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实验地理观察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298.50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2地理实践力1. 某日,小李在某地(110°E,40°N)广场游玩时,发现广场平面图中的指向标模糊不清(图a)。
他通过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图b),确定了平面图的指向标。
据此完成下题。
该广场平面图的指向标应该是图c中的()A. ①B. ②C. ③D. ④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木茂密。
2015年1月11日,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积雪深度约为50厘米,林冠大面积受损。
下图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 降雪事件后,2015年比2014年()A. 夏季林内、林外土壤温差减小B. 林外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幅增大C. 枯枝落叶增多,腐殖质层变厚D. 森林的分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 与2014年相比,2015年夏季林内土壤温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 太阳高度角减小B. 积雪融化提高地面反射率C. 土壤含水量提高D. 树冠对太阳辐射削弱减少4.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
研究表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或空气污染等情况可诱发部分人群血压升高。
如图为北京时间2021年5月16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读图,次日上午,对高血压人群来说()A. 甲地天气阴沉,不适宜锻炼B. 乙地气压稳定,可正常活动C. 丙地降温显著,应添加衣物D. 丁地雾霾加剧,宜佩戴口罩5. 某研究团队选择长沙市近郊的同升湖及其附近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湖泊周边设置三条样线(M、N、P),分别在每条样线上选取若干测点进行湿度测定,并在远离湖泊地区选择对照点(对照点受到湖泊水体的影响可忽略)。
湿度测定时间为夏季若干天的8:00~19:00。
左图示意研究区域三条样线位置,右图示意三条样线和对照点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样线M的空气相对湿度变化曲线是()A. ①B. ②C. ③D. ④(2) 该地拟在同升湖西北部规划住宅区,下列楼盘布局最利于改善夏季潮湿闷热环境的是()A. B.C. D.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1.(2022·山东淄博·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四周高山环抱,常年盛行北风。
湖北岸发育许多冲积扇,尤以沙柳河(落差1500米、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108米、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形成的冲积扇最典型,两冲积扇与湖水接触的扇缘处均发育完整扇形。
下图示意青海湖北岸冲积扇分布。
(1)在下图中绘制出由A到B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说明沙柳河冲积扇比泉吉河冲积扇面积大的原因。
(3)对两冲积扇与湖水接触的扇缘处均发育完整扇形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原因:由A到B,随着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2)沙柳河比泉吉河落差大(径流量大),对地表的整体侵蚀能力强,携带沉积物多;长度长,流域面积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区广。
(3)处于北风背风一侧,风速小;湖水波浪作用弱,对扇缘侵蚀作用小。
【解析】本大题以“青海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趋势及原因、冲积扇形成的原因、扇缘处发育完整扇形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随着流水来到河流的出山口处,随着地势变缓、水流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由图可知A地势高、B地势低,由A到B沉积物平均粒径由大变小。
如图:(2)根据材料“沙柳河(落差1500米、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108米、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可知:沙柳河比泉吉河长度长,流域面积大,冲积扇的物质来源区广;沙柳河比泉吉河落差大、径流量大,水流速度快,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强,携带的沉积物多,所以导致沙柳河冲积扇比泉吉河冲积扇面积大。
考点专练:5.1 常见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一、选择题(2021年江西赣州模拟)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
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B.西风C.南风D.北风2.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A.甲、乙B.丙、丁C.甲、丁D.乙、丙(2021年福建泉州模拟)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
据此完成第3~4题。
3.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4.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新月形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
新月形沙丘的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其中一斜坡两侧形成接近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
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
图甲为新月形沙丘景观图,图乙为新月形沙丘剖面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甲乙5.新月形沙丘两翼的延伸指向()A.迎风坡B.背风坡C.西部D.东部6.新月形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可能原因是沙漠边缘()A.临近戈壁滩,植被状况差B.地形复杂,利于泥沙沉积C.高压控制,主导风向稳定D.风力减弱,风积作用显著(2021年贵州贵阳模拟)地头水柜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田间地头较为常见的蓄水池。
图甲为地头水柜景观图,图乙示意地头水柜剖面。
据此完成第7~8题。
甲乙7.修建地头水柜主要是因为当地()A.降水丰富B.地下径流丰富C.蒸发旺盛D.地表水下渗严重8.图乙中A的主要作用是()A.增加蓄水量B.沉积泥沙C.减缓流速D.节省石料(2021年湖南衡阳模拟)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实验题大纲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仪的使用与地理坐标的确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球仪,准确指出并描述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坐标。
实验材料:地球仪、标注有不同地点经纬度的卡片。
实验步骤:(1)教师展示地球仪,讲解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
(2)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张标注有地点经纬度的卡片。
(3)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相应的地点,并向小组其他成员描述其位置。
(4)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和交流。
2、地图比例尺的理解与应用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地图比例尺的含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地图,并能进行比例尺的换算。
实验材料: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若干(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城市地图等)、尺子。
实验步骤:(1)教师展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
(2)学生观察比较不同比例尺地图所表示的内容详细程度和范围大小。
(3)给定一个实际距离,学生选择合适比例尺的地图,并使用尺子测量在地图上的距离,进行比例尺的换算。
(4)学生交流讨论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合适比例尺的地图。
二、大气1、气温的观测与分析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观测,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并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温度计、记录表格、坐标纸。
实验步骤:(1)在校园内选择合适的观测点,每天定时(如 8 时、14 时、20 时)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记录在表格中。
(2)连续观测一周或一个月。
(3)根据观测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气温变化曲线。
(4)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探讨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风向和风速的测定实验要求:学生能够使用风向标和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绘制风向玫瑰图。
实验材料:风向标、风速仪、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选择开阔的场地,安装风向标和风速仪。
(2)每隔一段时间(如 10 分钟)观测并记录风向和风速。
(3)观测一天或多天,收集足够的数据。
(4)根据观测数据,绘制风向玫瑰图,分析当地的主导风向和风速特点。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考点一常见地貌类型研析典题(2023·新课标全国卷) 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
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
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B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B )A.曲折的河道B.平坦的河床C.充足的水汽D.丰富的泥沙【思路导引】信息获取知识调动由材料可知,莲花盆为地下喀斯特景观,所以其主要为沉积地貌。
莲花盆发育的最主要条件是: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洞顶有流量较大的滴水;池水位和莲花盆便于同步地从洞底向上生长(1)根据其盆状特点,可判断其水自洞顶不断滴落,而非沿洞壁缓慢渗出;水自洞顶不断滴落,汇聚在地面低洼处,积满后溢出,相对于静止的薄层水,会有更多的钙沉积,且“薄层”有利于其与二氧化碳充分接触从而形成沉积(2)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条件的平坦的地形,从而形成薄层水环境,有利于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曲折的河道不能说明流速缓慢,充足的水汽和丰富的泥沙对形成喀斯特地貌没有什么直接作用1.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其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1)主要风蚀地貌差异及地貌特点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则的沟槽,沟槽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与发展(3)水岸沙丘形成条件①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出露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高考备考中的地理实地考察技巧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科目之一,对于高考来说,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实地考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能力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掌握地理实地考察的技巧对于备考高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地理实地考察中可以使用的技巧,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充分了解考察地点信息在参加地理实地考察前,考生首先要了解考察地点的基本信息。
包括地点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
通过提前了解考察地点的相关信息,可以让考生对于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和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更好地应对考察任务。
二、熟练运用地图工具在地理实地考察中,地图是必备的工具之一。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包括读图、标注、计量等。
尤其需要掌握地图测距、测面积、测比例尺的技巧。
这些基本的地图使用技巧是进行实地考察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正确解决考察中的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三、观察细致入微地理实地考察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考生需要做到观察细致入微,注意观察地物的形状、颜色、分布等特征。
在观察的时候,可以借助放大镜等工具来细致观察,以便更好地进行对比和分析。
观察的细致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的解题能力,因此在备考时需注重训练观察力。
四、运用现象与理论相结合地理实地考察通常会结合现象和理论进行考查,考生需要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现象并解决问题。
在备考中,可以通过多做一些实例题或者模拟考试来提高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合理安排时间,分析解题思路在地理实地考察中,时间是有限且宝贵的资源。
考生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每道题目的解题时间。
在解题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解题思路,抓住关键点和要求。
对于难题,可以先尝试通过排除法等方法进行筛选和判断,提高解题效率。
六、进行实地考察前的模拟练习通过进行实地考察前的模拟练习,可以更好地适应实地考察的环境和要求。
考生可以选择一些与考试地区相似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并模拟考试中的过程和要求。
03 地表形态的塑造年份卷名及题号考查情境命题特点模板01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模板02 流水地貌形成过程模板03 风沙活动与风力地貌模板04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特点模板05 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模板06 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地貌第一步:分析岩石类型(外力作用沉积或岩浆喷发形成岩浆岩)第二步: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使地表崎岖不平)第三步: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等作用,削高填低)(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
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
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
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
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第(1)小问尝试解答:第(2)小问尝试解答:第(3)小问1.(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宏图盆地位于阿拉善高原东北部,在晚第四纪期间形成了统一的古大湖水系,随着气候变化,湖水退去,留下沙地和盐结壳。
盆地海拔低于750米处发育多座黏土沙丘,由黏土、砂粒和粉粒组成,单体规模较小。
黏土沙丘中的黏土和含盐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湿能力,吸水时软化恢复塑性(塑性指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固体物质具有抵抗变形的能力)。
受气候干湿交替影响,黏土沙丘表面冲沟发育,改变了沙丘垂直方向上的粒径分布。
地理高考真题专题训练2 地球的运动(2023·山东卷)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
下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A.生肖虎B.生肖虎与兔之间C.生肖兔D.生肖兔与龙之间2.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A.5个B.6个C.7个D.8个(2022·湖北卷)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第一颗在晨昏轨道运行的太阳同步气象卫星,与在轨的风云三号C星、D星形成“晨昏、上午、下午”三星组网格局,可实现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
E星装载最先进的微光成像仪,可大幅提高弱光条件下的监测精度。
下图示意晨昏轨道、上午轨道和下午轨道。
据此完成3~5题。
3.与上午轨道卫星和下午轨道卫星相比,晨昏轨道卫星()A.两侧温度差异小B.对地观测时,当地的太阳高度小C.太阳能补充不足D.对地观测时,成像仪太阳光入射少4.E星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地轴()A.年变化幅度为23°26'B.日变化幅度为180°C.年变化幅度为46°52'D.日变化幅度为360°5.2021年7月某日,当E星观测到巴西圣保罗(23°S,47°W)的万家灯火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墨西哥圣地亚哥(23°N,110°W)此时地表温度最低B.冰岛雷克雅未克(64°N,22°W)附近海域晨雾弥漫C.夏威夷火奴鲁鲁(21°N,158°W)烈日当空D.中国北极黄河站(79°N,12°E)极光绚烂(2022·海南卷)1909年5月,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水师官兵乘伏波舰、琛航舰巡查南海诸岛。
地理实践力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分析与备考建议目录一、地理实践力考查分析 (2)二、地理实践力试题类型 (3)2.1 地理观察与描述 (5)2.2 地理调查与数据分析 (7)2.3 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 (8)2.4 地理设计与评价 (9)三、地理实践力备考建议 (11)3.1 提升地理观察与描述能力 (12)3.1.1 学习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13)3.1.2 练习地理图像的阅读和解析 (15)3.2 提升地理调查与数据分析能力 (16)3.2.1 学习地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 (17)3.2.2 练习地理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18)3.3 提升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19)3.3.1 学习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 (21)3.3.2 练习地理案例的分析和解答 (22)3.4 提升地理设计与评价能力 (23)3.4.1 学习地理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4)3.4.2 练习地理设计作品的评鉴 (25)四、总结与展望 (26)4.1 考试趋势分析 (26)4.2 备考策略调整 (27)一、地理实践力考查分析在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地理实践力的考查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
这一能力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观察与描述: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能力。
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地理特征,用地图或文字描述清楚地理现象的形态、分布和变化规律。
地理实验与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考察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测量地表温度、制作地形模型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地理环境的变化。
地理调查与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和分析地理数据,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模拟与决策:通过模拟地理环境和决策过程,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创新意识。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夯实基础知识:重视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学习,如地球运动、气候类型、地貌成因等,确保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应用。
类型10 地貌的形成、塑造与观察1.(2022·福建龙岩·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1)依据地形剖面线和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画出该沉积岩层顶部的剖面线。
(2)假设在①②两处开凿隧道,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应选择哪一处,并说明理由。
【答案】(1)(2)②处,因为②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背斜为拱形构造,不易塌方。
【解析】(1)由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线,可绘出同一沉积岩层剖面线,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用地形剖面线上各点的海拔减去其地下垂直对应的已知沉积岩埋藏深度,即为该沉积岩顶部的实际海拔高度,得到该岩层在剖面图上的实际位置及形态。
如图所示:(2)由上题分析可知,②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而①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
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处,原因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利于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易储存地下水,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且便于施工;背斜岩层呈拱形结构,能保证工程的稳定,不易塌方;而且背斜岩性较疏松,易开凿,节约成本。
故选②处。
2.(2022·浙江杭州·高一期末)下图是某校地理学科小组做的地理实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该小组用玻璃制成中空箱体,在风的入口侧附近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不均的干燥沙粒,箱体中部放置少许阻挡物。
使用电动吹风机向箱体内送风以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尝试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实验中风力不同,观察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
(2)当停止吹风时,察看沙粒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简单绘制阻挡物前形成的沙丘平面和剖面形态。
(4)指出沙丘坡度与风向的关系。
【答案】(1)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多,粒径也越大。
(2)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颗粒大的沉积近,颗粒小的沉积远。
地理观察报告地理观察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活动,通过对地球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观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和改变。
在这次地理观察活动中,我们选择了几个地理区域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地理观察报告。
一、自然环境观察1.山地环境观察在我们的地理观察中,我们选择了山地环境作为观察对象。
我们选择的山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这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是一个典型的山地自然环境。
我们对这里的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水资源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我们发现,这里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很多山峦和峡谷,植被种类丰富,有很多珍稀濒危动植物,水资源丰富,有很多湖泊和河流。
这个山地环境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2.河流环境观察我们还选择了河流环境作为观察对象。
我们选择的河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这里水流湍急,河水清澈,河谷宽阔,是一个典型的河流自然环境。
我们对这里的水文地质、生物资源、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我们发现,这里的水文地质复杂多样,有很多瀑布和水潭,水生生物种类丰富,有很多鱼类和水草,人类活动繁荣,有很多农田和渔村。
这个河流环境对于生态平衡和生活用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
二、人文环境观察1.城市环境观察在我们的地理观察中,我们选择了城市环境作为观察对象。
我们选择的城市位于中国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城市建设发达,是一个典型的城市人文环境。
我们对这里的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交通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我们发现,这里的城市规划合理,建筑风格多样,交通状况便利,人口流动大,城市文化发达。
2.乡村环境观察我们还选择了乡村环境作为观察对象。
我们选择的乡村位于中国南部地区,这里田野广阔,村庄稀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人文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实验归纳全实验一: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海拔高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海拔高度的测量,掌握地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实验步骤:1. 准备测量工具,如经纬仪、直尺和测高仪等。
2. 在选定的地点使用经纬仪测量该地点的经度和纬度。
3. 使用直尺测量该地点与某一基准点的水平距离。
4. 使用测高仪测量该地点的海拔高度。
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的测量,获得了该地点的经度、纬度、水平距离和海拔高度等数据。
实验结论:地理实验中的测量工具和技巧对于准确测量地点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非常重要。
经过本实验的训练,我们能够熟练地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得到准确的数据。
实验二:地图投影和地图的制作实验目的:通过地图投影和地图的制作,了解地图的制作过程和地图投影的特点。
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地图投影方式,比如等经纬度投影。
2. 根据所选的投影方式,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度坐标投影到平面上。
3. 绘制地图的边界、国界、河流、山脉等地理要素。
4. 根据已有的地理数据,标注地图上的地名和地理特征。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制作的地图,包括了地图的边界、国界、河流、山脉以及相应的地名和地理特征。
实验结论:地图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影方式和准确的地理数据。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地图的制作过程和地图投影的特点,提高了我们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实验三:天气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实验目的:通过天气要素的观测和分析,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天气要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观测站点,并准备天气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和气压计等。
2. 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观测并记录天气要素,如温度、湿度和气压等。
3. 根据观测数据,绘制天气要素的变化图表。
4. 分析观测数据,研究天气要素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
实验结果:通过观测和记录天气要素的数据,得到了它们的变化图表和分析结果。
实验结论:天气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和预测天气的发展趋势。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实验题大纲关键信息项:1、实验题的考查范围2、实验题的题型结构3、实验题的分值分布4、实验题的命题原则5、实验题的评分标准1、实验题的考查范围11 自然地理领域的实验考查内容1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运动相关实验112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等实验113 水循环、海水的性质、海水运动等实验114 地貌的观察与形成过程相关实验115 植被与土壤的关系及特性实验12 人文地理领域的实验考查内容121 人口的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相关实验122 城镇和乡村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实验123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相关实验124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相关实验125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实验13 区域发展领域的实验考查内容131 区域认知与区域发展差异的实验132 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实验133 流域开发与治理、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实验2、实验题的题型结构21 选择题型211 基于实验情境的单项选择题212 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多个实验环节或知识点22 综合题型221 实验设计与分析题,要求考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222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论推导题,根据给定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223 实验评价与改进题,对已有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3、实验题的分值分布31 选择题分值311 每道选择题的分值设定312 选择题在总分中所占比例32 综合题分值321 每道综合题的分值分配322 综合题在总分中所占比例4、实验题的命题原则41 科学性原则411 实验内容基于科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412 实验数据和结果真实可靠42 基础性原则421 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22 突出对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43 创新性原则431 创设新颖的实验情境和问题432 鼓励考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44 综合性原则441 融合多个地理知识点和领域442 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 导向性原则451 引导中学地理教学重视实验教学45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5、实验题的评分标准51 选择题评分标准511 答案的准确性和唯一性512 对干扰项的辨析能力要求52 综合题评分标准521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完整性522 数据分析和结论推导的逻辑性和准确性523 实验评价和改进的针对性和可行性524 表达的清晰性和规范性,包括术语的使用、图表的绘制等以上是 2024 年全国高考地理实验题大纲的相关内容,旨在明确高考地理实验题的考查方向、题型结构、分值分布、命题原则和评分标准,以促进地理学科教学与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高考地理实验地理观察专题人教版2006年广州市高三地理中心组主讲:詹德虹(广铁一中)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精神。
如地理实验(05年广东考题)、地理探究能力(06年广东考题)等新题型的出现,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作图、实验能力的考查,检验和区分考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的定性能力、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数理等学科渗透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所具有的选拔功能,因而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通过部分常见题型的例析对指导学生的备考复习,对提高应试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有可能通过实验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必修1,虽然课标没有对地理实验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但在活动建议部分有不少实验活动的建议,因此不能忽视这些活动建议内容。
必修1部分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根据课标和近年来高考的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的知识点有:●地转偏向力的证明●地球自转引起的天体视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测算●热力环流原理●温室效应原理●水循环原理例1. (06年广东考题)35.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共8 分)日晷(gu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
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
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
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
某科技馆(29°36′N,106°00′E)拟建造一座赤道日晷。
高中地理实验设计地理实验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设计一个高中地理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并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方法。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涉及地理中的气候、水文和地貌等方面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观察气象要素的变化、测量和比较两个地区的降雨量、研究地貌变化等。
三、实验器材和材料本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包括温度计、雨量计、水平仪、地图、相机、观测记录表等。
四、实验步骤1. 第一步:观察气象要素的变化要求学生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观测并记录一周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地方进行观测并比较结果,以加深对气候的认识。
2. 第二步:测量和比较降雨量要求学生使用雨量计在两个不同地方进行降雨量的测量,并比较结果。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城市和一个农村地区进行比较,以了解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
3. 第三步:研究地貌变化要求学生选取一个地貌类型进行观察,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记录。
学生可以选择河流、湖泊或海洋等地貌进行观测,以研究地貌变化的规律。
五、实验记录和分析学生需要将实验过程中的观测数据和照片整理并做成实验报告。
报告可以包括实验目的、所用仪器和材料、观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六、实验效果评估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总结实验的效果和结果。
他们可以根据观测数据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估实验的成功与否。
七、实验延伸本实验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气候变化、水文问题和地貌演化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观测。
八、实验安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如正确使用实验器材、避免观测时发生伤害等。
九、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地理实验,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观察和实践能力。
高考地理实验、地理观察专题2006年广州市高三地理中心组主讲:詹德虹(广铁一中)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精神。
如地理实验(05年广东考题)、地理探究能力(06年广东考题)等新题型的出现,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作图、实验能力的考查,检验和区分考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的定性能力、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数理等学科渗透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所具有的选拔功能,因而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通过部分常见题型的例析对指导学生的备考复习,对提高应试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有可能通过实验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必修1,虽然课标没有对地理实验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但在活动建议部分有不少实验活动的建议,因此不能忽视这些活动建议内容。
必修1部分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根据课标和近年来高考的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的知识点有:●地转偏向力的证明●地球自转引起的天体视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测算●热力环流原理●温室效应原理●水循环原理例1. (06年广东考题)35.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共8 分)日晷(gu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
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
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
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
某科技馆(29°36′N,106°00′E)拟建造一座赤道日晷。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此科技馆位于。
(填写正确项的字母)A.兰州市B.重庆市C.贵阳市D.武汉市(2)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
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在正下方时,当地时间为时。
(4)冬至日,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此地的太阳高度角是。
解析:本题以古代的测时工具日晷为载体,考核学生根据经纬网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的能力、理解不同纬度地平面、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虽然以创设了一个新情景,但本题考核的重点仍是学生对自然地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地理计算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仍然要重视落实双基,培养能力。
(1)根据该地经、纬度(29°36′N ,106°00′E ),进行区域定位,可知此地应为重庆,故应选B 。
(2)据材料,赤道日晷晷盘与地球赤道平行,那么在29°36′N 处安装日晷,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即为晷盘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α ,故 α =90°-29°36′=60°24′(见右图)。
(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的正下方时,应为当地正午,即地方时12:00。
(4)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为当地正午,因此本题就是求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即:H= φ-δ| = 90°-|29°36′-(-23°26′)|= 36°58′例2.(05年广东考题)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解析:(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墨水等。
(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物上滴适量的墨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水流淌痕迹偏转的方向;④再次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例3.北极星是指任何时候最靠近北天极的显眼的恒星。
现在公认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星,位于离北天极约0°.7处(2004年)。
北极星是野外活动、古代航海方向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另外也是小至观星入门之辨认方向星座,大至天文摄影、观测室赤道仪的准确定位等皆为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北极星在北半球的夜空中是不会移动的,原因是由于 。
2、由于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北天极附近的恒星是 时针围绕北极星而转的。
3、某学校通过测量北极星的仰角,推测该校所在的纬度。
请画图证明该原理,并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是增城华侨中学叶仲辉老师的原创题,主要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地球自转运动及其产生的天体视运动的理解。
1、地球自转时的绕转轴是指向北极星附近2、逆3、图如下,α为当地北极星的仰角,β为当地的纬度,由于北极星距离地球遥远,故A 、B 视线是平行的,所以α=β。
例4.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
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 ,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 (如下图所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 、B 的偏动情况,可(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 向 (填左或右)偏, 纸片B 向 (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 、B 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4)根据此原理,补绘右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方向。
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5)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也考核了学生对厄尔尼诺这一热点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1)热力环流 (2)右 左(3)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 向右偏动,纸片B 向左偏动。
(4)箭头顺时针方向(5)该大气环流会减弱。
赤道附件大洋的西岸的降水将减少,大洋东岸的降水将增多。
因为赤道附件的大洋东部水温异常增温,使大洋东岸的暖流加强,寒流减弱,下沉气流减弱,故大洋东部降水增多;赤道附件的大洋东部水温异常增温,使大洋西部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降水明显减少。
训练题 1. 我国某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春分日前后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该校所在地的经纬度。
活动过程:①在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并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1中O 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
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 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 点,将A 、B 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 ,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 。
④第二天,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 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33竿长。
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的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 。
(2)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3)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
(4)请在图1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参考答案:(1)标杆、尺、绳、钟表等 (2)H = 60°(3)30°N ,109°E (4)见右图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等。
(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的影子是朝正北)训练题2. 某学生在做一个实验,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实验步骤:(1)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盘中。
将温度计A 放进去倒扣在盘中的塑料瓶中。
(2) 将此装置放置在阳光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B 放置在没有任何遮盖物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根据上述实验,请你作出分析:(1)3小时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温度较高的是 。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原理,请你简要分析 。
(3)这一原理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上,尤其在北方地区的秋冬季节,可以抵御 和 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参考答案:(1)A (2)温室效应,塑料瓶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塑料瓶,从而把热量保留在瓶中使温度升高。
(3)霜冻、寒潮训练题3.实验原理分析:[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观测结果] 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1)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2)对于沙子所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3)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 和 的交换。
(4)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添入字母完成下表 (5)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具有 的过程。
参考答案:(1)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南(2)外力作用(3)物质和能量(热量和水分)(4)如图(5)统一演化训练题4.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城市的住宅、商店、办公楼、工厂的地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A、B、C、D分别对应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 、B 、C 、D(2)根据上表数据,分别绘画A、B、C、D地租曲线。
(3)根据上图,请指出该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的范围。
参考答案:(1)商店、办公楼、住宅、工厂。
(2)(3)商务区(包括商店和写字楼,故要看写字楼的曲线)的范围为0-2.5KM,住宅区范围为2.5-4.5KM,工业区范围为4.5KM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