思考的问題,这也是本书作目的之一。
在基因时代,我们会看到一些生物黑客在生物计算机上像玩拼图游戏一样组装致命的病毒,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防范绝大部分有害病毒的方法,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些生物黑客不断尝试在自己制造的病毒里修改或添加新的基因,使它能够逃避现有防范措施的监视。
1我想克隆羊多利问世时的第一声啼叫,必将回荡在人类史上,甚至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历史的象征之一。
由它所引发的一系列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伦理的等等轩然大波,直到现在依然是余波未息,虽然媒体已经对这一切感到厌倦,或者说至少公众已经对此厌倦。
然而问题依旧存在,很多人确实很多很多人其实对发生的一切,所知甚少,或者说得不客气一点是一无所知。
在我们本来就不多的科普书籍中,生物类的书显得更加稀少,虽然当今每每引起巨大争议的问题往往和生物学生物技术有关。
基因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为“生”。
基因是人类生命的传承,从远古的单细胞到如今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地球灵魂的记忆记载在基因当中,仔细聆听,生物物竞天择的咆哮,海洋生命从水中走向陆地的哗啦声,动物和人类在进化当中产生的爱的喃喃细语,《基因天堂》将为我们细细讲述…《基因天堂》几乎覆盖了所有在基因时代中必须关注的话题,但与丰富的内容相比,其传播内容的形式与手法更值得称道。
首先吸引笔者的是该书的目录。
如"我是我爸爸",是讲克隆技术的;"百日孤独"介绍基因技术如何用于延缓衰老;介绍聪明基因的"爱因斯坦也平常",介绍基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数字化基因"和"基因化数字"等等。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生命的进化生命,一个多么美妙的字眼。
我想说,每个男孩小时候一定都是好奇的,而我把这份好奇保留到了现在,也许这就是我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我好奇一切,有我自己的主观思想,并且为了捍卫它愿意做出努力,这就是我成功的所在。
从高三起开始对生物感兴趣,并且选择生物这门学科作为我自己的目的与追求,虽然我现在所学的专业并不是生物,但是我希望在考研的时候选择生物作为我的学习方向。
我现在所学的专业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一个很工科的专业,但是这也是我所希望的,科学研究离不开硬件的进步,虽然这并不一定绝对,但是至少是我现在安心学习这个专业的理由。
受当时科技风气的影响,我对于生物体的基因更感兴趣,也许这和当时各种新闻报道有关,人们一味的崇拜基因,认为基因就是人类自我的至高神,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基因。
科学家们也祈求在基因上可以找到上帝的存在,当然这只是比喻,但是就这样让我喜欢上了人类基因。
多细胞生物和单细胞生物究竟何者更像一个生物?我们多细胞生物究竟算不算是纯粹的生物?还是仅仅只是什么?意识和肉体究竟是何关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吸引我,让我狂热的投身其中,也许为来我不会成功,但是我一定不会屈服于命运,我会始终记着我的梦想的。
进化究竟什么才叫进化,是基因的改变?还是别的什么?我们在高中学到的知识说,基因的突变是随机的,人类基因的保留是因为选择,选择掉一部分,剩下的人中他们的基因的就得以保存下来,这样的理论确实十分可行,但一定是这样的吗?人类有可能自己改变自身的基因吗?这样的改变能被叫做进化吗?或者说我们人类在现在这个科技非常发达的社会,自然的选择已经很难再让我们的人群发生大面积的被淘汰了,那么,我们的进化会不会逐渐减慢到无限趋近于零呢?这里面要注意两点,一,现在的社会是不是确实很少能淘汰人,或者说有很多自然选择的淘汰换了一种方式,更平和,更不能让人发现,如经济实力弱的人更难将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经济实力强的人可以让自己的基因更稳妥的延续下去,这里的稳妥包括数量的多和对子女的保护的好,那么,进化的平衡要继续维持,是不是要有一种用进废退的思想,这样才能让进化以不那么慢的速度进行下去,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人类自己改变自己的基因的原因,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来改变自己的基因吗?还是我们的身体其实是一个不全部受我们的意识控制的生物,它能够将我们拥有的能力通过改变基因保存下来?那么,我们通过人工的手段是否也可以改变我们的基因呢?二、这也是我所怀疑的,进化就一定有好处吗?什么叫做进化,如果进化一定就是好的话,那么这个宇宙中就一定有绝对的好和坏的差别,超级耐冷、超级耐热可以共存,也就是说进化是一种生存的能力的提高咯?那么是不是在一种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这里的能力是技能的意思)一定可以和在另一种环境中的能力共存咯?这些多是对前面一个固定假设“进化一定是好的”或者说“有一种一定好的变化叫进化”的推理,如果说这些推理有一个不成立,那么上面的假设就是不完全正确的。
万能细胞---胚胎干细胞摘要:生命科学是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
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其中最令人注目的领域之一,“干细胞研究的新发现”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公布的1999年的十大科学成果中名列榜首,并于2000年再度入选世界十大科学成果。
目前,干细胞研究几乎应用于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所有领域。
关键字:干细胞;特性;外缘因素影响;应用前景一.干细胞是什么?著名的生物学家E.B Wilson曾经说过:“所有生物学的答案最终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因为所有生物体都是,或曾经是一个细胞。
”我们人体是由400万亿到600万亿个细胞所组成,共230多种,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功能细胞,人体的各种各样的生理活动就是这些细胞生命活动的体现。
比如,心脏就是由心肌细胞构成的,它们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完成了心脏的生理功能;人的思维,也正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相互传递信息来完成。
可以说,正是因为功能细胞功能完整、活跃,我们才能保持年轻、健康和富有活力。
但是,细胞同人一样,也会死亡。
正常的细胞凋亡和外界因素导致的细胞坏死,都会使人每天损失大量的功能细胞,这就需要另一类细胞来新生出功能细胞来代替凋亡和坏死的细胞,这类能够产生新的功能细胞的细胞就是干细胞。
在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当中都有干细胞的存在,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
干细胞也是生命体,他们的生命过程也是按照发生、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自然规律进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也在逐渐下降,无法按照机体的需求,新生出年轻、健康的细胞,替换组织中衰老病变的细胞,最终反应出人的衰老和疾病。
所以恢复体内活跃干细胞的数量,是抑制衰老、预防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
二.干细胞的特性干细胞广泛地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和组织器官,它具有以下特性:1 内源性调控干细胞自身有许多调控因子可对外界信号起反应从而调节其增殖和分化,包括调节细胞不对称分裂的蛋白,控制基因表达的核因子等。
《生命科学导论》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展研究
动物细胞融合是从细胞水平来改变动物细胞的遗传性,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疫苗等特定的生物制品,改良培育动物新品种,缩短动物的育种过程。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范围已广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特别是在绘制人类基因图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虽然细胞杂交属于理论生物学范畴,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对研究细胞分化、基因定位、肿瘤发生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方面,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药物定向释放系统、细胞治疗以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个人认为动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基因定位和绘制人类基因图谱
JP2 杂种细胞中某一染色体或其片段的存在与否与细胞的某一性状表达与否相联系,从而可以实现把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或某一区段上。
1967年Weise和Green发现在人和鼠的融合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优先丢失,并证明利用这一特点有可能对人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定位。
1970年Ruddle等开始系统地用融合细胞作为实验系统来绘制人类基因图。
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是医学上一场革命的开始,但这场革命的成功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中国科学家承担了这个工程1%的工作量。
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给即将广泛推行的全新基因医疗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使人类向真正的“个性化医疗”时代又迈进一步。
2)用于生产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疫苗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表面抗原不能诱导强的免疫应答反应,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能够有效地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无论是在动物研究还是在人体早期临床试验中都证明这是一种方便、安全、可行的方法。
并且由于融合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因此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免疫应答,有利于诱发机体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肿瘤抗原可以肽段或完整蛋白的形式与集散控制技术结合,或者将肿瘤抗原基因转化进集散控制技术中,使其内源性地表达抗原,这两种方法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均有效,但适于免疫的肿瘤抗原及其基因难以鉴定从而限制了其应用,有实验证明用这两种方法制备的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不及肿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直接融合的异核细胞,融合细胞保持了集散控制技术和肿瘤细胞的特性,并且能高效地将未知的肿瘤抗原提呈给免疫系统,今后肿瘤疫苗的研究工作将集中在疫苗的纯化上,以期用高度纯化的杂合细胞来激发更为有效和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使得这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实际。
3)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
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单克隆抗体技术自1975年问世以来,短短20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几乎可以用这项技术获得任何针对某个抗原决定簇的高纯度抗体。
因此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生物医学的众多领域,如免疫学、细菌学。
遗传学、肿瘤学等,但目前主要利用其高特异和高纯度的突出优点大量应用于临床诊断方面。
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用于免疫检测的单克隆抗体已占诊
断检测项目的30%。
单克隆抗体产品之所以应用范围如此之广,产业兴起如此迅速,是由它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单克隆抗体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与常规抗体相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优越性非常明显。
国内外已有多种单克隆抗体实现商品化,制成单抗诊断盒,有的以投放市场。
人们正在研究用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就是在单抗上连接抗癌药物,制成“生物导弹”,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部位,既消灭了癌细胞,又不会伤害健康细胞。
4)用于动物育种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细胞的细胞质中的生物技术。
动物体细胞融合后,杂种细胞难以发育再生为一个个体,但借助于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将融合后杂种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成熟卵内,可培育新的杂种。
另外,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建立,还为目前进行的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
5) 用于细胞疗法
体细胞核转移将患者的任何体细胞与去核卵细胞融合,融合子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囊胚,囊胚的内细胞团是多能干细胞,对多能干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定向分化可形成所需的组织和器官用于器官移植,不仅解决了器官和组织来源问题,并且也避免了宿主对外来物的免疫排斥。
结论:由于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揭示生命的奥秘、攻克各种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极为诱人的前景,尽管目前还有许多困难,还存在争议,如
果能够正确引导,建立相应完善的监管机制,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研究领域的每个进步都将对人类自身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我国的动物细胞融合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1994年,我国HGP在吴旻、强伯勤、陈竺、杨焕明的倡导下启动,最初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863高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先后启动了“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和“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和功能研究”,1998年在国家科技部的领导和牵线下,1998年在上海成立了南方基因中心,1999年在北京成立了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1998年,组建了中科院遗传所。
1999年7月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得到完成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上一个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
我国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研究与国际之间还纯在一些差距,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
同时国际上干细胞研究还纯在很多“黑洞”区域,如何合理应用干细胞研究成果,而不至于违背伦理也是国际上一直争论的话题。
因此,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