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语文教案-21古诗两首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21、古诗两首总课时:2课时本课时:第1教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禾午辛苦能准确、美观地书写。
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情感与态度;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准确、美观地书写。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修改:1、学会古诗《锄禾》,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学会生字,能正确地书写“禾午辛苦”四个生字。
教学对策:反复朗读加上老师的讲解来理解古诗。
修改:1、范读,指导借助汉语拼音反复练读,利用多种形式练读。
2、范写,巡回检查,个别辅导。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我们吃的米饭香吗?你知道从哪儿来的吗?(学生自由说说)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辛勤劳动,粮食来之不易的古诗。
3、板书:古诗两首(齐读课题)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锄禾》。
二、学习古诗《锄禾》1、板书课题,并解题(1)板书:锄禾(齐读)(2)解题:这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给禾苗锄草)修改:“锄”是翘舌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锄头:农具,可以松土锄草。
锄禾:就是用锄头在庄稼地里锄草、松土。
2、初读指导。
(1)老师范读领读全诗(2)学生自读,圈出生字词语(3)投影片出示词语Chu he wu li xin ku pan jie 锄禾当午粒辛苦盘皆(1)自由读,拼读(2)指名认读修改:提醒学生“辛、盘”是前鼻音。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各自识记带点字的字形。
修改:“禾”:“木”字上面加一撇;午:“牛”字不出头;粒:“米”加“立”;辛:“立+十”,农夫在田里站立十小时多么辛苦呀!苦:草字头+古4、自由读课文5老师检查自读情况,指名每行朗读,再正音修改:注意重音和停顿。
重音:日、汗、盘、皆停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两首(锄禾、悯农)》课文及教案【导语】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
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
诗句反应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告知人们应当知道食粮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食粮。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课文】锄禾(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李绅《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诵古诗体会食粮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2003年5月21日第十四周星期四第一节第一课时一、课前说说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未‘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知道;”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当怎样朗诵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苦劳动的情形,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知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诵。
(4)小结:这两行告知我们食粮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5.这首《锄禾》告知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3、背诵两首古诗。
4、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第一课时㈠、看图激趣1、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㈡、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㈢、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樾)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㈣、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㈤、读一读,想一想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㈥、指导书写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第二课时㈠、看图导入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㈡、初读感知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㈢、图文对照,再读感悟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㈣、指导朗读1、个别读。
2、评读。
㈤、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㈥、巩固生字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型。
㈦、拓展练习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21 古诗两首21 古诗两首文本细读: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写景寓理,语言执白,却引人深思。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
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
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
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
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
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
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
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
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
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
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会册州合兆市企众学校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解释“古诗〞的意思。
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二、初读指导1、板书:锄禾,领读。
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1、指导看书上的图。
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
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写字指导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
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答复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四、作业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1、板书课题,领读。
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21、古诗两首(一)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画纸,彩笔、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2的意思。
3释字的意义。
4,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234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6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2出来。
3(二)古朗月行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2.揭示课题。
板书:古朗月行。
认读课题中的生字。
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韵母的字。
3.介绍作者:这首诗也是李白写的。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挂图。
联系课前观察,说一说:图上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2.范读课文。
听听诗人是怎么说圆月的。
三、自学课文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课文3遍。
2.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诗中要掌握的6个生字和要认识的5个字,读准字音。
四、读诗句,学生字1.检查古诗朗读情况。
(指3-4名不同层次学生读)2.认读“时”、“识”这两个读音相同的生字,区别字义。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说说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未’是什么意思呢?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一、课前说说: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二、指导看图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三、讲读诗句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
泛指谷拉.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具准备:光盘生字卡片小黑板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说说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二、学习古诗《锄禾》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一个诗人叫李绅。
(板书:唐李绅)有一天,他就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还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名诗——《锄禾》。
(板书课题)锄禾就是在田里为禾苗锄草。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教学“辛苦”两个字(1)看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呀?(2)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部分的大小,横画的长短:横画长短有变化,远近距离要适当。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再次提醒写字姿势。
3、农民伯伯到底有多辛苦呢?我们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吧!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四、指导写字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3、生描红、临写。
一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两首》一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两首》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所见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蝉)3、出示图: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1、出示情景图: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1、自读古诗: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课后记〗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
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小池一、背了《所见》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三、自学古诗《小池》1、个体自学:⑴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⑴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⑴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夸一夸,帮一帮:①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展示: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③帮一帮: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课后记〗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一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两首》2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可能包括锄禾等)教案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识读并背诵《锄禾》及所选的另一首古诗,掌握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诗句意义。
2. 技能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韵律美,初步学习吟咏古诗,体会诗词中的画面感,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通过 《锄禾》等诗歌的学习,培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熟练背诵两首古诗,认识并书写相关生字词。
- 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描绘出诗歌表达的画面。
难点:- 引导低年级学生感知古诗的音韵节奏和意境美。
- 通过古诗理解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讲述古诗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引出本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锄禾》和另一首古诗。
2. 针对《锄禾》,展示农民耕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农民种田的情景。
二、初读感知1. 教师带读《锄禾》,讲解每句诗的意思,指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 同样方式处理第二首古诗,确保学生能正确朗读并初步了解诗意。
三、精读解析1. 对 《锄禾》进行逐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以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2. 接着解读第二首古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故事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其主旨。
四、诵读欣赏与实践活动1. 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如全班齐读、分组比赛读、个人表演读等,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记忆和感悟。
2. 设计简单的绘画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创作图画或表演情景剧,进一步形象地呈现古诗意境。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古诗的内容和蕴含的道理,强调珍惜食物、尊重劳动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背诵两首古诗;选择一首画一幅插图或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古诗内容。
板书设计标题:《古诗两首》古诗一:《锄禾》(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1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诗、首”等13个生字,会写“入、千”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导入新课(出示鹳雀楼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登高楼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欣赏美丽的景色吧!1.板书:登鹳雀楼。
2.简介鹳雀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汉语拼音把古诗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认真识记。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4.学生齐读,指名读,抢读。
1.比一比,再组词。
人()入()干()千()三、指导朗读,读懂诗意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2.出示插图,指导看图。
(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3.理解句意: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滚滚流入大海。
4.看到眼前美丽的景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句意:要想凭借自己的眼睛看到更远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诗人从中悟出怎样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3)师小结:那我们现在一起登上楼顶,看看远方的风景吧。
5.朗诵古诗,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诵读,并背诵。
2.“欲穷千里目”中“穷”的意思是()。
(填序号)①没有钱②穷尽③用尽,费尽3.《登鹳雀楼》中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的诗句是“,”。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猜谜导入1.“有时圆圆挂天空,有时弯弯挂枝头。
白天见不着,晚上才出现。
”猜猜这是什么?(月亮)2.(出示弯月图片)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像小船,那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学完《古朗月行》你就知道了。
《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识字、写字和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头饰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示古代诗人吟咏诗词的场景。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3.板书课题:《村居》、《咏柳》。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古、诗、村、居、童、飞、纸、风、丝、垂、绿、咏、碧。
3.学生认读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4.学生再读古诗,读通顺。
5.指名读,齐读古诗。
6.去掉拼音读。
7.游戏识字:找朋友(把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后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并贴上相应的汉字卡片。
)8.学生再读古诗,了解字义。
9.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整体感知。
10.学生表演读(加上动作)。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生自己读古诗,思考:你知道了哪些诗句的意思?2.学生交流:你知道了哪些诗句的意思?3.教师引导:你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谁来帮帮他?4.学生交流:对于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和解答。
5.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6.学生再读古诗,熟读成诵。
7.学生表演背诵(加上动作)。
8.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交流拓展。
9.教师小结: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10.学生再读古诗,抒发情感。
(四)书写指导,练习提高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关键笔画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范写生字“古”、“声”,边写边讲解要点。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找出优缺点。
21古诗两首
主备人: 审核人:使用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解释“古诗”的意思。
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板书:锄禾。
领读,解释字意。
二、自学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3.小黑板出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导学
1.指导看书上的图。
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导学诗句第1句。
(l)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3.导学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3.板书课题,领读。
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二、自学
1.教师范读,领读。
2.自读课文,要求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3.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4.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导学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粟:小米。
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练习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农民种(zhǒng zhòng)地
种(zhǒng zhòng )子发芽
帽子(zi zǐ)
女子(zi zǐ)
2.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3.背诵《悯农》。
五、总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4.师范写。
5.生描红.临写。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一粒
盘中餐辛苦秋万颗
饿死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