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18
八上历史14课笔记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笔记,以供参考:
第14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1. 背景:19世纪60、70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工业。
2. 代表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轮船招商局(上海)
发昌机器厂(上海)
3.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在一战期间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 交通工具:
铁路:1881年,清政府主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
2. 通讯工具: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3. 文化娱乐:照相、电影在中国出现。
4. 报刊和出版业:上海等地出现近代图书馆和报馆。
商务印书馆成立,成为影响最大的印刷机构。
5. 社会习俗:剪发辫、易服饰、废缠足、改称呼等逐渐成为社会时尚。
三、结论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正在逐步融入世界。
这些变化对中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第14课笔记整理八年级历史人教版第14课笔记。
一、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 正面战场的抗战。
- 淞沪会战。
- 时间:1937年8月 - 11月。
- 背景:日本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南京国民政府。
- 经过:国民政府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中国军队英勇作战,如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等英雄事迹。
- 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 太原会战。
- 时间:1937年9月 - 11月。
- 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指挥下,伏击日军,歼灭日军一千多人。
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 徐州会战。
- 时间:1938年1月 - 5月。
- 重要战役:台儿庄战役。
在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共歼敌1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 武汉会战。
- 时间:1938年6月 - 10月。
- 经过: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
虽然武汉最终失守,但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 影响: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时间:1941年12月。
- 经过:在薛岳指挥下,中国军队歼灭大批日军,取得胜利。
- 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也提高了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2. 敌后战场的抗战。
-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例如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 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 百团大战。
- 时间:1940年下半年。
- 指挥者:彭德怀。
- 经过: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课堂笔记一、九一八事变。
1. 背景。
-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 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国内矛盾激化,日本企图通过侵略中国东北来摆脱危机。
- 蒋介石忙于内战,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日本可乘之机。
2. 经过。
-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3. 结果。
-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十几万人撤入关内。
- 日军在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占领了东北三省。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 华北危机。
- 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华北危机严重。
2. 一二·九运动。
- 背景。
- 华北危机的加深,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得到各界人士的响应。
- 经过。
-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 意义。
-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 背景。
- 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严重,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 在西北“围剿”红军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 经过。
-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理本课线索记必背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先驱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条件(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会议内容(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3)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易误警示1. 中共一大成立中央局,担任书记的是陈独秀,不是毛泽东。
2. 中共一大的奋斗目标和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之间的关系:前者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后者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革命对象,切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中共二大是中共一大的继续,它在思想纲领上进一步完成了建党的任务。
识图片解读1. 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完成会议议程。
2. 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
3. 自此形成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旗帜的红船精神。
图片考点:中共一大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意义。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练习题1.在1920年5月以后,北京、上海等地创办《劳动界》、《劳动音》等刊物。
这些刊物宣传的主要内容为()A.三民主义B.维新思想C.马克思主义D.民主与科学2.《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它们的刊行启发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哪一阶级的结合()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D.地主阶级3.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提供了干部和组织条件B.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和思想基础C.不断注重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提供了阶级基础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为党的成立提供了群众基础4.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经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次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
这座城市是()A.上海B.重庆C.天津D.北京5.“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
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巴黎和会D.中华民国成立大会6.“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历史时期的开始。
”这是因为1921年()A.爆发了五四运动B.成立了中国共产党C.发动了辛亥革命D.建立了中华民国7.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B.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8.在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不包括...()A.打倒军阀B.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C.统一中国D.领导工人运动9.在1923年2月,调动军队镇压京汉铁路罢工工人,制造了“二七惨案”的军阀是()A.吴佩孚B.张作霖C.段祺瑞D.冯国璋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14课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是关于“鸦片战争”的。
以下是这一课的主要笔记内容:
1.背景:
•19世纪初,英国为了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大量输入鸦片。
•鸦片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如人民健康受损、银两流失等。
2.林则徐的贡献:
•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焚烧鸦片、捣毁鸦片工场等。
3.英国的侵略:
•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行动,英国决定发动战争。
•1840年,英国军队进攻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
4.战争过程:
•英军在战争中占据优势,先后占领了广州、厦门等地。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5.《南京条约》的内容: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赔款2100万两白银。
•英国商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
6.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它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国家的薄弱,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
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①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②1918年,李大钊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世纪”,“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③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主要内容:(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2)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3)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5)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4.中共二大:★★(1)主要内容: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
制定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意义:中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922——1923年,第一次工运高潮)1.措施:(1)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2)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结果失败(军阀吴佩孚镇压),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