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83.08 KB
- 文档页数: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当代德
育的启示
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人们认为,大多数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
你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快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注重榜样的作用。
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得到。
但是你得到什么样的行为,你的行为方式取决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奖励,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以及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会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人的行为不仅受外部行为结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自我诱导的行为结果,即自我调节的影响。
自我调节主要通过设定目标和自我评价来调节行为,从而触发激励功能。
4.提倡奖励更高的自信。
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的信心,对他的积极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会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面对一个困难的局面,他能应付的程度以及这种局面的持久性。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很高的期望,他在困难面前总会勇往直前,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长期坚持;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和逃避行为。
因此,有必要改变人们的回避行为,建立高度的自信心。
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摘要】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强调人们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会互动来学习的理论。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社会学习理论,德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
在指导下,德育工作者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结合社会学习理论,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启示,包括关注学生的社会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促进学校德育水平的提升。
未来,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学校德育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团队合作意识,发展方向,德育水平。
1. 引言1.1 社会学习理论简介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的学习不仅是通过个人体验和思考,还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班德拉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并通过模仿和观察来学习新的行为。
这种社会学习的过程被称为“模仿”。
根据班德拉的理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来判断某种行为的后果,然后决定是否模仿这种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社会因素在学习和行为形成中的重要性,并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重要启示。
通过社会学习理论,德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社会学习理论的引入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学校德育工作者扮演着学校德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制定和执行学校的德育计划,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德育工作者既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榜样和启蒙者。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当代德育的启示胡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3-0012-02摘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多数情况下,人类是通过对他人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进行学习的。
其中三元交互理论、观察学习理论与榜样示范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有着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德育The Enlightenment of Bandura '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n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Hu YueAbstract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mphasiz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mankind's behavior is by observing and modeling other people's behavior.The triadic reciprocal determinism,the imitation learning and model education method in this theor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hina nowadays.Key words social learning theory;Bandura;moral education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社会学习理论是侧重研究个体如何在周围成人榜样的影响下学习道德行为。
它是在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社会学习理论1.1三元交互理论人不是单向的受内部因素驱使,也不是单向的由外部环境控制。
人的行为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是研究社会学习过程的一种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以社会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学习者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模仿,它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模仿别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
者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塑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模仿正确的
道德行为,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引导学生从正确
的角度认识社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
此外,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德育,在正确的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社会学习理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学习理论,注重塑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德
育工作。
社会学习理论及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休伯格(EdwardThorndike)提出的,是一种强调行为模仿在学习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理论。
它证明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者来学习,而不需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即行为可以模仿到,因此社会学习理论说明了行为的学习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是一种相对来说,行为是社会性的,学习者会在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中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从而学习他们的行为特点。
这意味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可以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影响,从而影响行为。
因此,行为往往受到社会里不同因素的支配,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社会学习理论可以应用到学校德育中,使学生能够获得恰当的角色模式和道德教育。
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其他学生的行为中获得模仿的教育。
学校可以采用社会学习理论,在学校创造一个公平、安全、互助、支持的校园文化,为孩子们提供令人满意的学习环境和行为准则,促进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模仿和帮助的利器。
首先,学校应当创造一个宽容和尊重的环境,并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受到尊重。
其次,教师应当树立作为榜样的良好行为,比如遵守课堂规则、礼让他人,以及尊重他人。
此外,学校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讨论或实践的形式掌握道德规范,教育以身作则,教会学生拒绝贿赂、尊重他人,以及那些正确的行为和礼仪,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
社会学习理论在学校德育方面的应用非常有效,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行为的规范,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通过学校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模范和支持,学校德育也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只有在学校应用社会学习理论,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从而发展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解析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品德教育,小学生可以了解和学习正确的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社会学习也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社会学习,小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对小学品德教育和社会学习进行深入解析。
一、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规范。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责任感、诚信意识等重要品质。
这些品质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价值观塑造阶段,他们对外部环境非常敏感,对道德行为的模仿能力也非常强。
因此,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培养出一个个身心健康、有知识、有创新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小学生。
二、小学社会学习的意义社会学习是培养小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通过社会学习,可以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社会规则以及社会交往方式。
社会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小学生在社交活动中,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
这些社交技能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
通过社会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解决冲突和合理竞争等能力,这将对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的融合小学品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是相互依存、相互辅助的关系。
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规范,而社会学习则是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
通过将两者进行融合,可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社会学习的方法和教学资源。
例如,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不同场景,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对德育的启示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哲学对德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建构方面。
哲学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思考和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例如,伦理学研究探索道德规范和纲领,通过讨论不同道德观念的理由和后果,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其次,心理学对于德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
心理学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关注个体发展和人际关系。
在德育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非常重要。
通过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等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合作精神。
最后,社会学对德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建立方面。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规律,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学校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学可以帮助学校了解社会文化背景对德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学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行动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参与社团组织、志愿活动等社会交往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综上所述,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对德育的启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哲学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念,心理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社会学促进学生社会关系的建立。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作者:沈裕玲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第06期【摘要】正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其创立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
这一学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并阐明人在社会环境中怎样进行学习、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智力和人格特征。
他们的主要实验研究和基本观点对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学校德育工作;启示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班杜拉将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如果人们只通过第一种方式学习,那是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的时候甚至要付出很大代价。
幸好人类还可以通过第二种学习方式及观察榜样进行学习。
实际上,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依靠观察学习获得的。
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复杂的行为模式。
因此,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原理出发,把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个人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他认为,儿童道德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
环境、社会文化关系等都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学校是个体由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中间阶段,是个体接受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马克斯·班杜拉(Maximilian Berlitz)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习顾问之一,他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丰富的教育读物和教学建议,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看法是,社会学习理论可以极大地改善个人在文化,语言,社会分工,有效能力,技能,职业和生活态度方面的能力,从而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
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理论和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德育价值理念之上,比如教会孩子真正的人性和责任,培养孩子的良好礼仪,注重孩子的品德、道德及社会公德的形成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孩子的认知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责任感,维护每个孩子的权利和尊严,增强孩子的交际能力。
除此之外,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还可以促进中小学德育教育,即使孩子无法完全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也可以通过可持续的学习方式增加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同时也丰富孩子的学习内容,让孩子能够通过推理和实践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持久的学习成长。
总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尤其适用于中小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心理、社会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观、道德观、社会公德观等,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做出理性的决定,继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从而实现有效率,切实的改善教育水平与学生成就的提升。
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胡晓040602010(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南京2100 97 )[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涉及到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重要概念。
对现代德育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重视道德评价、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现代德育社会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而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把行为和认知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最为系统、最有影响和最具生命力的理论,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对今天的德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启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系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
84026 社会其它论文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班杜拉将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如果人们只通过第一种方式学习,那是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的时候甚至要付出很大代价。
幸好人类还可以通过第二种学习方式及观察榜样进行学习。
实际上,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依靠观察学习获得的。
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复杂的行为模式。
因此,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原理出发,把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个人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他认为,儿童道德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
环境、社会文化关系等都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启示学校是个体由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中间阶段,是个体接受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个体将会以更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接受德育教育,其道德素质将会得到提高和升华。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传道”作出典范。
老师的所做作为在孩子心目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分量,因此,教师应该在儿童这个特殊的模仿阶段,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将做人的道理于无声之中传递给学生,不仅成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导师,还要成为他们思想修养的楷模。
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模仿和社会经验在个体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社会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习方式,对教育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
探讨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习机制,从而在教育环境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互动性,强调个体不仅通过个人经验而是通过与他人互动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方式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观察学习”,也叫模仿学习。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得知识。
这种基础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模范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兴趣。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不仅要教授课程内容,还需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实验表明,学生往往会模仿其所观察到的行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教师通过展示明确的行为标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育者应当意识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在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环境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
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如教室布局和设施,还包括社会环境,如同学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通过创建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学生被鼓励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勇于提问和分享,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
教师在这方面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能够引导学生在积极互动中获取知识,并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社会学习理论也引入了强化和惩罚的概念,这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强化是指通过奖励来增加某一行为的发生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后果减少不希望参与的行为。
教育者应当考虑如何通过适当的奖励来激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信心和动力。
例如,当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动机时,教师可以通过赞扬或其他形式的奖励来强化这一行为。
班杜拉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对德育的启示美国著名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习得的。
因此,他提出最为综合的模仿理论描述个体行为体系的建构,即观察学习理论,也叫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品德理论的基本观点:观察学习班杜拉总结出观察学习受四个组成过程的制约: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和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
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观察者的心理以及榜样的活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决定着观察学习的程度。
其中,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在某方面对注意过程有更重要的影响,示范行为的生动性和复杂性、榜样人物的魅力等都影响着注意选择的结果。
保持过程将观察到的信息以意象和言语两种方式储存起来,使延迟模仿成为可能,指导学习者以后习得行为的表现。
生成过程指将观察中习得的技能转化为行为这一反应所必需的能力,也叫复制过程,它决定了习得的东西多大程度上被转换成表现。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
动机过程表现为个体不仅习得榜样行为,且愿意在适当时机将习得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是否将观察习得的能力付诸实践。
强化是主要动机过程,不仅使观察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榜样行为的功能方面,还提供根据观察所获得信息作出行动的诱因。
学习者观察学习过程不可忽视强化的作用。
个体不会把他们所习得的每一件事都表现出来,社会学习理论将学习活动的获得和表现区分开来。
强化不是儿童获得新行为的必要因素,在没有直接强化的情况下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就能够获得新行为;强化是学习者表现出习得行为的必要因素。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自我强化、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指学习者预测自己行为结果,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直接强化指学习者行为导致有价值的结果(奖励或惩罚)从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指学习者无需亲自经验行为后果,通过观察到榜样行为后果从而这种行为得到强化。
自我强化是内部强化,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属于外部强化。
青海教育2016年第12期QINGHAI EDUCATION管理艺术·德育园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其强调了榜样的示范在个体道德塑型中的作用,对现代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应用价值。
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谈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沈裕玲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他把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看作是个人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他认为,儿童道德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
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都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他的这些观点对于现代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应用价值。
一、家庭德育———加强修养,榜样示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德育是对个体德育的启蒙,在这个阶段,家长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儿童的人格。
父母是子女天生的、无法选择和更换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与子女之间特殊的父子之情、母子之爱以及血缘伦理的权威性,是家庭德育的有利条件和重要力量。
要想教育孩子,父母自己的行为举止首先应合乎道德规范,不仅注意言传,更应注意身教,使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教育子女必须做到寓理于情,情理结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父母言行一致,子女才能学有道理、行有榜样。
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施加的各种影响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极为深刻的烙印,而子女又总是以父母的要求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以家长对周围人和事的评价标准作为自己评判是非的依据。
因此,家长必须自觉加强修养,严于律己,榜样示范,才能让子女在观察父母言行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