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最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 格式:ppt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9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content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流通过程•分配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目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阶级本质和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的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关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过程和趋势。
03020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从阶级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既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又强调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
商品与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所赋予的神秘性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崇拜掩盖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货币的产生与职能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
商品与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
对立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表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和购买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交换的数量比例,由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决定,这个劳动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商品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二者是矛盾统一体。
统一是指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付出了抽象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矛盾是指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构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最后转化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这样自发地、缓慢地产生出来的。
3、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5)世界货币:只有黄金、白银等有价值的货币商品,才能充当世界货币。
5、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指一定时间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的规律。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一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第1章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的概念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由于不同的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几何学的等等属性不同,因而使用价值也各不相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政治经济学中之所以要涉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即社会使用价值,而且它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是交换手段。
(2)交换价值的含义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3)价值的概念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两种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质的东西,这种共同的质的东西就是价值,这是决定两种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的基础。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概念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二是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①其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a.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在其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劳动,也是没有价值的;b.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也不会成为商品,因为既然人们在其上面并未花费劳动,也就不存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必要了。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2.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商品经济。
3.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4.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5.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7.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
8.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④3.③4.③5.②6.③7.①8.③9.④10.②11.③12.③13.④14.②15.③16.④17.①18.④19.②20.④21.④22.①23.②24.④25.①26.②27.①28.④29.②30.②31.④32.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⑤2.①④⑤3.④⑤4.①②④5.①②④6.①②③④⑤7.①②⑤8.①②③④⑤9.②③④10.①②11.①②12.②④13.②④⑤14.③④15.①②④⑤16.①④17.②③④18.①④⑤19.③④⑤20.①②21.①②③22.①②③④⑤23.①②24.①②③④25.①②③④⑤26.①②27.①②③28.①②③④29.①②③④⑤30.①②③31.①②③④四、填空题1.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2.自然社会3.劳动劳动时间4.个别劳动劳动必要劳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程度5.小大6.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7.少小8.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社会劳动9.价格10.货币 W-G-W11.价格价值12.供求关系价值规律13.社会资源商品经济14.物质承担者内容或基础表现形式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6.观念现实金属货币和金属制品贵金属的自然形态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五、简答题1.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商品(一)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商品的二因素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或叫抽象劳动)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矛盾: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
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果的又用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体力等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商品的价值量与交换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交换: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
二、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1.价值尺度:商品的价值用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价格2.流通手段: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贮藏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的五大职能4.支付手段:货币是债权债务的清算手段。
5.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疆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三、货币流通规律货币流通: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四、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商品运动的基本规律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1、名词解释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
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
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
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
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
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1、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商品生产与交换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商品生产与交换有着深刻的理论分析与阐述。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商品生产与交换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基础,而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则被揭示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矛盾的源泉。
## 商品的本质与生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被定义为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
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而价值则是在特定社会生产条件下所必需的人类劳动时间。
商品的生产是通过社会分工和私人劳动的相互关系来实现的。
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而交换则是通过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的。
## 价值与劳动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价值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个劳动时间不仅包括直接用于生产的劳动时间,还包括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间接劳动时间,如生产资料的再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总量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体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 价值与价格马克思区分了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虽然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范围,但实际价格可以偏离价值。
这种偏离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竞争状况等因素所决定的。
因此,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不一定等于其价值,而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
## 商品交换与价值实现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商品交换是通过交换价值来实现的。
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值通过其交换价值得到实现。
然而,商品交换并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而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表现为不平等的交换关系。
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部分生产者能够获取超额利润,而另一部分则可能处于劣势地位。
## 价值规律与资本积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根据这一规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过程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展开的。
生产者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种追求利润的动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持续扩张和积累,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的加剧。
名词解释: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商品交换不是简单的物物联系,是通过物建立的人和人的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已经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它是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
正是因为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它们之间才会发生交换。
使用价值表现的是商品的差异性。
物的属性是能用,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他人的需求。
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
劳动产品可以满足人的需求(共性)。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强调的是对他人有用的“社会使用价值”(特性)。
使用价值有时指物的有用性,有时指商品体本身。
物的有用性是能用来交换的前提,所以马克思将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看作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然后,马克思从商品的自然属性转换到量的分析——交换中的数量关系价值: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或者说是价值实体。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所以,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就要进行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
这种在特定的具体形式下创造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除了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这一面外,还有共同的、同质的一面,那就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这种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私人劳动是指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生产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
第⼆章商品和货币 名词解释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产的有⽤劳动产品。
2、商品⽣产:是以交换为⽬的⽽进⾏的⽣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的进⾏⽣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化为不同部门和⾏业的分⼯。
6、使⽤价值:是物品的有⽤性或效⽤,即物品能够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差别的⼀般⼈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8、具体劳动:是指⽣产⼀定使⽤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与⾃然之间的关系。
9、抽象劳动:指撇开⼀切具体形式的⽆差别的⼈类⼀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个别劳动时间:是⽣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产者各⾃花费的劳动时间。
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平的⾼低程度。
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定⽂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18、劳动⽣产率:指劳动的⽣产效率或能⼒。
通常由单位时间内⽣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
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0、私⼈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产者的劳动是按照⾃⼰私⼈的利益和要求所进⾏的,其劳动具有私⼈性质。
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归纳一、填空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
2、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4、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定性与定量),(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二、选择题1、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A)A. 物质利益关系B.政治利益关系C. 平等交换关系D.自由买卖关系2、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C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3、社会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是( D )A.劳动资料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 A )A.揭示客观经济规律B.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C.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D.探索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4、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
5、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臵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经济手段、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模式。
6、经济制度:它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
7、经济体制它作为一种资源配臵方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