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中医治疗(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80 KB
- 文档页数:2
肛瘘的症状有哪些_肛瘘的有效治疗方法 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多在肛门外,脓液从外口流出,但原发感染多在肛窦。肛瘘的症状表现有哪些?肛瘘怎么办?有效治疗肛瘘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肛瘘的症状和治疗肛瘘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肛瘘与痔疮的区别 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多在肛门外,脓液从外口流出,但原发感染多在肛窦。肛窦则是继发感染的门户,反复感染,形成瘘道。痔疮是由于人久做就站,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 肛瘘的症状是:瘘外口流出少量脓性、血性、粘液性分泌物为主要症状。较大的高位肛瘘,因瘘管位于括约肌外,不受括约肌控制,常有粪便及气体排出。由于分泌物的刺激,使肛门部潮湿、瘙痒,有时形成湿疹。当外口愈合,瘿管中有脓肿形成时,可感到明显疼痛,同时可伴有发热、寒颤、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症状的反复发作是瘘管的临床特点。 痔疮分内痔、外痔、混合痔其症状特征多不一样。发生在肛管齿状线以上的为内痔,内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会喷血、痔核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还有大便困难、便后擦不干净、有坠胀感等。 痔疮肛瘘的症状都有便血的现象。根据内痔病变程度和临床表现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内痔排便时带血,无脱垂,齿线上粘膜呈结节状隆起。二期内痔便时带血、滴血或射血、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三期内痔排便时或咳嗽、劳累、负重引起腹压增加时,均发生内痔脱出,并需用手还纳。 肛瘘的5大形成原因 1、内口的存在 原发感染源如肛窦炎、或肛腺感染依然存在,肠腔内容物还可从内口继续进入瘘管,再次形成新的瘘管。这是肛瘘复发的关键之所在。对于肛瘘,很多不专业的医师往往找不到全部的内口,只是把表面的瘘口消除掉,而没有解决最关键的内口,致使肛瘘一再反复发作。 2、肛门部不能静养,脓腔不易粘合 在排粪、排尿时,因括约肌收缩或因炎症刺激肛门括约肌,使肛门括约肌经常处于痉挛状态。 3、肠腔中的粪便、肠液和气体继续进入瘘管,刺激管壁,使管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管腔难以闭合。 4、脓腔引流不畅,或外口缩小,时闭时溃,脓液蓄积腔内,导致脓肿再发并穿破而形成新的支管或瘘道。 5、管道多在不同高度穿过肛门括约肌,括约肌收缩阻碍脓液排出,以致引流不畅。 肛瘘的4大症状 一、流脓:肛瘘的初期流脓较多,色黄而稠,粪臭味重。久之,脓液逐渐减少,时有时无,稀淡如水,如果过于疲劳,则脓液增多,可有粪便流出。有时瘘管外口可暂时封闭,但不久病人又会出现发烧、局部肿痛,封闭的外口可再度穿破,待脓液流出后症状才逐渐消失。 二、疼痛:肛瘘畅通时一般无疼痛感,仅有局部坠胀感,但也有因内口较大,肛瘘有什么症状,粪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疼痛,尤其是排便或有炎症时疼痛加剧。 三、瘙痒:因脓液不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可引起肛周瘙痒症,也可伴发肛周湿疹。 四、全身症状:急性炎症期或慢性复杂性肛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和食欲不振等。 肛瘘的3大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用于治疗肛瘘的急性炎症,由于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常使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生素或广谱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四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2.外洗药物:高锰酸钾(1∶5000)坐浴,或用中药祛毒汤熏洗。 3.外用软膏:急性炎症期,可用磺胺软膏、四黄膏、金黄膏等,目前常用的马应龙痔疮膏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二、手术治疗 1.切开法: 切开法的适应症:①瘘管通过外括约肌皮下层与浅层之间的肛瘘。②瘘管通过外括约肌浅层与深层之间的肛瘘。③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之间的肛瘘。④瘘管通过肛门直肠环,但其局部病变已经完全纤维化,而且与周围组织已发生疤痕粘连的肛瘘。⑤位于皮下坐骨直肠间隙、肛门后间隙的肛瘘支管。 切开原则:①切开部分要不影响或基本上不影响肛门括约功能。②如切开肛门直肠环,必须是病变的局部已经完全纤维化,而且与周围组织发生瘢痕粘连,切开后不应出现肛门失禁。③切开部分应位于肛门直肠环以下或与肛门直肠环无关的部位。 切开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或骶麻,用探针寻找内口,将管道病变探查清楚,将主管及支管一一切开,搔刮腐烂组织,结扎内口,伤面修整平顺后凡士林油纱条、纱布、胶布固定,每日用温水坐浴。若伤面不新鲜,前二天用红粉纱条换药,之后改用玉红膏油纱换药至创面愈合。瘘管切开术对低位肛瘘来说,因瘘道仅侵犯外括约肌浅层和皮下层,故破坏性小,引流通畅,有利修复,痊愈后瘢痕组织较小,手术技巧简单,根治率较高。对高位肛瘘而言,由于术者往往担心创面引流,故大部分切口较大,大多数都需要切断外括约肌深层肌纤维,所以术后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和气体失禁,显然这种疗法不适用于深部的高位肛瘘。 2.切开缝合法:此种方法是将病变组织彻底切除后,将创面缝合,若处理恰当,效果较好,适用于管道较长的低位单纯性肛瘘。 切开缝合方法:术前常规准备,侧卧位,麻醉后,确定内口位置,从外口插入探针经内口穿出,将探针用于勾出肛门外,再沿探针将管道从外口切至内口,切开整个管道,结扎内口两侧感染的肛隐窝,并将管道全部切除。注意切除所有支管,缝合前注意止血,冲洗伤口然后分层缝合,切口近端要开放,便于引流。 3.瘘管切除法:瘘管切除法的目的是将病变组织一并切除,适用于瘘管管壁粗硬的低位肛瘘。 瘘管切除方法:侧卧位,常规消毒,麻醉后,判明内口位置,用美兰再次证实内口部位,以粗探针从外口插入,从内口穿出,于瘘道两侧的皮肤上作切口。将探针弯曲为环,左手握住环形探针两端用力向外牵拉,将整个瘘道提起,沿切口继续切入,切面斜向下至瘘道的深层处,两侧切口会合将管道从内口到外口作整块切除,创面修整呈V形,压迫止血。本疗法的优点是一次将病变组织切除,引流通畅,缺点是破坏性大,伤面大,愈合时间长,且瘢痕大,常导致肛门的畸形。仅适用浅表肛瘘。 三、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当注意攻、补的适宜,治实不忘补虚,补虚则当顾其实。根据本病的特点,应注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初起寒热交作,大便坠痛,宜用轻剂解散。已成内热,口干,大便秘结,脉沉实而有力者,当下之。肛门肿痛,常欲便而下坠作痛者,导湿热兼泻邪火。肛门焮肿疼痛,小便涩滞,小腹急胀者,清肝利小水。出脓腥臭,疼痛不减,身热者,养血、健脾、更兼渗湿。脾胃虚弱,不能收敛者,滋肾气、补脾胃。 肛瘘的预防方法 1、建立正常的膳食习惯 肛瘘的发生与湿热有关,对于油腻饮食,可以内生湿热,所以不宜多吃。应多吃清淡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豆、萝卜、冬瓜等新鲜蔬菜、水果。对经久不愈的肛瘘多为虚证,饮食上多吃含蛋白质类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等。 2、及时治疗肛窦炎、肛乳头炎 以免发生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 3、肛门灼热不适、肛门下坠者 要及时查清原因,及时治疗。 4、防治便秘和腹泻 对预防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重要意义,因为大便干结容易擦伤肛窦,再加上细菌侵入而感染。腹泻者多半有直肠炎和肛窦炎的存在,可使炎症进一步发展。 5、积极治疗 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全身性性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 6、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每日排便后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
/中医可以用什么方法治疗肛瘘中医治疗肛瘘的优点是痛苦小,那么中医治疗肛瘘有哪些方法呢?1中医治疗肛瘘的方法最常用方的是消法:中医治肛瘘的这口钟方法是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的肛周痈疽和炎性外痔等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和切开之苦。
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肛周痈疽、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和肛裂等病。
但具体用法是极其灵活的,因为各种疾病的病因不同,病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必须因病而异。
如有表邪者宜解表,里实者宜通里,热毒蕴结者应清热解毒,寒邪凝结者应温通,气滞者要行气,血瘀者要活血化瘀等。
同时,还需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痈疽所属的不同经络,灵活施治。
凡未成脓者,可以内消,即使不能内消,也可移深出浅,转重为轻;如脓已成,则不可用内消之法,以免养脓为患,毒散不收,血气受损,脓毒内蕴,反会侵蚀好肉,溃烂后难于收敛。
2中医治疗肛瘘方法之托法:这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泄,以免毒邪内陷。
此法适用于肛周脓肿中期,正气虚弱,毒邪偏盛,不能托毒外透,肛周痈疽外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
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泄出脓毒,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造成后患。
3补法是中医治疗肛瘘常用的手段:这是用补益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患处新生,使疮口、瘘口早日愈合。
此法适用于老年体虚,气血虚弱,溃疡后期,或肛肠疾病术后,热毒已去,病灶巳除,而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以及便血和脱垂等病人。
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凡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凡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
但在毒邪未尽的时候,切勿早用补法,以免病邪内蕴,久而为患。
原文链接:/gl/2012/1116/16100.html。
肛漏的最佳治疗方法肛漏是指肛门周围出现溃疡、流脓、潮湿或渗出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的皮肤湿润、红肿、瘙痒、疼痛等不适感。
肛漏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因、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一)规范生活习惯1. 保持肛门清洁:每日均要用温水洗肛,并轻轻擦干,可改善肛门周围湿润环境,减少瘙痒等症状。
2. 避免肛门刺激:避免辛辣食物、烟酒等刺激,穿着松紧合适的内裤,避免磨擦。
禁止肛门硬物插入。
3. 平衡饮食: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有助于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
(二)药物治疗1. 局部外用药物:可选用抗炎、止痒药膏,如皮炎平膏、消癣膏等进行局部涂抹,缓解瘙痒、红肿等症状。
2. 便秘治疗:如果肛漏与便秘有关,应积极治疗便秘,如饮用足够的水,饮食中加入纤维和益生菌等。
3. 长效胶囊: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适用于肛门周围炎症治疗的长效胶囊,如双歧杆菌胶囊,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减轻炎症症状。
(三)物理治疗1. Sitz浴:即坐浴,每天两到三次,每次15-20分钟,用温水浸泡肛门部位,有助于减轻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
2. 冷热交替疗法: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肛门周围炎症;冷敷可以缩小血管,减轻疼痛。
(四)手术治疗1. 肛窦切除术:适用于慢性肛窦炎引起的肛窦漏,手术切除肛窦,清除感染源。
2. 肛门狭窄扩大术:适用于肛门狭窄引起的肛漏,通过手术扩大肛门,改善排便通畅,减少炎症和渗出。
3. 硬化治疗:对于慢性肛瘘引起的肛漏,可选用硬化剂注射治疗,通过引起瘘管的闭塞和炎症的吸收,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五)中医治疗1. 中药熏洗:采用中草药熏洗肛门可促进血液循环,祛除湿气,改善病变处的局部炎症。
2. 艾灸:采用艾灸的传统中医疗法,通过温通经络,祛除湿邪,促进肛门周围组织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肛漏的方法应根据病因、症状等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同时要结合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一、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病(TCD编码:BWG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编码:K6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复杂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复杂高位肛瘘。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见附件)。
肛漏病(肛瘘)临床常见证候:湿热下注证正虚邪恋证阴液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漏病(肛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漏病(TCD编码:BWG050)和肛瘘(ICD-10编码:K60.3)的患者。
2. 单纯高位肛瘘者。
3.无手术禁忌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同意接受手术。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凝血功能。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肝功能、肾功能。
(5)血糖。
(6)心电图。
(7)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腹部超声、腔内超声、盆腔影像学检查(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湿热下注证:予以清热利湿。
五种中医外治法治疗肛瘘*导读:肛瘘属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它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反复、淋漓的不断向外流脓或脓血,甚至粪便,长年不愈,因此称作“漏”。
……痔瘘疾病的中医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病人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愈痔瘘的治疗方法,是与内治法相对而言。
外治法在痔瘘科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医学源流》中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它不但可以配合内治法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而且许多疾病可以专用外治收效;而危重的肛门直肠周围痈疽及复杂性高位瘘管,更必须配合外治法。
外治法的应用,同内治法一样,必须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过程和性质,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现将常用的方法归纳为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它疗法三大类,加以叙述。
[中医药物疗法]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直接或间接地施用于病人患处,通过药物的作用,使其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油膏是将药物同油类煎熬为膏,或将药物捣为细末,与油类搅匀成膏的制剂,又称为软膏。
可用猪脂、羊脂、麻油、黄蜡、白蜡和凡士林等调制。
其优点是:柔软、滑润。
油膏在肛门疾病中经常使用,一般通用于内痔、外痔、肛裂、肛门周围痈疽等,特别对肛门疮口腐烂面较大和一般肛门皮肤病更为适宜。
使用时,由于肛门各种疾病的病程和性质不同,油膏制剂的药物组成也不相同,所以,在具体运用中,也应辨证施治。
如对炎性外痔和肛门周围痈疽初期的病人,常用金黄散油膏、玉露膏、九华膏、黄连膏等,这些药物适用于阳证;冲和膏则适用于半阴半阳证。
又如溃疡常用生肌玉红膏,功能活血祛腐,解毒止痛,润肤生肌收口,适用于一切溃疡或肛肠病术后,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
生肌白玉膏功能润肤生肌收敛,适用于溃疡腐肉已尽而疮口不敛者。
肛门皮肤病常用疯油膏,功能润燥、杀虫、止痒,适用于肛门湿疹等肛门皮肤干燥作痒,或肛门皮肤皲裂的病人。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肛漏病(BWG050)西医病名:肛瘘(k60.3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肛瘘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
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MRI: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浅析肛瘘的中医诊断及与治疗体会肛瘘是指肛门周围的感染或炎症引起的直肠与皮肤之间形成瘘管的疾病。
中医诊断肛瘘主要根据病史询问、望诊、切诊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病史询问是诊断肛瘘的重要步骤。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腹泻、便秘、排便习惯等症状,以及疼痛的性质、程度和位置等信息。
望诊是中医诊断肛瘘的常用方法。
医生会观察肛门周围皮肤的颜色、组织的变化等情况。
如果患者有肛门周围皮肤红肿、破溃、渗液等症状,则可能是肛瘘。
切诊是中医诊断肛瘘的重要手段。
医生会使用指套或手术刀等工具进行检查,触摸肛门周围的皮肤和其他组织。
如果患者有肿物、熱痛和压痛等症状,则可能是肛瘘。
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认为肛瘘多与湿热、痰湿等证候有关。
常见的症状包括肛门周围疼痛、黑便、便血、排便困难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从中医角度来看,治疗肛瘘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方面。
首先是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湿热是导致肛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清热解毒是治疗肛瘘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
中医治疗肛瘘还包括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和食疗等辅助疗法。
针灸、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食疗主要是指在饮食中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中医诊断肛瘘主要根据病史询问、望诊、切诊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治疗肛瘘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方面,并辅助使用针灸、艾灸和食疗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肛瘘的愈合。
肛瘘患者中医治疗摘要】目的讨论肛瘘患者中医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凡与肛内相通的肛门周围异常管道,才能称为肛瘘。
通过了解临床表现和局部望诊、触诊、指检、探针检查等方法,不难作出诊断。
但在肛门周围和骶尾部也有其他瘘管,应该与之鉴别。
肛瘘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多在手术前后配合治疗。
【关键词】肛瘘中医治疗肛瘘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
在肛门周围的任何部位形成内外相通,久不自愈的病理性通道谓之肛瘘。
以局部症状为主,常表现为流脓、疼痛、瘙痒。
若在急性期有继发感染者,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因其发病部位不同,古代学者将肛瘘称为“穿档漏”、“海底瘘”、“通脊漏”、“马蹄漏”……等,电有称其为“痔瘘”、“瘘管”者。
肛瘘一般都具有内口、管道、外口,也有缺少内口或外口者。
肛瘘的内口多在肛窦内,外口可发生在肛周任何部位,多数只有一个外口,但也有几个外口者,该病在肛门直肠病的发病率中仅次于痔疮。
任何性别、年龄都可发生,但多见于青壮年。
关于肛瘘的记载,首见于《山海经•中山经》:“食者不痈,可以为瘘。
”《淮南子》、《庄子》、《韩非子》皆称为“瘘”。
《周易》则称为“漏”。
《内经》则“瘘”、“漏”并用,而“肛漏”之名始见于清。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陷脉为瘘,留连肉腠。
”《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痔疮》篇说:“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为漏。
”【病因病机】本病是由肛门周围痈向肛外皮肤溃穿后,湿热余毒未尽,结而不散,血行受阻,或因脾肺双虚所致。
《太平圣惠方》说:“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穿穴之后,疮口不合。
时有脓血,肠头肿疼,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
”现代医学对肛瘘形成的原因,有以下诸方面的论述:l.原发内口存在,并与其周围肛窦等组织持续感染化脓,纤维组织增生,不能愈合,肠内容物从内口流入管腔所致。
2.肠腔粪便、污物等进入瘘管及脓腔,加之外口时闭时溃,进入的粪便、污物经常引起脓肿再发生。
肛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疾病.肛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那么,有什么治疗方法吗?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肛瘘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肛瘘的西医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必要时将瘘管周围瘢痕组织同时切除,使伤口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
根据瘘管深浅、曲直,可选用挂线疗法、肛瘘切开或切除术。
少数可行肛瘘切除后一期缝合或游离植皮。
(一)挂线疗法这是一种瘘管缓慢切开法。
系利用橡皮筋或药线的机械作用(药线尚有药物腐蚀作用),使结扎处组织发生血运障碍,逐渐压迫坯煞费苦心;同时结扎线可作为瘘管引流物,使瘘道内渗液排出,防止急性感染发生。
在表面组织切割的过程中,基底创面同时开始逐渐愈合。
此种逐渐切割瘘道的方法最大优点是肛管括约肌虽被切断,但不致因括约肌收缩过多而改变位置,一般不会造成肛门失禁。
本法适用于距离肛门3~5cm以内,有内外口低位或高位单纯性直瘘,或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或切除的辅助方法:1、方法⑴侧卧位,先在探针尾端缚一橡皮筋,再将探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在肛管齿线附近处找到内口;然后将食指伸入肛管,摸查探针头,将探针头弯曲,从肛门口拉出。
注意在插入探针时不能用暴力,以防造成假道。
⑵将探针头从瘘管内口完全拉出,使橡皮筋经过瘘管外口进入瘘管。
⑶提起橡皮筋,切开瘘管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层,拉紧像皮筋,紧贴皮下组织用止血钳将其夹住;在止血钳下方用粗丝线收紧橡皮筋并做双重结扎,然后松开止血钳。
切口敷以凡士林纱布,术后每天用热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并更换敷料,一般在术后10d左右,肛瘘组织被橡皮筋切开,2~3周后创口即能愈合。
2、本法优点⑴手术简单,操作快,出血少。
⑵在橡皮筋未能脱落时,皮肤切口一般不会发生“架桥”。
⑶换药方便。
3、保持挂线成功的要点⑴要准确地找到内口,一般在探针穿出内口时,如不出血,证明内口位置多正确。
⑵伤口必须从基底部开始,使肛管内伤口先行愈合,防止表面皮肤过早粘连封口。
哪些偏方可以治疗肛瘘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疾病,特别是在男性中,肛瘘发病率高,出现了肛瘘的现象一定要及时的去治疗,目前治疗肛瘘的方法也已经很多了,有药物疗法,手术治疗,还有常见的中医治疗肛瘘,有一些患者在治疗肛瘘的时候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多了解一些治疗肛瘘的偏方也是有用的。
方1 :金银花绿茶组成:金银花5克,绿茶5克。
用法:金银花洗净,置杯中,加绿茶,开水冲泡,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肛瘘属实证早期,大便干结,小便赤、口干发热者。
来源:夏翔,等.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方2 :菊花蒲公英饮组成:菊花10克,蒲公英20克。
用法:菊花、蒲公英洗净,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3分钟,改文火煮20分钟,去渣取汁,分次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肛瘘属实证,见有大便干、小便赤、发热、肛红肿者。
来源:谭兴贵,等.百病食疗方.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方3 :绿豆粥组成:绿豆20克,薏苡仁20克,粳米50克。
用法:绿豆、薏苡仁分别洗净,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肛瘘属实证,肛门肿痛,脓肿稠厚,大便干结者。
来源:王慕同.大众药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去黄芪后食用。
适用于虚型肛瘘病人。
方5:大米、小米各100克,洗净,放入锅内添入适量水煮开,待粥煮至半熟,加入豆浆500克搅匀煮熟,便可食用。
适用于虚损患者,老幼皆宜。
方6:菊花6克、白糖6克、绿茶叶3克,放入茶杯开水冲沏,略闷片刻,淡香清雅,可清热解毒,利血脉,除湿痹,减轻肛瘘肿痛。
方7:绿豆薏仁米粥。
配方:绿豆20克,薏苡仁20克,粳米50克。
用法:绿豆、薏苡仁分别洗净,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肛瘘属实证,肛门肿痛,脓肿稠厚,大便干结者。
方8:马齿苋郁李仁饮。
配方:马齿苋30克,郁李仁30克。
肛瘘的中医治疗(一)
【关键词】肛瘘中医治疗
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中医称之为肛漏。一般由原发性内口、
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
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
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肛瘘多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临床上分为化
脓性或结核性两类。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及瘘
管通到肛门内。
1肛瘘挂线术
此法早在明代就已采用。《古今医统》中说:“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即补,水逐线流,
未穿疮孔,鹅管内消。”挂线疗法指利用橡皮筋或药线的机械作用(药线尚有药物腐蚀作用),
使结扎处组织发生血运障碍,逐渐压迫坏死;同时结扎线可作为瘘管引流物,使瘘道内渗液
排出,防止急性感染发生。在表面组织切割的过程中,基底创面同时开始逐渐愈合。此种逐
渐切割瘘道的方法最大优点是肛管括约肌虽被切断,但不致因括约肌收缩过多而改变位置,
一般不会造成肛门失禁。本疗法简便、经济,不影响肛门功能,具有瘢痕小,引流通畅等优
点。
(1)适应证:适用于距离肛门4cm以内,有内外口的低位肛漏;亦作为复杂性肛瘘切开疗法
或切除疗法的辅助方法。
(2)禁忌证:肛门周围有皮肤病患者;瘘管仍有酿脓现象存在者;有严重的肺结核病、梅毒
等,或极度虚弱者;有癌变者。
(3)特点:手术简单,操作快,出血少;在橡皮筋未能脱落时,皮肤切口一般不会发生“架桥”;
换药方便。
(4)操作方法:以腰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取侧卧位病侧在下或截石位。常规消毒,先在
球头探针(银质或铜质)尾端缚扎一橡皮筋,再将探针从漏管外口轻轻的向内探入,将食指伸
入肛管,协助探针,在肛管齿线附近找到内口,并由内口将探针探出后,将探针弯曲,从肛
门口拉出。使橡皮筋经过漏管外口进入漏管,由内口拉出后,提起橡皮筋,切开漏管内、外
口之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拉紧橡皮筋,紧贴皮下切口用止血钳夹住,在止血钳下方用粗丝
线收紧橡皮筋并双重结扎之,然后在结扎线外1.5cm处剪去多余的橡皮筋。松开止血钳,用
油纱条填塞伤口,压迫止血,外垫纱布,宽胶布固定。若以药线挂线,将药线收紧,打一二
扣活结,以备以后紧线;也可将药线的一端穿入另一段药线内,由肛门牵出,使线在漏管周
围成为双股线,然后收紧,打一活结,每隔1~2天紧线1次,直至挂线脱落。
(5)操作要点:要准确地找到内口,一般在探针穿出内口时,如不出血,证明内口位置多正
确;伤口必须从基底部开始,使肛管内伤口先行愈合,防止表面皮肤过早粘连封口;一般橡
皮筋在7~10天可以脱落。若10天后还不脱落,说明结扎橡皮筋的丝线较松,需要再紧一
次。
2肛瘘切开术
(1)适应证:低位单纯性肛瘘。
(2)禁忌证:同挂线疗法。
(3)操作方法:根据情况选用腰俞穴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
治疗巾,轻度扩肛,将有槽探针(或圆头探针)从瘘管外口轻轻插入,从内口穿出,沿探针走
行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及漏管外壁,使瘘管部分敞开,再将有槽探针插入漏管残余部分,同
样方法切开探针的表面组织,直到整个漏管完全切开为止。漏管全部敞开后用刮匙将漏管壁
上的坏死组织和肉芽组织刮除,修剪创口两侧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一口宽底小的创面,
使引流通畅;仔细止血,创面填塞油纱条,纱布覆盖固定。
3肛瘘切除术
(1)适应证:管道较纤维化的低位肛瘘。
(2)特点:可将瘘管全部切除。
(3)操作方法:先从瘘管外口注入1%美蓝,继用探针从外口轻轻插入,经内口穿出。用组织
钳夹住外口的皮肤,切开瘘管外口周围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再沿探针方向用电刀或剪刀剪除
皮肤、皮下组织、染有美蓝的管壁、内口和瘘管周围的所有瘢痕组织,使创口完全敞开。仔
细止血后,创口内填以油纱条,纱布覆盖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