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第14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执教者:黄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张寿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教学难点: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教学方法:提问法、读图法、史论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复习提问(学生完成)(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为进一步强化国家政权,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派使者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交流的局面。
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了解这条享誉世界的文明之路一一“丝绸之路”。
(-)新授一、张骞通西域(ppt教学)1、西域的地理概念:2、张骞通西域:在位皇帝及出使使者:出使过程:第一次:第二次:二、丝绸之路(ppt教学)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路线:交流:意义:2、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两条)三、对西域的管理(ppt教学)1、设置西域都护:时间:官职:职责:所在地:意义:2、班超出使西域:皇帝:人物:事迹:(三)知识归纳:张骞通西域有何意义?(ppt结合材料分析)1、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2、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3、为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管理创造了条件;(四)课堂练习(ppt)(五)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一、设置问题(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设计尽量做到简单,通俗易懂)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二、注重思想情感的教育,通过张骞克服出使西域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学习历史人物身上可贵的品质、精神,为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为古代中国的强盛感到自豪,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设计说明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汉朝对西域的管理,重点在于“沟通”和“丝绸之路”。
三个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因果相连。
“丝绸之路”和“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朝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本课的学习也极具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
2.通过《丝绸之路图》《汉朝海上航路图》等图片,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3.通过张骞和班超等人的事迹,感受他们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多媒体课件、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等。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欣赏古罗马壁画中穿丝绸衣服的女人,并讲述这是一幅绘制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壁画,壁画中的女人身穿丝绸衣服。
当时,来自中国的丝绸在欧洲是珍稀之物,因此,穿丝绸衣服成为当时欧洲人高贵身份的象征。
二、预习检查1.张骞曾几次出使西域?目的分别是什么?2.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3.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2021年5月京新高速临白段通车的视频。
教师过渡:从2012年9月开始动工,到2021年6月30日全线建成通车,京新高速历尽艰辛终于完工。
其中的临白段途经五百多千米的无人区。
如今,国家为了东西交通、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不遗余力地把“路”修到了新疆。
但在古时候,没有京新高速,人们是如何到达新疆的呢?这条沟通东西方的道路是谁开通的,又是何时开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将古丝绸之路与如今的高速公路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范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范文1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一、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3. 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3.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文明交流历史的理解;2. 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2. 学习历史(2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与课外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路线,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各个路段的文明交流情况。
(1)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国家、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并进行小组展示。
请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分享,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整体梳理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综合把握能力。
布置或者进行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练习,检测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6.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丝绸之路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汉武帝的大一统,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
两汉在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权之后,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决北方匈奴族的威胁,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外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三、教学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的基本事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学习张骞、班超的事迹,感受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体会“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二)讲授新课1.张骞通西域(1)教师活动阅读下则材料,概况张骞通西域的背景。
材料1: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材料2: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学生活动①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②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7—79及视频观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6)学生活动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面临的不同境遇的分析,明确汉朝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决定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这一道理。
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在看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今天的改革开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地理概念较多,在学生时间、空间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注意历史地图的运用,要让学生观察地图、比较地图,并由此获得体验和认识。
同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为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是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2.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
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中国丝绸是怎么运送到那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一、导入新课利用苏武牧羊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高效课时通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张骞通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阳关_和_玉门关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_西域_。
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 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使者、商人接踵西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路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
标题: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能掌握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理解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理解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2. 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3. 三国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 难点:三国鼎立的影响和三国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鼎立时期的背景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原因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国鼎立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人物,模拟当时的情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三国时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6. 课堂小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巩固。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2. 教学反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的发达、文字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铜钱、灵渠、万里长城、焚书坑儒。
通过阅读课文及有关课外读物,培养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并写出内容提要;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课后每位学生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通过上述活动,培养主动学习,及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的习惯,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懂得专制与民主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教学重点:“废分封,立郡县”。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车同轨,书同文”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教学准备提前一节课布置学生从教科书、互联网、课外读物及影视作品中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整理。
将相关的图表、地图、图片制成电脑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为主,师生谈话,学生活动法(讨论,展示材料,撰写小论文等)。
板书设计复习导入投影打出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提问:图上的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功绩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小结:秦始皇他的历史功绩是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提问: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治理国家?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五代十国、宋元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明朝复杂历史现象方面仍存在困难,如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明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2.难点: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的历史。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版图、明朝皇帝肖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宋元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统治政策、明朝的经济与文化等基本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突出重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一、教材分析1.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本课以明朝为研究对象,着重介绍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政治管理制度、文化和科技成就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明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2.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2)掌握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和文化成就;(3)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文化成就和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二、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政治管理制度、文化和科技成就。
1.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明朝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包括朱元璋的夺取皇位、建立明朝、发展经济和开展海外贸易等方面。
2.政治管理制度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君主制度、科举制度、地方政府和监察制度等方面。
3.文化和科技成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科技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文艺、建筑、雕塑、绘画和科技成就等方面。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本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深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授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
2.小组讨论法学生可以自己组成小组,就本课的教学内容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和经验,从而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3.课堂练习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朱元璋夺取皇位、建立明朝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通过讲述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和性格特征,展示他为什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自主预习】一、张骞出使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
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1. 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识读“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张骞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题教学以丝绸之路引申到我们的人生之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人生之路上应具备的品质。
本课课标是“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我通过重点讲解汉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再到唐代、宋代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延伸,来突破本节课重点。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最后结合今天的“一带一路”战略,让学生感受到古老的丝绸之路所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回归现实时代感。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高业的发展的表现。
情感目标1.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2.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3、理解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思想的原因。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表演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2.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高业的发展的表现。
难点: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八股取士。
三、教学法指导本课教师通过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讲述、归纳、动手实践、分组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朱元璋的图片,教师讲述:朱元璋是我国历史少有的布衣皇帝,那么明太祖朱元璋在什么时间建立大明王朝的?都城在哪里?那么朱元璋成就帝业后,为加强皇权,他生前死后又上演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呢?【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学生阅读课本,明确朱元璋参加反元农民起义后,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讲述“胡惟庸案”和“宋濂请客”的故事,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1)政治上,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军事上,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政大权。
初中历史14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近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掌握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3. 讨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点:
1. 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2.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
3.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确定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和重大事件;
2. 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资源:
1. 课本资料;
2. 影视资料;
3. 网络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改革开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讲解改革开放的历程(15分钟)
1. 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
2.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右倾,敦促社会思想改造;
3.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
4.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逐步实行市场经济。
三、讨论改革开放的意义(15分钟)
1. 分组讨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2. 展示各小组讨论内容,分享观点。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谈谈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的文章,包括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
该教案设计通过介绍改革开放的历程和讨论改革开放的意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和认识。
同时,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