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应用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靶控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手术患者的静脉应用摘要:目的:对靶控瑞芬太尼在老年手术患者静脉应用中的麻醉效果,分析更适合对患者采用的静脉麻醉药物。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共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上所述,患者在能够承受麻醉药物的情况下,使用舒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较少,更适合在临床中使用。
关键词:静脉麻醉;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麻醉效果通常在临床上对患者采用的全身麻醉药物最常用的就是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这两种药物均属于阿片类的镇静剂,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的应激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但是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这两种药物对机体的麻醉原理不同,对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也有相对的不同[1]。
为了分析这两种麻醉药物对手术患者发挥各自最佳的麻醉作用,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收治的76例骨科手术患者分别采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确实发现各自不同的麻醉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共7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38例、观察组38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的均已同意并签署之情同意书。
观察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34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62.4±3.6)岁。
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3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60.7±3.4)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方法排除了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在三个月内有镇静或麻醉史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手术前,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对患者进行麻醉,采用瑞芬太尼的麻醉剂量为3μg/kg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维持麻醉时采用每分钟剂量为0.3μg/kg的瑞芬太尼对患者连续麻醉。
瑞芬太尼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瑞芬太尼(remifentanil,P.EM)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人工合成的选择性。
阿片受体激动药,而阿片类药是平衡麻醉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常用的芬太尼大剂量或长时间用药后易在脂肪和骨骼肌中蓄积,导致手术后恢复期出现诸如呼吸抑制等。
由于芬太尼主要在肝脏代谢,故对肝脏和肾脏功能不全病人的疗效很难估计。
而REM是阿片类家族的新星,不依赖肝、肾代谢,起效迅速,时量半衰期短,静脉滴注容易控制止痛剂量,药物作用的可预见性强,安全可靠,止痛效果好。
也是新型阿片类μ受体激动剂,其化学结构式中含有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主要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在体内的清除不依赖于肝肾功能[1]。
同时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消除快、不释放组胺及不论静脉输注多长时间其静脉输注半衰期始终为4min以内,即使在心肺转流术后也无改变阿片类镇痛药复合异丙酚与肌肉松驰剂是现代临床麻醉工作中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常用麻醉方法之一。
2 瑞芬太尼的临床研究2.1 瑞芬太尼减少吸人麻醉药的MACREM能减少吸人麻醉药的MAC,增强其麻醉效能,全麻插管后以(0.25~0.4)?g?kg-1?min-1输注可使MAC减少到最大极限。
Andrea等研究证明REM能降低七氟醚的MACRAR。
2.2 瑞芬太尼对儿茶酚胺释放的影响REM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与剂量有关,麻醉深度影响神经激素(包括儿茶酚胺)的释放。
REM抑制肾上腺素对气腹和手术刺激的反应(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气腹和手术刺激的反应,认为它可部分抑制应激反应[2]。
2.3 瑞芬太尼对热痛觉阈(HPPT)和热痛觉耐受阈(HPPT)的影响。
小剂量(0.08?g?kg-1?min-1)的REM就显著增大HPFF和HPIT,明显减少热痛觉且没有副作用。
2.4 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和瞳孔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关系REM能阻滞瞳孔对伤害性刺激的扩大反射。
992019.12药物应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杨明镜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省荆州市 434000【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疗效,并将其与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常规泵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的患者100例,依据患者意愿将进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使用常规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法,观察组50例患者使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麻醉过程平稳性及麻醉后恢复情况,并记录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心理、血压等生命特征在不同时刻点都相对平稳,但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以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所耗时长和术后拔管时间等,观察组较之对照组都要明显更低,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与常规泵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可以得知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麻醉后恢复苏醒的时间相对更短,是一种较好的全静脉麻醉法,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一些手术需要使用到全身麻醉,而其中静脉全身麻醉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尤其是近几年来,静脉麻醉靶控输注因其自身的可控性及有效性,使得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技术被广泛用于医疗手术中。
通常采用阿片类药物,在平衡麻醉技术以及静脉麻醉中作为镇痛药物,由于这类药物自身拥有的镇痛作用较强,并且可以有效控制并抑制患者出现的气道反射症状,还不会对患者的心血管以及脑血流量引发较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比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常规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全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的不同临床效果,探究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的患者100例,依据患者意愿将进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在全麻诱导中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ASAⅠ~Ⅱ级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组n=20);依托咪酯联合瑞芬太尼组(E组n=20)。
两组诱导均采用血浆靶控静脉输注,复合咪达唑仑0.05mg/kg ,维库溴胺0.1mg/kg ,选择BIS在40~60之间做气管插管,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气管插管前1min、气管插管后1min、气管插管后5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
结果 P组病人麻醉前MAP明显高于气管插管前后1min 和插管后5min,E组病人前管插管前后1min和插管后5minMAP较麻醉前轻度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在全麻诱导中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较小,而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TCI)在全麻诱导中更能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靶控输注全麻诱导Remifentanil and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etomidate (TCI) in the induc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 in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Abstract】 Objective View Charui fentanyl and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of etomidate (TCI) in the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Methods Elective anesthesia patients ASA Ⅰ~Ⅱ grade 4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ropofol remifentanil group (P group n = 20); etomidate combined remifentanil group (E group n = 20). Groups are used induced plasma targe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infusion, compound midazolam 0.05mg/kg, vecuronium 0.1mg/kg, select the BIS between 40 and 60 do in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patients before anesthesia, before intubation 1min, after intubation 1min, 5min after intubation when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heart rate (HR) changes. Results P group MA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anesthesia before intubation and after intubation 1min 5min, E group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1min before intubation and after intubation 5minMAP sligh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pre-anesthesia (p> 0.05) Conclusion remifentanil too Nepal propofol and etomidate,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in the induc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 in less influence on hemodynamics, and etomidate and remifentani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in the induc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 the better to maintain hemodynamic stability. 【Key words】 remifentanil propofol etomidate TCI anesthesia induction 在临床麻醉中,全麻诱导可能引起病人血流动力学较大变化,如血压下降、心率降低,从而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及各种潜在危险。
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髋关节手术全身麻醉维持效果观察目的探讨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瑞芬太尼用于髋关节手术全身麻醉维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ASAI或II级择期髋关节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芬太尼组与瑞芬太尼组。
对两组患者快速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并进行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1.5~2.0 μg/ml进行麻醉维持。
芬太尼组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1.5~2.0 μg/kg/h,瑞芬太尼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5~1.0 μg/kg/h,并维持BIS值45~60。
记录并分析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4 min(T3)、切皮(T4)、骨膜剥离(T5)时的平均心率(HR)与动脉压(MAP),同时记录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术中、术后不良反应进行记录与分析。
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两组患者T2时HR与MAP均下降,T4、T5时芬太尼组MAP水平上升,瑞芬太尼组HR下降(P<0.05)。
瑞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瑞芬太尼组苏醒时躁动发生率高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托咪酯符合芬太尼、瑞芬太尼用于髋关节手术全身麻醉维持时均具有显著的临床麻醉效果,但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在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对更加稳定,且患者术后苏醒时间较短,较芬太尼组效果更佳。
标签:依托咪酯;瑞芬太尼;芬太尼;髋关节手术;全身麻醉在老年群体中,股骨颈骨折是其常见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对于更高龄患者来说,其术前夹杂的疾病往往对麻醉处理产生一定的麻烦,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老年麻醉方法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1]。
我院对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36例髋关节手术患者采用依托咪酯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维持,取得良好效果,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髋关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1例,年龄62~77岁,平均(70.4±5.7)岁;行全髋置换术21例,股骨头置换术38例,动力髋术13例;体重指数19~26 kg/m2,术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48例,合并糖尿病者1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贫血2例,同时存在3项或以上者11例。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60例于我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麻醉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在各个阶段的心率变化(hr)及术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恢复情况。
结果: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等方面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的概率均小于对照组,且患者在整个过程中的血液动力学较对照组平稳,无明显波动,上述差异均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60例患者均在术前30 min行肌注鲁米那钠0.1g、阿托品0.5 mg。
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按照常规的操作方法连接多功能监测仪,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电图进行时时监测。
1.2.1治疗组患者采用丙泊酚(2.5 mg / kg)、咪达唑仑(0.1 mg / kg)、瑞芬太尼(1.5μ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麻醉诱导。
术中过程中采用静脉泵注的方法维持瑞芬太尼及丙泊酚分别为0.2μg / (kg·min)、8 mg/(kg·h)的注入量,手术完成后,结束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注入[2]。
1.2.2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2.5mg/kg)、咪达唑仑(0.1 mg / kg)、芬太尼(4μ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麻醉诱导,用药后5min行气管插管术。
术中过程中采用静脉泵注的方法维持芬太尼及丙泊酚分别为0.03μg / (kg·min)、8 mg/(kg·h)的注入量,手术完成后,结束芬太尼及丙泊酚的注入,术中按照手术时间的长短追加维库溴铵。
1.3 监测指标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在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1min、气腹10min、手术开始30min、手术结束30min患者的心率变化(hr),及术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恢复情况,主要有睁眼及拔管时间、恶心、呕吐等。
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观察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应用观察。
方法:总结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麻醉方法为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所有患者按照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8例
2ng/ml,b组18例4ng/ml,c组18例6ng/ml,三组患者术中麻醉起效时间,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和睁眼时间,最后统计学方法检验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三组术前麻醉意识消失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和c组瑞芬太尼诱导剂量明显大于a组(p<0.05)。
c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
结论: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有优秀的麻醉效果。
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靶向浓度均为2ng/ml时为适宜剂量。
关键词: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126-01
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以药代-药效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利用计算机对药物在体内过程、效应过程进行模拟,并寻找到最合理的用药方案,继而控制药物注射泵,实现血药浓度或效应部位浓度稳定于预期值(靶浓度值),从而控制麻醉深度[1,2]。
本文总结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观察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应用于腹
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进行统计的资料对象来自于2009年8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5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为45岁-80岁,平均年龄为63.32岁±15.54岁。
所有患者麻醉方法为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
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有精神病史的患者,排除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排除器官严重衰竭患者以及其他对麻醉手术耐受性极差患者。
所有患者按照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8例2ng/ml,b组18例4ng/ml,c组18例6ng/ml,三组患者的一般病例资料(性别比例,平均体重等)经统计学t检验,结果表明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于麻醉前半小时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病人入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等。
麻醉诱导:三组分别以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2、4、6g/ml行tci,各组均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
意识消失后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三组根据收缩压等指标调整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如出现浅麻醉征象时或产生自主神经反应(如流泪等),每次以0.5ng/ml递增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如发生低血压,则每次以0.5ng/ml递减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1.3统计指标。
三组患者术中平均麻醉起效时间,平均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平均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和睁眼时间,以此来评价异丙酚
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
所有平均值数据均以x±s表示。
最后统计学方法检验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三组统计指标所得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方法比较各组之间的指标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三组患者麻醉起效(以推动患者,呼喊患者名字,而患者无反应为准)平均时间与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用量的关系如下表:
3讨论
靶控输注可以迅速达到并稳定于靶浓度,诱导时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醉过程平稳、还可以预测病人苏醒和恢复时间,使用简便、精确、可控性好。
但由于药代学模型的误差、个体变异性的影响、输注泵的精确度以及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3]。
用药物的靶浓度设定以及合并用药,可以决定麻醉中是否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
如果靶浓度较大而且合并使用肌肉松弛药则不应保留自主呼吸,需进行气管内插管并进行控制呼吸[4]。
如果靶浓度较小而未使用肌肉松弛药则可以保留自主呼吸,也可以放置喉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密切监测呼吸频率(rr)、通气量(vt)、spo2、petco2等指标。
如果靶控装置具有控制触发功能则可以实现病人自控镇静或镇痛。
此时靶浓度不宜设置过高,
应留有病人自主控制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耿志宇,许幸,吴新民,等.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量效关系.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24(3):26
[2]吴键,杭燕南,王珊娟,等.国人老年人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19(3):58
[3]盛娅仪,徐振邦.瑞芬太尼的药理和临床应用.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0,20(13):46
[4]王若松,主编.静脉麻醉与药物输注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