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胡泽超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区分土壤中的不同成分,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和关注,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壤的组成成分及其特征。
实验探究土壤中各种成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土壤中有机质的理解和检测。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新鲜土壤样本、放大镜、镊子、烧杯、量筒、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三脚架、蒸发皿、玻璃片、土壤浸出液、澄清石灰水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农作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那么土壤中到底有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中有什么。
(二)新课讲授1、土壤中的矿物质(1)教师讲解: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们来自岩石的风化和分解。
(2)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尝试找出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并描述它们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2、土壤中的有机质(1)教师介绍:有机质是土壤中生命活动的产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等。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取少量土壤放在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土壤颜色和气味的变化,从而感受有机质的存在。
3、土壤中的水分(1)提问:如何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2)学生讨论并提出方法,如用手捏土壤感受湿润程度,或者将土壤放入量筒中测量体积变化等。
4、土壤中的空气(1)教师演示:将土壤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气泡的产生,说明土壤中存在空气。
(2)让学生思考:土壤中的空气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5、土壤中的生物(1)播放一段土壤中生物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列举土壤中的生物,如蚯蚓、蚂蚁、细菌等。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记录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掌握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3.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和观察。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对社会合作的重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土壤的组成和结构1. 引入:介绍土壤的概念和重要性;2. 讲解:讲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包括颗粒物、有机质、水分、空气等成分;3. 案例分析:分析土壤结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课时: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1. 引入:回顾上节课的土壤组成;2. 讲解:详细讲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等,以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作用;3. 互动讨论:讨论土壤成分的平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课时:土壤样本的采集和观察1. 引入:讲解土壤样本采集的意义和方法;2.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并进行观察;3. 数据分析:分析土壤样本的组成和结构,总结土壤的特点。
第四课时:土壤中的生物世界1. 引入:介绍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作用;2. 讲解:讲解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等生物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3. 观察实验:观察土壤样本中的生物,了解其生活习性。
第五课时:土壤的利用和保护1. 引入:讲解土壤的重要性和当前面临的困境;2. 讲解:讲解土壤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如合理施肥、防止土壤侵蚀等;3. 小组讨论:讨论个人和社区如何参与土壤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情况。
小学科学34《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土壤中有什么》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是由小石块、沙子、泥土、有机物质等组成的。
- 了解土壤中有水和空气。
- 了解土壤的颗粒较小,因此有良好的保水性。
- 了解土壤中有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
2. 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土壤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 培养对土壤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的能力。
- 学会通过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讲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外观和细节特征。
2. 知识讲解与探究(20分钟)a. 讲师解释土壤的组成成分,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示意图,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土壤中有小石块、沙子、泥土和有机物质。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土壤中的水和空气。
解释土壤中的缝隙可以储存水分和空气,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3. 实地观察与调查(30分钟)a. 将学生分组,带领他们到学校附近的植物园或花坛进行实地观察。
b. 学生观察不同植物所生长的土壤,并记录下所见的特征和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多样性,并搜集数据以备后续分析。
4. 实验验证土壤的保水性(3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保水性,并提出一个实验假设。
b. 将学生分组,并给每个组发放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一些容器和一些相同大小的海绵。
c. 学生在容器中分别放入海绵和土壤样本,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d. 学生通过比较海绵和土壤的吸水量来验证土壤的保水性,并讨论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实地观察和实验结果,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讲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土壤的多样性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与评价:- 通过观察、实地调查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公开课(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1.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2.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前打算:1.课前带着学生去取新奇的土壤。
2.教师将学生取的新奇土壤进行枯燥。
3.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把格尺、装有半杯水的烧杯、一根搅拌棒、新奇土壤观察记录单,以上材料每组一套。
4.观察土壤时的发觉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生:我看到过石块。
板书:石块生:空气和水。
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
板书:杂物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了解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了解些什么?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觉,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简单看到。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案例【教学解析】本课是《土壤和生命》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使学生亲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并学会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学生从讨论他们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开始,学会预测土壤样品里可能包含的物质,并观察、检查土样。
了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里面有一些植物、动物和动植物的遗留物以及杂物。
适时对学生进行土地保护教育。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是: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设计理念: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因此,本课注意对学生探究技能的训练。
科学探究一般要通过下面几个环节:问题预测一证据收集一得出结论一交流共享。
这节课的新授部分就是按这个环节来设计的。
【教学设计】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先在班级做一个调查“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是否有仔细观察过”。
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提出“土壤中有什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乘势提出四个探究问题: (1) 土壤中有小动物; (2) 土壤中可能有水; (3) 土壤中可能有空气; (4) 土壤中可能有无机盐; (5) 土壤中可能有有机物。
2分组合作。
教师将 12 个小组按照教室前后左右位置分成A、B 两大组, A 组探究土壤中可能有有机物, B 组探究土壤中可能有无机盐,即每一大组里有 6 个学习小组 (24 位学生 ) 在探究同一个问题。
探究土壤中可能有水,由每个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土壤中可能有空气,由12 小组全部参与实验完成。
3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分配任务后,学生迅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激烈讨论。
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约过 10 分钟后,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教师要求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报告单 ( 实物投影 ) ,交流现象和结论,其余组对其进行评价。
【课堂教学实录】一、引入现在老师先在我们班做一个调查,即土壤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班里有多少个同学仔细观察过土壤?观察过的请举手。
一、教案基本信息《土壤中有什么》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知道土壤中包含的物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土壤中的物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 土壤中不同层次的名称和作用2. 实验操作的技巧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土壤样本,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土壤中有什么》。
2. 探究土壤的组成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引导学生发现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学生通过触摸、闻味等方式感受土壤,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土壤的特点。
3. 实验:土壤分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土壤分层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层次的土壤特点。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土壤的剖面结构,认识土壤中的不同层次,如腐殖层、淋溶层、淀积层等。
4. 学习土壤中的物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并讲解各成分的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土壤中各成分的特点和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土壤组成和结构的理解。
学生通过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探究土壤中的生命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土壤生物实验,如蚯蚓爬行实验、昆虫收集实验等,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生物种类和作用。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认识土壤生物对土壤的重要性。
3.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实验,如土壤湿度实验、土壤透气性实验等。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土壤的利用和保护教师讲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土壤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保护土壤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土壤中物质和生命活动的理解。
二年级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土壤中各种物质的识别。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土壤。
2. 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
3. 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小铲子、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引导学生关注土壤。
2. 探究土壤的组成:学生分组,用小铲子挖出土壤中的石子、根、虫等物质,观察它们的特征,讨论并得出结论。
3. 实验:学生分组,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土壤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分析土壤的成分。
4. 总结: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土壤的组成。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作用,如保持水源、净化水源、提供养分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 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土壤,了解家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壤的组成。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土壤组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表现,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如:1. 学生对土壤组成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 实验操作环节是否安全、顺利进行,学生是否能熟练掌握实验技能。
4. 课堂讨论环节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八、教学延伸:1. 开展校园土壤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校园土壤的种类、特点和利用情况。
2. 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研基地,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塑料盒、A4纸、放大镜、烧杯、镊子、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受到水、大气、气温或者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是什么?生:岩石风化师: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土壤中有什么,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用简单的几幅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从岩石的分化自然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土壤中有什么》二、寻找土壤的成分师:同学们,根据你们平常对土壤的了解,你们认为土壤中有什么生:猜测(水,树叶等等)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说明课程标准中于此相关的具体内容要求)2.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了《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土壤的观察的课。
《土壤中有什么》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中有肉眼看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土壤中到底有什么。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来自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且对科学课课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它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土壤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另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的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统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了解生命科学>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猜想和假设,会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科学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的探索,养成创新意识,保持好奇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技术生活中的应用和三者的相互关联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教材和学情等方面分析,拟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2.难点: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记录五、教学方式本节课采用情景导入法,和师生互动教学。
通过阅读文段的形式来创设一个情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六、教学设备用具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烧杯(50ml,3个)、放大镜、记录表、土壤、玻璃棒、自来水、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打火机。
七、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案设计1.1 主题:《土壤中有什么》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培养学生对土壤环境保护的意识。
1.3 教学内容: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土壤中的主要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土壤的功能:生长植物、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二、教学方法2.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成分。
2.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
3.2 讲解:详细讲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土壤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成分。
3.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知识的掌握。
4.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5.1 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5.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5.3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不足,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准备6.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土壤样本)、黑板、粉笔。
6.2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科书或教学资源。
6.3 准备工作: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场地,确保教学过程中顺利进行。
七、教学资源7.1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土壤学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7.2 视频资源:寻找关于土壤形成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
7.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土壤科研机构或农田,加深对土壤的认识。
八、教学拓展8.1 课后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土壤环境保护的社区活动或志愿者项目。
8.2 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开展土壤研究的课题,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8.3 跨学科学习:结合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土壤。
九、教学安全9.1 实验室安全:提醒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定,佩戴好防护用品。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中有什么》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四课。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
整块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风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动植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土壤的颗粒。
一方面分析土壤的成分,另一方面寻找土壤源于岩石风化的证据。
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本单元后面几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指导儿童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本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熟悉乡间的小路,广阔的田野,学校的绿菌场……但经常看见并不等于了解。
虽然说泥土是他们常见的事物,但由于没有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所以只有一些零乱的、粗略的感知。
家长经常对孩子“泥土脏”、“泥土里有细菌”的教育,也许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激起他们对泥土的心理排斥和反感。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土壤亲近的情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了解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能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小学科学-土壤中有什么?土壤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它是地球表面的外壳,是许多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的重要生态基础。
了解土壤中存在的物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个小学科学教案,教导学生了解土壤中有哪些物质以及它们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成分。
2. 学生能够掌握土壤中存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点。
3. 学生能够理解土壤中不同物质的作用,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教学准备:1. 幻灯片、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土壤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成分。
2. 实验材料:土壤、玻璃瓶、水、筛网等。
3.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来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土壤是什么吗?我们平时常接触到土壤吗?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2. 知识传递:a. 土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使用幻灯片或展示板介绍土壤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强调土壤是由岩石破碎、有机物质和水分等组成的。
b. 土壤的构成成分:讲解土壤中存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包括植物残渣、动物残体和微生物等,无机物包括矿物质和水分等。
c. 不同物质的作用:介绍土壤中不同物质的作用,如有机物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矿物质和水分为植物提供支持和水分等。
3. 实践探究:a. 实验一:利用玻璃瓶、土壤和水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土壤在水中的变化。
学生将土壤放入玻璃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摇晃几分钟后放置。
观察土壤颗粒和水的分离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别在哪一部分。
b.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如太阳花、小麦等),调查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生长的情况,并思考不同土壤中存在的物质可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总结与应用:a.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五年级科学上册《土壤中有什么》教案设计教科版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并了解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记录观察试验的方法,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进行推测及猜想研究,最终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本课通过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沉积和加热土壤的方法进行探究。
这样的活动设计符合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土壤的重要意义。
在实现科学知识目标的过程中,重点需要涉及到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包括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针对学生的学情,本课的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了解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记录观察试验的方法,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进行推测及猜想研究,最终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三、分析土壤的成分:1.观察沉淀后的土壤,你发现了什么?记录在记录表上。
2.我们把观察到的颗粒进行分类,哪些是沙砾、沙、粉沙、黏土?用药匙把它们分别取出来,放在纸盒上,进行比较。
3.通过实验和分析,我们知道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不同大小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四、探究土壤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1.我们生活在土壤中,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来获得粮食,建筑房屋、开采矿产也需要土壤。
那么,土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2.让我们来进行一些小实验,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壤的保水性等问题。
3.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土壤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科版科学五上《土壤中有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中主要成分有固体颗粒、气体和水分。
2.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3.能够初步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中的养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提问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和独立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和其作用。
2.探究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养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科书、白板、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土壤有哪些。
2.引出问题:土壤中有什么?以及这些有什么作用?二、探究活动(25分钟)1.分组探究(1)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土壤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使用教材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收集相关信息。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
(4)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汇报和讲解(1)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补充,并与学生一起总结。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定义剖析(1)解析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
(2)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有机质和无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及其作用。
2.观察和实验(1)学生带上手套,将一小块湿润的土壤放入实验盒中。
(2)观察土壤有无异味、颜色、质地等特点。
(3)在实验盒中加入水,观察土壤的变化。
(4)让学生思考:水中溶解了什么,土壤中有什么?(5)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土壤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2.教师总结有机质和无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及作用,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五、课堂作业(5分钟)1.预习下一课内容,完成相关作业。
2.小组合作分享今天的学习心得。
五年级 班 第 小组 姓名:把干燥的土壤在白纸上铺开.. 1、 、弄碎..后观察 后观察越碎越好过滤后,(>2mm )的是五年级 班第小组、搅拌后静置观察把全部土壤....放入水中,充分搅拌....1分钟,静置三分钟.....3、观察静置沉淀一周的土壤完成以上两个观察并记录后举手示意,老师发放已经静置一、土壤中的颗粒从哪里来?、土壤中还有我们没有观察到的物质吗?、土壤为什么能帮助植物、动物生长?一学情及教材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
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
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二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学生通过亲历寻找土壤成分的探究过程,找到能证明岩石是怎样变成土壤的证据,从而建立关于土壤形成过程的认知,即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
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不要再动它。
会有新发现吗?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壤的形成是漫长的、不易的,人类只有珍惜土壤,生命才能得以延续。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知道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四教学准备:1、分组器材:花盆里的土壤(1份)、晾干的土壤(1份)、放大镜(3个)、塑料勺(2把)、塑料棒(2根)、水(若干)、透明塑料杯(1个、含水)、透明塑料杯(1个、干土样)、记录单、托盘(1个)、酒精灯(1个)、火柴(1盒)、铝片(1片)、三脚架(1个)2、演示器材:PPT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分钟)1、ppt全班交流:岩石继续风化,会变成什么?(2人)2、观察大自然中的岩石ppt,岩石上覆盖着土壤。
《土壤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小棍、水、玻璃棒。
教师演示:酒精灯、石棉网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引入
回想上节课岩石风化的知识,通过岩石风化最后进入了土壤为话题引入正题。
师:谁来说说看上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
生:……….岩石的风化
师:岩石风化是怎样一个过程呢?能仔细说说看嘛?
生:…….
师:岩石变小最后去了哪里呢?
生:……土壤里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岩石风化是不是真的进入土壤里了。
2、观察土壤活动
(1)活动准备
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的对土壤进行观察。
师:我们了一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观察土壤呢?
生:………眼睛看、手摸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种很好的方法,为了帮助同学们能更好的观察土壤,老师建议你们可以采用以下顺序与方法对土壤进行观察:(出示实验记录单附件一)
讲解实验记录单,实验方法、过程、注意事项。
(2)活动
(3)汇报交流阶段
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取得观察结果。
并演示微生物与盐分的寻找方法。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认证仔细我想一定有不少发现吧,谁愿意来分享下?
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哪些现象发现的?有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小结
3、土壤和生命
你知道土壤中有那些生命吗?学生举例子。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课文54页的插图(投影显示)或让学生看书。
思考:为什么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生:动物的家园、植物要从土壤吸收养分………………………
出示土壤被破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处境!
师:土壤如此珍贵,那我们人来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呢?
生:(如何保护土壤)
附件
观察土壤实验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