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 第3课时 比赛场次
- 格式:pptx
- 大小:962.45 KB
- 文档页数:2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比赛场次》北师大版我教学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课时《比赛场次》,这一课时主要讲解的是在比赛场次中如何进行计数和排列。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比赛场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个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会重点讲解比赛场次的计数和排列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
同时,我也会难点放在如何让学生能够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解决问题。
为了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我会准备一些教具和学具,比如计数棒、排列图等,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赛场次的计数和排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比赛场次问题引入,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使用计数棒和排列图等学具,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赛场次的计数和排列方法。
我会通过一些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比赛场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将比赛场次的计数和排列方法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上,我会鼓励学生思考比赛场次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寻找更多的类似问题来进行练习和思考。
同时,我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赛场次的概念。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比赛场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会在课堂的开始引入一个实际的比赛场次问题,比如:“某班级有20名学生参加篮球比赛,每场比赛有4名学生参赛,请问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这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初步接触到比赛场次的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后,我会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
数学好玩《比赛场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赛场次的概念,掌握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比赛场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比赛场次的实际应用。
3. 比赛场次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比赛场次的概念,灵活运用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草稿纸、计算器、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场比赛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比赛场次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场次的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案例分析:分析比赛场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数学好玩《比赛场次》2. 板书内容: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实例演示、比赛场次的实际应用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比赛场次的数量。
2. 提高题: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 拓展题:探讨比赛场次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理解比赛场次的概念,掌握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采用PPT、实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反馈: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3课时《比赛场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3课时《比赛场次》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比赛场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排列组合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排列组合的基础知识,对于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能够独立解决。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比赛场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排列组合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比赛场次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排列组合的知识。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的比赛场次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排列组合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比赛场次的例子,以及对于一些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案。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的比赛场次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场比赛,有3个参赛队伍,每个队伍有3名选手,那么这场比赛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比赛场次?”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的比赛中场次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好玩3 比赛场次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好玩3”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赛场次安排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热情。
教学内容1. 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比赛场次安排的基本原理,包括循环赛、淘汰赛等不同形式的比赛。
2. 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赛场次的安排。
3. 小组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解决比赛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比赛场次安排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比赛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比赛场次安排的相关图片、PPT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计算器、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比赛活动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比赛场次安排的主题。
2. 新授:介绍比赛场次安排的基本原理,包括循环赛、淘汰赛等不同形式的比赛。
3. 实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解决一些比赛场次安排的实际问题。
4.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比赛场次安排的重要性,并指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1. 数学好玩3 比赛场次2. 内容:比赛场次安排的基本原理、不同形式的比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比赛活动,并完成比赛场次的安排。
2. 实践作业: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比赛活动,分析其比赛场次的安排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比赛场次安排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比赛场次,并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内容单循环赛制- 每个参赛队都与其他参赛队各比赛一次。
- 计算公式:比赛场次 = 参赛队数× (参赛队数 - 1) ÷ 2淘汰赛制- 参赛队在比赛中逐步淘汰,最后决出冠军。
- 计算公式:比赛场次 = 参赛队数 - 1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并运用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概念。
2. 计算简单的比赛场次。
教学难点1. 掌握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计算公式。
2. 理解比赛场次计算背后的数学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比赛场次计算器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比赛场景,让学生了解比赛的不同赛制。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比赛是如何安排的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导入1. 介绍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概念。
2. 通过PPT展示具体的比赛场次计算例子,让学生跟随计算。
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比赛场景。
2. 小组内讨论并计算比赛场次,记录结果。
全班分享1.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2. 讨论不同小组的结果,总结规律。
总结与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计算公式。
2. 解释比赛场次计算背后的数学原理。
板书设计1. 单循环赛制:比赛场次 = 参赛队数× (参赛队数 - 1) ÷ 22. 淘汰赛制:比赛场次 = 参赛队数 - 1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参赛队数的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比赛场次。
3. 比赛场次(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这节课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比赛场次。
这是一节富有挑战性的课程,我将带领学生们探索数学中的比赛场次问题,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103页的“比赛场次”章节。
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不同比赛场次的胜负情况,以及如何根据比赛结果计算出各个参赛者的排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赛场次的基本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简单的比赛场次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赛场次的基本计算方法,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以及练习题和答案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将以一个实际的比赛场景为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我将介绍比赛场次的基本概念,并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计算不同比赛场次的胜负情况。
3. 课堂讲解:我将通过PPT展示各种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我将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于比赛场次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6. 课后作业:我将布置一些有关比赛场次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比赛场次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示例题目。
七、作业设计(1)5人参加乒乓球比赛,采用单循环赛制,每人与其他4人各打一场,问如何计算胜负情况?(2)8支球队参加篮球比赛,采用淘汰赛制,问如何计算胜负情况?2. 答案:(1)5人参加乒乓球比赛,胜负情况如下:胜负胜负胜平平平平平负平负平负负平负平负负负平负负(2)8支球队参加篮球比赛,胜负情况如下:胜负胜负胜负胜负负胜负胜负胜负胜负负胜负胜负胜负负负负胜胜负胜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在课后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数学好玩第3课时《比赛场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概念,并能够根据赛制计算出比赛场次。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通过比赛场次的计算,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单循环赛制:每个参赛队与其他参赛队各比赛一次,计算比赛总场次。
2. 淘汰赛制:参赛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每轮比赛淘汰一半的队伍,直至产生冠军,计算比赛总场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概念,掌握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赛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比赛场次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赛制的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比赛场次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场次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总结,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单循环赛制:每个参赛队与其他参赛队各比赛一次,比赛总场次=(参赛队数-1)×参赛队数÷2。
2. 淘汰赛制:参赛队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每轮比赛淘汰一半的队伍,直至产生冠军,比赛总场次=参赛队数-1。
七、作业设计1. 计算单循环赛制下的比赛场次。
2. 计算淘汰赛制下的比赛场次。
3. 比较两种赛制的优缺点。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单循环赛制和淘汰赛制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了比赛场次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