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精品
- 格式:pptx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45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学以致用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自我小测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
各诸侯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复兴周礼B.实现富国强兵C.繁荣文化D.重视知识分子2.西方史学家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
”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是()A.有教无类B.无为而治C.克己复礼D.道法自然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4.孔子曾有短暂的从政生涯,其后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主要是由于()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5.“荀子认为每个人都在自私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而不考虑这种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时不愿意为更大的社会作出贡献。
”由此,可以推断出荀子主张()A.“人之性恶”B.“人之性善”C.“君为贵”D.“民为贵”6.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常也。
”上述观点出自()A.《论语》B.《诗经》C.《孟子》D.《道德经》8.战国时期,某派别“对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是没有意义的”。
下列各项与该派别的主张相符的是()A.“仁者爱人”B.“人之性善”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落后的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单元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兴起);战国时期,发展为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宋明时期:两宋程朱理学形成,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明朝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明清时期: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悄然滋长。
进
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体系。
二、说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