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监测项目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28
XX 医院出生缺陷监测实施方案一、目的获得我院出生缺陷的准确、可靠的资料,动态观察出生缺陷发生的消长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出生缺陷的可以因素,提高我院的产前诊断水平,为病因研究和干谒计划提供线索。
二、适用范围对院内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的管理和控制。
三、具体方案1、监测对象范围和时限(1)监测对象:在我院分娩的怀孕开始到产后7 天的所有出生缺陷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和计划生育引产)。
(2)监测时限:当年1 月-12月。
2、监测内容和指标(1)监测内容:我院分娩的围产儿的有关资料(包括围产儿死亡情况);24 类出生缺陷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临床畸胎学资料;出生缺陷的可以危险因素。
(2)监测指标:24 类出生缺陷的畸形率;24类出生缺陷的性别、母龄别和城乡畸形率;产前检出率等;诊断依据;缺陷儿的转归等。
3、畸形的诊断和早期矫治由医务科组织产科、新生儿科、妇科、儿科、病理科、功能科及围保室、质控科、统计室的相关人员组成院出生缺陷监测小组,按照《24 类出生缺陷的定义、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对每一例畸形儿进行确诊,以保证监测质量,避免误诊、漏诊。
并对可以矫治的畸形进行早期矫治。
4、资料的收集及运作程序(1)产房出生时发现T做好原始登记(注明院内外产检次数),死胎建议尸检T报告护士长(每日的交班中汇报),护士长核查T报告产科监测负责人登记填卡T特殊情况报告科主任,24小时内进行科内和科间会诊,以明确诊断。
(2)新生儿科发现-报告新生儿科出生缺陷监测负责人,并做好原始登记、填卡-出生缺陷监测负责人审核出生缺陷患儿登记卡(详细询问病史),在每月出生缺陷讨论会上,与各科沟通,进一步明确诊断,查漏、补漏。
(3)妇科发现-报告妇科出生缺陷监测负责人,并做好原始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负责人审核出生缺陷患儿登记卡(详细询问病史),在每月出生缺陷讨论会上,与各科沟通,进一步明确诊断,查漏、补漏,最后将结果报给产科监测负责人。
(4)产前发现(包括产前诊断中心、B 超检查发现)先做好登记-报产科主管医生-报产科监测负责人追踪、登记,可与儿科联系出生后的纠正治疗-出生后的反馈,有缺陷的要填卡上报(5)各相关科室实行主管医生负责制,发现出生缺陷儿后立即填写《出生缺陷儿登记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管理方案范文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管理方案一、项目背景出生缺陷是指人体结构、功能异常、畸形或功能障碍等缺陷,它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
出生缺陷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的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需要实施综合防控项目。
本项目将以出生缺陷的防控为目标,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管理,全面提升项目的工作效果。
二、项目目标1. 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率;2. 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3. 提升项目的管理效果和效率。
三、项目内容1. 研究和了解出生缺陷的发病原因和防控措施;2. 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方案;3. 开展相关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出生缺陷的认识和预防意识;4. 建立出生缺陷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5.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出生缺陷的监管和控制。
四、项目实施步骤1. 研究和了解: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全面了解出生缺陷的发病原因和防控措施,为制定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方案:根据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综合防控方案,包括宣传教育、监测和报告、政策和法规等方面。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媒体宣传、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材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出生缺陷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4. 建立监测系统:建立出生缺陷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包括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5. 完善法规:根据实际情况和监测结果,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出生缺陷的监管和控制,保障婴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五、项目管理方案1. 确定项目组成员:由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项目工作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2. 制定项目计划:详细规划项目的实施步骤、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3. 分工合作:根据项目计划,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加强团队合作和协调配合,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监测与干预新生儿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在出生后出现的身体或智力发育异常。
这些缺陷可能对儿童的成长和生活产生长期的影响。
因此,及早进行出生缺陷的监测和干预对保护婴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监测新生儿出生缺陷方面,医生和护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能够利用各种方法来对婴儿进行评估。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进行体格检查和使用现代医疗设备进行筛查。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婴儿的外貌、身体形态和器官发育情况。
而筛查则采用生物学检测、遗传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测等方法,以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这些监测方法的组合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大部分婴儿出生缺陷的风险。
一旦发现了潜在的出生缺陷,及早进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干预的目的是尽早地纠正儿童的健康问题,减少后续的健康风险。
根据缺陷的类型,干预方法可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矫正,以及康复训练等。
例如,对于出生时存在听力问题的婴儿,早期的干预可以包括助听器的配戴和听觉训练。
通过这些干预方法,可以帮助儿童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潜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除了医疗团队的监测和干预外,家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人的支持和关爱对于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通过与医生和护士的合作,积极参与儿童的治疗方案,并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必要的照顾和支持。
例如,他们可以帮助儿童按时服药、参加康复训练,并提供良好的饮食和生活环境等。
通过亲子互动和情感沟通,家庭可以给予儿童更多的自信和安全感,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并逐渐独立。
此外,社区的资源和支持也对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监测和干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区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的儿童医疗服务,并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和宣传,以提高社会对于新生儿健康的关注。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新生儿健康的投入,推行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和诊疗体系,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监测与干预是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
医疗团队、家庭和社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早期的监测和干预,儿童可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并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中国出生缺点人群监测方案一、背景出生缺点是指胚胎或胎儿发育过程中结构或功效发生异常。
中国是出生缺点高发国家,估量每十二个月有30~40万例体表先天畸形婴儿出生,加上生后数年才表现出来缺点或遗传病,先天残疾儿童超出90万,约占年出生人口5.6%。
出生缺点严重影响中国人口素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已引发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中国母婴保健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全部对出生缺点预防和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域出生缺点发生水平通常采取出生缺点监测。
中国出生缺点监测从1986年起,一直采取以医院为基础监测方法,监测对象为住院分娩围产儿。
出生缺点医院监测初步摸清了全国关键出生缺点发生情况及其改变趋势,但因为各地住院分娩率差异较大,所取得监测结果含有一定不足。
以人群为基础出生缺点监测,能够比较全方面地了解某地域出生缺点发生情况。
,天津市城区、辽宁省北宁市、福建省建瓯市、河南省巩义市、湖北省罗田县,实施了出生缺点人群监测试点项目。
中美合作预防神经管畸形国际项目亦在32个区县建立了人群出生缺点监测系统,积累了丰富经验。
,原卫生部妇幼保健和小区卫生司决定,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在全国30个省(区、市)选择64个区县开展人群出生缺点监测。
,深入调整、优化了监测表卡和汇报步骤,形成了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1. 逐步取得正确、可靠并能反应监测地域实际情况关键出生缺点基础信息。
2. 动态观察关键出生缺点发生情况。
3. 为制订出生缺点预防方法及评价干预效果提供依据。
4. 为政府部门制订预防出生缺点卫生决议提供依据。
三、监测点确实定在全国妇幼卫生监测点中,按以下标准选择部分区县。
1. 城市以区为单位,农村以县为单位,标准上每省(区、市)城市和农村各选1个;监测区县总人口通常应在40~50万之间。
2. 监测区县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重视和支持监测工作,有配套经费及组织和人员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健机构和其它部门、机构主动性高,含有良好协作关系和协作机制。
出生缺陷防控项目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出生缺陷防控项目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全面的宣传教育:很多人对出生缺陷的认识仍存在较大的误区,对预防措施和相关政策了解不足。
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引导大众正确对待出生缺陷防控工作。
2. 预防措施不完善:当前的出生缺陷防控措施主要集中在孕前和孕期的保健,但对于其他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的因素,如环境污染、基因突变等,还需加强监测和预防。
3. 监测和数据统计不准确:出生缺陷的监测和数据统计是出生缺陷防控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但目前还存在监测不全面、数据统计不准确等问题。
需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接,提高监测和统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社区等渠道,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出生缺陷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增加相关知识的普及。
2. 完善预防措施:在孕前、孕期保健的基础上,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人为因素的干预,减少环境污染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加强基因检测和咨询服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指导。
3. 改进监测和数据统计:加强出生缺陷监测部门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数据统计质量。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对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4. 加强跨部门协作:出生缺陷防控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和协调。
建立跨部门的工作机制,共同制定出生缺陷防控的政策和实施方案,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
通过以上整改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出生缺陷防控项目的效果和质量,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保障婴儿和孕产妇的健康。
出生缺陷监测的23种疾病诊断标准无脑畸形定义:以颅骨穹隆及其覆盖的皮肤和脑全部或部分缺如为特征的先天畸形。
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颅骨穹隆(眶上嵴以上的额骨、顶骨和枕骨的扁平部)缺如,覆盖颅骨的皮肤缺如或存在,大脑半球或额叶缺如,脑干和小脑裸露,头顶平坦,常有部分脑组织存留,呈软、无定型的紫红色团块,被覆于颅底,颅面比例失调,由正常的2:1变为1:2或1:3,患儿眼珠小而突出,低位耳,短颈,呈“蛙样”面容。
诊断:产前根据B超检查显示胎儿颅骨穹隆缺如,结合母血或羊水甲胎蛋白(AFP)测定有所增高作出诊断;B超诊断可早到孕12-13周,晚期需同严重的小头畸形鉴别,出生后根据临床表现可诊断。
排除:①无头畸形②积水性无脑开放性脊柱裂定义:以脊髓和/或脊膜通过未完全闭合的脊柱而疝除或暴露于外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
临床特征:临床上绝大多数脊柱裂发生在脊柱背侧,极少数位于腹侧,其特征为脊柱椎体裂开和囊状物出现,常位于颈下段或胸上段。
临床表现取决于脊柱裂类型、部位和范围。
临床上根据发生部位分为颈段、胸段和骶段部为多见。
根据膨出物内容不同又可分为:①脊膜膨出:囊内只有脑脊液。
②脊膜脊髓膨出:囊内有脑脊液和脊髓等神经成份。
③脊髓外翻:无囊肿,神经组织直接暴露于外。
诊断:产前根据B超检查,主要发现软组织和骨特征。
软组织特征包括有覆盖缺损上的皮肤缺如,并有突出分囊结构;骨特征显示椎弓或椎体各种异常。
结合母血或羊水甲胎蛋白测定即可诊断。
出生后根据临床特征,以及囊性肿物与前囟有连通性冲动,查体时可以发现相应的神经症状,即可诊断,透光试验脊膜膨出为阴性,脊膜脊髓膨出为阳性。
排除:①隐性脊柱裂②骶尾部畸胎瘤脑膨出定义:以脑和/或脑膜通过颅骨裂膨出为特征的先天畸形。
临床特征:该畸形常位于颅骨中线,自鼻根部至枕部可有大小不一的囊性物突出,新生儿啼哭时肿物可增大。
脑膨出可发生于鼻根部、额部、顶部、颞部和枕部等,以枕部最为常见。
临床上根据膨出内容物可分为:①脑膜膨出:仅有脑膜膨出,内容是脑脊液。
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管理方案一、项目背景出生缺陷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上升。
为了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保障新生儿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了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本文旨在制定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管理方案,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项目目标1. 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2. 建立完善的出生缺陷监测和防控体系,提高防控能力和水平;3. 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出生缺陷防控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 提高公众对出生缺陷的认识和防护意识,促进生殖健康教育工作。
三、项目内容1. 出生缺陷监测和信息管理子项目:建立出生缺陷监测机制,建立出生缺陷信息管理系统,对出生缺陷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2. 出生缺陷筛查和诊断子项目:加强产前、产后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和诊断,提高筛查率和诊断率;3. 出生缺陷防控指导子项目:制定出生缺陷防控技术指南,加强出生缺陷防控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出生缺陷防控能力;4. 出生缺陷公众宣传和教育子项目:开展出生缺陷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公众对出生缺陷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四、项目组成与责任1. 项目领导小组: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负责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和监督;2. 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卫生健康部门、统计部门、信息中心等部门组成,负责项目实施和管理;3. 项目执行单位: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相关机构,负责本地区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实施和管理;4. 监测机构、筛查机构和医疗机构:负责出生缺陷监测、筛查、诊断和防控工作等。
五、项目实施计划1. 项目启动阶段(3个月):制定项目管理方案、组建项目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确定各项子项目和责任单位;2. 项目实施阶段(2年):各子项目按计划实施,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各项工作评估,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调整;3. 项目总结阶段:(1个月):对项目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制定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长效机制。
出生缺陷监测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在出生时存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这些异常可能影响婴儿的健康和生存。
出生缺陷是导致婴儿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影响,实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和分析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了解出生缺陷的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并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改善婴儿的健康状况。
二、监测对象和范围监测对象为在监测区域内所有出生的婴儿。
监测范围包括所有监测区域内的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三、监测方法和步骤1. 数据收集:通过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收集婴儿出生缺陷的数据,包括婴儿的出生日期、性别、缺陷类型和严重程度等信息。
2. 缺陷诊断:出生缺陷的诊断应由专业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
3. 数据录入和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建立出生缺陷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
4. 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包括出生缺陷发生率、缺陷类型分布、缺陷严重程度分布、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等。
5. 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数据进行定期核查和评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数据分析与利用1.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出生缺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生缺陷发生率、缺陷类型分布、缺陷严重程度分布等指标。
2. 数据利用:利用监测数据开展出生缺陷流行病学调查,识别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评估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效果,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五、培训与宣传1. 培训:对监测区域内的医生和医护人员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出生缺陷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2. 宣传:加强对出生缺陷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出生缺陷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六、监测结果报告与发布1. 定期向相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包括出生缺陷发生率、缺陷类型分布、缺陷严重程度分布等指标。
2. 定期发布监测结果,向公众提供关于出生缺陷的流行情况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材料。
出生缺陷防治项目实施方案背景介绍:出生缺陷是指胎儿在孕期内发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情况,其危害性对婴儿和家庭都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降低出生缺陷的风险,制定出生缺陷防治项目实施方案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全面、科学、系统地实施各项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健康质量和生活水平。
二、项目内容及实施步骤1. 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对出生缺陷防治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开展宣讲活动以及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向公众传递出生缺陷防治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2. 优化孕前保健服务加强孕前保健服务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立完善的孕前保健体系,为孕妇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并积极推广孕前优生检查和婚前检查等措施,确保孕妇在孕期健康的状态下怀孕。
3. 加强遗传病筛查和咨询服务遗传病是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立遗传病筛查和咨询服务机制,对孕期进行遗传病筛查,并为有携带遗传病风险的夫妇提供遗传咨询和家族遗传病治疗方案,减少遗传病的传播。
4. 强化环境污染防控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发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确保孕妇和胎儿的生活环境安全和健康。
5.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疗机构的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制定和推广相关诊疗指南,规范和优化出生缺陷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出生缺陷的识别率和抢救率。
6. 增加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出生缺陷防治项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与各级卫生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卫生部门在出生缺陷防治中的作用。
三、项目预期效果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儿的健康质量。
全社会对于出生缺陷防治意识的提高,将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总结和展望出生缺陷防治项目的实施是一个艰巨而又必要的任务。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优化孕前保健服务、强化遗传病筛查和咨询服务、环境污染防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增加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措施的综合应用,相信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出生缺陷防控项目及意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出生缺陷是指胎儿在怀孕期间或出生后发育异常或结构异常,导致身体器官的功能障碍。
这些缺陷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健,各国纷纷开展出生缺陷防控项目。
出生缺陷防控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和提供相关服务,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影响。
这些干预措施可以包括孕前筛查、遗传咨询、健康教育、保健服务和社会支持等。
通过早期的干预和有效的管理,可以预防或减轻某些出生缺陷的风险,改善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发展。
此外,出生缺陷防控项目还提供了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如手术治疗、康复护理和心理支持等,以促进患儿的康复和融入社会。
出生缺陷防控项目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这些项目可以提供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合理规划生育、进行孕前筛查等措施也能降低夫妻双方及家庭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对于社会而言,出生缺陷防控项目有助于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和社会福利的支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出生缺陷防控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并探讨项目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项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出生缺陷的严重性,提高公众对出生缺陷防控的意识,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儿童的健康、幸福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它对于读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清晰的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叙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首先对出生缺陷防控项目及其意义进行概述,并给出本文的目的。
在引言中,我们将介绍出生缺陷的定义,给出一些统计数据以突出其全球范围内的严重性。
同时,我们还将阐述为什么需要进行出生缺陷防控,并介绍相关的防控项目。
出生缺陷检测管理规定一、引言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在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
这些缺陷不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出生缺陷检测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检测范围与对象(一)检测范围出生缺陷检测应涵盖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先天性结构畸形、遗传代谢病等。
(二)检测对象1、所有孕妇,包括计划怀孕的妇女和已经怀孕的妇女。
2、新生儿,特别是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家族中有遗传病史、孕妇在孕期接触过有害物质等。
三、检测机构与人员要求(一)检测机构资质从事出生缺陷检测的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包括符合标准的实验室设施、专业的检测设备以及经过培训和考核的技术人员。
(二)人员要求1、检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检测方法和操作规程。
2、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术水平。
四、检测方法与技术(一)产前检测1、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图像观察胎儿的结构和发育情况。
2、血清学筛查:检测孕妇血清中的特定标志物,评估胎儿患某些疾病的风险。
3、羊水穿刺、绒毛活检等侵入性检查:用于确诊某些严重的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
(二)新生儿检测1、新生儿疾病筛查:通过采集足跟血等方式,检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疾病。
2、听力筛查:评估新生儿的听力状况。
五、检测流程与质量控制(一)检测流程1、孕妇或新生儿监护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2、检测机构应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样本采集、检测、结果报告等。
(二)质量控制1、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估。
2、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六、结果报告与解读(一)结果报告检测结果应及时、准确地报告给孕妇或新生儿监护人,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进行记录和存档。
(二)结果解读检测机构应安排专业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向孕妇或新生儿监护人解释结果的含义和可能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建议。
出生缺陷监测及三项报告监测方案我院是“省级出生缺陷监测哨点”,承担出生缺陷及三项报告工作,特制定此监测方案一、“出生缺陷”的监测与报告监测对象:1.中期妊娠(>28周)引产畸形胎儿;2.死胎死产存在畸形的胎儿;3.“1周岁”以内的经确诊的出生缺陷儿。
监测报告时限:出生缺陷诊断3日内报告监测报告流程:1.经超声诊断的畸形儿或存在缺陷的胎儿,诊断医生填写《辽宁省出生缺陷报告卡》报感染管理科。
2.妇产科中期妊娠引产畸形胎儿,及死产死胎存在畸形胎儿,及接生的新生儿存在出生缺陷,诊疗医生填写《辽宁省出生缺陷报告卡》,按时限上报感染管理科。
3.儿科、外科、五官科等临床科室接诊1周岁以下儿童出生缺陷病例,首诊医生填写《辽宁省出生缺陷报告卡》,并做好登记上报感染管理科。
4.感染管理科经核实,将出生缺陷病例报市妇幼保健院。
二、高危孕产妇重症抢救及孕产妇死亡监测监测对象:1.高危孕产妇重症抢救者;2.孕产妇死亡者。
监测报告时限:24小时内报告监测报告程序:1.妇产科出现高危孕产妇重症抢救者立即电话报告感染管理科。
2.临床科室发生孕产妇患者死亡(包括其它疾病死亡),主治医生24小时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上报并做好登记;并于3日内将患者《孕产妇保健手册》、产科病志的复印件(含各种辅助检查及死亡讨论)及“病例摘要”等相关资料上报感染管理科。
3.感染管理科经核实,24小时内将相关信息报告市妇幼保健院。
三、围产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监测对象:1.终止中期妊娠(>28周)的“中引”分娩的胎儿;2.死胎死产;3.“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告时限:3日内报告。
监测报告程序:1.妇产科发现的“中引”(>28周)胎儿、死胎死产儿、围产儿死亡,诊疗医生填写《辽宁省围产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做好登记3日内报感染管理科。
2.临床科室(包括门诊)发现的5周岁以下儿童死亡(包括院内及院前死亡),接诊医生填写《辽宁省围产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做好登记3日内报感染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