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的特征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儿童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定义】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DM1)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病因】胰岛β细胞损伤和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减少,胰岛β细胞损伤和破坏原因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基础上由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了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二)辅助检查1.血糖测定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为标准。
2次不同时间的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11.1mmol/L均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前3日不限制饮食,试验前进食8~10h,葡萄糖剂量为1.75g/kg,总量不超过75g,溶于150~300ml水中,服糖后30min、60min、120min、180min 取血检测。
结果判断:120min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若120min时血浆葡萄糖在7.8~11.1mmol/时诊断为糖耐量受损。
3.血气分析+电解质了解是否存在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4.血生化常规(包括肝酶、肌酶、血脂、尿酸、蛋白、胆红素)、淀粉酶及β羟丁酸测定。
β羟丁酸升高提示酮症。
5.血胰岛素、C肽测定C肽可反映内源性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不受外来胰岛素注射影响,有助于糖尿病分型。
儿童1型糖尿病空腹或餐后C肽值明显降低。
6.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代表血糖的真糖部分,可反映近2个月血糖平均浓度,正常人HbA1C<6.4%。
7.抗体测定包括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抗体阳性支持1型糖尿病诊断。
【诊断标准】1.两次空腹血糖≥7.0mmol/L。
2.随机血糖≥11.1mmol/L,伴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表现。
1型糖尿病介绍1型糖尿病的病因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呢?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1型糖尿病的症状1、多尿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
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
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
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3、多食多食的机制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倾向是葡萄糖利用率(进出组织细胞前后动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差)降低所致。
自身免疫疾病与1型糖尿病的关联摘要: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引起。
该疾病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胰岛细胞的破坏所致。
本文旨在系统地探讨自身免疫疾病与1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并对这种关系的机制进行分析。
引言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
近年来,研究发现自身免疫疾病与1型糖尿病之间存在重要的关联。
自身免疫疾病可以引起胰岛细胞的自身破坏,导致胰岛素的不足,进而引发1型糖尿病的发生。
本文将综述相关的研究和证据,以期增进对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
1. 背景知识1.1 1型糖尿病的定义与特征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是一种胰岛功能丧失引起的慢性疾病。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完全丧失,导致血糖调节异常。
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1.2 自身免疫疾病与1型糖尿病的关联多项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疾病与1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自身免疫疾病可引起对胰岛细胞的自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受限。
目前,已经确认的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甲状旁腺疾病等。
2. 1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2.1 自身免疫反应的激活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反应的激活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指标,可以发现B细胞和T细胞的异常活化。
一系列的检测显示,对胰岛β细胞抗原(如胰岛细胞抗原GAD65、胰岛素)的自身免疫反应激活了胰岛细胞特异性的T细胞和B细胞,导致自身攻击。
2.2 自身攻击的机制在胰岛细胞受损后,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对组织细胞造成损伤。
已有研究表明,效应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参与了这一过程。
自身攻击的机制主要包括CD8+细胞介导的胰岛细胞溶解和漂移,以及B 细胞介导的抗体产生。
3. 自身免疫疾病与1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3.1 自身免疫疾病与1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许多研究已经发现,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在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风险上具有显著的增加。
1型2型糖尿病的症状区别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那么1型2型糖尿病的症状区别有什么呢?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1型糖尿病的症状:1、食量增加:对于孩子而言,不少家长会对此忽视。
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家长会以为孩子是要长身体才吃得多,因此这些1型糖尿病的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
2、视物模糊:血糖迅速升高会导致视力下降,看不清东西,大多以为是近视眼。
3、易疲劳:无力并有精神萎靡,喜欢窝在床上,不愿意活动。
乏力,由于代谢紊乱,不能正常释放能量,组织细胞失水,电解质异常,故病人身感乏力、精神不振。
4、三多一少:喝水多、尿多、吃的多反而消瘦,即“三多一少”的症状,约有40%的儿童1型糖尿病起病急、病情重,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呕吐、脱水、甚至昏迷、抽搐等,有些儿童反复的呼吸道和皮肤化脓性感染,常因急性感染、、呕吐、腹泻,出现脱水、昏迷就诊者常易被误诊为肺炎、肠炎、败血症、或脑膜炎等。
5、消瘦:1型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有所不同,成人糖尿病多为肥胖者,为2型糖尿病;而儿童糖尿病患儿多消瘦,为1型糖尿病。
6、外阴瘙痒:1型糖尿病早期症状有女性病友外阴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
7、麻木疼痛:四肢对称性的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
8、身上长疖:身上反复长疖,皮肤发痒并且易出现化脓性感染。
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一、药物的治疗方法:1、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每个人体内都需要胰岛素维持机体功能正常。
而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不内释放胰岛素,因此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通常是利用注射器通过皮下注入体内。
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胰岛素泵,它可以连续将胰岛素输注进患者体内。
胰岛素不是做成药片形式,而是液态制剂。
不同的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是不同的。
到医院进行检查时,医生将检测血糖水平,以确定使用哪种胰岛素才适合患者目前的病情。
高中生物一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高中生物一二型糖尿病的区别
一、类型
高中生物中提到的两种糖尿病分别是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肥胖程度和胰岛素分泌的情况:
1. 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的分泌缺乏或完全消失所导致的,患者体重偏轻,并且无论怎么发展都会失去胰岛素分泌,而且一般情况下无法自我控制。
2. 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是由于肥胖或代谢紊乱引起的,患者的体重通常偏重,可以通过以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水平,有时还需要用药治疗。
二、发病原因
1. 一型糖尿病:一般情况下,一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或完全消失所导致的,具体原因包括:某些遗传病变、免疫原因、病毒感染、胰岛素分泌不全等。
2. 二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起因于胰岛素抵抗、细胞和组织对胰岛素抵抗、肥胖、慢性炎症反应、代谢性紊乱等。
三、治疗方法
1. 一型糖尿病: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以控制血糖水平,并要求患者注意饮食调控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
病能力。
2. 二型糖尿病:尽量保持理想体重,积极跟随医嘱采取正确的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以及药物治疗等措施,以缓解病情。
下列不属于1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1. 患者芳龄: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而非1型糖尿病的患者芳龄可跨越多个芳龄段。
2. 自身免疫状况: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而非1型糖尿病则不一定存在自身免疫疾病。
3. 胰岛素需求: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而非1型糖尿病患者则不一定需要胰岛素治疗。
4. 遗传因素:1型糖尿病与特定的遗传因素有关,而非1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更多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不属于1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1型糖尿病的特征及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区别。
这些鉴别要点的深入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在撰写文章时,除了列举这些鉴别要点之外,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和病例分析,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医学进展,全面探讨1型糖尿病及其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区别。
还可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类型糖尿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健康管理建议。
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通过对1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患者,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对患者来说,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管理和健康保健。
深入研究1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对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全面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1型糖尿病及其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区别,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合作。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
与之不同的是,非1型糖尿病患者的芳龄跨度较大,可以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
这种芳龄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特征和发病规律。
除了芳龄特征外,1型糖尿病还与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
2022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全文)对糖尿病分型的建议共识建议根据病因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 D M)、单基因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娃赈期糖尿瘾GDM L未定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瘾T2DM) 6种类型。
不同学术组织指南军日本共识关于糖尿病分型的建议见表1。
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见下文。
一、1型糖尿病1病因及亚型T1DM是由于膜岛院田胞破坏、膜岛素分泌缺乏所致,特征是膜岛功能差,终身需要依革期夷岛素治疗。
T1DM真高较大的异质性,按病因可区分为自身免疫性T1DM和特发性T1DM两种亚型,且自身免疫性T1DM居多;若按起病急援,则T1DM可划分为暴发性T1DM、经典性T1DM、缓发性T1DM三种亚型,在中国成年人中缰发性T1DM(即LADA)患者约占所高T1DM的2/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暴发性T1DM及经典性T1DM 患者群体中均含高自身免疫性T1DM与特发性T1DM两种不同病因的个体。
2流行病学及诊断研究显示,我国全年龄段估算的经典T1DM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发病年龄高峰在10~14岁,新发病患者中近六成在30岁以下。
经舆性T1DM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发病年龄通常<20岁,”三多-少”症状明显,以酣症或酣症酸中毒起病,体型非肥胖,血清C肤水平明显降低,依赖膜岛素治疗,旦大多数高膜岛特异性自身抗体(如GADA、IA-2A等L3暴发性T1DM多见于亚洲人群,尤真以日本、韩国和中国常见。
在我国,暴发性T1DM 起病急骤,约占新发嗣症起病T1DM的10%。
暴发性T1DM的诊断标准为:(1 )高血糖症状出现1周内发展为酣症或回症酸中毒;(2 )首诊血糖水平注16mmol/L,且HbA1c<8.7%;( 3)空腹血C陈水平<100 pmol/L和(或)负荷后血C肤水平<170 pmol/L。
4.自身免疫性T1DM可急性起病,亦可缓慢发病。
续发自身免疫性T1DM可根据患者发病年龄18岁为界,区分为LADA和青少年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瘸LADY fil型。
1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常见并发症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中占9%左右,在青少年多见。
它病情急、症状较重,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胰岛素疗效较好。
⼀、糖尿病概述1.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是⼀种多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和/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以慢性⾼⾎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所有的糖尿病都符合此条件。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前⽤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糖,不能⽤⼿指⾎糖作为诊断依据。
具体是:(1)空腹⾎糖≥7.0mmol/L;(2)餐后两⼩时⾎糖≥11.1mmol/L;(3)随机⾎糖≥11.1mmol/L。
这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适⽤。
可能以后中国会⽤糖化⾎红蛋⽩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现在中国糖化⾎红蛋⽩测定⽅法还不统⼀,测定结果也不太⼀致,⽬前主要还是⽤⾎糖的办法进⾏糖尿病诊断。
3.糖尿病的分型按照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共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概9%左右,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
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原因,如胰腺的原因、内分泌的原因、遗传的原因导致的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常多,但是病⼈并不很多,⼤概占1%。
由此可推出1型、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已经到百分之百,妊娠糖尿病不占⽐例,因为妊娠只是⼈⽣的⼀个过程,只是⼏个⽉的时间,所以妊娠结束以后还要重新分类。
从分型的⽐例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但1型糖尿病⽐例也相当⾼,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个⼈⼝⼤国,⼉童⽐例很⼤,1型糖尿病的总⼈数很⾼。
4.⼉童糖尿病⼉童糖尿病是指⼉童,包括幼⼉、青少年期间所得的糖尿病。
⼉童糖尿病者以1型糖尿病较多。
但随着⽣活⽔平的提⾼,肥胖⼉童的⽐例增加,⼉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
分型1型2型起病急,症状明显慢胖,家族史,种族性,⿊棘⽪病临床特点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酮症酸中毒C肽低正常或⾼抗体可阳性阴性⾃⾝免疫病有⽆上表是⼉童青少年两型糖尿病的对⽐。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
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没有胰岛素,身体就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因此I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起先可用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终因长期药物刺激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后,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
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血糖指数: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胰岛素的来源不足,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低于5μIU/ml以下时为1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低于5μIU/ml,
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正常空腹C肽265-1324pmol/L,。
1型糖尿病的特征是什么
一、1型糖尿病的特征是什么1. 1型糖尿病的特征是什么2. 什么是1型糖尿病3. 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二、1型糖尿病如何诊断三、1型糖尿病的食疗方
1型糖尿病的特征是什么
1、1型糖尿病的特征是什么一般1型糖尿病的症状表现有极度口渴,异常饥饿(特别是餐后还感到饥饿)。
口干,恶心和偶尔呕吐,腹疼,多尿,未知原因消瘦(即使一直在吃,仍感到饥饿),疲乏、(虚弱、感觉疲劳),视力模糊,呼吸困难 (库斯曼呼吸),皮肤、泌尿生殖系统频繁感染等等。
1型糖尿病在发病后,患者会出现代谢紊乱的现象,还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症状。
并伴有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现象。
口腔疾病:牙齿松动、脱落,牙槽容易发生牙周炎和牙龈炎。
视力下降:视力明显减退,看书、看报眼睛容易疲劳,并经常发生视网膜的病变。
手脚疼痛:手脚出现顽固性的麻痹和阵痛,有时会有剧烈的疼痛,也有人夜间小腿常常抽筋。
1型糖尿病早期症状有女性病友外阴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
2、什么是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是1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目前研究数据显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 抗原异常上。
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某个家族的祖辈、父辈有糖尿病史,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他们的后代更易患上此病。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