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牡砺之滩头兮,昔光尧于是乎至止;数百年若 旦暮兮,诚流涕而不能已。
………………………………………………………
………………………………………………………
《避地赋》大约作于康熙十三、四年间(1674—1675年),黄宗羲已逾花甲之年,在经历了无数 磨难之后,主人公在忆及世间沧桑之时,难免会有无穷的人生感慨。刚开始安定下来,似乎结束 了“半生滨十死,两火际一年”的漂泊生涯,然好景不长,安居生活还不到十年,三藩之乱又起, 波及浙江。为避兵祸,黄氏奉母转徙四方。抚今追昔而作此赋,对入清以来的30余年间自己的避 地生涯作了如实的书写。昔之避党祸,此时避干戈,今昔之事相联系,正说明当年东行日本”避 仇“之事是肯定无疑的。
国学 骈体文
避地赋
第十一段
清代 黄宗羲
作品赏析
• 《避地赋》叙述了黄宗羲渡日本的路线、情景和感想。谈到由于日 本当时“销兵忘战”,“粉饰隆平”,“风俗侈汰”,而致使东行 毫无成果,不得不“返旆西行”。《日本乞师记》也谈到,日本 “承平久矣”,“多忘武备,岂肯渡海为人复仇”。这说明黄宗羲 日本之行是为乞师复仇。
作品赏析
• 《避地赋》以黄宗羲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叙述了从“逢家难于髫年”至“奉老母而窜于海隅”, 即十七岁(1626年)父遭阉难到六十五岁(1674年)避地海滨泗门的近半个世纪艰辛坎坷的 人生历程。赋的背景正是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从内容上显出家难与国事紧密相联, 个体的际遇与社会的动荡难以分离。在这篇赋中,随着赋主流离播迁的生活情景,似乎让人又 体味到当时风雨飘摇的时代氛围,在人们的眼前重浮起许多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魏阉专权, 忠良遇害,“蘭芽之方茁兮,霜雪从而萎焉”;甲申之变,南都弘光立国,然奸佞当道,东林 遭殃,“我亦何罪何辜兮,窃独罹此横流”,尽管“朝不坐宴不与兮”,然还是“榜朝堂而名 捕兮,围门闾以戈矛”,险些丢了性命;甲乙之际,追随鲁王,终不能挥戈止日,遂鲁阳之望, “经乱礁之岞崿兮,想文山之竭蹶”,禁不住“诚流涕而不能已”;而“避地于万山”的生活, “林花莫不为之憔悴,处处哭声,朝朝丧櫘”,其情形犹如“严霜倒飞,白发孤灯”;而隐姓 埋名的日子,只能是“古松流水、算子铿然,悲屠龙之技兮,谨世外之可传”,内心深处一直 保持的苦节,“天亦不怜其迟暮”;“三藩之乱”,遑无宁日,“百毒一时而汇”,“蚍蜉欲 撼大树”,百姓流离失舍,“桑梓滌而无类”,不得已又扶老携幼避地海隅。这数十年间,可 谓“无年不避,避不一地”。作者在末尾中有道:“盖闻承平之父老兮,终身不见夫兵革,独 丧乱之于余兮,前未往而后追”,表现出因丧乱而避地所带来的莫大痛苦与悲凉以及热切祈盼 治世的复杂心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