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别通用于针灸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针灸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读周左宇、耿恩广著作笔记】一、五门十变法1、理论渊源《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
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丙辛之岁,水运统之。
丁壬之岁,木运统之。
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化合治疗法两穴合用;互化治疗法只取单穴。
泻井当泻荥,补井当补合。
..下合穴歌..胃足三里胆阳陵,膀胱下合是委中,上下巨虚大小肠,三焦委阳是穴名。
......二、脏腑通治法1、理论渊源《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五脏穿凿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司。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缝。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目合谷收。
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下腹三阴交,胁痛觅支沟。
......十四经脉联系脏腑器官歌肺胃大气喉。
大肺鼻齿口。
胃经络脾,乳齿口鼻。
脾经连胃心,食道与舌本。
心络小肠肺,食道与目系。
小肠心胃连,食道耳鼻眼。
膀胱肾脑眼。
肾络膀胱肝肺心,脊髓喉咙与舌根。
心包络三焦。
三焦入耳包眉梢。
胆经络肝,在眼耳边。
肝经络胆肺胃寻,生殖目系咽喉唇。
任脉胞会阴,咽喉面目存。
“脏腑别通”知多少来源:《中国针灸》杂志导读:“脏腑别通”学说早在明代以前就被提出,近几年又重新被中医界重视,其中犹以针灸专业应用较多,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脏腑互通'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作者/赵宇翔王旭据史料记载,“脏腑互通”学说最早见于《五脏穿凿论》,称之为“五脏别通”。
明代李梃所著《医学入门》转引《五脏穿凿论》日: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医经精义》亦有上述记载,称为“脏腑通治”,并做了详细解释。
近代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先生根据董师公所传,结合临床,根据运气学说之开阖枢推演出“五脏互通”学说胃与心包通,如图1所示。
图1可见,“五脏互通”学说表现出阴阳、手足、脏腑、经络之间的相通关系,是藏象学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灵枢·根结》日:“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运气学说之开阖枢认为:太阳与太阴、阳明与厥阴、少阳与少阴互传。
运气传变学说,以其独特的传变形式开辟了中医病机传变学的新途径,同时也反映了中医病机传变的复杂性,提示研究中医疾病传变途径运气传变理论的重要性。
中医“藏象学说”本来就不同于现代医学之脏腑,现代医学之脏腑是一个组织解剖的概念,中医之脏腑更注重各组织脏腑之间的联络,以及各脏腑在整体脏腑体系中所处之位置,担负的功能。
为此脏腑学说中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联系,除了现有的脏腑表里关系、阴阳、气血外,还有脏腑与体表、脏腑与经络及各器官之间的各种联系。
很显然“脏腑互通”也是其中之一种联系,只是这种联系比较概括地阐述了脏与腑之间阴阳、手足、经络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290•浙江中医杂志2021年4月第56卷第4期从“脏腑别通”角度分析便秘的针灸取穴+郝春花管志敏=洪中华李炜嘉兴市中医医院浙江嘉兴314001关键词脏腑别通便秘针灸穴位针灸是治疗便秘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脏腑辨证和 经络辨证理论是常用的取穴依据〇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 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治疗本病的主穴是: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随证加法:热秘配合谷、腹 结,气秘配中脘、太冲,冷秘配关元、神H,虚秘配关元、脾俞,大便干结配关元、下巨虚。
笔者认为,除了脏腑经 络理论外,亦可以通过脏腑别通理论来分析。
“脏腑别 通”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明•李梃所著的《医学人 门》转引《五脏穿凿论》进一步阐明了“脏腑别通”理论,其主要论述是: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 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
本文试以此来探讨前 述腧穴的取穴依据。
1脾与小肠相通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小肠为受盛之官,主泌 别清浊。
故而,小肠的受盛化物,亦可以看作脾主运化功 能的延伸。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精”,小肠的泌别清浊,实际上是在饮食水谷入胃,化生 精气之后归于脾,是脾气散精功能的延续。
同时食气入胃,浊气归心”,食气入胃,经过脾的运化输布,营养浓 厚之气人心,而心和小肠相表里,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 之后,营气亦人小肠,糟粕入大肠。
营气的化生濡养之 功,实际是脾主运化和小肠受化共同参与完成的。
所以,小肠的泌别清浊,实际上是脾运化水谷和水液功能的外 延。
脾运化水谷与小肠分清功能相近,脾运化水液与小 肠主液功能相连,它们相互协同,完成了饮食物的消化 吸收。
生理相通必然病理相连,从《内经》相沿至今,小肠 病和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
在便秘的治疗中,虚秘常配 关元、脾俞,大便干结常配关元、下巨虚,关元为小肠的 募穴,脾俞为脾的背俞穴,下巨虚为小肠之下合穴,它们 的相配,体现了脾通小肠之意。
2肝与大肠相通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大肠主津,主传导糟粕;全身 **基金项目:嘉兴市科技局基金项目脏腑别通理论指导针 刺取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编号:2018AD32122 # 通讯作者:管志敏,E-mail:jlszxcgzm@163. com 气机升降和饮食消化、水液代谢依赖于肝的疏泄。
中国乡村医药脏腑别通法指导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验案二则郝春花 洪中华 李 炜 管志敏功能性便秘是由于结直肠、肛门功能异常导致的便秘,是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病症[1]。
针灸是治疗该症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常规针灸取穴主要依据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理论。
脏腑别通法是根据明代李梃《医学入门》中“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的理论,从调治阴阳气化功能角度着手,用脏腑别通的理论来指导治疗病症。
笔者试从脏腑别通角度,通过二则验案就其指导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运用进行论述,以飨读者。
1 脾与小肠别通思路指导针刺治疗裘某,女,35岁,2019年11月3日初诊。
主诉:排便困难3余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困难,常3~5日1解,严重时常达1周才1解,行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期间患者服用中西医泻下通便药物,服药时效果尚可,停药则大便难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1个月前出现排便困难加重,伴气短乏力,既往有慢性胃炎史。
刻诊:排便困难,3~7日1解,大便并不干硬,但解出费力,有时一次大便需几次才能解出。
患者每次如厕,努挣汗出,便后乏力,纳眠差,面色萎黄,舌淡,胖苔薄,脉细涩。
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
中医诊断:便秘,辨证为脾胃气虚证。
治以补中益气,润肠通便。
第一组穴:患者取仰卧位,选取中脘、天枢、大横、气海、关元、下巨虚穴,采用0.25mm×50mm毫针常规针刺,施以补法,留针20分钟起针后针刺第二组穴。
第二组穴:患者取俯卧位,选取脾俞、胃俞、大肠俞穴。
针刺手法及留针时间同前,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患者针灸结束约1小时有便意,并随即解下1次,便质不干,如厕结束后未发现汗出,继续治疗2次后,每2日可解便1次,排便较前顺畅,乏力减轻,纳眠较前改善。
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大便1~2日1解,便质稍干,纳眠可,无汗出、乏力不适。
考虑到患者长期便秘,嘱基金项目: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AD32122)作者单位:314001 浙江嘉兴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郝春花、李炜),肛肠科(洪中华),针灸科(管志敏)通信作者:管志敏,其自行购买补中益气丸巩固治疗。
从脏腑别通角度分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和针灸取穴借鉴脏腑别通理论分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价值,可以指导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针灸取穴以及具体手法的运用。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其典型临床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质量减轻。
目前西医学对糖尿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医学界公认糖尿病不是单一病因所致,而是复合病因作用的结果,其发病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均有关联。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历代医籍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描述比较详细,俱指明本病病因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有关,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伤气耗,气阴两虚。
是以在治疗时多以滋阴益气降火为主旨。
作为分析本病病因病机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多以藏象学说为其解释,少部分以六经理论、气血津液理论为依据。
笔者认为,在分析本病脏腑及症状关系时,除以脏腑理论分析脏腑表里关系致疾病发生发展外,尚可借鉴脏腑别通理论,并以此寻找分析症状关系和治疗本病的切入点。
脏腑别通理论首见于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其内容包括:肺与膀胱相别通,心与胆相别通,肝与大肠相别通,肾与三焦相别通,脾与小肠相别通,心包与胃相别通。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理论解释腧穴对疾病的治疗效应,尤其是作为经外奇穴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理论依据。
笔者近年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亦借鉴此理论分析疾病症状关系,并在此理论指导下试以针灸为主要手段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收效良好,试论述如下。
1肺与膀胱别通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
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可导致膀胱的气化失司。
肺气宣发失调,则不能助其自身疏布津液,使津液不能上承,表现为身体上部的气短、乏力、口干、口渴多饮之象。
肺气不利,外合皮毛失常,使皮毛不固,易感外邪,内舍于肺,出现体虚感冒的表现。
因肺与膀胱相别通,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完成的,当肺宣发肃降失调时,膀胱的气化功能就会受制,出现膀胱不利或失约,表现为身体下部的多尿症状。
针灸中的五脏六腑与脏腑调理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关注。
在针灸理论中,五脏六腑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与脏腑调理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针灸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针灸来进行脏腑调理。
一、五脏六腑与针灸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是人体内部重要的组织和器官。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系统。
在针灸中,不同的经络与脏腑相连,并在身体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穴位。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通过刺激位于手腕内侧的“内关”穴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脏病症状。
二、针灸脏腑调理的原理针灸脏腑调理的原理源于中医理论的思想,即“脏腑为体,经络为用”。
脏腑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功能的核心,而经络则被视为信息传递的通道。
通过针灸穴位来调节经络,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进而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在针灸调理脏腑时,针刺的位置、深浅、时间和刺激方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针刺的位置要准确穴位,并根据具体的脏腑功能调节需求选择相应的穴位。
深浅和时间的掌握需要根据脏腑功能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的体质来决定。
刺激方式可以通过手法的轻重、快慢、拔插等来调整脏腑的功能。
三、常见的针灸脏腑调理1. 心脏调理心脏是五脏之首,它的功能与情绪、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调理心脏,可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律不齐、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神门”等。
2. 肝脏调理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同时也与情绪、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调理肝脏,可以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改善情绪波动、调节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冲”、“行间”等。
3. 脾脏调理脾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针灸调理脾脏,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董氏针灸脏腑别通理论。
若就卦爻来看,阳明及厥阴皆在卦之中爻,有闭合之意,故为阖。
观伤寒之邪,当其阳亢之极则入阳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识人之重病;阴寒之极则入厥阴,则为厥逆之证。
而温病热入手厥阴心包则神昏,入足厥阴则动风,皆为病症之极,已至闭阖之最后阶段,而有严重之精神证状。
开合枢与经络的关系密切相关,即以足三阳为例 : 太阳为开,在背部最外面;阳明为阖,在胸腹在最里面;少阳介于两者中间,分布在胁肋。
董氏奇穴的分布也与此相关。
也可试将手掌握成一个圆形如太极,便可发现开阖枢两两相连。
先看少商与少泽,一为太阴,一为太阳,即是开;关冲为少阳经,少冲为少阴这为阖;中冲为厥阴经,商阳为阳明经,中冲与商阳为阖,这就汇成了开合枢的规律。
若从脚掌来看,亦成太阳太阴紧邻排列,厥阴阳明紧邻排列。
至于涌泉,日人赤羽幸兵卫作〈知热感度测验〉时,以至阴与窍阴间之内至阴代替,这样亦成为少阳少阴紧邻排列的状况,说明了开阖枢有一定的排列次序。
此种位置与《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及《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相符内经据此而确定经络循行部位,三阳在阳面,三阴在阴面,然后根据阳仪,肺、大肠〈兑〉,心、小肠〈离〉,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阴仪肝、胆〈巽〉,肾、膀胱〈坎〉,脾、胃〈艮〉走脚上。
又据阴升阳降,或到指端止,或从指端起,例如太阳经从小指走在阳面之最外,少阳沿约指〈无名指〉走在阳面之中间,……其它以此类推。
此一开阖枢握拳之图以逆时钟方向旋转,依此圆形从最外之太阳向内运行〈传经〉,依次为少阳,最后为阳明,阳尽则阴,依次为太阴、少阴,最后为厥阴。
将拳头伸开则开阖枢之关系成下图。
也甚合《伤寒论》太阳传少阳,传阳明,传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传变次序。
六(总四十七)、请问气血多少与治疗有何关系 ?答答 : 《标幽赋》说:「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脏腑别通的基本运用
脏腑别通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中医诊疗中,脏腑别通的基本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疾病:根据脏腑别通的理论,一个脏腑的病变会影响到其他脏腑,因此在诊断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脏腑的情况,以便全面了解病情。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也广泛应用脏腑别通理论。
通过刺激某些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不同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中药治疗:中药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脏腑别通的原理,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不同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治疗肝病时可以采用具有润肝作用的中药,同时也可以配合一些具有补肝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 饮食调理:饮食也可以根据脏腑别通的原理进行调理。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属性,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不同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患有肝病的人应该少吃辛辣和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1 -。
实用文档之"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脏腑别通怎样用于针灸?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脏腑别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灵活,这里暂且简单介绍,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脏腑别通 ( 一 ) 肺与膀胱通 ( 二 ) 脾与小肠通 ( 三 ) 心与胆通 ( 四 ) 肾与三焦通 ( 五 ) 肝与大肠通 ( 六 ) 心包与胃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如 :(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详见董氏奇穴治疗学第一章附论)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
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
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中国乡村医药“脏腑别通”法指导针灸治疗耳鸣耳聋验案二则郝春花 李 炜 管志敏“脏腑别通”来源于《黄帝内经》的“开阖枢”理论,主要包括“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
一般认为,“脏腑别通”主要是通过调治“六经气化功能”来治疗疾病。
基于此,笔者试从“肾与三焦相通”“心与胆相通”角度指导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现报道如下:一、“肾与三焦别通”指导针灸治疗耳鸣患者男,63岁,2018年6月5日就诊。
主诉:耳鸣定时发作1余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耳鸣。
每天约21时开始耳鸣发作,23时消失,发作时自觉左耳内有持续性“电流”声,安静状态下明显,严重影响正常休息。
无听力减退、眩晕欲吐等不适,查纯音听阈测定、头颅CT平扫均未见明显异常,于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未见明显改善。
现为求针灸治疗,遂来就诊。
现症:患者耳鸣未作,听力正常,对答如流,情绪不佳,腰部隐痛,纳可眠差,入睡困难,大便调,小便频,夜尿2~3次,舌淡、苔薄,双关脉弦涩,右尺脉细弱。
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
中医诊断:耳鸣,辨证为肝肾不足,三焦闭阻。
治以补益肝肾,通利三焦。
取穴及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先于双侧中渚、太溪穴扪及压痛点或酸胀点,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毫针,常规刺入,得气后行补法,留针3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治疗结束后,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压豆,嘱患者家属于当天20:30按压耳穴压豆,最少持续30分钟,如能交替按压至23时更好。
6月7日患者前来复诊,诉前两夜耳鸣仍定时发作,但声音较前明显减小,腰痛及睡眠也得到改善,昨晚仅起夜1次,效不更方,治疗如前。
6月10日患者三诊时告知耳鸣已基本消失,不觉腰痛,连续2天未起夜,予前法再治疗1次后停止针刺治疗,并再给予耳穴压豆,嘱每晚继续按压。
2019年8月,笔者于超市碰见患者,得知针灸治疗3次后耳鸣、腰痛等均消失。
按语:从经络来看,本案患者耳鸣的特点在于定作者单位:31400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郝春花、李炜),针灸科(管志敏)通信作者:管志敏,时发作,根据其发作时间,知是手少阳三焦经当令时段,在经络循行上,三焦经与耳部有着密切联系。
神效脏腑平衡配穴针法,董氏最重要的核心原理脏腑别通及拓展发挥(转)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李延《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
清.唐宗海之《医学精义》则有较详细的解说,大要是1.肺与膀胱;2.脾与小肠;3.心与胆;4.肾与三焦;5.肝与大肠;6.心包与胃。
「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
纪说通治,当然有其相通之路径,唐宗海之《医学精义》中虽有解说,但似仍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讨及涉及其源流,对于胃与包络是否相通未交待。
同明经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疏导。
表里经取穴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如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平衡。
但脏腑别通则一脏一腑一手一足一阴一阳〈即以肺与膀胱通而言,肺为手之阴经,膀胱为足之阳经。
〉,有高度的疏导及平衡作用,效果当然突出,这就是董氏奇穴原理中最重要的核心。
拓展发挥:首先诊断:把人体看作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经络內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脏腑平衡配穴法是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有病就有点,经络相通,脏腑别通,选经配穴的方法。
治疗经络病与脏腑病。
我门的辨证方法是,1、头面躯干四肢的病痛定为经络病.以经络辨证为主.经络辨证.就是通过望.问.切等方法.辦别疾病是在哪条戓哪几条经络上,就是辨别清楚是什么经络病。
2、脏腑病:是运用六经辨证病机十九条落脏。
每条经络选用两个穴点,十二经络共选用二十四个穴点,也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方法,方法简便、实用、疗效快捷,一个格式化的诊治方案以经络循行,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十二经络与脏腑的临床症状。
只须知道经络的循行部位,十二经络脏腑的临床症状就行了。
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可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中医论坛.基于“删府别通,,理论探讨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蒋玉英楚佳梅*包烨华“脏腑别通”又称“脏腑旁通” “脏腑相通” “经络别通”等,是指脏腑间存在的一种区别于“脏腑相表里”的对应联系,即为“肺与膀胱相通”“心与胆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肾与三焦相通”n及“心包络与胃相通"。
现存明代李梃的《医学人门》一书中转引《五脏穿凿论》记录脏腑相别通关系,以及提出从两相通的脏腑一方人手,治疗另一方脏腑疾病的方法,如“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
“脏腑别通”扩展脏腑之间的联系,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在临床中见师者以 “脏腑别通”理论指导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收获捷效,深受启发。
本文从“脏腑別通”理论分析小儿遗尿症的病因病机,指导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选穴,以冀开拓临床中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思路。
1小儿遗尿症的病因病机小儿遗尿症,西医称为“儿童夜间遗尿症”,>5岁儿童在3个月内在睡眠中发生尿床行为,平均>2次/周,即可诊断。
我国小儿遗尿症总体患病率为4.8%,5岁儿童遗尿患病率达 15.2%〜。
长时间尿床会造成患儿自卑心理、睡眠障碍、注意力涣散、尿路感染等问题,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发育131。
小儿遗尿症,中医又称“遗溺” “尿床”“夜尿”等,是一种尿液异常排泄的疾病。
《内经》最早提出“膀肮不约为遗溺”的病机,病位在膀胱。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4】。
水液代谢、尿液生成和排泄,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影响其中一环,均可导致小便的异常排泄。
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或因先天不 足、后天失养及情志失调等,尤易导致肺、肾、脾三脏功能 失调,使水液排泄异常、膀胱失约,发为遗尿。
2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探析小儿遗尿症及 其针灸治疗蒋佳等[5总结肺经穴治疗其相通脏腑的膀胱腑病、膀胱经病的经验,论述应用“脏腑别通”理论之“肺与膀胱相通”指导治疗气化不利的膀胱腑病的中医理论依据,提出在针灸 治疗膀胱病时,应重用与膀胱相别通肺经之腧穴,亦可两经配 伍取穴治疗。
脏腑别通说经络之间的配伍关系多种多样,其中同名经(如:小肠与膀胱为同名经)和表里经(如:肝与胆相表里)这两种,算是目前针灸教材的主流配伍。
除此之外,我想说说,还有另外的一类配伍关系“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在大学的针灸教材上从来没有记载。
因此,导致科班学习的中医学生,往往没有意识还有“脏腑别通”的经络配伍关系,反正我上学的时候是没听说过。
我也不清楚,为什么编写教材的教授,这么看轻“脏腑别通”的经络配伍,甚至连“知识普及”都不愿意放进去。
并非教授们不懂,我想仅仅是因为它的身份不是“正统”,往往被看作“旁门之术”。
可是,“脏腑别通”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其疗效也不亚于同名经与表里经配伍,起码我目前亲眼所见过的不少针灸高手,无不精通于此术。
1历史由来“脏腑别通”,又叫“脏腑旁通”,或“脏腑通治”。
“脏腑别通”,是台湾针灸名家杨维杰给起的名字,因为他的著作畅销于全球,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所以现在基本大家都称“脏腑别通”了。
根据记载,“脏腑旁通”最早见于《孙氏思邈五脏旁通明鉴图》,可惜是仅仅只有一个名字,却没有留下传世版本,因此内容也不懂写的是啥,只说知道在唐宋时代开始有“脏腑旁通”一说。
到了明代,李梃的《医学入门。
卷一脏腑。
脏腑条分》提出了五脏穿凿论解析脏腑别通理论。
比较特别是,李梃写道,肾有两通,分别与三焦通,与命名也通,但他也没有对这种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明代之后就到了清代,清代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脏腑通治》也有上述的内容,但是将“肾与命门通”删掉了,或许他觉得这句是废话,没啥实际用途。
唐宗海还讨论了脏腑通治的机理,他认为唐宋时代的理解都是凭空想象,不按实际出发。
他想借用西医的解剖去解释脏腑通治,认为脏腑是有道路相通的,并非凭空想象的气化相通。
首先,唐宗海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确是“中医汇通”,但是古人的解剖也就听听就算了,别当真的。
古人所描述的脏腑通治,都是五脏对五腑相通,而胃与心包的关系还没有明确指出。
【转】五脏属性所病的针灸应用《内经》曰:“心属火性热,所病为噫,诸疮痛痒皆属于心;肝属木性风,所病为语,诸风掉眩皆属肝;脾属土,性湿,所病为吞,胃则气逆,为哕为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肺属金,性燥,所病为咳,诸气为膹郁皆属于肺;肾属水,性寒,所病为欠为嚏,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以上这段经义,对针灸医生而言,正是极好的断病法则,但需要慎密的四诊细察后给予取穴,下面列举几例。
1、心属炎,性热,秘病为噫,诸疮痛痒皆属于心:女,二十五岁,因食物而全身生疮,红肿有脓头,其痒无比,手中心汤热,时而腹痛,又寸脉皆沉数,大便干燥,心烦急躁,常生气骂人。
针灸:双神门、大陵、内关,曲池,二间,支沟,照海,次日痛痒解除,且大便通顺,六次痊愈,其母感激,涕泪交流,令人感动。
2、肝属木性风,所病为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女五十五岁,家庭主妇,忽觉手中麻木,面青唇白,全身发抖,四肢厥冷,并手指胸口,状至紧急。
针灸:急灸膻中、肝俞、风门,针风池、风市,先灸后针,灸毕抖止,针毕气舒,一小时后,手中厥冷及麻木全消,气色好转后回家。
3、脾属土性湿,所病为吞,胃则气逆,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男四十九岁,双腿肿、手肿,按则凹无弹性,呼吸忚促一息为快夜坐眠,痰多且有血丝,毫无食欲。
针灸:隐白刺血,针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水泉、商丘,留针一小时后,呼吸较顺,可以枕头睡眠,此一夜险症,经以上十次轮流配穴,收到良功效。
4、肺属金性燥,所病为咳,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男二十三岁,学生,咳重有痰顿嗽整夜,考试在即,性急不安。
针灸:尺泽,丰隆,肺俞针灸后加罐,针天突,当时嗽止,皆用泻法。
1、肾属水性寒,所病为欠为嚏,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男三十五岁,从业餐饮业,患阴缩之病(又称缩阳),生殖器缩入体内,痛不欲生,大哭大叫,就地捧腹翻滾。
针灸:急灸关元、中极、肾俞、中髎,灸半小时,阳具出而痛止。
以上五例是根据五脏属性而配穴治疗,习以启发,辅以临床,是古法针灸的应用。
中医咨询(43035537) 2012-8-29 15:20:29润青(547075829) 2012-8-29 17:39:23经过几天时间我把古法针灸中的部分内容整理出来了,现公布开来五脏所主在针灸学中的应用1、五脏与五色关系针法2、五脏与五味关系在针灸中的应用3、五脏与五液关系在针灸学的应用4、五脏所主关系在针灸学中的应用董氏奇穴体应针法5、五脏所藏的针灸应用6、五脏所开窍在针灸中的应用7、五脏属性所病的针灸应用8、五劳所伤在针灸不学中的应用。
脏腑别通怎样用于针灸?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脏腑别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灵活,这里暂且简单介绍,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是互治,即在脏腑别通( 一) 肺与膀胱通( 二) 脾与小肠通( 三) 心与胆通( 四) 肾与三焦通( 五) 肝与大肠通( 六) 心包与胃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如:
(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详见董氏奇穴治疗学第一章附论)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
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
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
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
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
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
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
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
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