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
- 格式:pdf
- 大小:196.27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介绍了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目标、重点和难点。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三点注意事项。
接着,对___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他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的心理和缺乏原则、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
其中,通过对鸿门宴上座位安排的分析,也揭示了___自高自大的态度。
在刺杀___的关键时刻,___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他既希望___能够成功地杀死___,又担心自己会因为杀戮功臣、企图攫取胜利果实的罪名而受到指责。
此时,___闯进了帐篷,他本可以趁机发怒杀掉___,但却被___的气势所震慑,更被其言辞所说服。
即使___逃走,这也本可以成为诛杀的借口,但他却默默地接受了___的白璧,放虎归山。
与此不同的是,___的性格果敢坚决。
为了挽回不利局面,他不惜孤身犯险,亲自前往鸿门;见到___时,他低声下气,忍辱卑微;在鸿门宴上,他端坐不动,面对刀光剑影;之后,他又抓住时机,巧妙地逃离了现场。
甚至回到军营后,他立即诛杀了___。
他的能屈能伸,果敢坚决,是真正的英雄,而___的仁慈却难以成就大事。
与___对待___的果敢态度不同,___对待泄露军机的___却采取了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___擅自舞剑,___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在宴会进行中,___虽然按照规矩有资格进入会场,但___并未将他逐出,反而称赞他是“壮士”,并赐予了“卮酒”和“彘肩”以压惊,缓和了气氛。
尤其是___借___的发问,指责他在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___竟然不怪罪他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所有这些,表现出___过分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即使因为___是自己的叔父,他的泄露军机的行为可以原谅,他的不请舞剑之举可以默许,因为___的慷慨陈词中把自己看得比___更高,且有“求赏”之意,满足了自矜功伐、自大虚荣的心理,便可以对___格外宽容,优礼有加。
然而,这表明在___的心中根本没有原则性的概念。
《鸿门宴》电影赏析权谋智斗,帝王御姐《鸿门宴》电影赏析:权谋智斗,帝王御姐电影《鸿门宴》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为背景,讲述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权谋智斗。
影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演绎,展现了帝王之间的明争暗斗和御姐风范,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首先,影片的叙事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倒叙和闪回的手法,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通过不同时间段的交叉叙述,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尤其是在鸿门宴这一关键场景,通过多角度的切换,展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权谋角逐,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的紧张氛围。
其次,影片中的权谋智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项羽和刘邦作为当时的两大势力代表,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既是个人的利益之争,也是两个不同政治集团的对抗。
影片通过展示两位主角的智慧和策略,揭示了权谋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鸿门宴上,刘邦巧妙地利用项羽的傲慢和自信,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智慧的较量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思考权力与智慧的辩证关系。
再次,影片中的御姐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影片中的几位女性角色都展现了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意志。
项羽的妻子虞姬和刘邦的妻子吕雉都是典型的御姐形象,她们不仅美丽娴雅,还具备着聪明才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们在丈夫的身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情感的支持者,更是智囊和决策者。
她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展示了女性在权谋斗争中的重要性。
最后,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值得称赞。
影片的布景和服装设计精美细腻,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是刘德华和冯绍峰在影片中的表演,他们将角色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种真实感让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总之,电影《鸿门宴》以权谋智斗为主题,展现了帝王之间的明争暗斗和御姐风范。
影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精彩的演绎和艺术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什么人物
2021-09-24
鸿门宴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下面是《鸿门宴》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来看一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鸿门宴》各人物形象简单分析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项庄:勇而无谋,笨拙无能。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
远见。
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曹无伤:鲁莽草率。
2《鸿门宴》的故事大概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鸿门宴》、《垓下之战》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必学的文言文,也是司马迁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
项羽——这位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那么你知道项羽在鸿门宴的人物形象是怎么样的吗?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的资料。
鸿门宴项羽形象分析篇1一、英雄本色、大人格的项羽首先,项羽是个英雄。
秦时皇帝游会稽之时,年少的项羽就曾说“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志向远大。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本无任何基础的项羽却凭自己的英勇和胆识,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在秦末大地上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项羽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东城快战之时,项羽独自一人斩杀敌军数百人。
史记曾这样描写:“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从这便可以看出项羽的威风。
项羽称霸时不过二十六七岁,可为少年得志,而且在作战时只要霸王一张目叱之,谁看见了都得吓得屁滚尿流,这该是多大的气场。
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
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
他们两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
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
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大敌当前,岂能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
樊哙为救其主,敢作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兼备,堪称好汉。
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
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
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的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浅析《鸿门宴》人物形象的塑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史文学价值的高度评价。
这个评价鲜明地表明《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也是一部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文学作品。
它不朽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而且也得力于他运用了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鸿门宴》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点。
它不仅写了楚汉战争的历史事实,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文学表现手法,塑造出刘邦、项羽、张良、樊哙、范增等鲜明人物形象。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鸿门宴》这篇文章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其一,文章在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比较得当,选择了富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通过项、刘双方力量的对比,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创造了条件。
作者为了揭示刘、项那十分鲜明、互不雷同的性格特点,并没有正面展示楚汉战争中惨烈的战争场面,而是选取了这一历史过程中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的“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通过项、刘双方力量的对比加以再现。
而“鸿门宴”上的这场斗争,实际上是楚汉相争,项、刘图霸的第一回合。
项、刘都想独吞农名起义的胜利果实,然而项强刘弱,各不相让,于是演出了一出出你死我活、明争暗斗的活剧。
因此“鸿门宴”这场争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并不压于千军万马征战沙场的刺激。
同时,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把项羽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刘邦的委屈求全、狡猾多变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来。
其二,文章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例如,项羽出生楚国贵族,勇武过人,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且智谋不足。
在鸿门宴上自大无谋,沽名轻敌,当听到曹无伤告密后,勃然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暴露了他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神气。
当他听了项伯“善遇之”的话后,又马上许诺,轻易改变主意,不去进攻刘邦,表现出他头脑简单、刚愎自用的特点。
当刘邦假意殷勤,说什么“令将军与臣有隙……”时,他毫无觉察,反而将告密的曹无伤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一、关于项羽的形象。
1、自矜功伐,自尊自大。
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优柔寡断。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
3、刚愎自用。
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
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4、昏暗无谋,敌友不分。
竟然十分愚蠢的出卖朋友,绝敌营内应。
他傻乎乎地向对手泄露身在对方营垒愿意为自己充当间谍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彻底断绝了对方人员投靠己方之路,从而也切断了对方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
5、意气用事,麻木不仁。
运筹军事,如同儿戏,关键时候突然改变急击刘邦的决定,缺乏战略头脑,沛公逃席却安然受璧,麻木不仁,毫无政治军事斗争的敏锐性,根本就看不到事情发生后所形成的极大潜在隐患。
6、不善用人,养奸贻患。
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计谋,甚至后来竟然怀疑并撵走这位忠心辅弼自己的军师,而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竟然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二、关于刘邦的形象。
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
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
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
谈《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史记》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人物传记中。
具体地说有两点:一是故事情节的生动描述,一是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
下面以高中教材《项羽本纪》的节选《鸿门宴》为例,分析《史记》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一、以动荡的时代变化为背景,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
作为陈胜吴广起义的响应者,项羽和刘邦都打着楚怀王的旗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起兵反秦。
随着起义的烽火燎原,秦皇暴政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出现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纷争局面。
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两支起义军的首领项羽和刘邦开始离心离德,矛盾冲突日趋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得极为鲜明突出。
先说项羽。
当听到曹无伤密告“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时,立刻勃然大怒,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其暴躁、鲁莽的性格显露无遗。
项伯泄漏军机被刘邦拉拢后,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说情:“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
”项羽立即放弃了消灭刘邦的想法,表现出他的胸无城府和缺少主见。
在鸿门宴上,范增暗示项羽趁机除掉刘邦,“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羽却“默然不应”,表现了他性格中“为人不忍”善良的一面;刘邦不辞而别之后,项羽没有任何责怪之意,更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表明了他缺乏远见和沽名钓誉。
再看刘邦。
听说劣迹败露,自己身陷险境时,却以“鲰生说我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为辞,将过错推得一千二净,其为人之狡诈可见一斑。
为了拉拢关键人物项伯,他纡尊降贵,对张良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并与项伯“约为婚姻”,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这番言不由衷的话语,更加显示出他的狡黠无耻。
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逐步展示,并逐渐丰满,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鸿门宴》人物形象一、刘邦、项羽形象分析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张良、范增形象分析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析
XI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而其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课文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然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长期陷于只见“字、词、句”、不
见“篇、章、人”的泥淖之中。
一些教师上课讲字词,下课反复整理字词,疲惫不堪;学生则上课听字词、记字词,课后背字词、默写字词,对文言文学习毫无兴趣。
这样既磨灭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又扑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僵硬的文本分析不过是对篇章结构的肢解,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那些貌似与文本相隔甚远、对高考毫无裨益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徜徉在文言文的海洋中。
在《红楼梦》中,香菱在学诗时曾有过这样感悟:“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在线课堂。
【课外阅读】《鸿门宴》人物赏析《史记•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丰富饱满,生动鲜明,不仅得力于司马迁对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使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他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对于一场浩大的军事行动,作者寥寥几笔就交待清楚。
破关而入,攻城守战,均一笔带过,突出项羽的一怒。
鸿门宴中,繁琐礼仪,推杯换盏都舍去不写,而专抓住范增的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刘邦私逃几个环节加以渲染,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的斗争中,表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和弱点,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鸿门宴中,盖世英雄项羽的表现坦率而少谋略,既没有钜鹿之战的豪气,也缺少后来垓下被围,乌江自刎时的悲壮,显得优柔寡断,则愎自用。
钜鹿之战把项羽的地位推向顶峰,唯我独尊。
所以他不顾当初的约定,听到刘邦已入关中后,勃然大怒,破关而入,直指刘邦兴师问罪。
刘邦的假意奉承,又让他立刻心软了下来,不但轻易相信了刘邦的话,而且胸无城府地把告密人坦率告之,导致曹无伤枉送性命。
在他的眼中,曹无伤本来就无足轻重,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
这种盲目的自高自大害得他后来孤单无助,四面楚歌,许多原来对他抱有希望的人都离他而去,比如韩信、范增。
在战场上,项羽神勇异常,气魄惊天撼地,但是在政治斗争上,幼稚天真。
他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只想着为楚报复暴秦,坑杀秦兵,火烧秦宫,大封诸侯,快意恩仇,然后衣锦还乡。
他斗不过刘邦。
刘邦也不轻易相信别人,当张良向他告知项伯带来的消息时,他怀疑张良,但马上又转变了态度,对项伯卑辞恭貌,和张良一样的与之称兄道弟,既拉拢项伯为他在项羽面前说好话,也感动了张良,让他们在宴会斗争中时刻保护着他。
刘邦是虚伪奸诈,善于委过于人的。
做关中王是他的梦想,一旦得以实现,他便有些得意忘形,真的去做准备了。
当形势不利,危难当头之际,又立刻翻脸不认人,推出替罪羊来。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第一篇: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从鸿门宴看性格决定命运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代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性格的弱点导致的,这在《鸿门宴》一文中就可窥一斑。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
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鸿门宴》通过会前斗争、宴会场面与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
首先,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自矜功伐,自大虚荣。
由于秦的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功伐的骄傲心理更为膨胀。
在《鸿门宴》中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再者刘邦“谢罪”项羽听出刘邦谦卑的口气,感觉到刘邦非常尊重自己、无意与自己争雄时,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不仅和盘托出告密人,而且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和解友善之意。
再其次帐中饮酒座位的安排,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一点都没把刘邦放在心上。
最后刘邦不辞而别,他本该追究,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璧一双,刘邦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了。
其次,项羽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缺乏原则性,过分仁慈软弱,妇人之仁。
与刘邦对待告密者曹无伤“立诛杀”的果敢态度不同,项羽对待泄露军机的项伯却采取听之任之、不予追究的宽容态度。
项伯并不奏请,擅自舞剑,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加制止。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司马迁在《鸿门宴》中以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希望有所帮助!一、性格典型、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1、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
鸿门宴上刘邦以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暴露了曹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
范增多次目示、举例,“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项羽听之任之,说明他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直斥项羽。
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
刘邦逃跑,项羽受璧,表现了项羽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
这样的重大事件,刘邦却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足见其心计颇深。
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
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
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他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通过“约为婚姻”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说服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他又卑躬屈膝,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
见状,樊哙与张良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察纳雅言,“军霸上”。
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
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
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暗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
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人物形象:
项羽:轻率、优柔寡断、自矜功伐、独断专行、有勇无谋刘邦:坚决果断、狡诈多端、顾全大局、能屈能伸张良:足智多谋、沉着冷静
范曾:老谋深算、料事如神、急于事功秦哙:勇猛、豪爽、粗犷机智、巧言善辩名句: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关于项羽的诗: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东山再起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军心离散、败事难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沽名钓誉、妇人之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不肯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