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品质量检验项目表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5
一、背景与目的为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茶产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茶叶专项抽检工作方案。
通过开展茶叶专项抽检,及时发现和消除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提升茶叶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二、组织领导成立茶叶专项抽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茶叶专项抽检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三、抽检范围与内容1. 抽检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所有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环节。
2. 抽检内容:(1)茶叶产品: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
(2)检测项目: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微生物等。
四、抽检时间与频率1. 抽检时间:本方案实施周期为一年,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
2. 抽检频率:每月开展一次专项抽检,特殊情况可临时增加抽检次数。
五、抽检方法与流程1. 抽检方法:采用随机抽检与重点抽检相结合的方式。
2. 抽检流程:(1)制定抽检计划:根据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特点,制定抽检计划,明确抽检品种、数量、时间等。
(2)抽样:按照抽检计划,在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环节进行抽样,确保抽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3)检测:将抽样样品送至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4)结果处理: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核查,依法进行处理。
六、结果公布与信息反馈1. 结果公布:将抽检结果在官方网站、新闻媒体等渠道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2. 信息反馈:对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相关企业、监管部门反馈,督促整改。
七、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抽检工作顺利进行。
2. 建立健全抽检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抽检工作有序开展。
3. 加大抽检经费投入,确保抽检工作顺利实施。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
5. 对抽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八、附则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茶叶专项抽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茶叶检测委托书一、背景介绍茶叶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文化底蕴。
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茶叶种类的增多,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
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茶叶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茶叶检测委托书应运而生。
二、委托检测目的委托方(茶叶生产企业)希望通过本次检测对茶叶的质量指标、农残残留、重金属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竞争力。
三、检测内容1. 外观质量检测:包括茶叶外观、色泽、形态等多项指标;2. 成分分析:包括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主要成分比例等;3. 农残检测:检测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是否合格;4. 重金属检测:检测茶叶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是否超标;5. 其他需要检测的指标。
四、委托检测流程1. 委托方填写委托单,并提供待检测茶叶样品;2. 委托方与检测机构签订委托协议;3. 检测机构接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4. 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并将结果反馈给委托方。
五、检测报告结果解读1. 检测报告由检测机构出具,列明茶叶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2. 委托方可根据检测报告结果采取相应的产品改进措施或宣传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3. 检测报告同时可作为委托方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保障,增加产品销售的竞争力。
六、责任与义务1. 委托方承诺所提供的样品真实有效,并对其质量负责;2. 检测机构应按约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检测工作,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 双方应保护检测结果的机密性,不得擅自披露给第三方。
七、结语茶叶检测委托书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茶叶生产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
通过委托检测,茶叶生产企业可以及时了解产品的质量状况,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形象。
希望本文档对茶叶生产企业在委托检测方面提供参考和帮助。
茶叶出厂检验感官品质检验感官品质检验主要是确定茶叶产品的质量等级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感官检验方法: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NY/T787-2004)和茶叶感官审评术语(1、绿茶GB/T14456.1-2008 2、红茶NY/T780-2004 3、乌龙茶GB/T30357.1-2013)一、茶叶水分检验水分:在常压条件下,茶叶经规定的温度加热至恒重时的质量损失,称为水分。
茶叶中水分含量高低直接影响茶叶贮藏保鲜。
红茶NY/T780-2004 ≤6.5绿茶GB/T14456.1-2017 ≤7.0(晒青≤9.0)乌龙茶GB/T30357.1-2013 ≤7.01、水分检验方法检验茶叶中水分含量的检验方法通常为103±2℃恒重法(GB 5009.3-2016,茶水分测定)。
2、原理试样于103±2℃的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加热至恒重,称重。
3、仪器和用具铝制烘皿:具盖。
内径75~58mm。
鼓风点热恒温干燥箱,自动控制温度±2℃。
干燥器:内盛有效干燥剂。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4、操作方法取样按GB 5009.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的测定)的规定。
制备试样。
铝制烘皿的准备将洁净的烘皿连同皿盖至于103±2℃的干燥箱中,加热1h,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精确至0.001g)。
5、测定103±2℃恒重法(仲裁法)称取充分混匀的试样5g(精确至0.001g)于已知质量的烘皿中,至于103±2℃干燥箱内(皿盖斜置皿上),加热4h。
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
再置于干燥箱中加热1h,加盖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称量。
重复加热1h的操作,直至连续两次称量差不超过0.005g,即为恒量,以最小称量为准。
120℃烘干法(快速法)称取充分混匀的试样5g(精确至0.001g)于已知质量的烘皿中,置于120℃干燥箱内(皿盖斜置皿上),加热1h。
红茶检验报告
1. 检验目的:
本次检验旨在对红茶进行质量检测,包括外观、色泽和口感等方面的评估,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客户要求。
2. 检验标准:
根据国家《茶叶质量标准》(GB/T 10096-2006)和客户要求,对样品进行检测。
3. 样品信息:
样品名称:红茶
样品来源:xx茶厂
样品编号:xx-xx-xx
样品数量:1kg
4. 检验内容及结果:
(1)外观:红茶干茶色泽鲜艳,整齐匀称,无霉斑、异物和杂质。
泡开后,茶汤明亮红艳,无浑浊和沉淀。
(2)香气:红茶干茶有浓郁的茶香,泡开后香气馥郁持久,清香爽口。
(3)口感:红茶汤色红艳鲜亮,汤质醇厚,回甘鲜爽。
经过口腔,有微酸泡沫感,没有异味和苦涩感。
5. 结论:
本次检验结果表明,样品红茶外观、色泽和口感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客户要求,可以合格出厂。
代用茶出厂检验项目代用茶出厂检验项目作为茶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用茶是不少人日常生活中的首选。
无论是早茶、午茶还是晚茶,人们都享受着代用茶给予的方便和美味。
然而,在代用茶的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厂家需要进行严格的出厂检验来评估产品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代用茶出厂检验的相关项目,并分享我对其的观点和理解。
一、色泽检验代用茶的色泽是评估产品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色泽检验会通过观察代用茶的颜色鲜艳程度、均匀度以及是否有异色等来进行评估。
色泽检验不仅能够反映代用茶的制作工艺和原料的优劣,也能够直观地反映产品的整体品质。
在我的观点中,色泽检验是代用茶出厂检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颜色的变化可以直接对产品进行初步判断。
二、香气检验代用茶的香气是衡量产品质量和风味的重要指标。
通过嗅闻代用茶的香气,检验员可以判断产品是否具有天然、纯正以及浓郁的香气。
香气检验还能够反映代用茶加工工艺的熟练程度和原料的优质程度。
对我来说,香气检验是代用茶出厂检验中最直接且关键的项目之一,香气的品质决定了代用茶的口感和风味。
三、含水率检验代用茶的含水率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储存和细菌滋生的风险。
一般来说,含水率低于5%或高于12%都会影响代用茶的品质和保存期限。
含水率检验通常是通过标准的烘干方法来测量代用茶的含水率,通过计算湿茶与干茶的重量比例来得出结果。
在我的理解中,含水率检验是代用茶出厂检验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合格的含水率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四、杂质检验代用茶的杂质包括各种不属于茶叶本身的杂质物质,如异物、石块、树枝等。
杂质检验是通过对代用茶样品进行目测或筛选的方式,排除其中的异物,并评估样品的纯净度和质量。
杂质检验在我的观点中是非常必要的,杂质的存在会降低代用茶的品质,而且严重的话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五、品尝评估品尝评估是代用茶出厂检验中一项重要的主观评价项目。
通过对代用茶的口感、滋味、回甘等进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产品的品质和风味。
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X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
果味茶、保健茶以及各种代用茶不在发证X围。
茶叶的申证单元为1个。
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产品品种,即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中的1类或几类;茶叶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
茶叶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
其产品类别编号:1401。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揉捻干燥绿茶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红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乌龙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萎凋干燥白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制坯窨花复火提花花茶拼切匀堆包装袋泡茶筛切拼堆(渥堆)蒸压成型干燥紧压茶精制加工:毛茶筛分风选拣梗干燥分装加工:原料拼配匀堆包装(二)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鲜叶、鲜花等原料因被有害有毒物质污染,造成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含量超标。
2.茶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不当,影响茶叶卫生质量和茶叶品质。
3.茶叶在加工、运输、储藏的过程中,易受设备、用具、场所和人员行为的污染,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质量。
(三)关键控制环节。
原料的验收和处理、生产工艺、产品仓储。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1.生产场所应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离开经常喷施农药的农田10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
2.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
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至少应为水泥地面),墙面无污垢。
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每年茶季前清洗1次。
3.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
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
茶叶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1.绿茶生产必须具备杀青、揉捻、干燥设备(手工、半手工名优茶视生产工艺而定)。
茶叶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附件2:茶叶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5版)适用范围本审查细则适用于企业申请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鲜叶或其加工制品(毛茶等)为原料,使用法律法规及标准所要求的条件,加工制作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不含边销茶,下同)等产品时,对企业生产条件的审查及其许可生产产品的检验。
茶叶的申证单元为1个:茶叶。
其食品品种类别编号为1401。
生产许可证产品名称须注明审证单元即“茶叶”。
同时,注明获得生产许可的茶类名称,即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中的一类或几类。
生产许可证附页注明获得生产许可的具体品种明细。
茶叶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
本细则适用以下分类和定义:绿茶:以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红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黄茶:以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白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萎凋、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乌龙茶:以鲜叶为原料,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黑茶:以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其中,紧压型黑茶纳入“紧压茶”审查和管理。
花茶:以茶叶为原料,经整型、香花窨制、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窨制花茶的香花有茉莉花、玫瑰花、栀子花、桂花、白兰花、柚子花、代代花、珠兰花。
紧压茶:以茶叶为原料,经筛分、拼配、汽蒸、压制成型、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袋泡茶:以茶叶为原料,经加工形成一定的规格后,用过滤材料包装加工制成的产品。
本细则中引用的文件、标准通过引用成为本细则的内容。
凡是引用文件、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细则。
设计茶叶检验抽检方案根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和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落实我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任务,做好农产品的抽样检测,确保农产品例行(风险)监测及监督抽检工作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抽样地点辖区内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批发市场及超市。
二、抽检样品种类、数量和检测单位1、配合农业部、省、市有关部门例行抽样:数量由农业部、省、市有关部门制定。
(区农业农村局提供抽检样品)2、区农业农村局抽样检测:(1)果蔬抽样速测 1000个样品、常规检测80个样品;稻谷的农药、重金属残留抽样检测1个样品;(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2)蛋、肉兽药残留快速检测200个批次,常规检测4个批次。
(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具体任务及抽检品种详见《2020年马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计划表》(见附件)。
3.每个乡镇一级农兽残快速检测任务总量按每个乡镇不少于500个样品核定。
(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自行检测)三、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一)抽样方法蔬菜、水果、稻谷抽样按照NY/T 789-2004规定执行,茶叶抽样按GB/T 8302-2013规定执行。
(二)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1、监测项目:(1)蔬菜和水果:①农药残留定量检测项目:甲胺磷、氧乐果、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乐果、敌敌畏、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丙溴磷、杀螟硫磷、二嗪磷、马拉硫磷、亚胺硫磷、伏杀硫磷、辛硫磷、六六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氟胺氰菊酯、氟氰戊菊酯、三唑酮、百菌清、异菌脲、三氯杀螨醇、腐霉利、五氯硝基苯、乙烯菌核利等36种农药。
②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项目: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③重金属检测项目:铅、镉、铬。
(蔬菜样品从例行抽检样品中随机抽检60批次,水果样品从例行监测样品中随机抽检20批次。
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的补充说明一、发证范围的确定及申证单元的划分(一)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是指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茶叶产品。
我国的茶叶产品,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通过再加工可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三类产品,一共是九类产品(上述产品不含有任何添加剂,不论是天然的还是化学合成的)。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和我国茶叶生产和销售的实际情况,2006版的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增加了边销茶的申证单元和审查细则,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销售的紧压茶产品(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康砖茶、金尖茶、青砖茶、米砖茶等)的生产监管,保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用茶安全。
生产紧压茶的企业如其产品要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销售,应申证边销茶单元,取得相应的生产许可证。
(二)紧压茶、边销茶主要产品介绍紧压茶主要有花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康砖茶、沱茶、紧茶、金尖茶、青砖茶、米砖茶,还有方包茶、七子饼茶等产品。
其中花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和方包茶通常由黑毛茶加工压制,康砖茶和金尖茶通常由康南边茶、川南边茶加工压制,沱茶、紧茶和七子饼茶通常由云南晒青或普洱茶加工压制,青砖茶通常由老青茶加工压制,米砖茶通常由红茶(碎末)加工压制。
边销茶主要是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西藏、宁夏、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销售的紧压茶(俗称砖茶)产品,包括花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康砖茶、沱茶、紧茶、金尖茶、青砖茶、米砖茶等。
(三)茶叶的申证单元茶叶的申证单元为2个,即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等九类产品)和边销茶(指紧压茶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销售的花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康砖茶、沱茶、紧茶、金尖茶、青砖茶、米砖茶等产品)。
(四)标注的有关规定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生产范围,即产品名称: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中的一类或几类),边销茶(花砖茶、黑砖茶、茯砖茶、康砖茶、沱茶、紧茶、金尖茶、青砖茶、米砖茶等的一种或几种)。
GB/T14456.1-2008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质量(品质)等级审评方法和判定依据宜宾川红集团国家高级评茶师-张志宜宾翠竹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徐全速绿茶生产企业在执行GB/T14456.1—2008绿茶①标准时,因该标准未制定如同GB/T14456。
2-2008绿茶②中详细的质量(品质)等级。
就认为GB/T14456。
1—2008绿茶①没有产品质量(品质)等级要求?没有质量(品质)等级审评方法和判定依据?其实是错误的。
一、GB/T14456。
1—2008绿茶①已经明确对绿茶质量(品质)等级审评方法,依据,有以下规定:(1)GB/T14456。
1-2008绿茶①4。
1。
1规定:各品名、花色、等级的产品应符合该产品标准。
(2)GB/T14456.1—2008绿茶①5。
2感官品质检验按照SB/T10157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③的规定执行.(3)GB/T14456。
1—2008绿茶①6.2.1出厂检验项目:感官品质、水分、碎末茶和净含量.二、茶叶感官审评是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SB/T10157—93—3定义③)(GB/T23776—2009-3术语和定义④)(1)茶叶审评方法在GB/T14456。
1—2008绿茶①标准中规定感官品质检验按照商业行业标准SB/T10157-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③执行,GB/T14456.1-2008绿茶①标准颁布执行后,国家又颁布最新的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④。
(2)茶叶感官审评茶叶质量(品质)的依据:按照SB/T10157—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③中9项,10项,11项规定以标准样⑤、或成交样⑥相应品级的色、香、味等品质要求为依据对茶叶质量(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根据绿茶等级判定原则计算结果,再作出茶叶质量(品质)等级判定。
根据新法优于旧法原则,也可以按照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④6。
1。
1级别判定.对照一组标准样⑤,对茶叶质量(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根据绿茶等级判定原则计算结果,再作出茶叶质量(品质)等级判定。
茶叶出厂检验报告模板绿茶1. 报告概述本报告为对绿茶茶叶进行的出厂检验,旨在确认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本次检验共对绿茶茶叶进行了外观、色泽、气味、口感、质量指标等方面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
2. 检验项目2.1 外观检测- 茶叶外形:检查茶叶的形状是否整齐,是否存在碎末。
- 茶叶色泽:评估茶叶的颜色,是否鲜绿均匀。
2.2 气味检测- 茶叶香气:闻茶叶的香气,评估其香气的浓郁程度和质量。
2.3 口感检测- 茶叶滋味:品尝茶叶的滋味,评估其口感的柔和度和回甘程度。
- 茶叶口感:评估茶叶在口腔中的触感和质感。
2.4 质量指标检测- 湿度:测量茶叶的湿度,判断其含水量是否符合标准。
- 茶叶杂质:检测茶叶中的杂质是否达标。
- 茶叶营养成分:检测茶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如咖啡碱、氨基酸等。
3. 检测结果与分析3.1 外观检测结果茶叶外形整齐,无碎末,符合标准要求。
茶叶色泽鲜绿均匀,正常茶叶外观。
3.2 气味检测结果茶叶香气浓郁,具有独特的绿茶香气,符合标准要求。
3.3 口感检测结果茶叶滋味柔和,回甘明显,口感醇和顺滑,符合标准要求。
茶叶口感细腻,口腔中有丝丝清凉感,具有一定的回甘感。
3.4 质量指标检测结果茶叶湿度为X.XX%,符合标准要求。
茶叶杂质含量低于X%,无明显杂质。
茶叶营养成分含量(以咖啡碱和氨基酸为例)分别为X.XX%和X.XX%,达到标准要求。
4.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绿茶茶叶的检验,结果表明其外观、气味、口感以及质量指标等均符合标准要求。
因此,本批绿茶茶叶的质量良好,可以正常出厂销售。
为确保产品质量,建议在出厂销售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包装的工艺和质量控制,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香气,并加强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5. 检验人员与日期检验人员:XXX检验日期:XXXX年XX月XX日以上为绿茶茶叶出厂检验报告模板,旨在提供茶叶生产企业进行茶叶质量检验时的参考依据。
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
有机茶叶检测标准一、原料要求1.有机茶叶的原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并经过认证机构的认证。
2.有机茶叶的原料不得含有任何化学农药、化肥、抗生素等有害物质。
二、感官要求1.有机茶叶应具有该品种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形状等特征,无异味、无异臭。
2.有机茶叶的净度应符合规定,不得含有非茶类物质和杂质。
3.有机茶叶的汤色应清澈透明,无沉淀物。
三、净含量1.有机茶叶的净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注真实、准确。
2.不同规格的有机茶叶应具有相应的净含量。
四、理化指标1.有机茶叶的理化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包括水分、灰分、茶多酚、咖啡碱等指标。
2.有机茶叶的农药残留量应低于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
五、卫生指标1.有机茶叶的卫生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包括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指标。
2.有机茶叶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清洁卫生,防止污染。
六、食品添加剂1.有机茶叶不得添加任何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2.如需添加天然食品添加剂,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并经过认证机构的认证。
七、营养强化剂1.有机茶叶可以添加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营养强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
2.添加的营养强化剂应在产品标签中标注。
八、标签1.有机茶叶的产品标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标注真实、准确。
2.产品标签应包括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商等信息。
3.产品标签上应注明"有机茶叶"字样和相应的认证标志。
九、生产销售记录有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和销售记录,以便进行跟踪和管理。
记录应包括原料采购、加工生产、产品检验、仓储运输等信息,并保存至少两年以上备查。
同时,销售记录应真实、准确,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十、其他在有机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有机茶叶的生产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不得使用任何有害健康的设备或材料。
2.有机茶叶的生产工艺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不得使用任何有害健康的工艺或方法。
含茶制品和代用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1适用范围适用于含茶制品和代用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产品范围包括含茶制品、代用茶。
本细则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产品种类、企业规模划分、检验依据、抽样、检验要求、判定原则、异议处理复检。
2产品种类2.1含茶制品包括以茶叶为原料加工的速溶茶类和以茶叶为原料配以各种可食用物质或食用香料等制成的调味茶类。
2.2代用茶是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等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
叶类产品有苦丁茶、绞股兰、银杏茶、桑叶茶、薄荷茶、罗布麻茶、枸杞叶茶等;花类产品有菊花、茉莉花、桂花、玫瑰花、金银花、玳玳花等;果(实)类(含根茎)产品有大麦茶、枸杞、苦瓜片、胖大海、罗汉果等;混合类是指以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等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拼配加工而成的产品。
3企业规模划分根据含茶制品和代用茶行业的实际情况,生产企业规模以企业含茶制品和代用茶产品年销售额作为标准划分为大、中、小型企业。
见表1。
表1含茶制品和代用茶企业规模划分4检验依据下列文件凡是注明日期的,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细则。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细则。
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478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4789.3-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478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5009.19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20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34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T5009.35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T5009.103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10植物性食品中氯氟菊酯、鼠戊菊酯和溟鼠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45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T5009.176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蛾醇残留量的测定GB/T14553粮食、水果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测定气相色谱法GB/T19648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20769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23204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23376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NY/T761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SN/T1117进出口食品中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定。
市(州)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结果汇总表
注:1.此表由各市(州)农业农村部门填报。
2 .附件8的填报数据是指市(州)农业农局本级完成监督抽查数据,以出具的检测报告为依据统计任务批次。
3 .此表为每月新增数据,每月实行零报告制度。
4 .市州农业农村局汇总附件9、附件10与本表于每月25日一并报送。
5 .需盖章报送,否则不纳入计算。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杳结果汇总表
填报人:校核人:批准人:
注:1.此表由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报送给市州农业农村部门。
2 .附件9填报的数据是指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本级完成的监督抽查数据,以出具的检测报告为依据统计批次。
3 .上级部门抽样指国家、省、市州分配或到基地抽样的定量监测数据。
4 .此表为每月新增数据,每月实行零报告制度。
5 .每月25日由市(州)农业农村局于汇总上报,须加盖单位公章报送,否则不纳入统计。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不合格样品结果汇总表
注:L任务来源是指填写不合格样品是来自于国家监督抽查、省级监督抽查,市级监督抽查或县级监督抽查;
2 .不合格样品须经过复检确认后在列入统计。
3 •抽样环节是指生产基地、养殖场、暂养池、屠宰场(厂)等;
4 .样品类别是指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禽蛋、禽肉、水产品、生鲜乳;
5 .此表由市州农业农村部门汇总上报,须加盖单位公章报送;
6 .此表所列信息选项均为必填项。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抽样单
抽样单编号:N2.
此单一式四份。
第一联交检验机构,第二联抽样单位留存,第三联交被抽查单位,第四联交任务下达部门。
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报告及标准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报告及标准1. 引言茶叶作为我国传统饮品,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喜爱。
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对于茶叶的品质和功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茶叶的有效成分检验报告及相关标准成为评价茶叶品质、确保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着重探讨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报告及标准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茶叶的品质和检验标准。
2. 茶叶的有效成分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效成分,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香气成分等。
其中,茶多酚是茶叶的重要成分之一,不仅赋予茶叶独特的色泽和口感,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多种功效。
而咖啡碱则是茶叶中的另一重要成分,具有兴奋神经系统、增强心脏功能等作用。
茶叶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3. 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报告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报告是对茶叶中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报告。
检验报告包括对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多个指标的检测结果及相关数据。
通过检验报告,可以清晰了解茶叶的有效成分含量,评价茶叶的品质,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4. 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标准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标准是对茶叶有效成分含量的规定和要求。
目前,我国对茶叶有效成分的检验标准已经建立并得到广泛应用。
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标准主要包括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氨基酸含量等多个指标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保障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依据。
5. 个人观点和理解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报告及标准的建立和应用,对于茶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检测和标准的规范,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提升消费者对茶叶的信任度,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的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报告及标准体系,是茶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6. 总结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报告及标准是评价茶叶品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依据。
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对茶叶的品质和功效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茶叶有效成分检验报告和相关标准的建立和应用,可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茶叶质量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生产、流通和使用的茶叶产品。
第三条茶叶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公开、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茶叶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茶叶质量检验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和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法履行质量责任,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第七条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取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核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二)具备相应的检验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四)具备相应的资质认定评审机构评审合格。
第八条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依法开展检验检测工作,不得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
第九条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对检验检测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检验检测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十条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档案,确保检验检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章茶叶质量检验检测项目第十一条茶叶质量检验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一)感官品质: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二)理化指标:水分、灰分、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等;(三)卫生指标:致病菌、污染物等;(四)其他指标:茶叶种类、产地、等级等。
第十二条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相应的检验检测方法。
第十三条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对检验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确保检验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茶叶质量检验检测程序第十四条茶叶质量检验检测程序分为以下步骤:(一)抽样: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从茶叶产品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二)样品制备:对抽取的样品进行预处理,确保样品符合检验检测要求;(三)检验检测:按照检验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检验检测;(四)数据处理: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五)出具检验检测报告:将检验检测结果和结论以书面形式报告给委托方。
茶叶产品质量检验项目表
注:①以上项目为茶叶卫生必检项目(<<茶叶卫生标准>>);
二.无公害-茶叶检测项目
注:①以上项目为绿色食品茶叶必检项目;
注:①以上项目为有机茶叶必检项目;
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2013年1月1日
五.边销茶检验项目
26 氟≦200
注:①以上项目为边销茶必检项目;指标执行新《茶叶卫生标准》GB 2762与GB 2763 及氟;
④其它检验项目为:标签、净含量、感官品质、水分、总灰分、水浸出物、茶梗、
非茶类夹杂物。
执行标准规定的其它项目。
如:GB/T 9833.1〈〈紧压茶花砖茶〉〉,GB/T 9833.2〈〈紧压茶黑砖茶〉〉,GB/T 9833.3〈〈紧压茶茯砖茶〉〉,
GB/T 9833.4〈〈紧压茶康砖茶〉〉,GB/T 9833.5〈〈紧压茶沱茶〉〉,
GB/T 9833.6〈〈紧压茶,紧茶〉〉,GB/T 9833.7〈〈紧压茶金尖茶〉〉,
GB/T 9833.8〈〈紧压茶米砖茶〉〉,GB/T 9833.1〈〈紧压茶青砖茶〉〉,
GB 19965〈〈砖茶氟含量〉〉,
湖南省茶叶检测中心2013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