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中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4.52 KB
- 文档页数:2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全麻诱导的比较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300052陈亚军 于泳浩[摘要]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30例,根据瑞芬太尼不同给药方法分为2组,每组15例。
A 组为缓慢静注瑞芬太尼(30s 以上)首剂1μg/kg ,之后用注射泵维持0.5μg.kg -1.min -1;B 组采用靶控注射(TCI )给药,设定目标血药浓度为4 ng/ml 。
在30s 内完成气管插管,记录静注瑞芬太尼和插管后5min 内SBP 、DBP 、MAP 、HR 、SpO 2变化。
结果:使用瑞芬太尼后各组血压和HR 均有所下降,但与基础值比较仅A 组在给药后2min 时HR 、SBP 、MAP 和B 组给药后2min 时HR 有显著差异(P <0.05),各点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A 、B 组其余各指标与插管前和基础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瑞芬太尼TCI 血药浓度在4ng/ml 时对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有显著预防作用,且用药量更少,适合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全麻诱导。
[关键词] 瑞芬太尼;颅内动脉瘤;靶控输注;气管插管反应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30例,ASA Ⅰ~Ⅱ级,年龄28~52岁,男14例,女16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4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
有严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病史及正在服用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药物的患者除外。
术前用药为肌肉注射咪唑安定0.05mg/kg ,阿托品0.5mg 。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经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500ml ,穿刺足背动脉监测有创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和平均动脉压(MAP ),Ⅱ导心电图监测心率(HR )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然后开始诱导,各项指标以诱导前1min 为基础值。
诱导开始后首先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 和维库溴铵0.2 mg/kg ,再给予瑞芬太尼。
比较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柳欲晓【摘要】目的探讨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药物不同分为3组,对比三组患者T0、T1、T2的HR、DBP、SBP变化以及拔管后10 min、20 min的疼痛程度.结果三组患者的HR T0、T1、T2时间段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均能有效抑制插管所致机体应激反应,但舒芬太尼干扰循环程度更小,可使插管更加平稳.【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08【总页数】3页(P127-129)【关键词】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全身麻醉;诱导循环【作者】柳欲晓【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麻醉科,山东潍坊 26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气管插管和麻醉诱导是麻醉中重要的环节,由于气管插管和喉镜窥视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因此会出现血压上升、心率增快、血浆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等应激反应[1]。
临床常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具有低呕吐发生率、苏醒快、清除快、起效快等优点,但其镇痛效果却不如意,因此在插管前需要使用一定的麻醉性镇痛药来抑制应激反应,以避免全身麻醉插管心血管反应[2]。
本研究就对比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诱导循环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30例患者给予芬太尼麻醉,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0岁; B组30例患者给予舒芬太尼麻醉,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0~69岁;C组30例患者给予瑞芬太尼麻醉,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1岁。
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不同血浆浓度瑞芬太尼对全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100083)曾鸿蒋建渝目的:观察不同血浆浓度瑞芬太尼对全麻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45例ASA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病人,年龄<65岁,体重正常(体重指数BMI处于20-30),术前无精神、神经疾病史,肝肾功能正常,未长期服用阿片或安定类药物。
所有病人均不使用术前药。
将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A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4ng/ml,B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6ng/ml,C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8ng/ml。
病人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静脉给予东莨菪碱0.3mg。
按照系统电极配位法安置脑电极:参考电极位于双眉间,两根信号采集线分别位于眉弓上方10-20 mm,对侧外眼角10-20 mm,电极区皮肤用乙醇脱脂,使用3M电极片。
连接脑电检测仪(HXD-1型麻醉深度监测仪,黑龙江华翔公司),采用Hewllet-Packard监测仪持续监测无创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
病人安静10min后测BIS、SBP、DBP、HR作为基础值,面罩吸氧3min后开始诱导。
使用Grasby 3500输注系统,首先进行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产品批号:031202)的靶控输注,A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4ng/ml,B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6ng/ml,C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为8ng/ml(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待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与血药浓度达到平衡时开始丙泊酚(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分装,产品批号:PG1621)的靶控输注,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为3 mg·L-1(marsh药代动力学参数),神志消失后(呼之不应)予万可松0.1mg·kg- 1,面罩辅助呼吸,应用肌松监测模块(黑龙江华翔公司),于定标后持续监测四个成串刺激(TOF)监测肌松反应。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麻醉诱导期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麻醉诱导期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6例静脉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芬太尼组(F组)和舒芬太尼(SF组)两组.记录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HRV 及BRS等指标的变化.结果F组T1、T2、T3时SBP、DBP、HR均明显高于SF组(P<0.05).F组T1、T2、T3时TF、LF、LF/HF均明显高于SF组(P<0.05).F组T1、T2、T3时BRS均明显高于SF组(P<0.05).结论诱导插管期舒芬太尼较芬太尼更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压力反射敏感性. 【关键词】麻醉诱导;芬太尼;舒芬太尼【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019-01麻醉诱导期各种麻醉药物及操作均能干扰自主神经系统,使得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性发生改变[1].舒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类镇痛药,其临床效价为芬太尼的5倍以上,与μ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为芬太尼的7倍以上[2].本文通过对两种药物麻醉诱导期间的HRV、BRS等指标的监测,探讨其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96例静脉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41例;年龄24~68岁,平均39.78±13.52岁;体重47~69kg,平均52.37±5.68kg.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获患者知情同意,ASA评分及MallamPati插管分级I~II级.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术前禁食8h,入手术室后面罩吸氧,开放上肢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8~10ml/kg.麻醉诱导: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丙泊酚1~2mg/kg、咪达唑仑0.03mg/kg,SF组予以舒芬太尼0.5ug/kg,F组予以芬太尼5ug/kg,面罩吸氧3min,置入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02在30~40mmHg.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入室后予以SBP、DBP、HR及SPO2常规监测.连续监测HRV指标,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及插管后3min(T3)各时刻的总频(TF)、低频(LF)、高频(HF)和低高频比率(LF/HF).采用无创动态监测BRS在T0、T1、T2、T3各时刻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两组SBP、DBP、HR,T1时与T0时相比(P<0.05).F组T2、T3时SBP、DBP、HR与T0时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SF组T2、T3时SBP、DBP、HR 与T0时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F组T1、T2、T3时SBP、DBP、HR均明显高于SF组,经比较(P<0.05).见表1.表1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注:t为F组与SF组组间比较,?为P<0.05;组内各时间点与T0相比,#为P<0.05. 3讨论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稳定利于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利于术后患者迅速苏醒,是外科手术麻醉成功的重要因素[2].本研究中两组T1时与T0时相比,SBP、DBP、HR均明显降低(P<0.05).这是因为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故在麻醉诱导后,SBP、DBP、HR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张冬梅等[3]人表明舒芬太尼作为强效镇痛药比芬太尼更有益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减轻老年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一定作用.而本文中F组T2、T3时SBP、DBP、HR与T0时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SF组T2、T3时SBP、DBP、HR与T0时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这表明舒芬太尼能更好的抑制气管插管等刺激,维持循环系统稳定,避免SBP、DBP、HR 大幅度增加.与上述文献结果一致. 心率变异性主要受心脏自主神经调控,它可动态、定量地评估麻醉和手术刺激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4].TF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性,LF反映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HF反映迷走神经的活性.LF/HF的能量比值可作为反映交感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系统平衡性的一个参数[5-6].本文中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F、LF、HF、LF/HF均明显降低,表明芬太尼和舒芬太尼两组麻醉药物均抑制了自主神经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及迷走神经活性.而本文中麻醉诱导后舒芬太尼组TF、LF、LF/HF水平明显低于芬太尼组,说明诱导插管期舒芬太尼较芬太尼更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压力感受敏感性能反映血压升高所引起的心脏迷走神经反射调节能力, 能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状态[7].舒芬太尼和芬太尼主要作用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μ阿片受体.在脑干中,μ受体集中部位是整合心血管和呼吸反应的重要区域.舒芬太尼的亲脂性为芬太尼的两倍,其对μ阿片受体的亲和力较芬太尼更强,因此其镇痛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8].本文中两组T 1、T2、T3时BRS与T0时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T0时BRS相比,(P>0.05);F组T1、T2、T3时BRS均明显高于SF组,经比较(P<0.05).结果表明,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均能抑制压力反射敏感性,但舒芬太尼的抑制效果更强. 总之,诱导插管期舒芬太尼较芬太尼更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压力反射敏感性.参考文献[1]蓝岚,叶靖,欧阳葆怡等.舒芬太尼减轻气管内插管引起心血管反应的效果[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8,36(2):17-21. [2]胡旭华.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全身麻醉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4):434-435. [3]张冬梅,曹池,王海滨等.麻醉性镇痛药对老年患者麻醉期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0):1009-1011,1015. [4]张冬颖,吕黄伟,王俊科等.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插管期间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9,19(1):69-72. [5]李佩,申岱,贾晓宁等.心率变异性Poincare散点图分析与BIS对麻醉深度监测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2):116-118. [6]王娟娟,申岱,贾晓宁等.心率变异性分析指标与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11):1048-1050. [7] Nieminen T,K (a)h(o)nen M,Laitinen T.Computationalandphysiologicalbackgroundofthebaroreflexsensitivity[J].ClinicalPhysiG[ ologyandFunctionalImaging,2010,30.220-222.8]曾志民.比较不同剂量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对压力反射敏感性的改变[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4):14-15.。
瑞芬太尼对心血管手术麻醉维持处理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用于麻醉诱导插管对心血管手术麻醉维持处理方案。
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我院接受心血管手术手术患者24例,分析临床手术麻醉药物诱导维持方式,总结分析。
结果:麻醉诱导维持均达到理想的效果,术中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术中麻醉效果好,患者短期清醒,临床效果满意度高。
结论:麻醉处理应注意术前准备,维持各项指标为理想范围,瑞芬太尼复合用于麻醉诱导插管,达到适宜的麻醉浓度,又不影响血液循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手术;瑞芬太尼;麻醉处理【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8-0047-02临床心脏手术或是心血管手术,采用的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麻醉诱导插管等方式,无论哪一种麻醉方式,其目的均是麻醉镇静、催眠药,达到适宜的麻醉浓度,又不影响血液循环,本文针对24例心血管手术患者临床采用瑞芬太尼复合用于麻醉诱导插管维持,总结其临床方法,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我院接受心血管手术患者24例,临床均通过瑞芬太尼复合用于麻醉诱导插管麻醉方式处理,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25~66岁,平均 40±2岁。
体重55~80kg,平均体重69±7kg,其中,室壁瘤7例,室间隔穿孔6例,先天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其余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
1.2 方法瑞芬太尼复合用于麻醉诱导插管对心血管手术麻醉维持有较好效果,临床联合使用能有效维持麻醉浓度,不影响机体功能。
(1)全麻诱导和维持:持续输注0.5~1μg/(kg·min),复合其他麻醉镇静、催眠药,可以用于麻醉诱导插管,但不能单独用于麻醉维持,在66%氧化亚氮、异氟烷(0.4~1.5MAC)或丙泊酚l00~200μg/(kg·min)麻醉时,本品持续输注量为 0.1~2μg/(kg·min),同时根据需要补充1μg/kg静脉注射即可满足一般麻醉要求。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有哪些应用瑞芬太尼是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药理学特性比较特殊,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迅速发挥效果,但半衰期时间较短,具有见效快、消除快的特点。
所以在一些需要快速麻醉、快速苏醒的手术中,瑞芬太尼的优势非常明显。
也因此,在临床麻醉时,瑞芬太尼受到人们的欢迎。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看看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都有哪些应用。
一、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瑞芬太尼属于阿片类受体激动剂,通过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代谢途径是脱酯形成羧酸代谢物一端去烷基后形成。
对于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而言,因为其药代动力学与健康人群相同,虽然肝功能衰竭对阿片类药物敏感性较强,但并不影响镇痛作用与清醒时间。
老年患者在瑞芬太尼麻醉时,敏感度较强,药效缓慢,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
瑞芬太尼比较容易通过胎盘,但对早产儿、新生儿影响不大;与其它受体激动剂的药代动力学原理相同,瑞芬太尼具有呼吸抑制、镇静、镇痛等作用。
在镇痛作用及副作用方面,瑞芬太尼呈剂量依赖性,与苯二氮类、催眠药及吸入性麻醉药联合使用时可发挥协同作用。
瑞芬太尼在使用过程中,对呼吸、中枢、循环及肝肾等系统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呼吸系统产生的作用呈剂量依赖型。
一般情况下,术后静脉滴注停止后,患者呼吸功能都可以快速恢复,一般最多几分钟即可恢复,极少有患者因药物剂量、给药速度等因素影响呼吸功能恢复,所以麻醉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2、对中枢系统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中枢系统的影响,与其它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对脑代谢、颅内压及脑血流的影响相同,对脑电图的影响也呈剂量依赖型。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手术结束后停止静脉滴注后,瑞芬太尼的循环抑制作用一般在停药后8分钟左右会完全消失,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4、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对学龄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瑞芬太尼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与健康人无明显区别。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靶控输注全麻中的比较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靶控输注(TCI)全麻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择期行全麻开腹手术的非孕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30例,瑞芬太尼组采用瑞芬太尼2 μg/kg TCI泵入,芬太尼组采用芬太尼2.5 μg/kg TCI泵入。
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和麻醉诱导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
结果:两组诱导前SBP、DBP、HR值及诱导后DBP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瑞芬太尼组诱导后、插管后、手术开始时的SBP较芬太尼组均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瑞芬太尼组插管后、手术开始时的HR较芬太尼组均显著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瑞芬太尼组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芬太尼组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瑞芬太尼具有安全、高效、苏醒迅速、不蓄积等特点,比芬太尼更有效地降低血压和心率,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应激的高血压反应,故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瑞芬太尼;芬太尼;靶控输注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超短效静脉麻醉药、中短效肌松药及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其目的就是既能够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又使气管插管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减小至最低[1]。
瑞芬太尼是新型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消除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麻醉中[2]。
本文拟采用靶控静脉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分别进行全麻,比较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恢复情况,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择期行全麻开腹手术的非孕女性患者60例,ASA均为Ⅰ~Ⅱ级,年龄19~50岁,平均(22.5±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