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与CT诊断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6.47 KB
- 文档页数:1
X线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x线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骶髂关节病患者50例临床资料,分别通过x线检查和ct扫描检查。
结果:x线和ct诊断影像学征象情况无明显差异,x线和ct诊断临床分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x线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影像学征象和临床分期和ct诊断无明显差异,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x线;ct【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21-01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轴关节性病变,常会累积到骶髂关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进行准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是我科室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影像学资料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影像科2009年3月-2011年8月诊治的确诊或疑似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骶髂关节病患者5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22岁-46岁,平均年龄29.8±10.9岁,临床表现:腰部酸痛33例,髋关节痛40例,腿痛16例,骶髂关节活动受限、晨起僵硬42例,病程1年-16年。
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骶髂关节病患者50例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分别通过x线检查和ct扫描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x线检查:采用东软800ma数字胃肠机拍摄x 线片检查,对双侧骶髂关节正位片,对双侧骶髂关节斜位,主要对骶髂关节间隙,关节面和附近的软组织变化情况。
ct扫描检查:采用西门子多层螺旋ct扫描,患者仰卧,以骨窗及软组织窗及多曲面重建观察。
1.3 观察指标1.3.1 观察x线和ct诊断影像学征象情况:关节面硬化、关节面囊性变、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强直、腰5骶1关节突病变。
1.3.2 观察后x线和ct诊断临床分期情况:骶髂关节病的分期:ⅰ期:髂骨的侧关节面的骨皮质浓密模糊,有部分的骨皮质消失;在骨皮质和骨松质紧靠的部位很难辨认骨小梁;关节间隙变狭窄;ⅱ期:可见骶髂关节的临近的区域模糊;ⅲ期:邻近区域有浓密的模糊,关节面有小的透光区;ⅳ期:骶髂关节的邻近区域不浓密,关节面已经融合。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X线平片与CT诊断李奎生;何彬娟;徐玉琴【摘要】目的评估X线平片与CT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1例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平片及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模糊,皮质部分完全消失,靠近皮质部的松质骨增生硬化糜烂、密度不均呈融雪状,骨小梁模糊,随病程延长可向骶骨侧与韧带部发展,关节内软组织肿胀等.结论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病例,骶髂关节的CT扫描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局部细微病变情况,对病变早期发现与分期更准确,CT复查对拟诊Ⅰ期病例的确诊、了解病变的演变情况和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X线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斜位片更利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观察,影像检查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1(046)005【总页数】2页(P469-470)【关键词】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CT;X线【作者】李奎生;何彬娟;徐玉琴【作者单位】363000,漳州,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放射科;363000,漳州,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放射科;363000,漳州,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强直性脊柱炎(AS)原因不明,主要累及脊柱中轴关节为主,骶髂关节炎是其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病变之一。
本病早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诊断的特异性。
影像学骶髂关节炎是早期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对终止病情进展至关重要[1],通常在骨盆的标准前后位X线平片上可作出诊断[2]。
本文回顾分析了已证实AS患者72例,报告如下。
收集2009年1月-2009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AS患者61例,诊断符合MNY标准。
其中男53例,女8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28.8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3.5年。
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腰骶部疼痛,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部分病例有胸背部疼痛伴晨僵活动后好转,血沉增快。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和CT诊断分析目的探讨X线以及CT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摘取4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进行X线以及CT检查。
结果CT检查能够更准确检出早期病变,Ⅲ、Ⅳ级诊断中,X线以及CT检查的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CT检查能够更加准确诊断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并且还能够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变分期。
标签: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诊断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X-ray and CT diagnosis of observationWANG?Yam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Inner Mongolia Forestry General Hospital,yakeshi 02215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X-ray,CT appearances and their values in th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croiliac joint. Methods Gather 40 case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croiliac joint disease patients with X-ray and CT examination. Results CT inspection can more accurate detection early pathological changes,andⅢ,Ⅳlevel diagnosis,X-ray and CT examination are no obvious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CT inspection can more accurately diagnosed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croiliac joint early pathological changes,and also can accurately tell patients lesions installment.[Key words] Ankylosing spondylitis;Sacroiliac joint pathological changes;X-ray;CT diagnosis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主要作用于患者的中轴骨关节、脊柱、骶髂关节以及髋关节等。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 线、CT诊断
陈爱丽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卷),期】2010(014)006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骶髂关节及四肢大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发作时,可产生颈肩、腰背强烈疼痛,四肢麻木酸胀、肌肉萎缩,身体不能伸直行走,不可平卧,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疑难顽疾,严重的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其诊断治疗值得临床关注.本研究比较分析X线和CT扫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供依据,现将相关的病例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939-940)
【作者】陈爱丽
【作者单位】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濮阳4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和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冷杰
2.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和CT诊断分析 [J], 杜飞
3.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平片与螺旋CT诊断分析 [J], 谢莉娜
4.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和CT诊断分析 [J], 王雅明
5.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与CT诊断分析 [J], 刘云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X线及CT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CT片,通过影像表现进行病变分期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X线和CT在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关节面模糊、关节软骨及骨侵蚀和硬化、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关节强直。
CT对早期病变(0~Ⅱ级)检出率比X线高;ⅢⅣ级X线与CT改变偏差很小(P>0.05)。
结论CT扫描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局部细微病变情况,对病变早期发现与分期更准确,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最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髋关节[1]。
为探讨X线、CT对AS 的早期诊断价值,根据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1例AS统计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1例AS患者,其中男26例,女5例;年龄17~60岁,平均30.3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2.7年。
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下背部及髋部疼痛,脊柱活动受限、晨僵、周围关节活动障碍、行走困难等。
1.2 实验室检查25例HLAB27即白细胞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阳性,22例血沉(ESR)≥25 mm/h,21例C反应蛋白(CRP)阳性度(+)~(++++++),浓度26~90 mg/L。
1.3 方法采用FCR XG1型X线检查设备和PHILIPSMX8000双排螺旋CT,扫描条件为120 kV、160 mA,层厚5 mm,层距5 mm,骨窗照片。
常规摄腰椎、骨盆X线片,选择性加摄颈椎、胸椎片,常规做骶髂关节CT扫描,选择性加做颈椎、胸椎、腰椎、髋关节。
1.4 骶髂关节炎分级标准0级:正常;I级:可疑(是否存在侵蚀、硬化);Ⅱ级:轻度异常,有明确侵蚀和硬化,但关节间隙变化不明显;Ⅲ级:中度异常,关节面的侵蚀、硬化明显,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表现为大部分或完全强直、融合[2]。
X线片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分析目的:分析讨论临床面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时应用X线片与CT 进行诊断时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髋关节病变患者,分别对其进行X线片检查及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对骶髋关节病变的检出率。
结果:42例患者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相邻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狭窄及关节强直的CT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片的检出率。
结论:CT扫描与X线片检测在诊断骶髋关节病变时比较,CT扫描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应用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髋关节病变患者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
标签:强直性脊柱炎;X线片;CT;骶髋关节病变强直性脊柱炎,英文简称AS,是一种侵犯患者脊柱、骶髋关节及四肢大关节的慢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发作时,常可累及颈肩、腰背,使其产生剧烈疼痛,累及四肢导致四肢麻木、肌肉萎缩,最终致使患者身体不能直立行走,不可平卧休息,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其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
骶髂关节炎是临床诊断AS的重要依据,但因骶髋关节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X线片在早期诊断中难以发挥作用,近年来伴随着CT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应用CT技术进行骶髂关节的检查,从而有利于准确的发现早期病变。
此次笔者所在医院选取了近期内收治的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髋关节病变患者,分别对其进行X线片检查及CT扫描检查,并比较了两种检查对骶髋关节病变的检出率,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42例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其中男33例,女9例,平均年龄24.8岁,平均病程3.1年。
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复腰痛、髋关节疼痛、间歇性双侧臀部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夜间疼痛、活动后减轻等症状,部分严重患者疼痛累及腿部。
临床检查时所有患者的主要体征表现为脊柱活动受限、骶髋关节压痛及叩击痛。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分析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x线、CT、MRJ三种不同影像中改变的特点。
方法:收集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2003年6月~2008年11月诊治的79例患者影像资料,患者全部拍骨盆正位片及行骶髂关节CT扫描,其中10例患者行MR骶髂关节检查。
观察分析骶髂关节骨质、滑膜、关节软骨、关节间隙及关节下骨组织的改变。
结果:158个关节中x线:O级26个(16%),I级27个(17%),Ⅱ级55个(35%),Ⅲ级36个(23%),Ⅳ级14个(9%)。
CT表现:O 级2个(1%),I级37个(23%),Ⅱ级58个(37%),Ⅲ级45个(29%),Ⅳ级16个(10%)。
MRI:X线、CT检查为0级患者MRI显示关节软骨间断线样高信号并伴有不同程度增厚,梯度回波序列可见骨髓腔内水肿信号。
对x线CT检查后仅见轻微变化的关节可以显示关节面下T。
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骨质受侵改变。
结论:x线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具有方便经济的优势。
CT对关节面骨质的侵蚀破坏、关节间隙内线样钙化较x线片清晰。
MRl对早期滑膜水肿、骨髓腔内的水肿敏感特异。
三者结合可准确反映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改变,对患者能进行准确分级。
标签:骶髂关节;强制性脊柱炎;x线;CT;MP,I目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tis,AS)为具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数青少年时期发病,20~3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3-5:1。
早期诊断缺乏临床标准,影像变化则为重要诊断依据,并可为l临床分级及治疗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jnts,SU)改变在不同影像检查中的特点,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打下基础。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6月~2008年11月经过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9例。
X线和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上的诊断价值研究目的观察与研究X线和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上的诊断价值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采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采用CT平扫,对照组采用X线扫描。
扫描结束后,观察在X线扫描和CT 平扫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表现及程度。
结果观察组(CT平扫)的产出明显高于对照组(X线扫描)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0级~Ⅱ级时,观察组的检查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Ⅲ级~Ⅳ级时,观察组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上CT平扫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有效的发现早期的病变,减少误诊率。
标签:CT平扫;X线扫描;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强直性脊柱炎是慢性炎症疾病的一种。
在发病时,患者通常表现为背部、肩背部出现剧烈的疼痛,不能够正常行走[1]。
在患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无法直立及四肢麻木等情况,存在着一定的致残率[2]。
因此,我院将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平扫和X线扫描进行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卫生院制定的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采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5±22)岁,平均病程为(11±6)年;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4±21)岁,平均病程为(11±6)年。
诊断完毕后,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性的生理疾病检查和确诊(如白细胞抗原B27阳性,C-反应蛋白阳性等),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体征检查,发现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扣击疼痛与骶髂按压疼痛,且两组患者的脊柱关节活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MRI影像分析作者:张伟民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在x线、CT、MRJ三种不同影像中改变的特点。
方法:收集吉林省第四人民医院2003年6月~2008年11月诊治的79例患者影像资料,患者全部拍骨盆正位片及行骶髂关节CT扫描,其中10例患者行MR骶髂关节检查。
观察分析骶髂关节骨质、滑膜、关节软骨、关节间隙及关节下骨组织的改变。
结果:158个关节中x 线:O级26个(16%),I级27个(17%),Ⅱ级55个(35%),Ⅲ级36个(23%),Ⅳ级14个(9%)。
CT表现:O级2个(1%),I级37个(23%),Ⅱ级58个(37%),Ⅲ级45个(29%),Ⅳ级16个(10%)。
MRI:X线、CT检查为0级患者MRI显示关节软骨间断线样高信号并伴有不同程度增厚,梯度回波序列可见骨髓腔内水肿信号。
对x线CT检查后仅见轻微变化的关节可以显示关节面下T。
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骨质受侵改变。
结论:x线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具有方便经济的优势。
CT对关节面骨质的侵蚀破坏、关节间隙内线样钙化较x线片清晰。
MRl对早期滑膜水肿、骨髓腔内的水肿敏感特异。
三者结合可准确反映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改变,对患者能进行准确分级。
[关键词]骶髂关节;强制性脊柱炎;x线;CT;MP,I[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075-02目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tis,AS)为具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数青少年时期发病,20~3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3-5:1。
早期诊断缺乏临床标准,影像变化则为重要诊断依据,并可为l临床分级及治疗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jnts,SU)改变在不同影像检查中的特点,为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打下基础。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片与CT对照研究
牛芳芝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12(019)009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周身性疾病,病变一般由骶髂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常见症状为腰背僵硬或疼痛,活动后可以缓解,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致严重功能受损。
【总页数】3页(P937-939)
【作者】牛芳芝
【作者单位】山西天脊医院,047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X线片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J], 覃文;张勇军;黄皿
2.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和常规X线片检查的评估(附60例报告) [J], 王金彬;郝敬明
3.X线片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分析 [J], 钟辉
4.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CT和X线的对照研究 [J], 李波;姚春慧;张沁
5.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CT和X线的对照研究 [J], 李波; 姚春慧; 张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在影像学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之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方法:46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关节影像CT检查资料,总结其CT表现。
其中男42例,女4例,年龄16~50岁。
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为:早期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中断,皮质白线消失,软骨下骨质侵蚀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面部骨皮质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软骨下骨质囊性破坏,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稳定期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
〖HTH〗结论:CT扫描时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计算机X线造影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慢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椎间关节、髋关节。
其发病在性别上有明显差异,以男性多发,好发部位一般先侵犯骶髂关节,然后沿脊柱逐渐向上发展,累及腰椎,胸椎,甚至颈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受累达100%。
有明显家族史,腰背疼痛和不适为最常见症状,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胸腰椎后凸的典型驼背畸形,因活动减少,骨质疏松,易骨折,而强直性脊柱炎是早期症状不典型,因此做早期诊断后,早期综合治疗对预防畸形有重要意义。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集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病例46例,男42例,女4例,年龄16~50岁。
临床表现36例均有不同程度腰背痛,其中22例晨起时腰骶部有僵硬感,8例有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抗“O”和类风湿因子均阴性,HLA-B27阳性可达43例,血沉加快44例。
1.2方法用全身CT螺旋扫描装置进行骶髂关节部位扫描,层距及层厚各5mm,软组织窗位/窗宽35~40HU/70~80,骨窗窗位/窗宽700~1000HU。
2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按美国修订分级标准;临床分3期,即早期(Ⅰ-Ⅱ级),进展期(Ⅲ级),稳定期(Ⅳ级)。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和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和CT诊断效果及价值。
方法:在本院2010年2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中选择52例进行此次研究,对如上患者进行X线以及CT以及X线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对比CT与X线检出率,结果显示CT的Ⅱ级、Ⅰ级以及0级检出率分别为36.5%、30.8%、3.8%,与X线检验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
对比影像检出情况,显示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检出率对比差异显著,CT检出率更高(P<0.05)。
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采用CT诊断的效果要优于X线检验结果,临床应用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关键词:强制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疾病会对患者的髋关节、骶髂关节、脊柱等等产生影响,临床发病率及致残率相对较高。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多需要借助影像学检验结果,X线以及CT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检查方式,为对比以上两种影像学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1-2],此次研究将在本院2010年2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中选择52例进行此次研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和CT诊断效果及价值,现将结果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在本院2010年2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中选择52例进行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均无其他严重疾病,均意识清晰,可进行正常交流。
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23例。
患者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为(34.2±3.6)岁。
病程:5个月-10年,平均为(5.3±1.4)岁。
所有患者均有脊柱活动受限以及晨僵表现,部分患者也存在髋部疼痛、发热、关节活动障碍等表现。
1.2方法X线检查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体位,X线中心设在耻骨上方,将骶髂关节的正斜位作为摄片位置。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比较作者:李振明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17期[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影像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于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2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应用X线、CT和MRI对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进行比较。
结果 4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有84个骶髂关节病变,其X线及CT表现为:有13个0级,有15个Ⅰ级,有46个Ⅱ级,有6个Ⅲ级,有4个Ⅳ级。
其中有11例患者的22个骶髂关节出现软骨异常表现,主要在T1WI和T2WI上出现无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而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
结论骶髂关节X线仍然是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简单可靠的方法,但是定性分析较CT及MRI差,CT和MRI对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基本一致,但MRI对于软骨破坏及韧带损伤方面的诊断优于CT。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CT;MRI[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7—116—02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主要以骶髂关节病变为主,本研究主要探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和MRI的表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2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1~46岁,平均(25.8±3.1)岁;患者病程1~7年,平均(3.8±1.2)年。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进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
1.2 方法1.2.1 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平片检查,波长在0.1~0.3埃之间。
1.2.2 CT检查所有患者应用CT进行骶髂关节扫描。
层距为5 mm,层厚为5 mm,采用骨窗和软骨窗进行观察,其中骨窗宽为130~1 600 Hu,软组织窗宽为 300~350 Hu。
综上所述,经临床观察,初发翼状胬肉采取自体带结膜瓣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采用丝裂霉素C应用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减少术后复发率低、取材方便、并发症少、术后刺激症状轻、术后角膜创面修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 王大博.M MC眼毒性作用的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131.[2] 蒋毅萍.减少翼状胬肉复发的三种术式疗效比较.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1214.(收稿日期 2008-09-08)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和CT诊断及鉴别诊断闫庆栋河南省新蔡县人民医院放射科(463500) 【摘要】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对70例AS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纽约标准分级。
结果 70例中,0级0例;l级X 线平片4例,CT11例;Ⅱ级X线平片10例,CT15例;Ⅲ级28例;Ⅳ级16例(Ⅲ、Ⅳ级病变X线平片和CT分级相同)。
结论 X线平片、CT在A 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CT在早期病变发现、分级和疗效判断方面优于X线平片。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X线平片;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强直性脊柱炎(anky losing s pondy litis,A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中轴关节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髋关节,放射学检查对AS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对70例AS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平片、CT表现进行观察分析,旨在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共70例AS患者,诊断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1]。
其中男56例,女14例,年龄15~55岁,平均26岁。
主要临床表现:腰骶部疼痛伴晨僵,活动不适及受限,髋及下肢疼痛等。
实验室检查:H LA-B27阳性63例。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MRI诊断分析刘泽有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刊》
【年(卷),期】2005(032)017
【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CT及MRI表现,评价其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X线及CT表现和12例患者的MRI骶髂关节表现,对照其分级阳性情况发生率,分析其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意义.结果6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28个骶髂关节X线及CT表现分别为0级25个,Ⅰ级41个,Ⅱ级156个,Ⅲ级26个,Ⅳ级8个.12例AS患者的23个骶髂关节可见软骨异常,表现为T1WI和T2WI上正常线形中等信号的软骨影像消失取代之为无规则增粗或扭曲样中等信号.结论骶髂关节X线平片仍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最简便可行的方法,但对于分析定性不如CT及MRI,CT及MRI在对骶髂关节病变分级方面无差异性,但在显示关节滑膜增厚、软骨破坏、韧带损伤方面MRI优于CT检查.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刘泽有
【作者单位】454100,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与CT诊断分析 [J], 刘云香
2.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42例X线平片、CT和MRI诊断分析 [J], 刘章盛;邹冬梅
3.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平片与螺旋CT诊断分析 [J], 谢莉娜
4.X线片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分析 [J], 钟辉
5.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X线与CT诊断分析 [J], 刘云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直性脊柱炎致骶髂关节炎X线和CT诊断价值的比较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致骶髂关节炎X线和CT诊断价值的比较。
方法: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骶髂关节炎患者共计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20例患者均分别进行X线诊断与CT诊断。
结果:CT诊断下,1级患者构成比为30.00%(6/20)、3级患者构成比10.00%(2/20),均与X线诊断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致骶髂关节炎进行诊断的过程中,CT检查的优势高于X线检查,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标签: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X线诊断;价值强直性脊柱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本病会导致中轴骨关节受累,影响椎间关节、肋椎关节、以及骶髂关节。
临床数据显示,骶髂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主要的受累部位,需要引起重视[1]。
由于在对本病进行实验室检查或依据临床症状进行判断的过程当中缺乏特异性,故而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时机延误,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选择合适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对本病进行早期诊断是非常关键的[2-3]。
为观察对比强制性脊柱炎致骶髂关节炎的X线和CT诊断价值,选择合适的诊断技术,本文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骶髂关节炎患者共计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X线方法以及CT方法进行诊断,对比诊断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所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骶髂关节炎患者共计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20例患者中,16例为男性患者,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15~4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29.1±1.6)岁,病程在1~52个月范围内,平均病程为(20.6±3.8)个月。
1.2 方法本组20例患者均分别进行X线诊断与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