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肾结核的影像学讨论
- 格式:pdf
- 大小:57.87 KB
- 文档页数:1
临床检验和影像学检查中晚期肾结核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在中晚期肾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筛选出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诊治的60例中晚期肾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临床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①临床症状:以膀胱刺激症状和肾区疼痛居多,发生率分别为48.3%、43.3%,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消瘦、盗汗、尿失禁等症状。
②临床检验结果:尿常规检查中,尿常规白细胞、尿检红细胞、尿蛋白的阳性率依次为61.7%、65.0%、38.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中,结核杆菌DNA阳性率为7.7%;尿抗酸杆菌检测的阳性率为15.0%;结核杆菌纯化蛋白衍生物检测的阳性率为42.9%;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阳性率为33.3%。
③影像学检查结果:泌尿系B超、双肾CT、CT尿路造影、静脉泌尿系造影的诊断符合率依次为32.6%、63.6%、77.8%、40.0%。
结论:临床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在中晚期肾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行。
【关键词】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中晚期肾结核为了进一步观察临床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在中晚期肾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筛选出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诊治的60例中晚期肾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研究,见如下总结汇报。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筛选出我院诊治的60例中晚期肾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手术病理检查等确诊。
患者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19~63岁,平均(39.3±10.1)岁;单肾结核41例(其中左肾结核18例,右肾结核23例),双肾结核19例;中期肾结核45例,晚期肾结核15例。
1.2 方法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发病因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
重点对患者的临床检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临床检验项目包括尿常规检查、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尿抗酸杆菌检测、结核杆菌纯化蛋白衍生物检测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影像学检查项目包括泌尿系B超、双肾CT、CT尿路造影、静脉泌尿系造影以及肾动态显像检查等。
肾结核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展综述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肾结核进行临床检查的方法也逐渐增多,但由于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差异,其诊断也各有优缺点,因肾结核影像学的区别,早期确诊具有较大难度,因而也难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准确分期及有效治疗。
本文主要对B超、CT等影像诊断技术在肾结核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以便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肾结核;影像诊断;研究【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075-02研究显示,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不断发展,耐药结核菌株的大量繁殖,结核病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肺外结核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则认为肺外结核最容易发病的部位则是泌尿系统。
临床诊断肾结核的传统方法则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表现,并进行静脉尿路造影或者尿实验室抗酸杆菌检查等。
最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其在肾结核的诊断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肾结核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改变特点1.1 临床表现肾结核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如脓尿、腰痛、膀胱刺激症状以及血尿等,如合并其他器官结核时,也会出现发热、消瘦等临床特征。
当肾结核发病比较严重时,若同时伴有对侧肾盂积水,也会对患者的肾功能带来较大影响,甚至引发尿毒症[1]。
1.2 病理学改变特征经分析,肾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比较复杂,受病理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只有充分掌握肾结核的病理学改变特征,才能够更好的分析肾结核影像学资料。
通常,肾结核会通过血液循环传递给肾脏,而生殖系统结核则会通过淋巴逆行传递给肾脏[2]。
结核菌在肾皮质内容易进一步发展为细小、多发的病灶,此病灶若自然愈合,则被称为病理性结核,若发展为慢性进行性结核性病变,则被称为临床型肾结核,结核菌若长期滞留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便会发展为肾髓质结核、冷肿瘤等,甚至使全肾受到侵犯。
肾结核CT检查的应用与影像学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究肾结核CT检查的应用与影像学特点。
方法:选取肾结核患者39例,给予CT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CT组诊断准确率为97.44%,CT检查在膀胱输尿管受累、肾脏形态改变、干酪空间、肾盂改变、肾区钙化等方面与病理检查诊断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CT检查在诊断肾结核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CT检查;肾结核;影像学特点肾结核是一种高发于成年群体的肾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等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影响整个泌尿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肾结核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略或误诊,需要准确的检查方式进行诊断,临床主要应用影像学方式进行疾病的诊断,本文旨在探究肾结核CT检查的应用与影像学特点[1],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肾结核的患者39例,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男24例,女15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为(44.06±0.68)岁,临床表现包括:尿急尿频尿痛18例,尿频合并其他症状15例,血尿10例,血尿腰痛6例,全身结核症状5例,增殖性肺结核3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肾结核的相关诊断标准者;2.可积极配合研究者;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肺严重器质性疾病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合并其他重大肾脏疾病者。
1.3 方法给予所有患者CT检查,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仪,非离子碘对比剂碘佛醇作为对比剂,2.5-3.5mL/s经肘静脉注射,设置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层厚5mm,扫描时间0.5s/r,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观察患者的CT检查诊断准确率、CT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14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8月 第2卷第15期1 引言最近几年来,肾结核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该病的发生可能对患者肾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可累及其他器官。
早期就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针对肾结核患者,及早的准确诊断,并实施相应方案进行有效治疗对患者病情的缓解及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中针对肾结核患者主要采用C T检查,长期临床研究现状,C T检查在临床应用时具有较高的价值[1]。
本次研究我们为探讨C T检查在肾结核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共选取我科2013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63例肾结核患者,通过对其C T具体表现进行统计分析,探讨C T诊断在临床应用时的具体价值,现将具体检查方法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2 资料和方法2.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我科室2013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肾结核患者,共63例。
入选研究对象中,男性46例,女性17年,最大年龄67岁,最小18岁,平均(44.65±5.47)岁。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腰痛、尿痛,同时部分患者伴随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我院对所有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发现:蛋白尿患者共31例,血尿患者共21例,脓尿患者共11例。
共55例患者进行了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其中36例病肾呈虫蚀样低密囊状小空洞形成,12例单侧肾盂肾盏不显影,7例有不同程度的结核病的影像改变。
2.2 检查方法63例肾结核病人均选用GE 9800 CT横断平扫及增强扫描,实施检查前降相关参数规范设定:矩阵512×512,将层距设定为10mm,将螺距螺旋1.0。
增强CT检查,静脉注射优维显80mL,约60~70s扫描,通过延时5~110min扫描,能充分显示肾盂、肾盏的充盈情况。
3 结果本次研究中63例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检查,其中35例患者出现明显肾脏外形变形,同时伴随有单发或多发的囊状低密度区。
上述患者在增强扫描下,病灶部位CT图像较为清晰,延时扫描下存在9例患者造影剂进入腹腔,9例患者造影剂未进入腹腔。
肾结核的CT诊断与误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肾结核的CT诊断价值并分析CT误诊的原因。
方法将32 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肾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T和B超两种方式分别进行检查,将二者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所有患者经B超诊断结果显示有6例I型肾结核患者,8例II型肾结核患者,7例III型肾结核患者,7例IV 型肾结核患者,4例V型肾结核患者,共有26例同病理组织学结果相一致,准确率为81.25%;经CT诊断结果显示有7例I型肾结核患者,6例II型肾结核患者,6例III型肾结核患者,6例IV型肾结核患者,7例V型肾结核患者,共有30例同病理组织学结果相一致,准确率为93.75%;经病理组织学诊断,所有患者中有7例I型肾结核患者,8例II型肾结核患者,6例III型肾结核患者,6例IV型肾结核患者,5例V型肾结核患者。
CT诊断中有2例患者出现误诊的现象,这2例患者分别误诊为假性动脉瘤合并脓肿和肾囊肿,误诊率为6.25%。
CT诊断同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同B超诊断结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CT诊断肺结核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肺结核的首选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肾结核 CT诊断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049-02在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使得很多疾病都能够在早期进行确诊,CT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分辨率高的优势,在临床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本文通过对32例肾结核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诊断,对比分析CT、B超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研究肾结核的CT诊断价值,分析导致误诊的原因,以期提高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为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从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共32 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肾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年龄范围为31—64岁,平均年龄为(37.8±8.7)岁,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
67例不典型肾结核临床及影像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肾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不典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67例不典型肾结核患者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发现阳性改变64例(95.5%)。
67例患者行B超检查,发现阳性改变59例(88.1%),其中明确诊断者15例(22.4%)。
67例患者行CT检查47例,CT诊断准确42例(89.4%)。
尿常规异常者57例,连续3 d留尿找结核杆菌者60例,其中阳性者23例(38.3%),血沉加快者28例(41.8%)。
67例患者经药物治疗的患者13例,经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治疗效果均满意。
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诊断肾结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螺旋CT检查对肾结核的诊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价值。
对早期不典型肾结核完全可通过药物治愈,但对中、晚期不典型肾结核,肾切除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肾结核;临床;影像学Clinical and imaging analysis of 67 atypical renal tuberculosis cases WEI Xu,ZHAO Zhi-qing,YIN Yong-hua,et al. Department of Urology Surgery,Shenzhen Shaji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8104,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atypical renal tuberculos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of 67 atypical renal tuberculosis patients. Results Those 67 cases with atypical renal tuberculosis received intravenous urography examination,which showed 64 cases with positive changes (95.5%). They received B ultrasound examination,and there were 59 cases with positive changes (88.1%),along with 15 clearly diagnosed cases (22.4%). 47 cases among 67 cases received CT examination,and there were 42 cases with accurate diagnosis (89.4%). There were 57 cases with abnormal urine routine and 60 cases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detection in urine for continuous 3 d. Among them,23 cases were positive (38.3%)and 28 cases had quickene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41.8%). There were 13 cases receiving drug therapy and 54 cases receiving surgical treatment in the 67 cases. They all got satisfactory effects. Conclusion Imaging examination contains high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diagnosis of renal tuberculosis,and spiral CT provid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Early atypical renal tuberculosis can be cured completely by drug medication measures,while moderate and advanced atypical renal tuberculosis still require nephrectomy as main treatment method.【Key words】Renal tuberculosis;Clinical;Imaging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肾结核为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肾结核的典型临床特征主要为慢性膀胱炎所致的刺激症状,即逐渐加重之尿频、尿痛和血尿[1]。
肾结核的CT诊断与误诊分析目的探究肾结核CT的临床诊断效果,并对其中的误诊情况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为肾结核的患者40例,分别进行CT和B超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并对CT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CT的诊断准确率为90.00%,B超的诊断准确率为82.50%,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CT诊断中的误诊率为10%(4例)。
4例患者中有3例被诊断为肾囊肿,1例患者为被误诊为肾结核。
结论在肾结核的诊断中CT诊断具有良好的准确率,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在肾结核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应用。
标签:肾结核;CT诊断;误诊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大大提升了肾结核的诊出率。
在影像学中,B超和CT是两种运用比较广泛的技术。
其中CT因具备高清晰度,操作简单,得到广大临床医护人员的欢迎。
本文将进一步探究CT 在肾结核中的诊断情况,并对其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现总结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肾结核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得到确诊,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和尿痛。
经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尿蛋白均出现异常。
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8例,其中为左侧肾结核的有15例,右侧肾结核的有16例,双侧肾结核的有9例。
1.2方法所有患者经B超和CT检查。
B超检查:使用型号为西门子Sequioe512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设置在3.5~5.0 MHz即可;让患者依次采取俯卧位、左右俯卧位和侧卧位,以方便多角度、多切面来观察患者的肾脏情况,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肾脏大小、形态、超声回声特点等;CT检查:使用型号为16排螺旋扫描机,扫描的厚度为5 mm,平扫层厚度与层距分别为10 mm,并在病灶区域进行薄層靶扫描,范围包括从肾上极至肾下极,部分患者需要扫描至盆腔等部位。
1.3观察指标患者出现肾盂扩张,肾脏被膜呈现不规则形状为Ⅰ型;患者的肾脏内部出现不均匀回声,肾脏被膜呈现不规则形状为Ⅱ型;经CT观察能明显看到散在低密度影,B超下可明显看到单个或多个无回声区为,肾脏内膜呈现不规则形状并出现结核浓疮为Ⅲ型;患者的肾脏出现正常形态,并出现纤维硬化,肾脏被膜呈现不规则形状为Ⅳ型;肾脏出现钙化,并存在多个强回声点,肾脏被膜呈现不规则化为Ⅴ型。
肾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作者:汪翀效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05期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结核发病率的回升,加上近些年来由于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大气环境污染影响,室内环境通风欠佳,人群感染结核机会增多,导致肺结核发病率增高,加上未能及时治疗和用药不规范等原因,因此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病例上升。
肺外结核最常见的是泌尿系结核,而泌尿系统结核中以肾结核最为多见,它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病变。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包括外院进修期间收集病例6例,年龄21~44岁,平均31岁,临床表现尿频、尿痛、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脓尿以及腰痛伴肾区肿块,以及部分患者发热、体质量下降、盗汗和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
1.2 方法分别进行了KUB+IVP、CT和MRI检查。
KUB+IVP检查分别7、15 s、显影欠佳者延迟摄影,CT使用SIEMENS spirit s双排螺旋CT机,螺距1.5,层厚5 mm,重建间隔5 mm,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包括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和延迟期,MRI外院扫描;5例穿刺病理证实,4例尿液浓缩沉渣涂片抗酸杆菌阳性,1例肾自截,一例外院证实并抗痨治疗。
2 结果2.1 KUB+IVP表现 KUB检查7例可见肾脏外形增大,并可见斑片状钙化影,2例肾脏体积缩小,1例肾自截;静脉尿路造影,可见6例患肾肾盏边缘欠光整,肾盏变形,并可见肾盏旁返流,肾盂肾盏交界处“戒指征”,肾盏扩大,而肾盂纠集缩小,显影延迟,对侧肾及输尿管积水,1例患肾未显影,逆行造影示输尿管僵硬,呈串珠样改变,肾盏扩张,肾盂不扩张。
2.2 CT表现 8例CT检查平扫肾盏外形增大,肾皮质变薄,内可见多个囊状低密度影,围绕肾盂排列,呈“猫足状”改变,肾盂挛缩,肾盂及输尿管壁增厚,4例患肾内可见钙化影,1例肾自截表现为患肾萎缩,弥漫性钙化;经肘静脉以2 ml/ s注射欧苏碘海醇100 ml,于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和延迟期扫描,2例显影延迟,皮髓质分界欠清,平扫所见低密度影,未见强化;4例可见腰椎椎体骨质结构有破坏,椎体变形,并伴腰大肌内低密度影和弧形高密度钙化影。
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要点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我深知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要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详细阐述我的专业见解,并通过实际案例为您揭示肾结核的CT表现。
肾结核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在我国,肾结核的发病率较高,且容易误诊。
因此,熟悉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CT影像学特点1. 肾脏形态改变在肾结核患者中,肾脏体积往往缩小,形态失常。
长轴层面可见肾脏呈锥形或分叶状,边缘不光滑。
这主要源于结核病变对肾脏实质的破坏,以及局部纤维组织的增生。
2. 皮质破坏肾结核患者肾脏皮质可见不规则的破坏区,边缘模糊。
破坏区可局限于一个肾段,也可累及整个肾脏。
在增强扫描中,皮质破坏区表现为低密度影,与正常肾皮质形成鲜明对比。
3. 钙化肾结核病灶易发生钙化。
CT表现为病灶区域出现密度较高的钙化灶,呈斑点状或斑片状。
钙化是肾结核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
4. 坏死肾结核病灶周围可见坏死区,表现为低密度影。
坏死区边缘模糊,与正常肾组织界限不清。
在增强扫描中,坏死区无明显强化。
5. 空洞肾结核可形成空洞,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滑。
空洞内可见干酪样物质,表现为低密度影。
部分患者空洞内有液体积聚,呈液平。
6. 纤维化肾结核晚期,病变区域可出现纤维化。
CT表现为肾脏局部结构紊乱,边缘不光滑。
纤维化区域密度增高,与正常肾组织界限明显。
二、诊断要点1. 临床症状肾结核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初步判断肾结核。
2. 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异常。
血清抗酸杆菌检查阳性,有助于确诊。
3. CT影像学表现结合肾结核的CT影像学特点,如肾脏形态改变、皮质破坏、钙化、坏死、空洞等,有助于诊断。
4. 鉴别诊断肾结核需与肾癌、肾囊肿、肾结石等疾病进行鉴别。
肾癌多表现为孤立性肿块,边缘清晰;肾囊肿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光滑;肾结石呈高密度影,伴有肾积水。
CT诊断45例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目的通过分析CT诊断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45例经临床证实的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肾脏形态改变、肾实质、肾盂肾盏和有无钙化几个方面对肾结核做出相应的影像学表现判别。
结果CT诊断肾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为肾脏形态改变、实质内低密度灶、肾盂肾盏壁增厚、肾功能损害和钙化等。
结论CT诊断可以清楚显示肾结核的部位、程度及范围,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直观的诊断依据。
标签:CT诊断;肾结核;影像学表现泌尿系结核是指肾、输尿管、膀胧、尿道的结核,在我国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泌尿系统影像学是历史最长的影像诊断技术之一,其为临床解决的问题不仅能早期发现和诊断肾结核,而且能根据影像学资料对病变进行全面评价。
目前常用的诊断肾结核影像学方法包括B超、IVP和CT。
正确认识肾结核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对该病的诊治有重要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三年来临床和CT确诊的肾结核病例共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8~60岁,平均35.4岁。
临床症状表现有:腰痛41例,尿痛8例,尿频、尿急17例,发热、乏力16例;45例尿常规检查有异常者38例,尿常规检查无异常7例;45例行尿沉渣找抗酸杆菌检查,1例阳性。
1.2 方法检查方法是用GELightspeedplus型16排ET机(GE公司美国)和高压注射器(MEORAO,美国)设备检查。
扫描方法是所有病例先扫描腹部定位片,确定扫描范围,范围由肾上极至肾下极,部分扫描至下腹部,先行平扫,层厚及层间距均为2mm。
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ml/s珑,总剂量约为100ml,扫描所得参数层厚2.5mm,重建间隔1.25~2.5mm,电压120KV,电流210~26OMA,所有原始图像传入adw4.0 workstation进行冠状及矢状位图像重建。
CT临床诊断40例肾结核影像学表现分析摘要: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肾结核的CT影像研究报道较少,早期诊断经验不足,笔者分析经尿液检查证实的50例肾结核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认识。
关键词:肾结核CT诊断目的:探讨分析肾结核患者的CT诊断及其表现特征。
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40例肾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然后对他们的CT诊断肾结核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肾结核的CT表现随病程、病理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为实质内低密度灶、形态改变、钙化,并可合并肾积水、输尿管膀胱和肾周改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等。
结论:CT检查可观察肾实质及肾盂、肾盏内的病灶,对肾结核的典型表现如花瓣征、钙化、不对称性肾积水及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壁的增厚明显优于其他检查方法,同时可明确患肾功能、周围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结核,为临床提供更加直观和丰富的确诊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4年来临床和CT确诊的肾结核病例共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平均35.4岁。
临床症状表现有:腰痛35例,尿痛8例,尿频、尿急17例,发热、乏力16例;40例尿常规检查有异常者40例。
2、检查方法首先让患者接受尿常规检测,40例患者均符合肾结核的临床症状,被确诊为肾结核。
然后对这40例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扫描的位置包括患者的全部肾脏、输尿管、膀胱边缘等位置。
在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时,应当根据患者使用对比剂排泄情况进行的不同时间,对患者进行延迟扫描,在扫描过程中应当认真观察对比剂进入患者膀胱的具体情况。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患者在接受扫描的前一天,应当准备好自己的肠道,并且在扫描前的两小时,服用1000ml浓度为1%~2%的泛影葡胺稀释液,以保证在扫描时患者的膀胱充盈度达到最大。
二、结果肾脏结核早期CT表现:90%肾结核均为原发感染期,细菌经血管抵达肾脏,只有少数为原发后感染扩散所引起。
关于肾结核CT诊断的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肾结核患者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其诊断符合率,为临床下一步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肾结核患者的相应CT表现。
结果:肾结核的CT表现随着病程以及病理的改变而变化,主要临床表现为实质内低密度灶、形态变化以及钙化,并可合并肾积水、输尿管膀胱、肾周变化以及肾功能损害等。
结论:采用CT检查能够发现肾实质及肾盂、肾盏内的病灶,对肾结核的典型表现如花瓣征、钙化、输尿管以及膀胱壁的增厚等方面显著优于其他方式,而且还能够明确患肾功能、附近情况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结核,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肾结核;CT表现;鉴别诊断肾结核是临床上中较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属于肺外结核最常见类型[1]。
近几年,结核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再加上肾结核病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因此非常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延误了治疗时间,最终导致肾功能损害,引起结核扩散[2]。
所以如何提高肾结核的诊断率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目前其常用检查方法主要有静脉尿路造影和超声检查。
CT影像图像清晰,费用低,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72例肾结核患者的相应CT表现,探讨172例肾结核患者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其诊断符合率,为临床下一步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通过临床以及CT确诊的172例肾结核患者,其中男80例,女92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4.6+2.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潮热、乏力、腰酸痛、膀胱刺激征、无痛性血尿等症状,其中100例患者出现尿常规检查异常,72例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
所有患者均进行尿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其中22例患者尿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多次1d尿集菌找结核分枝杆菌阳性53例,97例患者有静脉肾盂造影结果。
经抗痨等措施治疗后,其他脏器及肾脏病变吸收缓解患者102例,尿蛋白转阴73例。
通过病史、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肾CT等方式诊断为肾结核。
肾结核X线诊断若干问题之探讨(附24例X线分析)本文肾结核24例病例中,8例为作者在陇西第二人民医院收集,其余16例为本院病例。
其中手术后病理证实2例尿中找到抗酸杆菌6例;膀胱镜检阳性10例,镜下活检证实1例。
全部病例均有典型之临床和x线表现。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0例,女14例。
男女之比1:1.4。
年龄19~62岁,其中19~50岁22例,占总数92%。
首次发病到首次造影时间:半年内14例(58%),其中1个月内5例(20%);7个月~1年2例(8%);1~5年2例(8%);5年以上1例(4%)。
临床症状:尿频、尿急、尿痛22例(91%);脓尿6例(25%);血尿20例(83%);无明显症状者2例(8%)。
实验室检查:尿中找到抗酸杆菌6例(25%);血沉增快6例(25%);膀胱镜检11例中10例阳性发现,其中一半以上见典型之溃疡和结节改变。
x线表现:肾实质钙化12例(50%),其中斑点状钙化4例,环形钙化1例,肾实质弥漫性钙化3例。
肾影增大或缩小,增大者12例(33%),缩小者8例(33%),其中一致性缩小3例,局部缩小65例。
造影(包括静脉尿路和逆行造影):一侧肾、输尿管不显影8例(33%),其中合并对侧肾积水4例(17%)。
肾皮质变薄6例(25%),其中一致性变薄3例,局部变薄3例。
形成脓疡空洞6例(25%)。
其中空洞显示良好者3例,空洞破坏肾盏并与之融合3例。
早期脓疡1例,其小盏破坏呈小球状,边缘模糊,颈部痉挛。
多数小盏受到牵拉移位或相互聚拢改变8例(33%)。
肾大盏狭窄或梗阻6例(24%),表现为肾大盏颈部僵硬狭窄呈“刀割样”或“鸟嘴样”阻塞中断。
肾盏积水8例(33%),占显影肾53%。
其中不均衡性积水6例,表现为肾孟肾盏之积水分布极不规则,与常见一般的积水不同,或多处狭窄扩张相间存在。
输尿管形态异常8例(33%),其中由于积水增粗4例,僵硬变细3例;1例呈典形之“串珠”改变。
膀胱挛缩变形,体积缩小4例(12%)。
反应基本相同,但姬氏染色对细胞核着色较好,细胞结构显示更清晰,瑞氏染色对细胞浆及颗粒显色较好,而采用混合染色法可兼取二者之长。
另外加少许甘油,使染料不易沉积,染色效果更好。
染液的贮存也很重要,配好后应置棕色瓶避光暗处室温放置3个月以上,储存愈久,则染料溶解,分解越好,着色效果愈佳。
2.2配制缓冲液其次缓冲液应严格配制,pH值恒定(6.4 ~6.8),促进细胞受色,提高染色效果。
2.3染色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染液与缓冲液比例要适合(1B1),普通涂片染色时间10min,如白血病类(特别是极度增生如CM L患者),涂片不易着色,可在膜表面加新鲜血清(血浆),涂匀片刻,再行染色,适当延长染色时间(40min左右)。
2.4冲洗涂片冲洗涂片时,不可先倾倒染液,否则会有染液沉渣留在涂片上,干扰细胞形态的观察,应于玻片的一侧缓缓流水冲洗,不可直冲血膜,否则血膜易脱落,染色正常良好的血膜外观为淡紫红色。
血细胞形态学的观察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十分重要,所以以上三道工序从标本采集、制片、染色,一定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获得满意合格的涂片,良好的染色,准确地分析细胞形态,结合临床资料,得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疗依据。
(收稿日期:2006-06-14)
关于肾结核的影像学讨论
王
(金坛市人民医院,江苏金坛213200)
[关键词]肾结核;CT;X线
[中图分类号]R5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5098(2006)20-3704-01
随着全球范围结核病发病率回升,肺外结核亦随之增多,而据统计肾结核约占肺外结核的30%[1],在肺外结核中占首要地位,肾结核既往主要靠X线诊断。
近年来,CT被广泛地应用,笔者收集自1999年至2005年间25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及实验室证实的肾结核,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25例肾结核,男13例,女12例,年龄18岁~72岁,平均年龄39岁,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血尿,其次为腰酸、腰痛、低热,有2例患者症状不明显。
CT为T O SH IBA300S及SI-EM EN S EM OT ION,扫描层厚5mm,层距5mm,感兴趣区2 mm。
所有病例均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增强扫描:肾动脉期为25s~40s,肾实质期为70s~90s,肾盂充盈期为2min~
5min。
2结果
25例肾结核中,17例为单侧,8例为双侧,病变可见于肾实质任何部位。
患肾体积增大7例,缩小5例,正常13例。
22例可见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囊状低密度灶,围绕肾盂排列,呈/猫脚状0,1例表现为单发低密度灶,CT误诊为肾囊肿,肾实质内见斑点状、线状、蛋壳样及球样钙化10例,有1例肾自截。
16例肾盂或输尿管壁有增厚,3例仅表现为肾盂肾盏壁增厚,13例同时累及输尿管壁呈弥漫性增厚。
除2例有肾盂扩张同时伴输尿管不规则扩张,其余肾盂均无扩张。
3讨论
结核菌通常由肺结核经血行播散至双肾肾小球周围的毛细血管,形成微结核结节,一般可自愈,极少数情况下可形成结核性肉芽肿,并可产生干酪样坏死。
如进一步发展,结核菌可通过尿液和黏膜下蔓延,引起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弥漫性病变。
3.1囊状改变囊状改变是CT图像中肾结核最常见的特征性征象,在病变的早期肾实质内的小脓肿仅表现为肾盏外侧的略低密度区[2],造影剂可进入脓腔;而肾结核中后期的囊状改变则是由肾盏颈部的增生狭窄引起的肾盏扩张,是修复期肾结核最常见的征象,其内基本为脓液,也可为尿液[3],增强扫描脓腔内无造影剂进入,肾盂通常不扩张或轻度扩张。
3.2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壁增厚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壁增厚是肾结核又一特征性征象,由于肾盂肾盏的增厚,有时难以明确显示,尤其当其他征象也不明确时,输尿管增厚这一征象就更具有特异性。
在本组25例肾结核中,输尿管弥漫性增厚占12例,占总数的48%。
鉴于此征象罕见于其他病变,笔者认为肾盂肾盏包括输尿管及膀胱壁自上而下的增厚应是肾结合特征性的CT表现之一。
3.3钙化尽管肾内钙化可呈点状、壳状、球形及肾形等多种形态,但它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钙化多最先出现于上述空洞壁,由斑点y弧线y蛋壳y球形或肾形,直至洞内干酪物全部钙化。
当肾自截时,沿上述洞壁的钙化常保持最高密度,洞内钙化次之,而残余菲薄的皮质及肾柱因纤维化而呈低密度,使用肾窗或腹平片常能清晰显示此点。
鉴别诊断:非结核性肾积水,虽然都可表现为肾盂、肾盏的扩张,但结核性脓肾常有肾盂及输尿管壁的增厚,结核性脓肾的密度较水的密度高,而非结核性肾积水边缘光滑,肾髓质无破坏,肾盂及输尿管管壁无增厚,且肾盂积水浓度较低;肾实质肿瘤,肾结核可呈实质性改变,但一般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通常无强化,且常伴钙化。
综上所述,肾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归纳为:大小不一的囊状改变,常围绕肾盂排列;肾盂一般不扩张,或与肾盏的扩张不成比例;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壁自上而下的增厚;肾内散在的钙化,通常呈小斑片或弧状。
参考文献:
[1]邱建新,谢桐.泌尿生殖系结核诊治现状[J].中华泌尿外科杂
志,1992,13:390.
[2]Kenn ey.PJ.Imaging of chronic renal infections[J].AJR,
1990,155(3):485-494.
[3]苏秉亮,张德勋,张拓塞.CT扫描对肾结核的诊断价值(附26
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0,9(2):77-78.
(收稿日期:2006-03-29)
#
3704
#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10月第13卷第20期(半月刊)JPM T,October.2006,Vol.13,No.20(S emim on th 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