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 格式:pptx
- 大小:102.09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语文必修3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材分析教材优化全析一、内容详解本文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奇妙的超低温世界,采用五个小标题:冰雪不足以言冷;奇妙的现象;没有电阻的导线;广泛的应用;诱人的幻想。
第一个小标题,冰雪不足以言冷。
开头从“冰冷”引出比“冰”更冷的东西,进而通过人们的实验室测试和理论推算,得到一个结论,冷有一个极限——最低温度是-273.16℃,叫做“绝对零度”,人们已经获得了离绝对零度只差1/500000℃的超低温。
第二个小标题,奇妙的现象。
作者向读者介绍了鲜花、鸡蛋、石蜡在液态空气里的变化,金属在超低温世界里变得面目全非,以及液态氦的超流现象。
第三个小标题,没有电阻的导线。
金属的超导现象的发现、发展以及应用。
第四个小标题,广泛的应用。
介绍了超低温在钢铁工业、农业上的应用,超低温技术主要应用在液态空气工业、医学、宇宙航行、科学研究等方面。
第五个小标题,诱人的幻想。
生物学家正在研究的生物的“生命冷藏”问题,对延长人的寿命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真是一个诱人的幻想。
二、技巧鉴赏1.采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超低温现象及其应用是一个抽象的前沿性的知识,如果采用平实说明的方法,可能读者会感觉深奥难懂,枯燥无味。
为了让读者了解这个科学现象,作者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条理有序地展开说明。
①举例子:金属在超低温世界中,也变得面目全非:水银在常温下,是闪耀着银光的液体。
可是,如果你把水银温度计伸进液态空气,水银柱一下子就冻得像一根大头针似的!②列数据: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1/4损耗在输电线路上。
一旦制成没有电阻的导线,那就相当于使全世界的发电量增加了1/4!③分类别:在钢铁工业上,人们开始用超低温处理钢铁制品。
经过处理后,钢的强度可以提高一倍半,铁的强度可以提高两倍。
在农业上,人们利用超低温来锻炼种子…………在医学上,人们利用超低温技术,保存一些贵重药品……在宇宙航行中……在科学研究中……④作比较:可是,如果你把水银温度计伸进液态空气,水银柱一下子就冻得像一根大头针似的!铅平常是软绵绵的,要直就直,要弯就弯,非常“听话”,可是在超低温世界里,铅变得非常“倔强”,富有弹性,你一松手它就弹回去,恢复原状。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题】《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学习目标】1、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
2、学习从科技说明文中提炼并筛选信息。
3、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应用前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探讨【课时安排】1课时【作者简介】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
后转向传记写作,出版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积累(识记词义)[广寒宫] :[面目全非] :[闷葫芦] :[小巧玲珑] :[悠然自得]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整体感知1.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奇妙的超低温世界,采用了五个小标题,请筛选文中关键信息分别归纳其主要内容。
【明确】2.什么是\'超低温\'?什么叫\'超低温现象\'?它的奇妙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3.超低温目前得到了哪些应用?除此之外,它还会有那些应用前景?请说说你的见多识广。
【明确】4.课文是以什么顺序把这个奇妙的世界说明清楚的?说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明确】5.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
看看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在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6.请举例说明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明确】三、课堂练习1、阅读课文,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A、“绝对零度”已经是冷的极限,也是人们目前得到的最低温度,即零下273.16 ℃。
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本课话题——科学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在零下190多摄氏度,空气竟变成了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
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一下,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一摆动,便叮当叮当直响。
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里,会像萤火虫似的射出荧光。
鸡蛋射出的荧光是浅蓝色的,石蜡射出的荧光是浅绿色的。
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
科学朴素而美丽,纯洁而高尚。
自古以来,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科学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进步,使科学水平逐渐提高,使新的科学技术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就摆脱不了农业社会的贫穷与落后;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没有我们当今的电子时代和丰富多彩的舒适生活。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5年中国科学界最大的事件,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药学家。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科学是讲求实际的。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华罗庚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布鲁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教案策略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低温,了解超低温世界的奇妙现象。
(2)能力目标:从文中筛选信息;准确理解概念。
(3)情感目标:展望对运用超低温的运用前景,激发科学探索与创造兴趣。
2、教学重点: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3、教学难点:把握概念4、主要方法:讨论探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材料:1967年1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一所小学的疗养所里,一位对人体冷冻一直很感兴趣的73岁物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即将死于肺癌。
在他床边的是洛杉矶人体冷冻学会的几位成员。
下午6点半,他的病情加重,开始气喘。
不久,他的私人医生宣布他已经死亡。
人体冷冻学家们迅速将他的遗体同一台心肺机连在一起,供给他营养物和氧气,以便保护脑部不至于再受损;同时,为防止血液凝结和活组织中形成冰晶,向遗体注射肝素和二甲基亚砜。
接下来,冷冻学家们将其遗体置于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中,使体温慢慢下降至冰点附近,之后关掉心肺机。
到午夜2点,遗体体温停留在干冰的温度上(-74.5℃左右)。
这时,冷冻学家们把贝德福德的遗体放入注满温度在-320F(相当于-197℃左右)液态氮的贮存器腔内,贝德福德的遗体在几秒钟内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
几天之后,容器带着他的遗体被空运到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等待能治疗晚期癌症并且有办法使刚死亡的机体与组织恢复生命的那一天。
2、导入语:是什么让这位物理学教授能等到医学可以治好他的癌症那一天呢?——是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那么,什么是超低温世界?超低温世界有何奇妙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3、作者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
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新著:“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兴衰”系列:《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陈伯达传》;《陈云之路》、《胡乔木传》、《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受伤的美国》等。
第5课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学案(含答案)第5课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学习目标1.了解超低温世界的奇妙之处。
2.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镊子浸泡氦气损耗答案nijnhiho2多音字强倔铛闷馏答案jin/qin/qinju/judn/chnmn/mnli/li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倔强/崛起2萤火虫/荧光3石蜡/腊月4摄氏度/镊子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面目全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小巧玲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悠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5名副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答案1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
错点提醒注意感情色彩,多含贬义。
2本文中指密封而摇起来响声不清脆的葫芦。
可用来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儿的话或事情,也比喻不爱说话的人。
3形容小而灵巧.精致。
4形容心情悠闲自足,神态从容的样子。
5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2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会放过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能全面关注社会变革的现实。
《超低温的奇迹》阅读答案《超低温的奇迹》阅读答案超低温的奇迹奚同庚①在向绝对零度进军的同时,科学家又在艰辛地探索着低温世界的许多奥秘。
②在低温世界里,物质会发生人们意想不到的许多奇妙的变化,出现很多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
③在超低温条件下,许多金属的性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韧性本来很好的钢,变得像陶瓷那样脆,敲一下它就会粉身碎骨;至于锡,用不着碰它,已经变成一堆粉末了;本来能流动的水银,变得像铁一般坚硬。
当然,也有例外。
像铜、铝和镍在很低的温度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韧性和机械强度。
④在超低温条件下,除了金属以外,其它物质也会发生面目全非的变化。
柔软而娇嫩的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过以后,会变得像玻璃那样既脆又硬,摇一摇,还会叮当叮当直响;在非常接近绝对零度的时候,氧气像白色的砂粒,氢气像石头一样硬,各种气体几乎全部成了固体。
惟一的例外,最能抗冻的是氦气,它还是液体。
不过当氦气冷到-℃的时候,它竟会变成一种能“爬”善“攀”的液体。
⑤如果把一个小杯子放在大杯子里面,小杯子里面盛放着液体的氦,当温度冷到-℃的时候,小杯子里面的液氦就会自动地沿着杯子的壁向外“爬”出去,流进大杯子里,一直到大、小杯子的液面相平为止。
⑥这时候的液体氦,已经是一种没有一点粘滞度的理想流体了。
我们把液氦在极低温下这种自动“爬”出容器的现象,称为“超流现象”。
科但是,目前还不清楚。
⑦“超流现象”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什么用处,学家对这种奇异的物理现象极为重视。
有人认为,具有超流现象的理想流体是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它可能也存在于某些崩溃的星核之中。
弄清这种新的物质形态的本质以后,对于分析宇宙中像脉冲星一类奇异星体的本质,很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
⑧此外,超低温技术对于原子核物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物理学中著名的“宇称守恒定律”被否定,以-270℃下的实验结果为依据的。
同样,依靠超低温下的实验结果,又证实了著名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5.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3《奇妙的低温世界》参考资料1.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主要介绍了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的现象及超低温的应用和前景。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例说明的方法,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超低温情况下一些物质所发生的种种奇妙的现象,接着解释“超导现象”,说明发现超导现象的意义及其应用的可行性前景,解释说明超导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体全面地说明了超低温的广泛用途,对超低温研究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学法指导文章采用了5个小标题:“冰雪不足以言冷——奇妙的现象——没有电阻的导线——广泛的应用——诱人的幻想”,按照人们认识的一般规律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
阅读时可以由此入手,注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对比、作诠释、下定义、描写说明等等,把深奥的科学道理介绍得通俗易懂。
第二板块1.文题解读“超低温”指比低温更低的温度,物理学上指低于-263℃的液态空气的温度。
在本文中,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
在超低温的环境下,会发生种种奇妙的现象:一些金属会变得面目全非;一些到体会失去电阻;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中会射出荧光……超低温目前在工业、农业、医学、航天及科研中被广泛应用,超低温世界里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2.走近作者叶永烈(1940~)浙江温州人,当代作家。
著有《穿甲克衫的人》《在“机器人城”》。
笔名萧勇、久远、叶扬、叶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毕业后到上海科教电影厂任编导。
1980年调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担任常委,兼上海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并从事专业创作。
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一级作家。
50年代起发表诗作。
自196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起至今已出版300多部著作。
3.背景纵览本文作于上个世纪末,当时正是超导研究获得重大突破的时候。
4.课文详解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叶永烈冰雪不足以言冷[采用小标题形式,总领各部分内容,使读者比较容易把握全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