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48.22 KB
- 文档页数:3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的。
孔子是儒家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的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生可以根据教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生主动探究,并对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盛况的习,使生对祖国文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程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方式,指导学生归纳和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生对文言文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生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比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孔子讲学图》老师: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生:(回答)老师:孔子坐着讲学说明他以一种朴素温暖的方式言传身教,他坐着的这个地方又叫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子首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二、问题导学,构建网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生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网络,老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大变革、重大转型)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
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渐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
版本: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
一、三维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百家争鸣局面下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其意义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较孟子、荀子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异同之处,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比较能力和善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接着概括归纳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主要代表,再运用阐释历史和联系现实的方法理解孔子的主要成就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最后通过比较法比较孟子、荀子思想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黑板
四、教学过程。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明确春秋战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了解不同学术的地域特点。
2、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概括总结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3、知道“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观念。
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2、形成的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地主阶级形成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3、表现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初步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⑴创立: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录言论的《论语》⑵基本内容①思想核心:是“仁”,通过“礼”来实现;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3)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⑴孟子的思想主张内容:①“仁政”②“民贵君轻”③“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⑵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内容: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君舟民水;③“人性恶”;④“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学派(1)老子—春秋时期A、老子简介:道家的创始者;生活在春秋晚期,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B、老子的思想a.哲学思想:“道”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三维目标】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概况;出现的社会原因;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历史作用
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作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
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认识这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的简介及其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备课资料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册教科书的背景知识:人类活动粗略地分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所以人类历史可粗略地分为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
必修1是政治史,必修2是经济史,必修3是文化史。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
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
必修1、必修2已经涉及到文化史。
必修1中的各种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科举制等)、第6课罗马法和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必修2中的各种经济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专卖制度等)、“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和三次工业革命等,都可以归属于文化史范畴。
所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只是相对的划分。
从必修3目录看,教科书的文化史包括了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教育等七类。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镜子,是映像。
本单元的背景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最高成就,如向有“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先秦散文”一处也有换为“诗经、楚辞”之说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有“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之说。
以上“七学”中,至少有“四学”与儒家的演变有关,故儒学(儒学者,儒家学说之简称。
亦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即是讲儒学之演变。
先秦诸子之学中,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其中较早的一家,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
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教学上,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做好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知识学习上,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影响。
在情感上,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有一定基础,因此,在讲授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
另外,由于先秦时期离学生较远,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为一个问题。
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而且历史思维能力欠缺,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不够强,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3.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各家学派的不同主张,但教材中极少涉及到争鸣的内容,所以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可适当创设一些具体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不同学派的人物提出自己的主张,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各家的观点并体会到当时思想上的繁荣。
4.三维目标教师归纳:核心是“仁”和“礼”。
第一,政治思想:①“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是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
本课教材安排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与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三个子目的内容。
重点讲述了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及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时期,它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同时,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起着启下的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正是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后,才在日后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不断地演变。
可以说没有儒家思想的形成,就不会有儒家思想独尊局面的出现,也就不会有之后的宋明理学的产生及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回忆复述所学有关内容,结合有关史料,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学生锻炼“论从史出”,解读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深入认识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的灿烂辉煌,并汲取精华,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派代表的思想主张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
四、教学策略
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单元单元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设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什么?进而提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是于何时形成,又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这一问题,以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梦回春秋战国
梦境一: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1、“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主要派别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梦境二
二、孔子和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创立
孔子生平(学生讲述)
孔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仁”。
协调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为政以德)
孔子言论:
子曰:“仁者爱人。
”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提问,从以上孔子言论里可以看出其思想提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代表奴隶主利益
梦境三:
2、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
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提出“性本善”论
②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论断
认为人性本恶
主张礼法并用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①老子: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②庄子: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法家代表韩非子
认为今胜于昔,主张变法
主张以法治国
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墨家创始人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合作探究】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六、课堂小结
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应运而生并相互争鸣,那么各家在秦汉时期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将问题留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为下节课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