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02-商品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41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本身最终决定,并由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的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的生产上去的劳动时间。
(第二种含义)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
另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有矛盾的。
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这一角度来考察;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这一角度来考察。
劳动价值理论,虽不是马克思提出,但前人并没有把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区别开。
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同时,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有关。
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统一。
私人劳动必须要经过流通、消费过程来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产生了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的二重属性。
商品的流通和消费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使用价值的流通、消费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中形成的价值在流通、消费中实现的过程。
第2章:商品和价值第1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概念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4、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法、劳动资料和劳动结果来区分的。
5、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二:零星知识点1、无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都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的。
商品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商品的内在矛盾包含了商品经济矛盾的胚芽;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不会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
同一种商品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的量就是有用物品的数量,对这种数量的计量,是由物品的性质、用途和社会约定俗成决定的,如布匹用“尺”来计量,钢材用“吨”来计量等等;3、商品多方面的使用价值,是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被人们认识的。
例如煤炭,过去只把它用作燃料,现在则可以用作化工原料,用来制作燃料、药品、合成纤维等等;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离开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体,交换价值就无法存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之间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例如,1只羊换2把斧头,这只羊的交换价值就是2把斧头;同样,2把斧头换1只羊,2把斧头的交换价值就是1只羊。
5、由于一种商品在市场上可以和多种商品以各自不同的数量比例相交换,因此,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一、名词解释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
2、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3、使用价值①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②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4、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①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5、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劳动生产率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 / 劳动时间;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8、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次为基础进行商品的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⑵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
第2章商品和价值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1.商品经济(1)含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3)商品经济的特征①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
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
③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
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
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
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②市场经济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