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摆的研究1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摆的定义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重点1. 摆的定义和特点;2. 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1.3 教学难点1. 理解摆的周期性;2.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1.4 教学准备1. 教具:摆钟、摆锤、计时器等;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摆锤和计时器。
1.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摆钟,引发学生对摆的兴趣和好奇心;2. 讲解:介绍摆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摆的周期性;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摆锤和计时器进行观察和实验;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数据;5.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探讨摆的周期性;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摆的特点和周期性。
第二章:摆的长度与周期2.1 教学目标1. 了解摆的长度与周期的关系;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2 教学重点1. 摆的长度与周期的关系;2. 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3. 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2.3 教学难点1. 理解摆的长度与周期的关系;2.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3. 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4 教学准备1. 教具:摆钟、摆锤、计时器、测量工具等;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摆锤、计时器和测量工具。
2.5 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摆的长度与周期的关系;2. 讲解:介绍摆的长度与周期的关系,解释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摆的长度;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测量摆的长度并记录数据;5. 数据分析: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探讨摆的长度与周期的关系;6.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摆的长度与周期的关系;7.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摆的长度与周期的关系,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后续章节待补充。
第六章:摆的速度与周期6.1 教学目标1. 了解摆的速度与周期的关系;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019年《摆的研究》说课稿篇一:摆的研究(说课稿)勉县逸夫小学吴菲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单三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时《摆的研究》。
这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其实已对影响摆每分钟摆多少次的因素有自己的初步认识,但有不少学生认为摆的快慢是与摆的重量及摆角的大小有关系。
本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数即摆的重量、摆绳的长短等因数展开探究。
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认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摆绳的长短。
体会实验反复性的意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单摆装置一个(铁架台、带挂钩棉线、铜棒组装而成)、大小相同螺帽各三个、记录本。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套、不同的单摆两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课前写好课题:摆的研究)1、师:(师出示上节课的三个单摆)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摆”,这是我们用过的其中三个摆,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谁来帮大家回忆一下?(等时性)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2、现在,老师心里有个疑问:虽然我们认识的摆具有等时性,可摆和摆之间,它们的快慢都一样吗?(板书:快慢)二、用摆做实验:(23分钟)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摆绳长度、摆锤轻重等。
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课前演示的实验。
)师:这些只是我们现在的猜测,还得找证据证明。
五年级科学《摆的研究》课件目录CONTENCT •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摆的种类与特点•摆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摆的影响因素探究•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分析•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01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摆的定义及组成摆的定义一个重物或物体在固定点上悬挂,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摆动的系统。
摆的组成摆由悬挂点、摆线和摆锤组成。
悬挂点是固定的点,摆线连接悬挂点和摆锤,摆锤是摆动的部分。
摆的工作原理重力作用摆锤受到重力的作用,使得摆锤在摆动过程中产生往复运动。
惯性作用当摆锤向一侧摆动时,由于惯性作用,它会继续向该侧摆动,直到受到反向的力使其改变运动方向。
摆动过程在摆动过程中,摆锤不断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形成周期性的摆动。
摆的周期与频率周期摆完成一次完整的摆动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
周期用T表示,单位是秒(s)。
频率单位时间内摆完成摆动的次数称为频率。
频率用f表示,单位是赫兹(Hz)。
频率与周期成反比关系,即f=1/T 。
02摆的种类与特点80%80%100%单摆是由一根固定在一端的轻杆或细线,另一端悬挂一个质点组成的简单摆动系统。
在重力作用下,质点在垂直于杆或线的平面内做往复摆动。
T = 2π√(L/g),其中T为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定义运动特点周期公式定义运动特点周期公式各质点的运动轨迹不再是简单的圆弧,而是复杂的曲线。
整个系统的摆动周期与质点的分布和转动惯量有关。
T = 2π√(I/mgh),其中T 为周期,I 为转动惯量,m 为总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质心到转动轴的距离。
复摆是由一根绕固定点转动的刚性杆和在杆上分布的多个质点组成的摆动系统。
傅科摆定义傅科摆是一种特殊的复摆,由一根长而重的金属棒和悬挂它的细线组成。
金属棒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摆动。
运动特点当傅科摆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时,其摆动平面会发生偏转。
这种现象被称为傅科摆的进动。
地理意义通过观察傅科摆的进动方向和速度,可以测定地理纬度。
在极地地区,傅科摆的摆动平面几乎与地面垂直;在赤道附近,摆动平面则几乎与地面平行。
《摆的研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①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②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③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② 认识到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③ 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铁架台、试管架、自制量角器、钩码、课件教学过程:一、问好、谈话导入上课,同学们好,今天很高兴跟四年级班的同学一起上一节(科学)课。
通过科学课我们知道,世界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
今天我还带了一位朋友,我们认识已经有10 年了,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照片)钟表要非常的精准,不能快也不能慢。
否则就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对于摆大家了解的多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板书课题)。
二、新授:1、认识摆的构成老师做了一个简易的摆,这根细细的线,我们叫它为摆线,摆线可长可短,下面的重物,叫做摆锤,摆锤可轻可重。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这个摆固定在了支架上。
把多于的摆线绕到后面去。
避免它影响摆锤的运动。
2、了解摆动那只有摆线和摆锤,它能运动吗?那我们怎么办呢?要把摆锤轻轻的提起来,来时做了一个量角器,老师给它量一个角度,让摆线跟支架,量角器所在的面保持平行,然后轻轻的松手不要用力,看,摆开始怎么样了?(运动)它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来回摆、摆出去摆回来)好,感谢你的发言。
摆做的运动一来一回。
3、数摆动次数那你们会数它的摆动次数吗?我们来试一试,请大家在心里默数一下。
(摆四次,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是几次?有不同答案吗?大家对于摆的次数发生了一点小误会,一来一回是一次摆动。
4、在10 秒时间内读摆动次数(课件讲解摆锤)准备提摆锤,你说开始就放手,那你之前是不是应该有个口令让大家准备啊,那等快到数字的时候你就要说准备,那结束的时候你要说,停。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摆的研究教科版【教学目的】:〔一〕迷信概念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摆绳的支点到摆锤重心的长度〕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2、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大小有关。
〔二〕进程与方法阅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要素有关的进程,展开实验研讨,可以依据现象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要素有关的研讨效果,并停止推测;可以依据推测停止改动摆锤重量、摆绳的长度等对摆的次数能否发生影响的实验研讨。
可以经过测量、搜集、记载的数据剖析实验结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看法到迷信的严谨性,正确的结果是需求重复实验的。
2、感受团队协作探求的快乐,培育先生的协作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要素有关,并区分展开实验研讨,失掉实验结果的进程。
难点:控制实验中的有关要素,经过重复的测量搜集到比拟真实可信的数据,保证研讨结果的准确性。
【教学预备】先生用资料:铁架台1个、同外形不同质量的二个摆、停钟、直尺、实验记载单教员用资料:铁架台1个、同外形不同质量的二个摆、停钟、直尺、课件等【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形引出课题。
1、回想旧知首先引导先生回忆上一课的教学内容,并展现摆钟的图片,先让先生回想摆的看法:摆锤、摆绳和摆幅,以及的摆的次数与摆幅有关。
并再次引导回想摆摆动何为一次。
接着引出效果让先生讨论:既然摆的次数与摆幅有关,那么你以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要素有关?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并引导先生大胆猜想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要素,激起先生探求志愿。
2、提醒课题。
二、讨论交流,分类研讨1、每组挑选一个研讨的效果,设计研讨方案。
2、汇报研讨方案中的一局部外容。
依据研讨效果,组织先生汇报:我们的效果、我们的假定、我们的猜想、改动的条件、不变的条件。
3 、实验前指点。
〔1〕指明其中一个组汇报研讨方案中〝需求的资料〞内容。
〔2〕引导这个组依据方案支付相应实验记载单。
〔见尾页记载单〕三、入手操作,验证猜想1、每组研讨其中一个效果,可以同时研讨两个摆,重复实验3次。
教科版科学五下3.6《摆的研究》教案一. 教材分析《摆的研究》这一节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探究摆的性质,让学生了解摆的等时性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摆的定义和特点2.摆的等时性实验3.摆的周期与摆长关系4.应用摆的等时性原理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
但在摆的研究方面,可能对摆的等时性原理理解和应用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来理解摆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摆的定义和特点,理解摆的等时性原理。
2.学会用摆长和周期描述摆的运动,掌握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摆的定义和特点,摆的等时性实验,摆的周期与摆长关系。
2.难点:摆的等时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摆的等时性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摆的性质。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摆锤、计时器、刻度尺、细线、桌子等。
2.教学课件:PPT或者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者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镜、声音等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摆的研究。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摆的定义和特点,呈现摆的等时性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摆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摆长下的周期,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分析数据,讨论摆的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摆的等时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钟表、摆锤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经历一个观察现象一一推理判断一一制订方案一一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10厘米、2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3个。
研究摆锤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
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认识生活中的摆。
(出示PPT2)在科学课上,我们把这种装置叫做摆,观察摆有几部分组成?2、认识摆的各个组成部分(出示PPT3)讲解:我们把挂在细线下面的重物叫做摆锤,把细线叫做摆线,把摆动时的幅度叫做摆幅。
做摆时,一定要把上端固定好。
3、怎样让摆摆动起来?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不能用力推动摆锤。
同时讲解: 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渗透操作摆的注意点)。
4、学生分组摆一摆各组的摆。
二、探究摆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1、教师统一时间(10秒)让学生测量各自的摆在20秒钟摆动多少次。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多次测量能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节,《时间的测量》单元的前几课已经介绍了测量时间的几种方法-用太阳计时、用水计时、用机械摆钟计时,并初步认识了摆的基本结构,本课的基本内容是在学习了机械摆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摆的摆动快慢的影响因素,为下节课《做一个摆钟》做铺垫。
三、教学点、难点1、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定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得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实验中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控制好变量和常量,收集实验数据)。
四、教学方法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综合本课的特点,我将采用实验法、对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果。
五、学情分析“对比试验”即控制单一变量,设置两个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来探究这个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五年级的学生对控制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存在一定困难。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重点加强指导。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观察了机械钟摆和简易的摆,了解了摆的结构。
在本课研究中,将能够对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做出合理的假设。
六、教学准备垫圈若干、细线、铁架台、计时器、长尺、重心资料卡、大小不一的两个木块。
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摆的振动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摆的定义和特点2. 摆的振动原理3. 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4. 实验操作:制作摆并观察其振动现象5. 数据分析:探讨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摆的振动原理,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振动周期的计算,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摆的振动现象。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摆的教具、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等)。
2. 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3. 教学课件:摆的振动原理、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分析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钟摆,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摆的定义和特点。
二、探究摆的振动原理(15分钟)1. 讲解摆的振动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摆的周期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摆的振动原理的理解。
三、实验操作:制作摆并观察其振动现象(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摆。
2. 引导学生观察摆的振动现象,并记录下来。
四、数据分析:探讨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摆的定义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摆的振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数据分析的能力。
4. 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摆的振动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摆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摆的振动规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摆的定义和特点2. 摆的振动规律3. 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摆的振动规律,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摆的振动规律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摆钟、摆锤、计时器、测量工具。
2. 学具:每组一个摆钟、一个摆锤、计时器、测量工具。
教案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摆钟,引导学生观察摆的特点,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摆是什么吗?摆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摆的定义和特点。
二、探究摆的振动规律1. 教师提出问题:“摆的振动有什么规律呢?”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假设。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摆的振动现象,并记录数据。
4. 学生分析数据,总结摆的振动规律。
三、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1.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假设。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改变摆的长度、质量等条件,观察摆的周期变化,并记录数据。
4. 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摆的振动规律和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
2. 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实验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摆的振动规律和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摆的振动规律和影响摆的周期的因素。
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案)标题: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小学科学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学习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将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需要的条件。
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将培养科学精神,并掌握基础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播种、发芽、生长和结果。
2. 掌握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和技巧。
3. 学会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植物种子(如豌豆、黄瓜等)。
2. 小盆子或塑料杯子。
3. 肥料和土壤。
4. 水。
5. 记录观察结果的笔记本和铅笔。
6. 画图纸和彩色笔。
7. 示范用的植物模型(如豌豆的种子和发芽模型)。
8. PPT或实物图片,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概念1. 使用PPT或实物图片,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
2.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从播种到结果的过程,并提问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播种和培养植物1. 每个学生将自己准备的小盆子或塑料杯子填满土壤,然后在土壤中放置一颗植物种子。
2. 给每个学生提供适量的水,并提醒学生注意每天的浇水量和湿度。
3.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播种日期和种子外观,例如种子的形状、颜色等,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种子和种子芽的主要区别。
步骤三:观察和记录1.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所见的变化。
2. 学生可以使用图片或文本的形式进行记录,例如使用绘图纸描绘植物的生长过程、测量植物的高度、记录开花时间等。
3. 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例如温度、光照和湿度等。
步骤四:总结和分析1. 学生观察并比较各自种植的植物生长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
2. 学生讨论和总结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观察和记录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何帮助?四、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观察和讨论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和结果。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教学设计桐乡市屠甸镇小陆顺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教学准备:各组研究摆的套材、研究记录表、演示用的摆、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认识摆桌子上的这个装置大家认识吗?在科学课上,我们把这种装置叫做摆,观察摆有几部分组成?2、认识摆的各个组成部分讲解:我们把挂在细线下面的重物叫做摆锤,把细线叫做摆线,把摆动时的幅度叫做摆幅。
做摆时,一定要把上端固定好。
3、怎样让摆摆动起来?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
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渗透操作摆的注意点)。
4、学生分组摆一摆各组的摆。
二、探究摆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1、教师统一时间(20秒)让学生测量各自的摆在20秒钟摆动多少次。
2、汇报数据,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产生疑问:不同的摆在同样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却不同。
)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20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3、让学生猜测:摆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板书: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摆幅的大小)摆摆动的快慢与这些因素有什么关系?并能让学生说出猜测的依据。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一、内容取舍合理化
本节课中学生将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讨论与思考,并且去验证学生自己的一些猜测。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节课上,学生将测量不同重量摆锤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和不同长度摆绳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学生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发现:影响摆的快慢主要是摆绳的长短。
但是,在课文的最后又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即:摆长也是影响摆的快慢的一个因素。
所以说,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从问题中来,又带着问题离开。
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内容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该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
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理想。
不过,由于今天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了“摆幅大小”这一因素,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科学探究自主化
《摆的研究》这一课,主要进行的是两个实验,一个是摆锤的轻重对摆快慢的影响;另一个是摆绳的长短对摆快慢的影响。
在教师用书上,期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一个从“扶、引、放”的教学思路。
而在我看来,两个实验,要完成“扶、引、放”三个过程,很难。
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一课教师用书上的内容,至少是这一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内,还没有及时地更新。
所以,在今天这堂课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探究方式,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这样的教学即可以避免由于研究内容过多而造成探究时间不够,又可以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
三、实验材料生活化
实验中用到的摆垂我选择的是生活中常见的小药瓶,以为我们在做“摆垂重量是否影响摆的速度”实验中,要控制除摆垂重量以外的其他任何条件不变,小药瓶中状如不同材料不同重量物体就帮助我们很好地完成这一目的。
同时这样的结构还能保证中心高低相差不大,更能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