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叶的记载
- 格式:docx
- 大小:27.11 KB
- 文档页数:1
茶叶的起源
茶叶起源于中国,中国茶被世界誉为“东方神秘树叶”。
根据《神农本草经》相关记载,茶最早被当做解毒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播起来到周围各地。
西汉时期,茶叶开始被当做商品,再从被当做祭品和蔬菜到成为茶饮品。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在官府和宫里流行起来,并从中国传播到周围国家。
唐朝时期,茶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
宋朝时期,饮茶风兴盛起来。
元朝和明朝时期,出现了制茶工艺,茶叶传入东南亚各国和欧洲。
中国茶业在清朝时期开始衰败,这时欧洲对非洲殖民,茶叶也随之传入非洲。
在新中国阶段,茶业得到重视,开始恢复起来,并出现新的茶饮方式。
中国饮茶史略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
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一、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中国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以茶为载体,从而传播各种文化,并呈现出肯定文化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盼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觉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觉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浪费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斗,人口大迁徙,特殊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沟通,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头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
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宝贵的浪费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静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头种植茶树.我国很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四周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肯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躲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一般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第一讲茶的起源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东汉《神农本草》唐代陆羽撰著的《茶经》,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业专著。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陆羽简介(733-804):一名疾,字鸿渐,自号桑苎zhù翁、竟陵子、东冈子。
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天门市)。
龙盖寺智积禅师:《渐》卦卦辞云:“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
1961年,云南省勐海县大黑山原始森林里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龄1700余年,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
世界茶王镇沅县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1996年发现澜沧县邦崴千余年过渡型古茶树,介于野生与培植型之间澜沧县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邦崴山镇沅yuán县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茶树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 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
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多种,我国有15属260多种。
“茶”字的音、形、义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
陆羽《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茶的别称),四曰茗,五曰荈chuǎn”,不同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称呼:僾ài尼族、傣族称:腊(la);纳西族称(Le);彝族称:帕卡(南涧地区);瑶族称“忌呼”代表茶名的字有十多个:茶、诧、荈、槚,苦荼,蔎、茗等。
这些代表茶的字,语音差异也很大。
1610年,茶叶作为商品输往荷兰和葡萄牙1638年,输往英国1664年,输往俄国1674年,输往美国纽约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均源于中国(如英语“TEA”,德语“TEE”,法语“THE”等等)公元5世纪至六世纪,茶叶传入朝鲜半岛。
东传日本,公元805年西传欧洲,16世纪1517年,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回茶叶;1560年,葡传教士将中国茶叶品种及饮茶方法等知识传入欧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参考一:茶叶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经过历代长期的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传播世界,造福人类。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贯穿于中华民族5000年礼貌的发展进展中。
远古到南北朝时期相传由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
到战国以后,在古文献中即有“茶”的记载。
从晋常璩《华阳国志。
巴志》追述中可知,我国商末周初之时,古之巴蜀地区即已种茶产茶。
《尔雅》在“释木”部中记载,“槚,苦荼”。
王褒在《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反映我国西汉时期古巴蜀地区居家已有烹茶、饮茶的情节。
东汉华佗在《食论》中指出,“苦荼久食,益意思”,即饮茶有益智的功效。
东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则把饮茶视为清廉节俭的象征。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便利南茶北运和文化交流。
社会出现将“荼”字减去一笔,俗写成“茶”,自此便成为专用的茶字。
唐代开元年间,北方佛教禅宗兴起,坐禅祛睡,倡导饮茶,饮茶之风由南方向北方发展。
上元至大历年间,陆羽《茶经》问世,成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分述茶的起源、采制、烹饮、茶具和茶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个性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华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明朝时期明代朱元璋体恤民艰,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从此我国茶叶生产由团饼茶为主转为散茶为主。
茶类有了很大发展,在绿茶基础上,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茶类相继创造出来。
明代强化茶政茶法,为巩固边防设立茶马司,专营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
清朝到民国时期清代海外交通发展,国际贸易兴起,茶叶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
茶的历史饮茶的发源时间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朝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他则尚有耶、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发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西周说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六朝说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
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达摩禅定: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
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
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
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关键信息项:1、茶文化的起源时间2、起源地点3、起源的推动因素4、茶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5、各阶段的特点6、重要的茶文化传播事件7、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11 茶文化的起源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据历史记载,早在神农时代,约公元前 2737 年公元前 2697 年,茶就已经被发现。
当时,茶主要被用作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
111 起源的地理环境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茶树的生长。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茶树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112 起源的社会背景在古代,人们的生活相对简单,对于自然的依赖程度较高。
茶的发现和利用,与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对健康的追求密切相关。
12 茶文化发展的主要阶段121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此时,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饮用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陆羽的《茶经》问世,系统地总结了茶的种植、制作、饮用等方面的知识,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122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期宋代茶文化达到了兴盛的阶段。
点茶法成为主流,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更加讲究。
同时,茶文化在文人墨客中广泛传播,出现了许多与茶相关的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
123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与多元化明清时期,茶文化更加普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泡茶法逐渐取代了点茶法,茶叶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
此外,茶馆文化兴起,成为人们社交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13 重要的茶文化传播事件131 丝绸之路的传播通过丝绸之路,茶叶被传播到中亚、西亚等地,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
132 海上贸易的推动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茶叶远销欧洲、美洲等地,对世界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4 茶文化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141 社会方面茶文化促进了社会的交流与融合。
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了独特的社交礼仪和文化氛围。
142 经济方面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成为了重要的产业,带动了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喝茶的历史
茶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之一,有一个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茶叶出
现在中国西南地区,距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了。
据史书记载,中国在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已有煮茶饮用的习惯。
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茶叶变得更加流行,不仅
成为贵族和文人的日常饮品,还传入日本和朝鲜等国家。
唐代时期相传,长安城有个糜竺以能制茶而闻名,他发明了炒茶的方法,使茶叶
制作更为精良,增添了茶叶的质量。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时期,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有大量的茶园,而且茶叶的种类和制作方式也更
加多样化,像黄茶、绿茶、乌龙茶和黑茶等品种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和兴盛。
在这个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
和消费国。
茶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诞生了一系列的茶具、茶社、茶艺等茶文化,例如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碧螺春茶、武
夷岩茶和普洱茶等,以及各种茶叶用具和茶艺形式,例如茶壶、茶盘、茶具等。
现代,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茶叶的种
类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茶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在不断进行中,我们可
以通过喝茶来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韵味。
——中国饮茶习俗源流中国饮茶史略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
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一、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的介绍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专著,被誉为“荼叶百科全书”,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古代茶文化茶经的介绍茶从中国的西南地区,经巴蜀顺长江而下。
历经数千年蒙昧混沌,兴亡盛衰,终于来到了茶圣陆羽生活的唐代。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国力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作为其时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唐代海陆交通发达,政治、文化影响远远超出国界。
史称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从隋朝到唐、宋时期大约经过了六百多年,这是我国古代茶文化发展极为兴盛的时期。
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茶已成了主要的商品之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许多名茶、贡茶也开始出现了。
正是在这一时期,茶始有字,茶始成书,茶始销世,茶始征税。
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艺都已法相初具,并深深影响到后世。
而陆羽《茶经》的问世,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更具划时代的意义。
唐代,在南方饮茶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茶在北方也迅速传播开来。
佛教禅宗的兴盛与影响是饮茶风由南方迅速扩展到北方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反映得十分充分。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人皆许饮茶,到处煮饮,以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
"唐代茶事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朝廷贡茶的出现。
唐代宫廷大量饮茶,又有茶道、茶宴多种形式,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十分重视。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
唐代宗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开始设立官焙(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生产基地),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紫笋茶、阳羡茶和金沙水事宜。
史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说法。
每年新茶采摘后,便昼夜兼程解送京城长安,以便开"清明宴"。
唐李郢的诗句:"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就是说的这事。
茶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
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
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但多非史实。
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
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
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
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
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
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①。
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
”固误。
《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
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一)【茶的起源】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
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①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②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 一笥"和“ 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 "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典藉关于茶叶功效的记载1.《本草纲目》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然火有五,火有虚实。
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
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
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
才减升合,便为不足。
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
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
再浇五升,即溢出矣。
人遂谓之斛茗瘕。
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
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
按∶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
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
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
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
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
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
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
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2.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
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社会。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中国西南地区。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那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古代中国人发现将茶叶炒制后泡水喝可以提神醒脑,并有助于消食解渴。
因此,茶在古代中国被认为具有医药价值和饮用价值。
在中国古代文献《荀子》和《神农本草经》中,都有关于茶的记载。
茶在唐朝时期迅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时髦饮品。
唐代的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常常以茶作为诗词和绘画的主题。
茶饮也成为社交和交际的重要方式。
茶馆在唐代开始出现,茶商和茶艺师成为了受人尊敬的职业。
唐代的大诗人陆羽著有《茶经》,进行了系统的茶叶分类和饮茶技巧的总结。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茶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流行的饮品,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茶具的制作也开始精细化,茶艺表演和茶道流派也开始形成。
宋代文人饮茶文化的代表人物陆九渊著有《茶录》,记载了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
茶文化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明代茶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茶厅和茶馆也开始在社交和娱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茶人文化繁荣,无论是茶艺表演还是居士作品,都弘扬了茶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明朝的文学家冯梦龙著有《警世通言》中的《茶盏说》,以茶杯为载体,讲述了各种故事和寓意。
清代茶文化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清朝皇室对茶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朝的文人墨客也对茶的研究和饮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茶诗和茶文化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清朝的陶瓷工艺和茶具制作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中国的瓷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对世界茶叶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茶艺的技术和饮茶礼仪传到了日本,成为了日本茶道的重要基础。
茶⽂化的典籍⽂献有什么 中国茶⽂化博⼤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茶⽂化的典籍⽂献,⼀起来看看。
茶⽂化的典籍⽂献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化典籍⽂献的滥觞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类所发现和利⽤却仅有四五千年,⾄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
⽽这标志着社会⽂明进程和影响着⼈类⽣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
茶树从野⽣到⼈⼯栽培,茶叶种类从单⼀到多项,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带的异军突起,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命性的创造,也是中国茶⽂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等功⽤性的⽅⾯,⽽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
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品茗旨趣由低级向⾼级在缓慢⽽坚定地演进,使中国茶⽂化终于⾛向完善和成熟。
中国茶⽂化的漫长⾜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间。
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
但专家学者们⼀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肯的。
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化意味和价值。
⽓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化典籍⽂献的定型期。
随着唐朝以来的"茶道⼤⾏",民间的茶叶贸易更为活跃,封建王朝也推⾏⼀系列的茶政茶法,实⾏茶叶专卖、以茶易马,茶叶贸易和政治、经济、军事都紧密地联系在⼀起。
随着社会⽂明的进步,茶叶从药⽤变为饮⽤,⼜从解渴保健变为重视⾼尚礼仪的茶宴、茶道、茶礼、茶仪、茶艺。
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是从药用开始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
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茗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
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
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
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
”因立奠祀。
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历史上的余姚瀑布山为产茶名山。
因此“大茗”与“仙茗”的记载亦完全一致。
这几则记录中的“荼”与“茗”,也就是今天的茶。
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早在晋代郭璞在注解《尔雅》时,即解说:(茶)树小如栀子,冬生叶,一名葬,蜀人名之苦茶。
此中所谓“蜀人”之记载,即可视为饮茶习俗在古巴蜀的最早萌芽。
还有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
”都说明茶开始时被利用是和药联系起来的。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设,四曰茗,五曰荈”。
唐代陆羽(728—804)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在神农时代(约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经发现了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
《神农本草经》曾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发现茶治病的起源,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神农本草经》是西汉时代一些儒生托名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的药物学典籍。
西汉后期到三国时代,茶发展成为宫廷的高级饮料。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典藉关于茶叶功效的记载1.《本草纲目》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然火有五,火有虚实。
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
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
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
才减升合,便为不足。
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
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
再浇五升,即溢出矣。
人遂谓之斛茗瘕。
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
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
按∶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
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
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
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
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
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
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
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2.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
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白茶本草纲目一、引言白茶是中国传统的名优茶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白茶本草纲目》是一部详细介绍白茶的著作,记录了白茶的起源、品种、制作工艺、功效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根据该著作的记载,对白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深入地介绍。
二、起源与品种1. 起源白茶起源于中国福建省,历史悠久。
相传公元618年唐朝时期,福建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型制茶工艺,即将鲜叶晒干后直接制成茶叶,没有经过揉捻和发酵等步骤。
这种制茶工艺被称为“白毫银针”,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所说的白茶。
2. 品种根据《白茶本草纲目》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白茶品种:•白毫银针:以嫩芽为原料制成,外形修长匀直,色泽银白,白毫显露,汤色清澈明亮,口感鲜爽。
•白牡丹:以嫩叶为原料制成,外形扁平匀整,色泽乌绿带黄,汤色金黄明亮,口感醇厚。
•贡眉:以嫩芽、嫩叶为原料制成,外形紧结卷曲,色泽墨绿微黄,汤色橙黄明亮,口感清香甘醇。
•寿眉:以嫩芽、嫩叶为原料制成,外形紧结卷曲稍开展,色泽深绿微黄,汤色橙红明亮,口感醇厚甘甜。
三、制作工艺1. 采摘白茶的采摘时间非常重要。
通常在春季3月至4月之间进行。
采摘时选择未开放的花蕾和嫩叶。
2. 晒青采摘后的茶叶需要在阳光下晒干。
晒青的目的是让茶叶中的水分蒸发掉一部分,并促进茶叶内部化学物质的转化。
3. 杀青晒青后,茶叶需要经过杀青处理。
杀青是指将茶叶在高温下迅速停止发酵的过程。
常用的杀青方法有蒸、炒、烘等。
4. 晾晒杀青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晾晒,以进一步降低水分含量,使茶叶更加干燥。
5. 筛选分级晾晒后,茶叶需要进行筛选和分级。
通常将茶叶按照大小、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以保证品质的一致性。
四、功效与禁忌白茶具有多种功效,主要包括:1.抗氧化:白茶中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缓衰老过程。
2.清热解毒:白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肠胃不适等问题。
3.降脂减肥:白茶中的儿茶素可以促进脂肪代谢,帮助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
关于茶叶的记载,最早见于史籍《神农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
如果这是幅画是《陆羽点茶图》,它的作者肯定就不是唐代阎立本了,因为阎立本的卒年为唐咸亨四年即673年,陆羽出世在唐开元二十一年即733年,距阎立本去世已经有六十年,即便是丹青圣手,也不会画一幅六十年后才出现的人物。
(一)、以方桌为中心的发散构图法
计达25幅,一方面,整个备茶活动都要有个平台,来放置工具物品。
同时借助方桌作为整个画作的凝合点,将人物、器具统一起来。
(二)、“对称式”人物排列
以桌子为中心,一一对应或两两相对。
(三)、“上、中、下”三层构图法
利用画面空间,将画面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体现画面的透视关系。
(一)、游牧民族饮食结构需要
唐、五代、宋时期,在北方和汉族对峙的是契丹,契丹疆域辽阔,大部分以游牧为主,契丹人饮食以牛羊肉和奶等食物为主,这类食物油腻、不易消化,游牧民族将茶视同如粮食和盐一样的必需品。
(二)、茶叶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回鹘,突厥的分支,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
(三)、物以稀为贵,高档生活元素
因此在南方寻常百姓家都能喝茶这样的标准,在北方游牧民族可能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标准。
所以在北方贵族墓葬里,把备茶当成高档生活元素加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