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89 KB
- 文档页数:3
《鸿门宴》优秀教案《<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
3、正确评价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探讨楚汉相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理解“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2、难点(1)探讨楚汉相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理解文中“鸿门宴”这一事件在楚汉相争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知识,梳理文章情节。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及楚汉相争的成败原因。
3、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语气。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楚汉相争的相关视频片段,如项羽破釜沉舟、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楚汉相争中最著名的一场宴会是什么吗?(引出“鸿门宴”)2、作者及作品介绍(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2)《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请学生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鸿门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项羽形象分析找出文中描写项羽的语句,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项羽大怒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过程。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领悟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深入挖掘《鸿门宴》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忠诚、仁义等价值观。
4.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挖掘《鸿门宴》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对《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
2. 深入挖掘《鸿门宴》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对《鸿门宴》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鸿门宴》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文、注释、译文等。
2. 学生提前预习《鸿门宴》,了解其基本内容。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与理解a.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鸿门宴》的基本内容。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人物关系分析a. 教师讲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梳理清楚。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儒家思想与价值观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b. 学生举例说明,进行深入剖析。
【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鸿门宴》中,项羽______,刘邦______,张良______,樊哙______。
2. 判断题:《鸿门宴》中,项羽对待刘邦的态度是______。
(对/错)3. 简答题:请简要概括《鸿门宴》中樊哙的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1. 请结合《鸿门宴》中的案例,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的理解。
2. 选择一个《鸿门宴》中的人物,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鸿门宴》优秀教案《鸿门宴》优秀教案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
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
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
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
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
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
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
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
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
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
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
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
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
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
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3.范增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通过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体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主要情节。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对《鸿门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2. 从人物形象中体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体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故事情节:详细讲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认识。
3. 分析人物形象:a. 项羽:英勇善战、豪爽直率,但缺乏政治远见,易感情用事。
b. 刘邦:机智勇敢、善于用人,具有政治智慧,但有时表现得过于圆滑。
c. 范增:智谋过人,善于观察形势,对项羽忠诚,但未能改变项羽的命运。
d. 张良:智谋超群,善于策划,为刘邦赢得鸿门宴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人物形象中体会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技巧。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人物形象分析,强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与其他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如楚汉争霸中的韩信、萧何等。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鸿门宴》,引导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人物形象,并与课文进行对比。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改编,排演课本剧,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揣摩人物性格。
(2)学习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分析方法。
2、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二.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教学流程图:(一)导入(二)观看学生自排课本剧《鸿门宴》。
(三)分析刘邦性格特点。
(四)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五)一分为二地评论项羽。
(六)课堂练习。
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秦王嬴政扫六合后,成为统一中国的始皇帝,雄视天下,风光一世。
一次秦始皇出巡时,车马仪仗,威风八面,场面非常宏大。
人们是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纷纷争相跑来观看。
在这人群中,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
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另一个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就是项羽和刘邦。
提起此二人,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鸿门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相关事迹以及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重难点)3、了解“鸿门宴”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
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作家作品介绍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史记》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组成:《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部分。
【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例外:《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后本纪》【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以及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70列传】帝王、贵族王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以及少数民族的传记【10表】以表格形式简列各个时期的大事件【8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评价: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通过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鸿门宴》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
3. 讨论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行为动机。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鸿门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行为动机,进行小组讨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鸿门宴》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鸿门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讨论能力。
3.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评价。
教学资源:课文《鸿门宴》、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小组讨论记录表、写作评价表。
教学时间:45分钟六、教学扩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与其他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的描述,如《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形象,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鸿门宴的场景,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行为动机。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等。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八、教学评估1. 评估学生对《鸿门宴》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考试、写作、口头报告等方式进行。
2.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分析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展现。
《鸿门宴》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写了汉景帝时期吕后与诸侯对峙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出现了众多的人物,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性格。
本文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探讨《鸿门宴》中人物的艺术手法。
一、人物性格的塑造在《鸿门宴》中,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生动,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和特点。
例如卫青和霍去病是典型的忠诚勇猛的武将,他们在《鸿门宴》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信仰。
与此相反的是项羽,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帝王,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权力和地位。
在《鸿门宴》中,项羽的心理状态几经波折,先是厌倦了战争,后来又因吕后的策略而鲁莽行事,最终在鸿门宴上被囚禁。
这种人物性格的变化和曲折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而且还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人物形象的描写除了性格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是《鸿门宴》中的艺术手法之一。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例如在描写吕后时,作者写到:“吕后样貌虽不出众,其风采更胜。
与皇后一同整装上阵,明珠宝石无从异其风范。
”这段描写不仅可以让读者想象出吕后的形象和气质,而且还可以看到吕后作为皇后的气派和风采。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三、人物语言的表现在《鸿门宴》中,人物语言的表现也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
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方式。
例如在鸿门宴上,吕后用毒酒诱杀项羽,而项羽怒斥:“大丈夫不死于天下,奈何死于妇人之手!”这段话体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卫青则用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的忠诚,他在战斗中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表现,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鸿门宴》中的人物描写艺术手法包括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语言的表现等多个方面。
这些手法不仅在艺术上非常成功,而且还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这个经典故事的内涵和魅力。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深入全面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
2.通过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去探讨人物形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培养学生自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用现代观念来评价历史人物,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项羽。
导语引入:(1分钟)一、分析人物形象(10分钟)(一)刘邦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已留预习,学生直接说,教师补充)刘邦的语言:1.为之奈何?性格:谦虚谨慎,善于用人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性格:有心机3.君安与项伯有故?性格:多疑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性格:善于应变5.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倍德也。
性格:善于言辞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今者出,未辞也。
为之奈何?8.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性格:思虑周全9.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细节: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性格:机敏过人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性格:有胆识3.沛公北向坐。
性格:能屈能伸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性格:善于应变5.乃令张良留谢。
性格:思虑周全6.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性格:果断10.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
性格:行事果断对比:张良对他的忠诚:善于用人那么作者是怎样刻画刘邦这一人物形象的(3分钟)1.细节刻画2.语言描写(对话、独白)3.对比(二)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教案《鸿门宴》主要人物分析·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回顾《鸿门宴》相关情节,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2、通过人物在情节中的言行把握人物形象,并采用对比法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用对比法把握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征教学准备:学生改变的《鸿门宴》片段课本剧教学方法:提问法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回顾《鸿门宴》的故事情节,检查巩固大家的文言知识点,重点分析本文两位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特别要看到司马迁在文中采用的对比法。
课前让大家完成练习册35页的基础知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大家是否有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二、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答案,学生朗读两遍字音,教师纠正答案并讲解。
三、回顾故事情节《鸿门宴》整个故事可分为宴会前、宴会上、宴会后三个部分,以时间为序,围绕要不要杀刘邦以及刘邦如何脱险。
整个中心就是“鸿门宴”,事情的开端是无伤告密,项羽大怒“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了提出了建议。
谁料到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跑去刘邦的阵营找张良,并让刘邦知道了此事,在这危急时刻,张良给刘邦提议,明天到项羽军营赔罪,于是就有了“鸿门宴”这场宴会,而在这场宴会了出现了三次杀机,最后项羽放走刘邦,接受白璧。
逃回军营的刘邦立即诛杀了曹无伤。
(PPT展示文章脉络图)整个故事实际上展示了楚汉争霸开始时两位人物——刘邦和项羽的在《鸿门宴》上的表现,我们知道最后是刘邦称帝,项羽乌江自刎,那么在《鸿门宴》中有没有体现出引导他们成败的痕迹呢?我们一起来看到大家课前自己改编的课本剧《鸿门宴》片段。
四、学生改编的课本剧片段《鸿门宴》演出(时间:十分钟左右)师:大家觉得表演得怎么样?我觉得很意外,在这么短短的两三天里,既要进行剧本的改编,还要进行排练,最后能这样流畅地表演出来。
给他们鼓励!(鼓掌)下面,由我来采访几位演员,在这个课本剧中,刘邦和项羽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刘邦扮演者、项羽扮演者、张良扮演者、范增扮演者谈一谈他们眼中的刘邦和项羽,教师对相关回答板书在黑板)师:刚刚演员们对刘邦和项羽的分析都是通过人物在宴会上的言语、行为来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这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常用的方法。
鸿门宴教案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鸿门宴》教案《鸿门宴》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鸿门宴》课文复习。
掌握课文背诵,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充分发挥所长。
教学形式:1.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文复习。
2.通过由学生自行组织角色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展示人物性格,掌握翻译技巧。
3.课外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背诵与文言翻译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活动课的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1.本学期采用新教材,文言文占课本比例的40%,全部篇目都有背诵要求。
课文背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古文背诵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授课时集中背诵,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鸿门宴》一文要求背诵的三、四自然段,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为主,背诵难度大,但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能调动学生兴趣,在参与中记忆深刻,有利于背诵。
3.所教学生,自高一入学以来,已引导进行文言归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应能独立完成。
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教学设备:电脑、实物投影仪、CD唱机教学过程:一、引入音乐引入:《十面埋伏》(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教学目标:《鸿门宴》复习课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幻灯片:司马迁像)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而快速地巩固文学常识)2.情节提问: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幻灯片:《鸿门宴故事》110)(设计目的:形象化地回顾课文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三、四段的情节背景)三、表演过程[过程(一)、(二)由科代主持](一)科代:1.交待故事背景(幻灯片:历史背景,鸿门宴遗址)(设计目的:巩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表演的可感性)2.交待表演要求:四个小组,古装版考查同学的背诵,现代版考查翻译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鸿门宴》教案:情节分析与人物心理剖析《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6年,项羽与刘邦在陈县鸿门宴上相遇。
这次宴会以刘邦的胜利告终,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秦朝灭亡,汉朝的诞生。
本文将对《鸿门宴》情节和人物心理进行剖析。
一、情节分析(一)宴会前在宴会前,刘邦和项羽都做了大量准备。
刘邦派人将一坛好酒送到项羽的营帐,为他送去了大量粮草。
此举是为了表示他的诚意,并想用细致入微的服务来获得项羽的信任。
而项羽则派人告诉刘邦准备好宴席,此举意味着项羽明确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与刘邦和谈,并且已经认可了刘邦作为对手的地位。
(二)宴会中在宴会中,刘邦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希望获取一定的权利和地盘。
项羽在听到这些诉求后,说了一句:“虽吾欲王,吾不能当天下。
”这句话表明项羽虽然想成为天下之王,但是他还没有实力达成这个目标。
但是,刘邦听到了另外一种意思,认为项羽没有真正的决定和意志,这让他相信自己有了一种机会。
于是他愉快地喝了起来,并提出了更多诉求。
此时,项羽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而是一直在听刘邦的诉求。
虽然这种举动让项羽看起来软弱无力,但也意味着他正在把握时机,为以后的策划做准备。
(三)宴会后在宴会结束后,项羽和刘邦分别离去。
刘邦回到自己的营帐,与军队商议对策。
而项羽回到自己的营帐,开始思考接下来的战略。
这时候,项羽的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他不仅需要考虑对刘邦的策略,还需要面对内部的军队和自身的困境。
在宴会中表现出来的软弱,导致他在军队中失去了一部分支持,而他自己的野心也使得他有了更多的希望,但是情况已经开始变得十分不稳定。
二、人物心理剖析(一)刘邦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稳重,能够够把握时机。
在宴会中,他选择了时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虽然项羽的态度不太明确,但刘邦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的犹豫和迟疑。
刘邦的这种特点,使他能够稳妥地完成翻身的大业。
(二)项羽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冒险,激进和自大。
在宴会中,他表现出了这些特点,刘邦则正好利用了这些特点,在项羽表现出犹豫和迟疑之后,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一、初步疏通:让同学展示所列提纲和人物关系表。
事件提纲:宴前:无伤告密→夜访张良→沛公约亲→项伯说情宴中:沛公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宴后:沛公逃席→张良谢罪→诛杀无伤籍别楚汉君王项羽刘邦谋士范增张良武将项庄樊哙间谍项伯曹无伤军力40万10万人物关系表:二、整体感知:通过列提纲和画表格,我们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已经清楚了。
项羽军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兵力,这样悬殊的实力,项羽怎么甘心就让刘邦称王呢?所以他扬言要攻打刘邦军也就不难理解了。
同时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鸿门宴》中双方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是一一对应的,双方冲突的力量是并驾齐驱的两条线,项羽一方有他的准备、调度等,刘邦一方也有他一系列的应付措施。
那么双方是如何斗智斗勇的?围绕这个饭局,始终透露着暗藏杀机、剑拔弩张的氛围,请同学思考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的刘邦是如何化险为夷,从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中金蝉脱壳的?首先是讨好项伯。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成为帮他扭转局面的关键人物。
其次是刘邦高超的说话艺术。
刘邦见项王说出的一番话虽然简短,但却包含了极大的信息。
一上来刘邦就开始拉拢感情:我与将军合力攻打秦军,告诉项羽我们是战友,而非敌人。
刘邦用双方过去的合作关系来转换当前的敌对关系,这就模糊了项羽的政治警觉;然后将必然事件转为偶然事件:我是不经意就先入了秦关,并非是我的主观意愿,刘邦避重就轻,将双方的冲突说成小人挑拨的结果,既淡化到了矛盾,也给项羽台阶下。
而在整个讲话过程中,刘邦一直保持着低姿态,一口一个“将军”,一口一个“臣”,极大的迎合了项羽爱面子、图虚荣的心理。
而这招也非常管用,不但成功化解了项羽的怒气,而且还诱导项羽说出了藏在自己内部的奸细。
再次是樊哙闯帐营救。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忠勇形象得到项羽的欣赏,樊哙讲话跟刘邦讲话中心大体一致,只是各有侧重。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活动目标:
结合教材故事情节发展及相关矛盾冲突,参考自己手头的参考资料,分小组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活动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及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活动过程:
一、上课。
我们花了四节课的代价完成了《鸿门宴》的翻译和疏通,并理清了故事发展的思路,下面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故事梗概,其他同学予以提示。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故事梗概,基本情节是:
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报信张良献计刘项约亲项伯说羽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刘邦脱逃
张良留谢范增碎玉诛杀无伤
(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二、这一节课,我们的活动目标是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
对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描写手法、典型环境、故事情节。
歌诀:
正侧描写分两面,
抓住手法最直观。
.
典型环境要重视,
故事情节看发展。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②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
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
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
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
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从故事情节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其中激烈的矛盾冲突,作者司马迁通过自己的生花妙笔在这场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上,为我们塑造了两组对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是以刘邦为首的刘邦集团和以项羽为首的项羽集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以及手头的参考资料,分小组探讨这两组人物形象,填写黑板上的表格。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选一个记录人,该记录人记录讨论结果,并到黑板上填表。
2、可以参考手头的参考资料,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有自己的东西。
3、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板书讨论结果,写上小组组别,看哪些小组又快又好,其他没有没有板书的小组进行补充。
表格如下,上课前由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
首领谋士武士内奸集团特点
刘邦集团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忠诚机智。
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不忠不义内部团结,善于用人,从善如流,能屈能伸,机智果敢,相机而动,狡诈多端。
项羽集团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自矜功伐。
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
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急躁易怒。
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重情重义,
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内部不团结,领导者缺乏清醒的头脑,自矜功伐,骄傲自大,犹豫不决,不善处理内部矛盾,以至互相牵制,坐失良机。
鸿门宴虽然是楚汉战争的序幕,但已经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四、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并点拨指导。
五、五个学习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板书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师生评价。
六、教师小结课时。
鸿门宴上,刘邦全身而退,项羽失去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鸿门宴后不久,项羽进入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了18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城南郑。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向东进攻项
羽,多次被项羽打败,但屡败屡战,公元前204年初,刘邦被困荥阳,项羽在范增的劝说下急攻荥阳,刘邦手下谋士陈平采用离间计,令项羽以为范曾与汉军勾结,削其兵权,范增大怒,告老还乡,病死在徐州。
刘邦化险为夷。
范增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形成了足以和项羽抗衡的力量,12月在垓下包围项羽,项羽四面楚歌,兵败乌江,走投无路,拔剑自刎,临死前还不反思自己的失败的真正原因,大呼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这样说自有他的道理,项羽是我国史料记载的最强猛将,他曾经巨鹿之战中,
破釜沉舟,以三万杂牌军,打败秦将章邯的四十万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他曾经在楚汉战争中,以三万骑兵,在彭城歼灭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在战争史上屡创奇迹。
但是,尽管如此,他最终还是战败了,楚汉战争,鸿门宴是序幕,鸿门宴上项羽给了刘邦生存的机会,于是给了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强大汉朝的机会,在垓下,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他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项羽应该在临死前说这样一段话: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把握,等到失败后,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如果老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刘邦说三个字'我该杀了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时间的话,我希望是'我早该杀了你?。
七、作业。
完成《同步学案》中的本课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