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讲话》慧净上人讲述
- 格式:pdf
- 大小:8.05 MB
- 文档页数:1
文以载道 亦以存史———《净慧长老全集·五叶堂序跋记集》出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王 佳《净慧长老全集·五叶堂序跋记集》2019年4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佛门领袖传印长老和国学泰斗楼宇烈先生分别作序,表达佛教界和学术界对净慧长老弘扬生活禅、践行人间佛教的高度赞誉。
此书包括序跋文章83篇、碑记文章22篇,时间跨度从1962年至2013年,是一部有关净慧长老佛学思想及当代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净慧长老(1933—2013年)幼年成长于尼庵,青年时代从虚云老和尚受戒、得法,传承五宗法脉,1956年入中国佛学院深造学习,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佛教僧才;80年代以后担任《法音》主编、柏林寺方丈、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
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始终怀着深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佛教如何适应时代、如何满足信众需要等现实问题充满忧患意识。
从90年代初期开始,净慧长老大力弘扬生活禅,开展生活禅夏令营,推动人间佛教的具体落实,前后长达二十余年。
其间,他的生活禅理念也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落实人间佛教思想、拓展人间佛教理论的最有影响力的生活禅模式,并为佛教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以往学术界对净慧长老思想研究,不太注意这些序跋资料。
事实上,这些文字正是净慧长老在不同时段付诸笔端的思想菁华。
例如,他将佛教特征概括为八点:“一、教主人格的庄严性,二、教义体系的完整性,三、教团组织的稳定性,四、教化目标的利他性,五、终极关怀的圆满性,六、佛与众生的平等性,七、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八、不同时空的适应性”,认为这也是“佛教契理契机原则的具体落实”。
(《〈佛教与人生〉序》)他对佛教五乘教法的阐释,继承太虚大师的判教思想,认为“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其中“人天乘善法为出世三乘共法的基础”,“人乘善法上可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菩萨等出世善法的基础”;同时,也更为明确地“把尽职尽责地做人作为修行的起点”。
中论颂讲义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观因缘品第一十六偈1.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2.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第一偈以胜义谛说明八不,是八无遮法;遮分非遮及无遮二,非遮是遮挡一法之后,隐示另行存在。
如房内没有蛇,隐示蛇在他处。
无遮是遮挡后不会有任何隐示。
如空性就是。
第二偈是称赞佛陀能说缘起的正理,灭除了内外道的种种邪见戏论,戏论包括实有的生灭常断有无等,戏论灭,而证得生死流转众苦寂灭的涅盘。
所以我(龙树)向您(佛陀)礼敬,您说的缘起是所有说法(指外道)的人中,无有能比,您是至高无上的。
法虽然无量无边,但是此八不含摄一切法。
以不生来说,生是显现的意义。
诸论师(包括内道外道)说种种的生:因果一,因果异,因中先有果,因中先无果,或说自生,共生,无因生,这是外道的见解,自生共生以数论派为主。
佛教内部除中观派以外,有主张他生者,以下说明。
无因生是顺世外道。
这里所说的生是指自性(实有)的生,所以要破斥,不是破世间名言的生。
所以生不是自性生,灭也不是自性灭,无生即无灭,灭依生而说,生灭是相依的名言。
其它六不也是一样。
本论主要破自性执,一切法唯名言安立。
执着一切法实有,实执就是无明,引生死苦。
因为外道及内道实事师执一切有为法有自性自相。
因缘生因缘灭,这是世俗名言安立的生灭,胜义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法如果是实有,就是自性有,自性就不需依因缘,永远存在,独立不依他法。
如果本来存在而现在灭了,就是永断;如有自性就是常法,但世间一切法是无常变异。
有人眼看有一异来去,认为是实有的。
如果有自性的一,就不需依他法而成立,就不需因缘,我们知道一是依多而安立的,无一就无多,无多就无一,相待而有。
如果有自性的异就无有相续,因为二者不相干。
再说来去也是无自性,以立足点不同而安立的名言。
如说请你来,在对方来说是名去。
现在以喻说明八不。
万物无有自性生,生必依因缘。
世间人眼见无始来的谷米就有,所以不生,已经有了。
哲学禅武少林拳禅合一是少林寺武功的基本特征,也是少林寺武功的哲学基础。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禅宗的祖庭。
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修行,将衣钵传授给道育、慧可、道副(一作“僧副”)、昙林诸人,是为禅宗之始,达摩因此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禅宗以“顿悟成佛”而著称。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主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也就是说,只要指示人人本来具有的心性,彻见此心性,即可成佛。
六祖慧能说: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为日,智为月,知惠常明。
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
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
他又进一步指出: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智慧)观照。
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
按照慧能的观点,尽管你心中有无数妄念邪欲,而一旦起般若观照,内外明澈,刹那间即可成佛。
这种单刀直入式的禅法彻底摒弃了以苦行为方式的烦琐戒律,为世人指出了一条立地成佛的终南捷径。
少林寺妙兴大师(字文豪,登封人,1891~1927)有一幅墨宝,题为《人祖门少林派性功罗汉拳诀》,其全文如下:头如波浪,手似流星。
身如杨柳,脚似醉汉。
出于心灵,发于性能。
似刚非刚,似实而虚。
久练自化,熟极自神。
妙兴大师为一代武林高手,又颇通文墨,佛学造诣很深,曾任少林寺当家和尚,传有僧徒上千人,俗家弟子二百余人。
“出于心灵,发于性能。
似刚非刚,似实而虚”这十六个字道出了少林拳的精要。
一般人多认为少林拳以刚猛为上,其实这种理解未免有点片面。
武林前辈认为,凡练少林拳而“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者,皆是因为后来“支分派衍,渐失其真”。
而真正的少林高手,则是“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
诸葛君之纶巾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之可寻哉? ”其中,“藏神眉尖”四字,说明内功修炼已达到相当火候;“运气腰囊”四字,则道出了少林拳运气发劲之所在,这与其他内家拳并无二致。
长老偈、长老尼偈诵《长老偈·长老尼偈》是佛陀门下众弟子的诗歌合集,被收入南传巴利圣典的小部。
其内容佛陀在世时即开始结集,是佛教经典中公认成书年代最早的作品。
这些偈颂的作者(长老及长老尼)很多都已经证得了解脱生死的阿罗汉果。
他们所吟咏的偈颂,有外在的生活经验,也有内在的心灵体验,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这些偈颂高揭宗教理想,表现了修行者寂静、深远的最高心境。
一、关于自我感的消减《长老偈6.9》Jenta尊者我年轻时,曾以我的出生、财富、势力而自我陶醉我高举着我的旗帜,眼中容不下别人那时睹见了导师无比尊贵最上的调御者如耀眼的太阳身后跟随着的乞士每一位都是开发了澄澈的觉知彻底扬弃了憍慢和自我陶醉感而我无法自禁屈身、伏地在众中之尊的足下礼敬《长老尼偈 5.2》无垢比丘尼过去,我妍饰着自己的身体诱引、挑动那些愚痴人的心站在妓馆门口像猎人一样地设好陷阱我玩弄着身上的装饰品似不经意地暴露身体不同的部位耍弄勾引人的把戏对过往人群抛媚投笑为自己如此吸引人得意而今,身披僧袍二重衣头发已剃除在托钵乞食归还的时刻独坐于树下证入无扰的心境所有系缚心的结不管来自人间或天界的诱惑断尽摆脱了所有的漏我的焦热已止息清凉——涅盘。
二、知足《长老偈 1.1》:我的草屋有片屋顶、不漏风——够舒服的了!我的心未曾退失警醒力,已宁定、获得自由。
那么,雨神,要下雨就尽量下吧!《长老偈 18》:这样就满足了——以禅那为乐,决意、念具。
这样就满足了——欣向修行的目标,笃定、做一个「离开了家」的人。
这样就满足了——欣向安适,下决心修行。
《长老偈 1.113》:清水、巨石,猴、鹿现踪,青苔和水草覆盖的奇岩——我心苏息、清新。
三、少欲求《长老偈 1.57》,一位「草屋简居者」自己跟自己说道:这是你旧的草屋,但你老想着新的草屋;抛开对于「新的」的企求吧!要盖「新的」,就是「辛苦重新来过」。
《长老偈 1.93》,Eraka自言:欲乐之贪总是伴随着压力,欲贪中体验不到轻安。
九八年早餐开示—弥陀村:成佛的道场(共一集)1998/7/2 新加坡净宗学会档名:20-013-0702这一次因为为九华山录一套《地藏经》的带子,我花了一些时间,将青莲法师的《科注》,重新又仔细看了一遍,深受感动,深深的体会到世人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是世尊临入灭之前三个月所讲,里面的语句跟其他经典上不一样,无比的真诚恳切,确实是临终的遗言,念念都是想到罪苦众生,特别是阎浮提六道里面造业的这些人。
佛将要离开这个世间,而造作罪业的人这么多,世人迷惑颠倒,不知道造业后果之可怕;诸佛菩萨非常清楚,造作罪业没有不堕地狱,堕落到地狱,受苦时间之长都是无数劫。
所以佛将教化这些刚强难化众生的事,付托给地藏菩萨,付托给与会的诸大菩萨,请他们善记佛志,担负起救拔罪苦的重任。
我们深深相信地藏菩萨的话,地藏菩萨接受佛的嘱咐,承当这个使命,与会的这些大菩萨们,没有一个不受感动。
所以经的终结也跟一切经不一样,一切经终结总是「听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而《地藏经》末后没有这几句话。
我们能够体会到法会虽然是终了,每一个听众心情是很重的,责任太大了。
所以这个地方虽然文字没有说,我们能够想象得到,他不是生欢喜心,是对于六道众生的怜悯心,是非常亲切体会到世尊的大慈悲心。
而与会的天龙鬼神的护法,都曾经在忉利天宫受到释迦牟尼佛的嘱咐,他们发心护持,我们对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毫无怀疑。
今天我们自己弘法修学,还遭遇许许多多的困扰,我们自己就能想象得到,自己的业障习气是多么重。
这些菩萨、护法神帮助我们,业障已经消除了很多,实在是太重还有余报。
我们明白这点,自己要认真努力改过自新,帮助菩萨、帮助护法神,助他们的胜力,使他们有能力将我们的灾难完全消除。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他帮助我们,我们也要帮助他,我们如何帮助他?一定要依教奉行。
此地净宗学会、居士林,李木源居士代表大家,修学他做得非常好。
弥陀村的构想眼看就要成就,这个成就是我们念佛人,真正发愿在这一生要求生净土,这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前行广释》第18课辅导及思考题一、辅导内容回顾第17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因果原理、业果自负、忏悔业障、积累资粮等。
讲解第18课的主题:行善积德的重要性。
介绍行善的种类、方法以及行善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
结合具体事例,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行善积德,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
讨论思考题,加深对行善积德重要性的认识。
二、思考题什么是行善?行善有哪些种类和方法?行善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行善积德?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你认为在修行过程中,如何平衡行善与修行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身边的人没有行善的意识,你会如何引导他们?三、参考答案行善是指为了利益他人或社会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行善的种类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
布施是指给予他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持戒是指遵守道德规范和宗教戒律;忍辱是指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冷静和耐心;精进是指不断努力追求进步;禅定是指通过冥想等方式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行善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行善可以培养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
其次,行善可以积累福报,为个人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行善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行善积德,首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他人和社会。
其次,要付诸行动,从小事做起,如帮助他人、爱护环境等。
同时,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不断努力追求进步。
在修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心境界和道德素质,做到心境宁静、无杂念。
在平衡行善与修行之间的关系时,要注重调整心态和方法,既注重实践又注重内心的修炼。
在引导身边的人行善时,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
其次,要耐心讲解行善的道理和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
同时,要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行善的习惯。
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避免过于强硬或急躁的态度。
励志经典18讲(一)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
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
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二)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
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三)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
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
所谓“善知识”的定义是,只要能使对方走上解脱之路的,就是对方的善知识。
善知识又分“教授善知识”、“护法善知识”与“同行善知识”。
善知识对我们学佛的重要性如何呢?有一次,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善知识是不是助我们得道的半因缘呢?”佛陀回答:“是得道的全因缘。
”一般人大概会认为,我们都有佛性,佛性就像种子一样,如果努力耕耘,随着时节因缘的成熟,总会开花结果的;所以,外来的缘应只是一半的因缘,而我们本具的佛性、自身的精进又是另一半的因缘,二个因缘合起来就是全部因缘,则能开花结果,也就是修行证果。
一般人大都会这么想,但是佛陀却说:“不是这样!善知识就是我们得道成佛的全因缘。
”密教有四皈依,在四皈依当中最重要的是皈依金刚上师,我想这有它的道理在,因为善知识适得其时的一句话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命运或一生。
俗语也说:“一言兴邦,一言灭国。
”尤其在关键时刻,紧要的一句话对人的影响是绝对性的。
像王铁珊居士在这个奄奄一息的关键,如果没有他太太这位善知识的一句话,恐怕就要不久人世,马上会被那些过去所杀害的冤家债主拖入地狱了。
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善知识是很难得的。
譬如说,太太想学佛,丈夫会阻止、障碍她;反之,丈夫想出家,太太就会阻止、反对。
就这情形,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就说: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
意思是说,生生世世以来百千万的父母、妻儿,都不是我们的菩提增上缘,不是我们学佛证果、脱离三界轮回的好因好缘。
为什么呢?因为彼此互相障碍,你障碍我,我障碍你,所以说“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
”等到下辈子,即使彼此皆投生为人,又再见面了,也不晓得你是我前辈子的爸爸,或者是妈妈,或者是丈夫、太太,所以“分身受报不相知”。
想到这一点,我们今生今世就要尽量成就对方,因为我们到现在都还在轮回,可见生生世世、旷劫以来我们都在彼此障碍对方。
所以,今生今世就要互相鼓励对方。
唉!这个家庭经济我来一肩承担吧!你就学佛去吧!你就出家去吧!有一位净崇师,出家前,夫妻就有这样的心情。
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2024年净空大师语录(精选的)1、我们念佛一定要心里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
如果心里真的有佛,口里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2、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
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3、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为肩负的责任很重。
譬如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
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4、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5、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
如果是寺院清众,就没有这个责任。
6、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它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
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7、来我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8、对于兴趣不同、法门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9、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10、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11、修行人一心一意为佛法、为众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12、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
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13、对于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
作者: 常正
出版物刊名: 法音
摘要:本刊讯9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上海市佛教协会主办,上海玉佛寺承办的“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刀述仁居士、净慧法师、圣辉法师,副秘书长学诚法师、倪强先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杨奇庆、副主任吴孟庆,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法师、王永平居士、慧明法师、秘书长照诚法师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法师、居士以及一些从事佛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18日上午在玉佛寺举行的开幕式上,刀述仁副会长作了题为《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开创中国佛教事业的新局面》的讲话。
他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和佛教界发生的巨大变化,认为中国佛教“处于建国五十多年来的最佳状态,也处于自封建社会解体百余年来的最佳状态。
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克服种种困难而取得的。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佛教当前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寺院经济的迅速膨胀与人才及管理制度脱节;片面强调寺院管理的特殊性,“相适应”观念淡化;一些佛教协会和僧团的民主管理弱化等几个方面。
为此他强调要高举“爱国爱教、团结...。
大智度论精华108 的稿大智度论是佛教经典之一,在其中有一段精华的108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第一句:“学人应净修。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尽力修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追求内心的净化和提升。
第二句:“若心未净,修何所净?”这句话提醒我们,如果内心不纯净,那么修行又有何意义呢?修行的初心是为了净化内心,所以要从内心开始,先修心再修行。
第三句:“心净则法净,心不净则法不净。
”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心的净化是修行的根本,只有心净才能领悟法的真谛,否则就无法真正领悟佛法。
第四句:“心净则住,住则不忘。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内心纯净才能安住其中,不会受外界诱惑的干扰,也不会忘记修行的初衷。
第五句:“不忘则慧,慧者正见。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忘修行,才能开启智慧之门,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
第六句:“见道即佛,不能故净。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领悟了佛法的真谛,就等于见到了佛,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觉悟的境界。
第七句:“净心无染,染心非净。
”这句话告诉我们,心若无杂念,就是纯净的心,否则就是被世俗烦恼所染污。
第八句:“若心染净,见法故净。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内心纯净才能看清法的真谛,才能领悟佛法的奥义。
第九句:“若心不净,见法非净。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内心不纯净,就无法正确认识法,也就无法正确修行。
第十句:“见道则佛,见法则佛。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领悟佛法的真谛,就等于见到了佛,修行的根本就在于正确认识和领悟佛法。
这108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希望我们能够认真品味,并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觉悟的境界。
南通狼山法乳堂十八高僧介绍南通狼山有个法乳堂,其中有三宝,一是十八高僧瓷砖像、一是玉佛、一是郑板桥的匾“十指成林”。
而导游在讲解十八高僧像的时候往住都是一带而过,并未作详细介绍,可能很多导游自己都不清楚那十八个人对中国佛教界作出的贡献和在中国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今天我特意整理了一下,仅供参考指正。
欢迎拍砖!(逆时针方向)1、安世高,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
他本名清,是安息国的太子,博学多识,信仰佛教。
当轮到即位的时候,他让位给叔父,出家修道。
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游化西域各地;于汉桓帝建和初年(147),辗转来到中国洛阳,不久即通晓华语。
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相当时期,在宫廷内和社会上都有一些信徒。
他们虽主要奉行祭祀,祈求福德,但也有切实修行的要求。
安世高就为他们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
译事大概到灵帝建宁中(170年左右)为止。
随后,他游历了江南的豫章、浔阳、会稽等地,后来各地就流传有关于他的神奇故事。
他晚年的踪迹不详,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
安世高译出的书,因为当时没有记载,确实部数已不可考。
晋代道安编纂的《众经目录》,列举所见过的安世高译本,才加著录,共有三十五部、四十一卷。
其后历经散失,现存二十二部、二十六卷。
其中,《七处三观经》大概在道安(312—385)以后就成为两卷本,而误收《积骨经》和杂经四十四篇于内,未加区别;现经今人考订,特将那两种分列出来。
另外,从翻译用语等对勘,《五阴譬喻经》、《转法轮经》、《法受尘经》、《禅行法想经》四部是否世高所译,尚有问题。
又《四谛经》一种,道安也说它好象是世高所撰,但现勘是译本。
安世高的翻译,有时用口述解释,由他人执笔成书。
这属于讲义体裁,在道安目录里著录了《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便是这一类。
此书在别的经录也称为《安侯口解》。
这因世高原来是王族出身,西域来华的人都叫他安侯,所以经录家就沿用了。
还有魏吴时代(220—280)失译本单卷《杂阿含经》,共收二十七卷,《七处三观经》、《积骨经》也在其内,译文和世高余译很接近,唐代智昇《开元释教录》就说它像是世高所译,但未见旧录记载,还不能确定。
《圣者⾔教》第⼗⼋课(⼀)对弟⼦的嘱咐这次我们传讲《圣者⾔教》的时间跨度⽐较长。
虽然往昔我等⼤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多次讲过这部教⾔,但从我们⾃宗派的⾓度⽽⾔,恐怕现在只有在亚青才能得到这部教⾔的殊胜教授,因为它来⾃于龙萨派的传承。
亚青寺主要是以实修为主的圣地,虽然在座的所有弟⼦因个⼈的因缘以及不同的见地,修学着不同的法门,但⽆论是聚众还是独处,都需要⼀些教⾔作为辅助。
当然,⽆论是前⾏还是正⾏,亚青寺都有很多导师在为⼤家传讲,⼤家平常也在听闻,这样做的意义⾮常⼴⼤。
这次我也很想早点上来,为⼤家多讲⼀些法,但是由于⾝体不是很好乃⾄多⽅⾯的原因,觉得今年上⼭的路特别⾟苦。
在座的弟⼦也是⼀样,你们从很远的地⽅来到⾼原,⽬的是为了理解更多的佛法教义,并在修⾏过程中⾚裸很好的见地。
当⼤家带着这样的⼼愿来到⾼原,必须通过精进闻思修,圆满⾃⼰的⼼愿。
⽆论你现前在修五加⾏还是在修窍诀法,甚⾄在修顿超,⼼中都必须时时铭记⼀点:继续精进修法必不可少。
从某种⾓度来说,见解能否增上取决于悟性的⾼低,但从另⼀个⾓度来说,也取决于精进。
亚青寺冬季修法期间⾮常严格,⼊春以后很多⼈可能就会有⼀些松散。
此时更应时时反问⾃⼰,来到这⾥的⽬的是什么?作为出家⼈,追求即⽣解脱⾃不待⾔。
即便对于在家居⼠,放下世间和家⾥的⼀切来到⾼原,相信你的⽬的也是为了即⽣成办解脱。
要实现这个愿望,必须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抽出更多的时间⽤于修法。
即便现在没有像冬季修⾏那么严格,还是要铭记⼀点:平常除了闻法之外,其外的时间还是应该⽤在精进修法之上。
若不能精进修法,即便⽂字上能了解多么深奥的见地,对⾃⼰来说,恐怕内⼼和法还是⽆法圆融到⼀体。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胸中虽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之利益。
”指的就是这⼀点。
以前上师住世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上师,能否给我短短⼀两个⽉的时间,让我在某处清净之地将上师所有的教⾔都翻译出来,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汉族弟⼦阅读这些教⾔。
一觉一切觉,一迷一切迷(五台山比
丘果戒)
弟子:师父,《摩诃止观》是天台三大部之一,这个摩诃止观讲的是…..?
师父:摩诃止观讲的是怎样不打妄想、怎样生起智慧来。
是专门修止观法、修禅定的。
“止”和“观”,是把教理和禅定合起来讲的。
“止”就是把你那个妄想心熄灭;“观”就是把诸佛菩萨的智慧生起来。
弟子:我看《大般涅槃经》,有一段经文的意思是,在当初佛成道的时候,佛全身放光,把六道里面的众生都度脱了。
但是现在这个六道还是充满众生。
师父:那是佛的了义境界,是究竟的境界、佛的自证境界。
佛的自受用境界没有众生,都度尽了。
一切功德都圆满了!但我们现在还是众生的境界,所以对我们来说现在这个六道还是充满众生。
所谓一空一切空(二乘),一迷一切迷(凡夫),一假一切假(菩萨),一觉一切觉(佛)。
比如道生说法顽石点头,本来无一物,哪有众生可度?佛浑身放光也是假的,度一切众生也是假的,按佛的了义境界来说,上无佛道下无众生。
《金刚经》云: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你说他一放光把众生度了,本来没众生,他度哪个众生?像这些说法都是佛菩萨的境界,即一觉一切觉、一假一切假;而我们凡夫则是一迷一切迷,所以六道还是充满着众生。
《前行广释》第18课辅导及思考题摘要:一、《前行广释》第18 课的主要内容1.本课的主题和目标2.本课的核心要点3.本课涉及的佛教教义二、辅导内容概述1.对本课主题的深入解读2.对本课核心要点的详细解析3.对佛教教义的深入阐述三、思考题解析1.思考题的解答思路2.思考题的答案要点3.思考题的启示和应用正文:《前行广释》第18 课的主题为“因果律与修行”,主要讲述了因果律在佛教教义中的地位,以及修行者如何运用因果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本课的核心要点包括因果律的基本原理、因果律在佛教修行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修行者如何通过认识因果律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因果律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有因必有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在本课中,作者通过对因果律的深入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因果律的本质和作用。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佛教教义的阐述,让读者了解到因果律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地位。
在辅导内容中,作者详细解析了因果律在佛教修行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指出,修行者应当遵循因果律,积极行善,避免作恶,从而积累善因,得到善果。
此外,修行者还应当通过观照因果律,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和无苦的,从而放下执着,达到解脱。
针对本课的思考题,作者提供了答案要点和解答思路。
思考题的答案要点主要包括因果律的基本原理、因果律在佛教修行中的具体应用以及修行者如何通过认识因果律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在解答思路方面,作者建议读者首先要理解因果律的基本概念,然后结合佛教教义来分析因果律在修行中的作用,最后联系实际修行来阐述如何运用因果律来提升道德水平。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因果律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修行者如何运用因果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僧璨大师最上乘信心铭(E)上慧下律法师讲时间:2010年5月15日地点:香港国际展贸中心底下,【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谴有没有,从空背空。
】如果你要谴除这个有,那么,就会死在这个有里面,多了一个念头,要谴除的念头,有本来就是空,不要谴除。
所以,谴有没有,就是当你要谴掉这个有,你就会加一层,就会死在有的观念里面,我要把这个有谴除,我要把这个有谴除............对不对?譬如说二个人的婚姻,台湾有发生这种事情,夫妻不美满,这个女的外面有外遇,她想办法,她的观念里面就是说:“我把这个老公杀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比翼双飞,双栖双宿,我们就恩爱长久。
”就想办法要干掉她的先生!结果怎么样?真的把她先生谋害了,她认为一切OK了,处理得干干净净的,没有人会怀疑了。
结果在处理的时候留下遗迹,为什么?那个电话里面有通联记录,抓到了!她就是谴有,她想要把她的先生干掉,然后认为我的幸福就来!错了!这种方法错了。
如果你有佛道的这个功夫,不用谴,了解有就是空。
有一个女众,哭,哭得很厉害:“师父啊!您要帮帮我,我那个老公很可恶,每天打我,看看您有什么咒可以念,念了让他早一点死!”哎呀!这.............这种事情也找我!我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没有说令老公早一点死的咒。
喔!你的心肠还真坏,你这个事情不要找我!再来,「从空背空。
」从空就是一念趣向空,叫做从空,“我要跟着空跑。
”就违背了空的道理。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谴有没有,从空背空。
」整句我把它贯串起来,就是说:这个有跟空,其中一种你不通的话,不知道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那么你就会失去两边,都是损失了。
意思就是,「两处失功」,空跟有你都不能理解,你谴有,要谴除这个有,不晓得有就是空。
「从空背空」,你趣向于空,你就违背空的道理,因为空,有的当下它就是空,它不可以离开有。
所以,你离开这个世间的现实法,找不到出世法。
所以,世法出世法,本来无二法,佛法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这个就是佛法。
什么是“五住烦恼”
什么是“五住烦恼”
—— 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摘要(九⼗六)
什么叫做「五住烦恼」?这是佛学的名相,也是普通的常识。
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明烦恼」,通常我们把烦恼分成三类。
说五住还是这三类开出来的,见思烦恼,「见烦恼」叫⼀住,见惑,佛法⾥⾯叫「见⼀处住地」,它是从分别⽣的,它不是俱⽣的,见为⼀住。
「思惑」⾥⾯就有三住,有欲界、⾊界、⽆⾊界,这是思惑,三界统称为「爱住地」,这个烦恼是俱⽣的,⽆始劫来的习⽓。
思惑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恶见」,⽣⽣世世累积的习⽓,叫俱⽣烦恼。
合起来这是四住,见叫⼀住,思⾥⾯有欲界、⾊界、⽆⾊界,这四住了,合起来是烦恼障,通常我们也称为见思烦恼。
下⾯再⼀类就是尘沙、⽆明,尘沙跟⽆明合起来叫⼀住「⽆明住地」,这样就变成「五住」。
⽆明住地是根本,是属于所知障,前⾯四住是烦恼障,后⾯尘沙、⽆明合起来叫所知障,也叫做「五住⽆明」,亦称为「五住烦恼」。
由此可知,五住要破尽了,就是如来果地。
阿罗汉只破了四地,欲界、⾊界、⽆⾊界超越了,尘沙、⽆明没破,⽆明住地没破,所以他不能够出三界。
尘沙破了,尘沙是⽐喻多,⽆明这是根本。
根本⽆明破⼀品,超越⼗法界了,所知障开始破了。
在此地⽤「庆云毫相光」来表法,离五住烦恼,显五分法⾝,这个境界《华严经》⾥⾯讲圆教初住菩萨,就⼊这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