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肛瘘的切口设计与挂线思考-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28 MB
- 文档页数:40
探析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安全性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痿的安全性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高位复杂性肛痿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痿的安全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期间未出现麻醉意外,患者在手术后没有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80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一次治愈66例,二次治愈14例。
患者在手术挂线过程中创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5分,平均创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0±0.7)分,创面愈合时间21~32天,平均创面愈合时间(27.5±2.1)天。
结论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痿,疗效显著,无并发症发生情况,安全性高,能减轻患者的创面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位切开高位挂线;高位复杂性肛痿;安全性肛痿是由肛隐窝细菌感染引起肛门周围间隙脓肿,脓肿破溃后脓腔收缩,长期不愈而形成。
肛痿病程长,切容易反复发作,多发于男性。
高位肛痿是指痿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痿(只有一个痿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痿(有多个痿口和痿臂)。
高位复杂性肛痿主要有流脓、疼痛、肿块肛、瘙痒、排便不畅等临床症状[1-2]。
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目前最主要的外科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痿方法为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本院就其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痿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并取得满意的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位复杂性肛痿患者8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2.78±2.54)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3.14±1.23)年,其中马蹄形肛痿35例(前后位马蹄形肛痿10例,前位马蹄形肛痿12例,后位马蹄形肛痿13例),非马蹄形肛痿45例。
复杂性肛瘘的治疗体会[摘要] 目的探索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方法,提高治愈率。
方法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部分缝合、对口引流,彻底处理肛瘘内口。
结果切开挂线对口引流疗法具有治愈率高,患者痛苦轻,疗程短等优点。
[关键词] 复杂性;肛瘘;切开引流[中图分类号] r60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高位复杂性肛瘘约占全部肛瘘病例的5%-10%,是肛肠外科临床较难处理的疾病之一。
主要存在问题是根治率低,复发率高,常伴有肛失禁,移位,畸形狭窄,粘膜外翻等后遗症。
近年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秉承中医传统的挂线疗法的优势,配合手术切开引流,辅佐术后换药,治疗复杂性肛瘘40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复杂性肛瘘4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16-67岁,平均41岁。
低位复杂性肛瘘22例,占65%。
高位复杂性肛瘘10例,占25%。
马蹄形肛瘘8例,占20%。
1.2 治疗方法1.2.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和处理是手术效果的先决条件,急性炎症应先抗感染,待炎症和局部肿后胀好转后再行手术,效果更佳。
术前三天开始使用抗菌药物,对症使用抗生素。
另外,术前清洗肛周,清洁灌肠,积极做好术前准备使手术达到满意效果。
1.2.2 手术治疗原则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除,必要时将其周围的炎性疤痕组织一起切除,形成一个上宽下窄敞开的创面,不留残腔。
利于创面愈合,避免瘘管再次形成,明确内口位置,处理好内口,并且彻底消除及其周围炎性组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避免手术后复发。
1.2.3 手术操作腰麻或局部麻醉满意后,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指扩肛,肛管内插入无菌纱布条由外口缓慢注入亚甲蓝稀释液,抽出肛内纱条其着色处就是内口位置;若未见着色探针自外口轻柔探入,查明瘘道走向及判断内口位置,在与“内口”位置相应的肛缘外作人造外口,引出探针,外口及人造外口行放射状扩创,刮除两者之间瘘道的坏死组织;用探针自人造外口处探入,查找准确内口位置,引出探针,行低位切开、高位挂线。
复杂性肛瘘的术式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和优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复杂性肛瘘患者135例,分别进行切开挂线术、切缝内口引流术、瘘管摘除缝合术、瘘管旷置术等不同手术方法处理。
结果:随访5~10个月(平均7.2个月),切开挂线术37例,复发1例,平均愈合时间20.22±5.24天;切缝内口引流术32例,复发3例,平均愈合时间22.84±6.66天;瘘管摘除缝合术34例,复发5例,平均愈合时间25.56±7.51天;瘘管旷置术32例,复发6例,平均愈合时间30.43±10.72天。
结论:低位复杂性肛瘘多采用切缝内口引流术、瘘管摘除缝合术;高位复杂性肛瘘多采用切开挂线术、瘘管旷置术。
关键词复杂性肛瘘手术肛瘘,又称肛漏,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属于肛管直肠周围感染性疾病,多数为化脓性感染,少数为结核。
复杂性肛瘘由于其病变部位的特殊解剖和功能,手术操作困难且容易损伤肛管直肠环和肛门括约肌,术后易复发,属难治性肛瘘[1]。
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方法多,但效果欠佳。
我院于2003年1月~2007年12月对复杂性肛瘘135例采用切开挂线术、切缝内口引流术、瘘管摘除缝合术、瘘管旷置术等方法治疗,近期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35例,男74例,女61例;年龄17~54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3年,平均2年10个月。
手术方法:本组病例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2]。
患者均采用截石位,腰俞穴麻醉后,用碘伏常规消毒肛门周围会阴部皮肤,铺无菌孔巾,采用视、触、牵拉、染色及探针等方法,确定内口和瘘管走行。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换药时生理盐水冲洗内口,引流通畅,常规换药至痊愈。
①切开挂线术:在外口处作1.5cm长放射状切口,切口起于肛门外括约肌的外侧向外延长,切口长度以瘘道深浅大小而定,以便达到充分引流。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价值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应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选2018年01月01日-2019年02月01日在本院就诊的1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按“中心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
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2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24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应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并发症情况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位复杂性肛瘘;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并发症;临床效果前言高位复杂性肛瘘属于肛肠科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首选方式[1],传统切开挂线手术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治疗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术后恢复。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是临床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较为理想的一种手术方法,本文为更好的探讨其临床价值,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叙述如下:1 资料、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12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本院,2018年01月01日-2019年02月01日,根据“中心随机”方法分为60例对照组与60例观察组。
对照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区间(30-60)岁,平均年龄为(45.90±2.52)岁;病程区间(0.4-7.9)年,平均病程为(3.78±1.45)年。
观察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区间(33-63)岁,平均年龄为(47.98±2.50)岁;病程区间(0.5-8.0)年,平均病程为(3.60±1.56)年。
探析切缝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切缝挂线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6月收治的8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切缝挂线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70.0%,结果显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缝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疗效确切可靠、愈合时间快、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复发率低,具有进一步探讨、研究及推广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复杂性肛瘘;切缝挂线术;疗效观察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cision, suture and suture suspen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anal fistula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uture and thread op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anal fistula.Methods:80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anal fistul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0 cases in each group.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groups.Results:after treatment,19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effective,16 were effective,5 were ineffective,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7.5.I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reatment,there were 11 cases of marked effect,17 cases of effective effect,12 cases of ineffective,and 70.0%of effective rat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anal fistula with sew and thread is effective and reliable,the healing time is fast,the symptoms and signs are obviously improved,and the recurrence rate is low.Clinical value of research and promotion.Key words:complex anal fistula;sew and thread;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复杂性肛瘘是指有两个以上瘘管的肛瘘,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也是临床较难处理的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肛瘘外口反复流脓,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发热[1]。
比较切缝挂线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现阶段针对肛瘘治疗主要采用切缝挂线术与切开挂线术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根据其具体的治疗情况,观察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7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200例复杂性肛瘘的患者,随机划分成两组,每组人数为100人,第一组采用切缝挂线术对肛瘘进行治疗,第二组采用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种方法对治疗肛瘘均有治疗效果,但是切缝挂线术在时间和复发等方面明显的优于切开挂线术。
结论:切缝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效果明显,愈合时间快,复发率低,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复杂性肛瘘;切缝挂线术;切开挂线术复杂性肛瘘是肛肠外科常见的疑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肛瘘外口反复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局部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
由于难根治、高复发、长疗程、大痛苦、多后遗症等多种原因,使得复杂性肛瘘成为国际医学领域中公认的最为常见的肛肠科疑难病症之一。
当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方法较多,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手术的选择方式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200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根据手术的具体效果和治疗情况讨论分析治疗方法的有良性,为医学治疗肛瘘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7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200例复杂性肛瘘的患者,依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在40至65岁之间,患病病史年限一般为0.5至5年。
第二组100例,男45例,女55例,平均年龄在42至65岁之间,患病病史年限一般为0.5至6年。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病程时间等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P > 0.05符合统计学标准,具有可比性。
[1]1.2方法第一组:采用切缝挂线术,手术前术前1d晚口服缓泻剂,术前清洁灌肠,采取腰麻或低位硬膜外麻醉。
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3-07-30T08:35:01.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0期供稿作者:朴允哲王均悦[导读]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是指肛管周围,由外口、瘘管、内口三个部分组成的肉芽肿性管道,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朴允哲王均悦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 132021)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于我院的54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治疗资料。
结果 54例患者中,其中30例行切开挂线术,14例行切开旷置术,6例行部分缝合术,综合治疗4例。
所有病例中50例为一次手术治愈,二次和三次手术治愈者各2例。
54例患者均获得5~6个月的随访,未见手术后遗症,肛门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对于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前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一般尽量选择创伤小,操作简便,对肛门功能恢复无影响的手术方案。
【关键词】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临床体会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是指肛管周围,由外口、瘘管、内口三个部分组成的肉芽肿性管道,是肛肠科常见的疾病,约占肛肠病人数的3%[1]。
复杂性肛瘘则是指一种管道繁多复杂、病变范围更大、手术操作更困难的肛瘘。
复杂性肛瘘一般具有两个以上的主管或者一个主管另外有很多支管。
由于其病变部位的特殊解剖,手术过程极易损伤肛门括约肌和肛管直肠环。
高位肛瘘以及反复发作性肛瘘同样被临床上视为复杂性肛瘘[2]。
本文就本院复杂性肛瘘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就一些治疗体会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于我院的54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6例;年龄在17~67岁,平均年龄(35±10.8)岁。
病程7~106个月,平均(46±9.7)个月。
所有患者均经肛镜检查、肛周直肠腔内超声以及CT等确诊为复杂性肛瘘。
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摘要】高位肛瘘是指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口和瘘臂)。
其多外口、多管道走向复杂,内口位置穿过外括的肌深层的肛管直肠瘘,用挂线术治疗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其特点是手术简单,操作快,出血少的优点,而且不影响肛门功能,伤口愈合快,彻底治愈好。
【关键词】高位肛瘘;复杂;挂线治疗;优点高位复杂性肛瘘是指多外口、多管道、管道走向复杂、内口位置穿过外括约肌深层的肛管直肠瘘。
临床治疗比较困难,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肛门失禁、肛门移位、畸形等后遗症。
治疗方法较多,但有些效果很不理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符合高位复杂肛瘘诊断的患者48例,男36例,女12例,男:女为3.2:1,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42.6岁,年龄集中段为25~50岁35例。
外口距肛缘最远为15 cm。
病程最长18年,最短2个月,平均28.4个月。
1.2 治疗方法1.2.1 术前准备术前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及其他相关检查,皮肤准备。
术前1 d清淡饮食,当日早晨解大便,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安定10 mg。
1.2.2 手术方法取1%利多卡因20 ml鞍麻,20 min后,患者取病灶侧卧位,肛周常规碘伏消毒,铺巾,消毒肛管直肠,现用探针由外口探入,基本明确方向后,5 ml注射器抽吸亚甲蓝2 ml用注射用水稀释至5 ml,换造影针头,先向肛门内纳入一敷料块,注意勿染上亚甲蓝,从外口注入3~5 ml亚甲蓝稀释液,按摩外口以使药液沿管腔走行,取出肛门内敷料块,检查上面着蓝色最深处为瘘管内口。
有一部分病史较久者因管道不通不着色。
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在肛管齿线附近找到内口。
一般来说,探针沿瘘管腔到达肛门齿线最薄弱点的肛隐窝即为内口位置。
全马蹄型和半马蹄型肛瘘内口,大多数在肛门6点肛窦处。
然后将食指伸入肛门作引导,摸查探针头弯曲,从肛门口拉出。
挂线法在高位复杂性肛瘘中的应用体会摘要】目的:观察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取挂线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100例。
结果: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3.61±4.21)天。
治愈87例(87.00%),好转10例(10.00%),无效3例(3.00%),有效率97.00%,6个月复发率3%(3/100)。
结论: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能有效治愈肛瘘,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挂线法;肛瘘;应用【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160-02肛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治疗仍是治愈肛瘘的最有效方法[1]。
但创伤性手术具有术后肛门功能下降,处理不当易复发、肛门形态改变的特点。
笔者在治疗肛瘘中灵活应用挂线法,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6年12月笔者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10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22例。
平均年龄(38.91±4.24)岁,平均病程(2.16±0.14)年,外口数量平均(3.11±0.45)个,最远外口距肛缘距离平均为(5.42±1.14)cm。
1.2 治疗方法1.2.1术前:患者术前行探针、肠镜、造影或核磁等辅助检查,术晨清洁灌肠,采取腰麻。
1.2.2手术方法:肛缘外各瘘管采取分段对口引流法,探查瘘管形态,沿瘘管走向分别做梭形切口,大小约2cm×1cm至3cm×2cm,潜行剥离瘘管,保留两切口间不少于1cm皮桥,各切口贯穿备用的自制中药药线,以自由抽动旋转为度。
术中若内口位于直肠环下1/3,可沿探针引导方向切开内口下方瘘管。
如超过1/3以上采用橡皮筋无张力挂线法。
1.2.3术后处理:患者术后予半流质饮食1天,控制排大便24小时,每日常规换药,中药坐浴2次。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3天以预防感染。
开窗留桥切开加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
我院近年来采用开窗留桥切开加挂线治疗复杂性肛瘘20例,均一次性治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15例,女5例,年龄17~62岁,病程2~20年,外口距肛缘5cm以外,单口者15例,≥2口者5例,曾经治疗者5例。
方法:病人取截石位,局麻或骶部麻醉。
先查明内口,探明瘘管走形及位置,准确找到内口。
先切开内口及内口下的内括约肌一侧,扩创至肛缘,使内口充分敞开,从内口通畅引流,清除原发灶,不切除外括约肌,用橡皮筋挂线。
然后在外口处,沿瘘管走行方向切开瘘管外侧端,将外口切除,切口长1~2cm,此切口即为开窗,开窗切口与先做的放射状切口之间保留一段正常皮肤,即皮桥。
对皮桥下的瘘管要彻底切除,使其成隧道,在隧道处放置一橡胶引流皮条,勿扎紧,根据瘘管的多少,留置相应的皮桥。
术后包扎,压迫止血,每日换药,引流条一般7~10天剪除,剪除后加压包扎,同时输液抗感染。
结果
20例患者全部治愈,随访1年无复发,创面愈合時间22~56天,肛门部挂线脱落时间10~15天,术后无并发症。
讨论
此术式的优点:开窗、留桥、切开挂线疗效高;疗程短,术后瘢痕小;特别是对后马蹄肛瘘,可防止形成半环形瘢痕,对瘘管走向绕肛门半周以上,距肛缘2cm者的瘘管,可防止因完全切开瘘管而造成的一侧肛内翻,肛门变形。
手术中应防止未能准确找到内口,或处理内口不当,或瘘管弯曲部分瘘管残留而手术失败,桥下瘘管切除不净或引流时间过短,桥上加压不够或时间过短。
瘘管切开后,创口应保持呈“V”字形,防止内翻。
挂线内口紧度要适当,橡皮筋松时要及时拉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