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3.93 MB
- 文档页数:19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和CT诊断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x线以及ct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摘取4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进行x线以及ct检查。
结果 ct检查能够更准确检出早期病变,ⅲ、ⅳ级诊断中,x线以及ct检查的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ct检查能够更加准确诊断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并且还能够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变分期。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x线;ct诊断[中图分类号] r816.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0616(2012)22-114-02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croiliac joint lesions x-ray and ct diagnosis of observationwang?yam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inner mongolia forestry general hospital,yakeshi 02215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x-ray,ct appearances and their values in th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croiliac joint. methods gather 40 case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croiliac joint disease patients with x-ray and ct examination. results ct inspection can more accurate detection early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ⅲ,ⅳ leveldiagnosis,x-ray and ct examination are no obvious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he ct inspection can more accurately diagnosed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croiliac joint early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also can accurately tell patients lesions installment.[key words] ankylosing spondylitis;sacroiliac joint pathological changes;x-ray;ct diagnosis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主要作用于患者的中轴骨关节、脊柱、骶髂关节以及髋关节等。
CT和X线用于骶髂关节炎病变诊断的比较目的:评价X线与CT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AS确诊患者50例,分别采用匈牙利NEO-DIAGNOMAX型500毫安X线机摄片检查和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synergy螺旋CT检查,根据骶髂关节炎的X 线诊断标准对50例患者的100个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征象进行比较、总结和分析。
结果:X线对骶髂关节炎Ⅰ级病变不敏感,检出率较低;X线诊断为Ⅲ~Ⅳ级骶髂关节病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差异不明显。
结论:CT对0~Ⅰ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比常规X线检查更敏感,对AS骶髂关节炎早期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临床意义;X线与CT对非早期骶髂关节炎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相同。
标签:骶髂关节炎;X线;CT;诊断骶髂关节炎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ong spondylitis,AS)诊断的必要条件,但由于骶髂关节特殊的解剖结构,特别是早期的骶髂关节炎改变,早期诊断常有一定困难。
为此,2007年2月~2009年2月笔者对50例临床确诊的AS患者分别进行了X线与CT诊断的比较,以便评估两种方法在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在本院就诊的AS确诊患者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18~39岁,病程1mo~4 a。
1.2方法50例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匈牙利NEO-DIAGNOMAX型500毫安X 线机摄片检查和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synergy螺旋CT检查。
骶髂关节炎的分级依据1966年纽约骶髂关节炎的X线诊断标准:0级:正常;Ⅰ级:可疑(是否存在侵蚀、硬化);Ⅱ级:轻度异常,有明确的侵蚀和硬化,但关节间隙变化不明显;Ⅲ级:中度异常,关节面的侵蚀、硬化明显,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表现为大部分或完全强直、融合[1]。
根据以上标准对50例患者的100个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征象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分级标准及图解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是以骶髂关节X线片的影像学表现为依据,且强直性脊柱炎的分期和分级目前也是以X线的改变为依据的,正确的诊断和分期分级的判断,不仅对最初疾病的确诊有意义,而且对预后的判断也具有指导意义。
骶髂关节的X线分级0 级:正常I 级:可疑异常Ⅱ级:轻度异常,关节局限性侵蚀、硬化,间隙无改变Ⅲ级:明显异常,关节面骨质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增宽/狭窄或部分强直Ⅳ级:严重异常,关节完全骨性强直骶髂关节的CT分级CT 在显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细小改变方面,有相对高的敏感性,因此可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关节病变的细微征象如轻度骨硬化、模糊、侵蚀及关节间隙的轻度变窄、不对称显示更加确定,从而有利于临床早期确诊,并对疗效进行更准确的追踪观察。
0 级:关节正常或关节面稍模糊I 级:关节周围骨质疏松,软骨下骨轻度糜烂,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正常Ⅱ级:关节面模糊,软骨下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和硬化,关节间隙基本正常Ⅲ级:软骨下骨质明显破坏,弥漫性硬化,关节面呈毛刷状,关节间隙狭窄或宽窄不均,部分强直\Ⅳ级:全部关节骨质破坏,硬化和骨质疏松、关节完全强直CT、MRI、X线片对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对控制强直性脊柱炎有积极意义。
点击上方视频号关注商务合作扫描二维码版权申明本微信平台属于个人公益性医学影像类学习平台,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所有转载视频只用于基层教学使用,且明确注明授课专家姓名,不希望被转载的原作者及老师可与我们联系,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讲座·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要点分析山西省忻州市中医院(034000)李进胜骶髂关节病种较多,但发病率较低,CT的普及应用,大大地提高了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率。
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不同病种的骶髂关节病变者,通过分析其CT征象,并结合文献,旨在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1CT表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类风湿关节炎(rhrumatoid arthritis,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增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 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解剖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构成的微动滑膜关节,关节面呈“耳”状,凹凸不平,互相嵌插吻合,关节面表面被覆一层关节软骨,浅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骶骨面较厚,出生后大多演变成纤维软骨,关节腔狭小,呈裂隙状,约2mm宽,运动度极小。
有2种关节类型,前下1/3为滑膜关节,该部分的关节软骨薄,表面呈波浪状,可轻微活动;后上2/3为韧带关节,呈“V”字形,靠近滑膜部分关节腔变窄,后面部分较宽,也呈波浪状。
周围有紧张的关节囊,关节的前后有较强的韧带结构保护,如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骶髂前后韧带、骶髂骨间韧带、髂腰韧带等,各韧带是联系骶髂关节的重要结构,能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X线片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分析作者:钟辉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临床面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时应用X线片与CT进行诊断时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髋关节病变患者,分别对其进行X线片检查及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对骶髋关节病变的检出率。
结果:42例患者的关节面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相邻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狭窄及关节强直的CT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片的检出率。
结论:CT扫描与X线片检测在诊断骶髋关节病变时比较,CT扫描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应用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髋关节病变患者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X线片; CT;骶髋关节病变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9-0050-02强直性脊柱炎,英文简称AS,是一种侵犯患者脊柱、骶髋关节及四肢大关节的慢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发作时,常可累及颈肩、腰背,使其产生剧烈疼痛,累及四肢导致四肢麻木、肌肉萎缩,最终致使患者身体不能直立行走,不可平卧休息,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其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
骶髂关节炎是临床诊断AS的重要依据,但因骶髋关节特殊的解剖位置,使得X线片在早期诊断中难以发挥作用,近年来伴随着CT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应用CT技术进行骶髂关节的检查,从而有利于准确的发现早期病变。
此次笔者所在医院选取了近期内收治的42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髋关节病变患者,分别对其进行X线片检查及CT扫描检查,并比较了两种检查对骶髋关节病变的检出率,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42例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患者,其中男33例,女9例,平均年龄24.8岁,平均病程3.1年。
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复腰痛、髋关节疼痛、间歇性双侧臀部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夜间疼痛、活动后减轻等症状,部分严重患者疼痛累及腿部。
第21卷 第3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Vol.21, No.3 2012年9月(557-562)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ep., 2012陈超, 徐凯, 郑燕, 等.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MRI诊断比较[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2, 21(3): 557-562. Chen C, Xu K, Zheng Y, et al. Abnormalities of sacroiliac joint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raded comparison of CT and MRI[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2, 21(3): 557-562.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与MRI诊断比较陈超,徐凯 ,郑燕,尹燕,张秀莉(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 徐州221002)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CT和MRI检查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方面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骶髂关节CT及MRI表现特点,根据CT及MRI征象进行分级,对其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髂骨侧,对于I级病变,MRI较CT发现更多病灶,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Ⅱ级以上病变两者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CT对于骨质侵蚀及骨质硬化检出率比MRI高(P均<0.05)。
结论: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分级较准确,而MR则可做出早期诊断。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文章编号:1004-4140(2012)03-0557-06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A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是一种全身慢性结缔组织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X线、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对7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的X线、CT表现和15例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X线、CT表现为轻度骶髂关节炎30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5例,重度骶髂关节炎17例。
15例MRI检查显示关节腔、关节软骨、骨髓信号及关节囊等改变。
结论:骶髂关节X线平片仍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最简便可行的方法,但对AS的早期诊断不如CT、MRI,而在显示关节滑膜增厚、软骨破坏、韧带损伤方面MRI优于CT检查。
【关键词】骶髂关节;脊柱炎,强直性;放射摄影术【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125-02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炎及轴关节病变为特征的慢性结缔组织病,多发于20岁左右的男性青年中。
早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能对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作出较早期的诊断,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疗效有帮助[1]。
1.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5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诊断符合 1984 von der Liden 纽约修订标准[2]的72 例 AS 患者,男 65例,女7例;年龄18~ 55岁,平均 26.4岁,病程7月~9年,平均3.9年。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双侧骶髂关节或下腰部疼痛,痛感向大腿与臀部放射,活动受限,部分病例有胸背部疼痛伴晨僵活动后好转。
1.2 X线DR及CT片72例,MRI片15例。
X线采用PHILIPS Optimus DR,骶髂关节加角度平片。
CT检查采用GE-HiSpeed 双排螺旋CT机,层厚2 mm、层距3 mm的轴位薄层扫描,取骨窗、软组织窗观察。
MRI检查采用飞利浦Achieva 1.5T扫描仪,作骶髂关节横轴位及倾斜冠状位SE序列T1WI、T2WI及T2WI STIR压脂,平扫后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剂量为0.1mmol/kg体重;层厚5mm,层距4mm,矩阵512x512。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平扫与X线平片、CT对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平扫与X线平片、CT诊断的对照结果。
方法:从2018年6月-2019年12月到本院接受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诊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临床资料无太大差异情况下,分别为6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患者实施MRI平扫、X线平片诊断和CT诊断,将三种诊断方法的分级检出率进行对照。
结果:MRI平扫的检出率为95%、X线平片检出率为61.7%、CT检出率为75%,三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X线平片、CT诊断相比,MRI平扫的诊断效果最为突出,能够有效的从诊断结果分析出患者关节肿胀、骨质囊变、关节硬化或侵蚀以及骨质疏松等症状,为主治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MRI平扫;X线平片;CT扫描;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资料与诊断方法1.1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资料从2018年6月-2019年12月到本院接受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诊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患者的年龄为21-60岁,平均年龄为(48.3±2.6)岁,男性有40例、女性有20例。
病程时间为0.5-7年,平均病程为(3.2±1.5)年。
这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伴有大腿后侧、臀部或者是骶髂关节深处出现隐痛的情况,尤其是在清晨病情会加重,活动一段时间后,症状可缓解。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个人信息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纳入科学对比。
1.2 诊断方法首先,为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MRI平扫,选择的平扫设备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先操作技术如下:调整参数层厚为5mm,扫描序列为T1WI、T2WI以及SE,从患者骶髂关节两侧的斜冠状位和横断面进行扫描,详细观察患者骶髂关节周围的骨髓脂肪沉积、组织水肿情况以及滑膜炎增生等情况。
CT与MRI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程度上的不同表现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以及MRI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骶髂关节的病变程度上的不同表现。
方法2010年9月~2012年12月,在本院经CT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40例,40例患者均做MRI以及血液学检查。
结果对于早期骶髂关节受累,关节旁骨髓水肿以及关节滑膜炎性改变,MRI优于CT,但是对于骨质破坏以及关节周围软骨的破坏,CT优于MRI。
结论CT与MRI相结合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面破坏上可以互补。
标签: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改变;CT与MRI诊断比较;表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双侧骶髂关节以及脊柱关节突关节,可导致患者纤维性强直以及畸形改变[1]。
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在检测时可以发现组织相容抗原(HLA-B27)阳性率较高。
虽然HLA-B27阳性率较高,但是一般不依靠HLA-B27作为诊断标准,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以及CT或MRI影像学检查发现早起双侧骶髂关节的对称性破坏改变。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9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18~42岁,平均3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早期均感到双侧骶髂关节以及腰部疼痛不适,向臀部以及大腿放射,活动剧烈时,患者症状加重,休息后明显缓解,为了缓解疼痛,患者常常采取弯腰的姿势,后期疼痛逐渐向上发展,累及胸椎以及肋椎关节时,胸廓活动明显受限。
1.2 检查方法CT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16层螺旋CT,患者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由双侧髂脊上缘至骶髂关节下缘,层厚0.5 mm,螺距1.25,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80 mA。
MRI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患者取仰卧位,采用T1WI、T2WI,STIR以及FLASH序列。
2 结果2.1 CT诊断结果强直性脊柱炎对于骶髂关节的破坏分为0~Ⅳ级,其中0级患者3例,CT 表现为关节面光整,骨质正常,周期软组织未见异常;Ⅰ级患者7例,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髂侧面或骶侧面关节面毛糙,内见点状囊状低密度影;Ⅱ级患者10例,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骨质破坏明显,关节面硬化,内见点状囊样低密度,关节间隙尚正常;Ⅲ级患者10例,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破坏较为严重,关节面明显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可见脊椎呈现竹节样改变,周围韧带钙化;Ⅳ级患者10例,表现为关节间隙消失,脊柱明显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