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 格式:ppt
- 大小:597.50 KB
- 文档页数:64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圈成员一起购买信息,这只是为了个人学习。
请不要使用商务!一、a1.合理用药需要以下药理学知识a.药物作用和副作用B.药物毒性和安全范围C.药物效价和疗效D.药物半衰期和消除途径e.需要上述知识2、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3、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a.药物血浆半衰期b.药物的分布容积c.药物吸收速度d.药物排泄量e.生物利用度4.当需要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为a.每4小时一次B.每6小时一次C.每8小时一次D.每12小时一次E.每半衰期一次5。
以下描述中的错误是a.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B.过敏反应很难预测C.药物的性质与给药途径无关D.肌肉注射比皮下注射更快E.大多数药物不易通过皮肤吸收6、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a.增加半倍b.增加1倍c.增加2倍d.增加3倍e.增加4倍药圈成员一起购买信息,这只是为了个人学习。
请不要使用商务!7、下列关于恒量、定时分次注射给药时,血浆药物浓度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要5个半衰期达到cssb、峰值(Cmax)与谷值(Cmin)的波动率与间隔时间(T)有关。
C.T越短,波动越小d.药量不变,t越小可使达到css时间越短e.肌注时cmax与cmin的波动比静注时大8.当根据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以恒定速率静脉注射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a.静脉滴注速度B.溶液浓度C.血浆半衰期D.体内药物分布E.血浆蛋白结合能力9、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a.5~10hb.10~16hc.17~23hd.24~28he.28~36h10.根据一级动力学排除的药物在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
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长短取决于A.剂量大小B.给药次数C.吸收速率常数D.表观分布体积E.消除速率常数11、某药半衰期为8h,一日3次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为a.0.5~1db.1.5~2.5dc.2.5~3.5dd.3.5~4.5de.4.5~5.5d12.最终血药浓度为a.有效血药浓度B.稳态血药浓度C.峰值浓度D.阈值浓度E.毒性浓度药圈会员合买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不要用商业!13.当药物吸收达到稳态血浆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具有最强的效果B.药物吸收过程已经完成C.药物消除过程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14.根据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稳态血浆浓度描述中的错误是a.增加剂量可增加稳态血浆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浆浓度的到达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15、影响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的因素是a.剂量大小b.给药途径c.给药间隔时间d.肝肾功能e.给药速度16.药物的半衰期为8小时。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教材要点(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运动过程,多数药物经被动转运跨过细胞膜,其特点是药物依赖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该转运方式不需要载体,不额外消耗能量,无饱和性,各药物之间无竞争性抑制现象.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因其pKa值及所在溶液的pH值而定,这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进而影响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简单扩散的通透量与膜两侧药物浓度差、通透面积、药物分子通透系数成正比,与膜厚度成反比。
(二)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是指药物自用药部位转运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多数药物通过被动转运吸收,少数药物经主动转运吸收。
1.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若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较大,从而减少进人体循环的药量,称为首关消除。
舌下及直肠给药不经过肝门静脉,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
2.舌下给药:可避免口服后被肝脏迅速代谢。
3.注射给药: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人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肌内注射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毛细血管上皮细胞膜的脂质层;或以滤过方式进入血上皮细胞间隙,故吸收快,皮下注射药物吸收较慢,有刺激性的药物可引起疼痛。
4.呼吸道吸人给药:由于肺泡表面积很大,肺血流量丰富,只要具有一定溶解度的气态药物即能经肺迅速吸收。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分布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体液pH值和药物解离度、器官血流量以及特殊的屏障作用.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及其意义(略),结合型药物的特点:①暂时失去药理活性;②结合型药物为大分子化合物,不易透过血管壁、血脑屏障及肾小球,因而影响被动转运。
但不影响主动转运:③结合是可逆性的;④结合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血脑屏障是脑组织内的特殊结构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能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及解离药物通过的屏障.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通过此屏障进入胚胎循环。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的血流速率及膜的性质有关3.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有选择性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常需要能量4.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胃肠道中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②胃肠排空作用③肠上皮的外排机制④首过效应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上皮癌细胞。
优点:①作为研究体外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模型;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研究药物对肠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
缺点: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②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平衡透析法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的特性进行测定的。
2.超过滤法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使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脑微血管的特性:①低水溶性物质的扩散通透性;②低导水性;③高反射系数;④高电阻性;⑤酶屏障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