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数学好玩第二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7.89 KB
- 文档页数:4
篮球、乒乓球从高处落地后都会反弹。
通过实验让两种球从测试哪种球会反弹高一些以及各自的反弹高在墙上标出球的反并求出每次反弹的高度是起始高度的几在墙上标出球的并求出每次反弹的高度是起始高度的测1.球从指定高度落下时,要将球的上沿(或下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2.要细心观察球的反弹高度,并根据反弹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及时做上标记,测量反弹高度时,可以保留整厘米数。
用米尺分别测量篮球、乒乓球每次下落前和反弹后的高度,并列表记录。
5.结论: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其反弹高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球从不同高度落下,其反弹高度也不相同。
6.在活动中,用到的知识和方法。
统计的知识、分数的知识、测量的方法等。
7.(1)足球落下的高度和反弹高度的关系。
可通过实验获得数据。
(2)影响反弹高度的因素? 风的阻力、场地的材质、反弹的方向、起始高度、空气的阻力、施加的力度、测试地点的情况等。
二、 看图找关系问题1:汽车行驶速度。
1. 观察上图,横轴表示时间,横轴上的1,2,3…分别表示1分,2分,3分……纵轴表示速度,纵轴上的100,200,300…分别表示100米/分,200米/分,300米/分……表示点A 的意思时,要根据点A 的位置联系横轴、纵轴的含义说。
点A 表示时间为0.5分,汽车的速度为200米/分。
汽车从横轴“0”的位置(解放路站)到“4”的位置(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4分。
2. 汽车速度的变化。
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共行驶了4中的数据。
性生的过程时特殊时段发生的事件。
分,速度在变化。
要根据折线走向的变化情况分段进行描述。
在第1分内,折线呈上升趋势,说明汽车的速度在上升。
1分所对应的速度为400米/分,说明汽车在第1分内的速度从0米/分增加到400米/分。
在1分到3分之间是一条水平线段,说明汽车在匀速行驶,速度保持不变,为400米/分。
在3分到4分之间,折线呈下降趋势,说明汽车的速度在下降。
从3分所对应的400米/分下降到4分所对应的0米/分,汽车停止。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2课时《看图找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看图找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表达。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实际情境。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
3.教学奖品:准备一些小奖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观察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得出结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北师大版 (3份打包)教案名称: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涉及第107页至第109页的“数学好玩”章节。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面镜,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简单的勾股定理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尺子、蜡烛、白板。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导入,展示平面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平面镜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一个实际的数学问题。
2. 各小组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位置、成像大小、成像方向。
2. 勾股定理的应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有一块长方形的地毯,长为8米,宽为5米,他想要知道这块地毯的对角线长度是多少?答案:对角线长度为10米。
看图找关系教学目标1能读懂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从横轴和纵轴两个角度获取点的信息,分析线表示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师:前面我们学了折线统计图,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今天继续研究有关图的知识。
请大家仔细看。
2慢慢出示图我开车上班,这幅图画的是汽车从家到学校之间行驶的时间和速度关系图。
二、组织探究,构建认知请静静地看图,你看懂了什么?(一)结合横轴、纵轴认识点。
A直接看懂横轴、纵轴表示什么生:横轴表示的是时间,纵轴表示的是速度。
师:同意吗?横轴后标着时间,说明它表示的是时间,纵轴的上面标着速度,说明它表示的是速度。
边说边板书板书:横轴时间纵轴速度你从图上还看懂什么了?预设1:既看不出横轴、纵轴,也说不到点。
生:你从家到学校需要4分钟。
师:这是你看懂的,其他人呢?生:0到1分钟,汽车的速度在增加;1到3分钟,速度不变;3到4分钟速度在下降。
师评:你从图上看出汽车速度的变化情况,真了不起。
生:最快时汽车的速度是400米/分。
师:除了这些,你还看懂了什么?图上点A表示什么能看懂吗?预设2:看出第一分钟的速度生:第1分钟时汽车的速度是400米/分。
师:你是怎么看的?从第1分钟竖着对上去有一个交点,再横着看过去是400,确实第1分钟的速度是400米/分。
这个交点B表示--汽车第一分钟的速度是400米/分。
其他几个点呢?谁看懂了?生:点A是0分时速度是0师:这个点很特别,从横轴看时间是0,处看懂了什么?汽车这时是停着的,还没开始开师:车停在哪呢?(家)生:点C处可以看出3分钟时汽车的速度也是400米/分。
生:从点D看出4分钟时汽车的速度也是0。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看图找关系|北师大版教案:数学好玩——看图找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三章“数学好玩”中的第二节“看图找关系”。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学会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并进行相应的解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图片、找出数量关系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新课导入: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
3. 例题讲解:以图片为例,讲解如何找出数量关系,并进行解答。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图片,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并填写在笔记本上。
5. 成果展示: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给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图片数量关系例题图片解答过程练习题目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图片,找出数量关系,并填写在笔记本上。
2. 选择两道类似的题目,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图片,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分享给同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导学生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因此,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概念,并学会如何找出图片中的数量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好玩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游戏: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 数学故事:通过数学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培养数学素养。
3. 数学实验: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数学游戏道具、数学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计算器、草稿纸、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趣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2. 新课导入:讲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数学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4. 数学故事: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培养数学素养。
5. 数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学实验,体验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好玩2. 主要内容: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实验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数学游戏: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完成数学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 数学日记: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2课时《看图找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看图找关系》这一课时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图形,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对一些基本的图形特征和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无法准确地找出图形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图形之间的联系,掌握解决图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图形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图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关系。
3.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解决问题:利用所学的图形特征和关系,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