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稻生产常用的农药品种及防治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5
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的重要性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而农产品的无公害种植就是为了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减少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农药、化肥和生长调节剂,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实际生产中,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的相关知识。
首先,作为基本农产品之一的水稻,种植时遵循无公害农业的要求尤为重要。
无公害水稻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改良: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种植,施入有机肥和复合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2.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耐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更适合无公害种植。
3. 合理密植:在土壤改良的基础上,按照适宜的密植标准进行播种,保证每株水稻的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避免因过度密植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4. 生态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绿色防治方法,选择天敌、天敌菌、降解菌等有益微生物进行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
5. 合理施肥: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科学施用有机肥、复合肥等,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6. 控水灌溉: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地下水位的降低和土壤盐碱化,保持水稻的适宜生长环境。
7. 种苗管理:严格筛选水稻种子,在播种前进行种植床消毒,提高出苗率,避免因病害造成的减产。
总体而言,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力求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保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在实际生产中,农民要严格遵守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加强管理和监测,保证生产质量,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食品。
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田常用的14种除草剂目前,主要危害稻田杂草有15种左右,常见杂草53种,禾本科24种(稗属杂草、千金子、马唐属)、阔叶草19种(鸭舌草、多花水苋、丁香蓼)、莎草科10种(扁秆藨草、野荸荠、萤蔺)。
由于稻田同一田块多种杂草混生,多种主要危害杂草对常用除草剂的抗性发展迅速,金狗尾草、水竹叶等难治杂草蔓延迅速,发生面积增大,导致目前稻田杂草防治工作越来越困难。
因此,小编依据目前水稻田除草剂的抗性情况及市场使用情况,对14种常用药剂做了简要介绍。
1 酰胺类除草剂01丙草胺选择性芽前除草剂,细胞分裂抑制剂。
在杂草种子在发芽过程中吸收药剂,根部吸收较差,只能做芽前土壤处理。
用于土壤处理,可防除稻田稗草、异型莎草、牛毛毡、鸭舌草、窄叶泽泻等。
单施时对湿插水稻选择性较差,当与解草啶一起使用时,对直插水稻有极好的选择性。
目前,其抗性风险也较低。
原药生产厂家有:江苏长青农化股份、山东滨农科技、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江苏丰山集团股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利民农化技术等。
02苯噻酰草胺苯噻酰草胺是一种内吸传导型封杀除草剂。
可有效防除禾本科杂草,对稗草在萌芽至2叶期有特效,对千金子、牛毛毡、泽漆、鸭舌草、节节菜、异形莎草、扁莎草、碎米莎草及多年水生莎草也有一定的防效。
对水稻没有隐性药害,主要表现为缓苗快、根系发达白根多,生长旺盛、分蘖率高,对2~4叶期的水稻小苗安全。
目前,其抗性风险也较低。
在移栽、抛秧稻田,移栽(抛栽)后3~10天(稗草2叶期)、3~14天(稗草3叶或3.5叶期)施药(水稻抛秧或移栽后3~5天,杂草1.5叶期前使用效果最佳),施药方法为灌水撒施。
95%、98%原药11家,如:江苏快达农化股份、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江苏常隆农化湖南海利化工股份、美丰农化,其中江苏快达农化股份为主要原药生产厂家。
03丁草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适用于水稻直播、移栽田,可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某些阔叶草,如稗草、马塘草、狗尾草、牛毛草、鸭舌草、节节草、异型莎草、水苋菜等。
探讨水稻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控技术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粮食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由传统的数量型朝着现代化质量型转变与迈进。
农业种植中,采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显得十分必要,既满足了人们对粮食作物的需求,又保障了农业生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这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水稻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的过程中采用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控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从水稻种植、栽培入手,介绍了水稻种植中无公害栽培的注意重点,以做到全面、科学的病虫草害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要求。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无公害在农作物生产中,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是人们对环境以及健康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粮食生产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农作物已从传统的数量要求逐步转向为以质量为主的现代化要求,在这种农业生产趋势下,采用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与生产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水稻种植中,采用虫草害和无公害防控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一、水稻病虫害概述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是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措施与方法,也是当前水稻种植与生产的核心环节。
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各类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和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协调水稻种植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之间的关系,使得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科学的控制各种病虫草害。
就目前农业生产而言,人们为了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在工作中一般都是严禁使用各种剧毒、高毒和高残留的农业药品和化学产品,而是在工作中推广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治理方法。
1、水稻草害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在种植的过程中稻田杂草丛生,种类众多,各地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其杂草发生的种类和时间也不尽相同。
附件1: 20个水稻常用农药品种
(杀虫剂10个、杀菌剂5个、除草剂5个)农药名称产品规格备注
1 毒死蜱原药;480克/升乳油杀虫剂
2 三唑磷原药;20%乳油
3 敌敌畏原药;80%乳油
4 乙酰甲胺磷原药;30%乳油
5 吡虫啉原药;10%可湿性粉剂
6 噻嗪酮原药;25%可湿性粉剂
氧乐果原药;40%乳油
8 阿维菌素原药;18克/升乳油
9 杀虫单原药;90%可溶粉剂
10 杀虫双原药;18%水剂
11 多菌灵原药;50%可湿性粉剂杀菌剂
12 三环唑原药;75%可湿性粉剂
13 井冈霉素原药;5%水剂
14 稻瘟灵原药;40%乳油
15 甲基硫菌灵原药;70%可湿性粉剂
16 乙草胺原药;50%,90%乳油除草剂
17 丁草胺原药;60%乳油
18 2甲4氯钠盐原药;56%可溶性粉剂
19 苄嘧磺隆原药;10%可湿性粉剂
20 吡嘧磺隆原药;10%可湿性粉剂。
水稻无公害种植方法水稻无公害种植方法是指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水稻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并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下面我将从整个种植过程的准备、水稻生长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来介绍水稻无公害种植方法。
一、准备阶段:1. 土壤改良: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种植。
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农家肥和绿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种子选择:选用无公害、优质的水稻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如浸种、热处理等,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二、水稻生长管理:1. 合理灌溉:合理管理水稻田的水分,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可采用浸泡灌水、蓄水灌溉等方式,避免灌水过多或过少,控制田间积水过深,防止病虫害发生。
2. 合理施肥:采用有机肥料、绿肥等进行施肥,避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
可通过农家肥、畜禽粪便堆肥、豆瓣饼等进行补充养分。
3. 间套种植:在水稻田中直接种植一些有益的作物,如红薯、蔬菜等,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4. 杂草防治:采用人工或机械除草的方式控制田间杂草的生长,减少杂草对水稻的竞争,防止杂草上的害虫传播病毒。
三、病虫害防治: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和天然敌害生物等方法,控制害虫和病菌的数量。
如引入捕食性昆虫、蜘蛛、天敌禽类等减少水稻上害虫的数量。
2.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用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增加水稻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3. 合理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种植,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如将水稻和其他作物交替种植,减少同一地区发生同种病虫害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种植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的损害。
同时,无公害种植方法还能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
因此,无公害种植方法是未来水稻种植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无公害优质水稻是指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同时保持水稻的优质和高产。
无公害优质水稻的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公害优质水稻的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是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的首要条件。
目前,市场上推荐的无公害水稻优质品种主要有香粳稻、优质高产稻、无锡五星稻等。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农户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才能保证稻谷的品质和产量。
二、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的关键环节。
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的需求,科学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并在适当的时机、适量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施肥不及,导致土壤退化和水稻生长异常。
三、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是保证水稻生长顺利的重要措施。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情况,合理安排灌溉,保证水分充足但不过多。
过多的灌溉易导致水稻病虫害的滋生,而水分不足则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合理灌溉对于无公害优质水稻的栽培至关重要。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水稻生长中的常见问题,对于无公害优质水稻的栽培来说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农户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生态防治等方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
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五、精细管理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农户要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和生长需求,合理制定田间管理措施。
包括及时除草、疏苗、中耕、移栽等工作,保证水稻生长环境的良好和水稻的正常生长。
六、环境保护在无公害优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建议农户采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绿色肥料,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水稻种子消毒的常见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水稻种子消毒是预防和控制水稻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水稻种子消毒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1. 咪鲜胺: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可以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
使用时,将咪鲜胺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将药液浸泡水稻种子,一般浸泡时间为1-2天,可以有效杀死病菌,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2. 硫酸铜:硫酸铜是一种无机杀菌剂,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等病害。
使用时,将硫酸铜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将药液浸泡水稻种子,一般浸泡时间为1-2小时,可以杀死病菌,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3. 百菌清:百菌清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
使用时,将百菌清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将药液浸泡水稻种子,一般浸泡时间为1-2天,可以杀死病菌,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消毒药物时,要按照说明书或专业人员的指导进行操作,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对水稻造成伤害。
同时,也要注意安全使用药物,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黑龙江省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也是水稻主产区之一。
在黑龙江省,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流,也受到了广大农民和农业专家的普遍关注。
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主要是指,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采用无化学农药、无化肥或者少施化肥的生态种植方式,从而保障大米的品质和安全,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物的风险。
在黑龙江省,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农业科研人员的努力,同时也得益于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实践。
一、土壤改良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首先要从土壤改良入手。
黑龙江省的土壤属于冷寒地土壤,酸性较重,容重较高,对于水稻的生长并不是特别适宜。
在种植水稻之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水性。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施入有机肥、石灰、磷肥等方式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的活性。
选择适宜pH值的土壤,也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水稻品种选择在进行无公害水稻生产时,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也是至关重要的。
黑龙江省气候寒冷,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以杂交水稻为主。
杂交水稻有较高的产量和抗逆性,更适应黑龙江省的种植环境。
还应选择具有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种植。
三、无公害种植技术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无化学农药、无化肥或者少施化肥的种植方式。
在农田管理中,采取生物防治、轮作休耕、间作种植等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科学施肥,减少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保证水稻的生长需求,减少农产品残留物的风险。
四、精细管理在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精细管理是关键。
包括田间管理、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管理等方面。
在田间管理中,根据水稻的生长期和生长需求,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间距、密度等,保证水稻生长的充足和均匀。
在灌溉管理中,要根据土壤含水量和气候情况,合理安排灌溉频次和水量,避免因缺水或过水导致的生长障碍。
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对水稻本身的品质产生影响。
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
无公害栽培技术是指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通过改良栽培技术和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减轻农田污染,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具体方法和实施要点。
一、土壤改良1. 合理施肥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因此在无公害栽培中,合理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可以选择有机肥料进行施用,比如畜禽粪、秸秆等。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养分,并且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合理施用磷、钾等微量元素,保持土壤中的养分平衡,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2. 轮作种植在无公害栽培中,可以选择将水稻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种植,比如小麦、油菜等。
轮作种植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水稻生长。
3. 畜禽养殖在水稻田旁或周围适当发展畜禽养殖业,能够产生大量的有机肥料。
畜禽粪便可以经过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料施用于水稻田中,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
二、生态控制1.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降低环境污染。
在高温多雨等有利于病虫害生长的气候条件下,合理调整种植时间,避开病虫害流行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生物防治在水稻田中种植一些对水稻有益的生态植物,比如蒲公英、苜蓿等,吸引天敌和天敌,形成生物防治的链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适时进行生物防治,比如释放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3. 种植多样化在水稻田中适当种植一些瓜果蔬菜等作物,能够吸引有益昆虫和鸟类,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多样化种植,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
三、合理田间管理1. 合理密植在水稻无公害栽培中,可以采用合理密植的方式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通过合理调整植株间距和行距,保证植株之间的空间,促进光照、通风等,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
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受到关注。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农产品。
实施水稻无公害栽培,应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按制定生产方式生产,从品种选择及合理栽培、产地环境、肥料和农药使用四个环境着手,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稻米,并经专门机构认定。
一、品种选择1.水稻良种的选择一是要具有优良种性,包括高产、抗病虫、抗逆、生育期适中和品质优等特性;二是要种子优良,具有本品种特性,即种子真实、纯净一致、清洁干净、饱满充实,发芽健壮整齐,无传染病害,干燥耐储藏。
2.水稻种子的质量标准种子的标准是:原种纯度不低于99.9%,净度不低于98.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良种纯度不低于98.0%,净度不低于98.0%,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0%。
二、合理栽培1.首先要做好晒种和种子风选。
在种子浸种3-5d前,并将种子薄晒2-3d然后进行风选;将风选后的种子用25%可湿性多菌灵粉剂500倍药液浸种,或用恶线菌清15g对水9kg,浸稻种6kg。
2.全面推广水稻无公害旱育壮秧,培育壮苗,提高抗性。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水稻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前提,合理密植能促进水稻单株和群体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善田间的温光条件,有力于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有机物的积累,增加产量。
栽插密度应根据品种、地理条件、土壤肥力和种植形式等综合考虑。
我区一般1.8至2.0万,6至7万苗。
4.科学管水。
无公害水稻栽培应采取浅水栽秧,湿润立苗,寸水返青,薄水分蘖。
当田间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即开始脱水晒田,多次轻晒。
晒田时,放水落干,待田面无水3-5d后,再上新水,保水2-3d后,再次落干。
有水抽穗、灌浆,干湿交替壮籽。
灌浆结实后,坚持干干湿湿,间歇灌溉,待田面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新水,防止后期脱水过早影响优质稻谷品质。
为全面提升我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水平,结合我市水稻生产现状,特制定《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水稻生产的产地选择,品种选用、育苗、整地、移栽、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脱谷、运输、贮藏等生产技术要求。
2产地选择水稻生产地的空气质量、灌溉水质及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NY5010- 2002要求。
3品种选择3.1原则选择经审定推广的抗逆性、丰产性好、生育期适宜的优质水稻新品种。
3.2品质品质应达到GB/T17891粳稻谷质量指标和NY/T419大米品质指标中粳米优质米标准。
3.3生育期可选用155〜160d的中晚熟品种,或146〜154d的中熟品种。
4整地实行旋耕2〜3年后结合一次翻耕或深松。
旋耕应达到10〜12cm,翻耕深度应达到18cm。
5育秧5.1壮秧指标形态指标:株高13.5〜18.0cm,每株根数11〜20条,叶枕距正常,秧苗整齐一致。
生态指标:秧龄30~45d,叶龄4.5〜5.5片,叶面积指数0.35 〜0.45。
生理指标:叶色绿而不浓,根白色,根吸收力强,植株有弹性,耐凋萎性强,无病虫害。
5.2培育壮秧5.2.1种子处理种子质量:种子纯度、净度均应大于98%,发芽率应大于95%。
晒种: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d,每天翻动1~2次。
选种:用密度1 .08〜1 . 1 0t/m2盐水选种,捞出秕谷后用清水洗种1〜2次。
消毒:采用5%〜10%的生石灰水、浸种灵、咪鲜胺等药剂消毒。
浸种:用15〜20 C的温水浸种3~4d。
催芽:当种子吸水量达到其重量的25%时进行催芽,首先保持30~32 C高温破胸20~30h,然后把温度控制在25C左右催芽,芽长1〜2mm为限,播种前摊开晾芽6〜8h。
5.2.2选地做床选择靠近水源,地势较高,土质肥沃,背风向阳,无病虫杂草的园田、高台地、庭院地或稻田地做育苗田。
育苗田耕层土壤盐碱含量低于0.2%。
床长10〜20m,宽1.8m,高20cm左右。
无公害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农作物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为农作物健康生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无公害优质水稻种植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水稻生长成熟过程中出现许多的病虫害。
对此,应在遵循生态、环保要求的同时,从源头出发,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保证无公害优质水稻种植质量以及产量,满足人们对水稻的种植需求,从而促进我国水稻种植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无公害;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引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需求量较大。
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作物的生态性、健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主要探讨了无公害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1无公害优质水稻病虫害概述无公害优质水稻主要是指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较低的水稻,更加满足生态环保要求,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满足人们对水稻的需求。
无公害优质水稻种植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每个环节都要充分落实到生态环保的要求,包括产地、品种选择、育苗、施肥、田地管理以及病虫害管理等。
其中,病虫害防治是无公害优质水稻种植的一项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进行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则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严重阻碍无公害优质水稻种植的发展,为此,做好无公害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至关重要。
无公害优质水稻常见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以及稻曲病等,这些病虫害发生时期存在差异,对水稻的质量以及产量带来的影响也不相同。
目前,我国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采用化学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但是其不仅影响水稻的品质,也违背了生态环保的要求,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在无公害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采用绿色的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保证无公害优质水稻正常健康地生长,从而促进我国绿色农业长久、稳定地发展。
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一、一般要求(一)产地环境应切合《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中的相关规定。
(二)品种选择采纳经过国家或地方鉴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良、高产水稻品种。
种子质量应切合《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中的相关的规定。
(三)肥料使用准则1 、肥料使用准则应切合《肥料合理使用准则公则》中的规定。
2、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
3、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肥料(有机肥料及矿质肥料等),附录 A 列出了肥猜中主要重金属含量的限量指标。
(四)农药使用准则1、农药使用应切合《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
附录 B 规定了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禁用农药品种;附录C 列出了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常用农药品种及常用剂型、用量、安全间隔期等。
2、合理混用、轮换交替使用不一样作用体制或拥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战胜和推延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五)有害生物控制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目标,从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出发,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举措,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
二、种植技术(一)采纳抗性强的水稻品种用抗虫、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组合),并注意按期改换。
(二)合理稀植1 、直播稻。
直播稻播种量,惯例稻为每亩 3 ~4 公斤,杂交稻 2 ~ 2.5 公斤。
倡导采纳生物种衣剂包衣,以防地下害虫危害。
要求注意播种质量,保证全苗。
播种出苗后应实时疏密补空。
2 、移栽稻。
早、晚稻栽种密度惯例稻一般为每亩 2 万穴,每穴3 ~4 本,杂交稻为每亩 1.5 ~ 2.0 万穴,每穴 1 ~2 本;单季稻为每亩 1.2 ~ 1.7 万穴,惯例稻每穴 3 ~ 4 本,杂交稻 1 ~2本。
倡导宽行窄株或宽窄行栽种。
移栽规格,早、晚稻为25.0 ×13.3~ 16.7厘米或(33.3+16.7厘米)×13.3~ 16.7厘米,即行距25.0厘米,株距13.3 ~ 16.7厘米或宽行33.3厘米、窄行16.7厘米、株距13.3~16.7厘米;单季稻为25 ~30 厘米×16.7厘米或(33.3+16.7厘米)×16.7厘米。
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
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是指在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和化肥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施肥、
农药代替、生态控制等方法来保证水稻的生长与发育,最终保证水稻的健康以及水稻产量
的提高。
这种无公害栽培技术在未来将成为中国大力推广的一个重要技术。
1.科学施肥技术。
无公害水稻栽培的首要任务是合理施肥。
首先是化肥。
水稻的化肥需求量高,但是水
稻氮肥营养利用率在70%以下。
因此,施用化肥时,应严格控制用量,并根据土壤性质和
生长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施肥。
同时,可利用有机肥料来提高氮素肥料的营养利用率,
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力,提高水稻的根系活力。
2.代替农药技术。
无公害的水稻栽培应该避免使用任何的化学农药。
第一种农药代替方法是使用生物农药。
例如,使用杀虫菌或者细菌来防治水稻病虫害;第二种方法是使用垂直复合式防治技术。
这种技术是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不同的防治方法,将之进行防治。
这样能够减少
对农药的使用,保障水稻的品质以及人体的健康。
3.生态控制。
水稻栽培时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对症下药。
这包括也株间距调整,灌溉改机,精准警惕病虫害的发生等方面。
这样能够控制整个生态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
由此可见,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不仅是一种创新的种植模式,也是一种健康的种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水稻栽培中的缺陷,同时也能够提高水稻的生产
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