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
- 格式:ppt
- 大小:55.92 MB
- 文档页数:172
贝类增养殖1、贝类:软体动物,这类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
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
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
2、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
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3、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型科学;研究内容有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学、增养殖技术4、贝类的外部形态:1、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器官;2、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3、内脏团,位于体背面,除腹足类外,其他均对称;4,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是由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一部分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量肌纤维组成;5、贝壳,外套膜细胞分泌形成,主要成分CaCo3(95%),另有少量贝壳素和其他有机物5、足功能:运动和捕食,1.爬行,玉螺、鲍鱼等;2.附着,双壳类(扇贝)足部退化,足丝发达;3.挖穴,柱状,缢蛏、蛤仔等;4.浮游,特化成鳍状,拟皮螺;5.捕食,乌贼;5,。
固着(终生性:牡蛎)成体足退化消失6、贝壳结构:1.角质层(皮层),角质(贝壳素,一种硬蛋白)由生壳突起分泌;2.棱柱层(壳层),柱状方解石,由外套膜缘背面细胞分离;3.珍珠层(壳底),叶状霰石(文石),外套膜外表皮分离7、消化系统:(1)消化道口、口腔(口后球状膨大部,齿舌、颚片、唾液腺)、食道(素囊、食道腺)、胃(胃楯、肝胰脏开口、晶杆)、肠(肠嵴、肠沟)、肛门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2)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包围在胃四周)、肝脏消化盲囊作用:1.最主要的消化腺,吸收养料;2. 消化盲囊细胞还可以把食物吞食后颖细胞内消化作用;3.含大量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3)瓣鳃类唇瓣(一般位于鳃前方,口两侧,大多呈三角形,共两对,左右对称)、口(大多无口腔、颚片、齿舌、消化腺)、食道、胃、肠、肛门消化特点:①消化管壁不具有肌肉层,无蠕动能力,靠纤毛的煽动运送食物。
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
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螺类”。
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7、雌雄同体或异体。
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
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
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
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
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一、填空题(15分,每空1.5分)1、贝类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卵胎生和幼生三种。
2、双壳纲贝壳壳面结构主要包括铰合部、楯面、壳耳、放射助、小月面、生长线和韧带,内面结构主要包括外套窦、闭壳肌痕和外套痕。
2、双壳类外套膜边缘分为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和四孔型类型。
3、我国牡蛎增养殖的主要种类有太平洋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和密鳞牡蛎(或褐褶牡蛎)四种。
4、头足类的漏斗是由足部特化而来,主要有水管、漏斗基部、漏斗下掣肌构成。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个3分)1、外套膜:是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皱褶延伸形成的,由内外两层表皮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分泌贝壳、呼吸和保护作用。
(必须有)外观像一个袋子,里面装着鳃以及各种内脏器官。
2、颚片:是贝类特有的构造。
颚片通常位于口腔两侧,由外表皮加厚形成,几丁质,边缘锐利,有时具有小齿,用来切断食物。
3、缝合线:螺层之间的界限,有深有浅,螺层数目=缝合线数十1,每一螺层上常生有生长线、突起、纵肋、横肋、棘和各种花纹,有些种类表面还生有壳皮和壳毛。
4、消化盲囊:贝类的肝脏,它是一个大型的几乎对称排列的葡萄状褐色腺体,包围在胃的周围,有时伸入到足内。
在生殖季节,它经常被生殖腺包被。
是主要的消化腺,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脂肪酶等,其中的淀粉酶是主要成分。
5、平衡囊:通常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为一个囊状构造,里面具有耳石或耳沙;囊壁是由带纤毛的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相互排列构成,并共同分泌液体充满整个囊腔。
当贝类运动时,囊里面的耳沙或耳石接触纤毛并刺激脑神经,从而协调运动。
6、原生壳和次生壳:贝类幼虫期由其壳腺分泌的几丁质半透明的壳称为原生壳,以后称为贝壳的壳顶部分;贝类生长时,由其外套膜生壳突起分泌的石灰质的壳称为次生壳。
7、晶杆:为一几丁质的棒状物,其末端突出于胃腔中,它依靠晶杆囊片的纤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转和挺进,以搅拌食物,此外,依靠胃酸的作用,使晶杆溶解,溶解,溶解液中含有糖原酶,可以消化食物。
贝类学概论绪论⏹贝类→软体动物(11.5万种其中化石类3.5万种)⏹贝类生物学包括的内容: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分类学,遗传育种,苗种生产和增养殖基础生物学。
⏹贝类的增养殖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产量、价值与经济效益2.健康食品与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3.解决就业和渔民收入的社会效益我国渔业与贝类养殖概况⏹我国海洋面积为483万平方公里。
濒临中国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属封闭程度不同的太平洋西北部的陆缘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岸形曲折,港湾众多。
海域内,大小岛屿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总长32000多公里⏹浅海滩涂面积在水深15m以内的为1200万公顷,潮间带面积200万公顷。
⏹渔业水域和生物资源丰富,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为81.8万平方海里。
我国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1694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
⏹我国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传统的技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水产品产量只有44.8万吨。
人均占有量不足1千克。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渔业生产蓬勃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
使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持续数年超过世界人均占有水平。
⏹1989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1151.66万吨,成为第三个产量超千万吨的国家,海水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199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到200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65.18万吨,人均占有量比世界人均水平约高4公斤。
⏹养殖面积681.464万公顷。
⏹全社会渔业总产值为3109.93亿元。
⏹根据渔民家庭收支调查数核定的渔民人均纯收入为5051元,劳均纯收入为8667元。
⏹渔业生产力综合水平显著提高。
渔业为国民经济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2005年总产量5101.65万吨,养殖产量3393.2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384.78万吨(贝类产量1067.5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77.09%),淡水养殖产量2008.47万吨。
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贝类是一类双壳动物,它们拥有坚硬的外壳和柔软的内腔。
贝类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人类就开始研究贝类。
随着科技的发展,贝类学研究也加速了步伐。
本文将探讨贝类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贝类的分类学研究贝类的分类学研究是贝类生物学的基础,它对于深入了解各种贝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非常重要。
目前,贝类的分类学研究分为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分类学两种研究方法。
传统分类学主要基于外在形态进行分类,它可以准确地鉴别贝类的属种和科属。
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很难鉴别在形态上相似但在遗传上相异的物种。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基于DNA序列、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信息进行分类研究。
它可以直接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演化分析。
分子生物学分类学可以弥补传统分类学的不足,它可以更加精确地鉴别相似物种,但是它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帮助调节水体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因此,了解贝类的生态习性对于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贝类的生态学研究包括种群生态学、功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三个方面。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的种群动态,如种群大小、分布范围和生殖率等。
功能生态学主要研究贝类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如双壳贝可以过滤和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贝类的存在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还可以维护海滩与岛屿等海洋生态系统。
贝类的病理学研究贝类的病理学研究是保护和管理贝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贝类疾病的发生和扩散可以对贝类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可能导致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崩溃。
贝类病理学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贝类病原体进行分离和鉴定,另一个是研究贝类对病原体的免疫和抗病机制。
目前,多种原因导致的贝类大规模死亡事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比如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造因贝藻毒素暴发事件,这一问题需要广泛而深入的贝类病理学研究来解决。
贝类的经济种类(1)牡蛎:太平洋牡蛎,近江牡蛎,褶牡蛎,大连湾牡蛎,密鳞牡蛎(2)贻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3)滩涂贝类:蛤仔,文蛤,丽文蛤,斧文蛤,缢蛏,竹蛏(4)泥蚶:魁蚶,毛蚶(5)扇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美丽日本明贝(6)鲍:皱纹盘鲍,杂色鲍副杂色鲍1.双壳贝类生殖腺的构造生殖腺的构造分为以下三部分(1)滤泡:生殖腺末端在结缔组织中膨大形成,由生殖上皮构成,产生生殖细胞(2)生殖管:分板状,管壁由县委上皮和生殖上皮构成,产生和运送生殖细胞。
(3)生殖输送管:许多生殖管汇聚而成的粗大导管,纤毛上皮构成,输送精卵,开口于泄殖肌2.双壳贝类的外套膜构造,生理机能(1)内部构造:左右两片,由外侧上皮,内侧上皮和中皮的结缔组织构成,外套膜二孔型,膜缘有一个愈着点,将外套膜分成两个孔进水孔和出水孔,鳃末端与愈着点相接,把外套腔分为进水腔和出水腔(2)生理机能:生壳突起分裂禅城贝壳,感觉突起感觉作用,缘膜突起调节水流3.贝壳的生长与外套膜贝壳是外套膜分泌形成的,因此贝壳的形态随外套膜的形态而变化,角质层和棱柱层是由外套膜边缘所分泌的,所以能随贝壳的生长而不断增加面积,珍珠层是由外套膜外表皮分泌的,所以随生长不断增加厚度(1)小型种类的生长规律:第一年贝壳生长较快,以后生长极其缓慢,如褶牡蛎。
(2)大型种类的生长规律:固着若干年后能不断生长。
4.双壳贝类鳃的构造及其生理功能(1)鳃位于鳃腔中,左右各一对鳃瓣,鳃瓣由上行板和下行板构成,下行板与上行板相接处有食物输送沟,外鳃瓣的上行板末端与外套膜内面相连,前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与内脏团相连,后部内鳃瓣上行板末端愈合形成WW 形。
(2)鳃于鳃丝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褶皱由9-12根鳃丝组成,鳃丝包括主鳃丝,移动鳃丝,普通鳃丝。
(3)鳃纤毛包括: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前纤毛形成水流输送食物,侧线毛连接鳃丝的作用,上前纤毛形成通过鳃的水流。
1.皱纹盘鲍的发生:早期发育阶段:2,4,8,16,32连续分裂的结果,分裂球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胚体进入原肠期,接着出现隆起,形成原口。
担轮幼虫期:出现纤毛环,顶毛,具有趋光性。
面盘幼虫期:眼点,足,厣相继出现,幼虫壳基本形成。
围口壳幼体:出现围口壳,面盘完全退化,厣和纤毛环小时,触角突起增多,眼柄出现。
上足分化为幼体。
稚鲍:出现第一个呼吸孔形成稚鲍,足部吸附力强。
2.贻贝的发生:受精:精子从植物极附近进入后,卵子表面微微举起一层薄膜,即受精膜,后出现第一、第二极体。
分裂:2,4,8,16,32,分裂球连续分裂,数目越来越多,形成桑椹胚。
囊胚期:胚胎表面被有短小的纤毛,开始孵化游动。
原肠胚期:胚体内细胞逐渐分化成一管状原肠,发育为消化道。
担轮幼虫期:依次形成纤毛束,壳腺,口凹,消化道简单,趋光性不明显,机械作用强。
面盘幼虫:1.直线绞合幼虫胚体顶端呈椭圆盘状,形成面盘,消化道开始弯曲,肾组织正出现。
2.早期壳顶幼虫贝壳变成不对称,内部器官,足,鳃,眼点逐渐出现。
3.后期壳顶幼虫:生长线明显,足呈棒状,能自由伸缩。
匍匐幼虫:面盘退化,利用足丝附着基上匍匐生活。
变态:1.壳形的改变,略呈圆形的贝壳整个变为楔形;2面盘萎缩;3生活习性的改变,变态前匍匐行动的次数增多,变态后足丝腺分泌出足丝,营固着生活。
3.影响性变的因素:水温,代谢物质,营养条件,雄性先熟,寄生蟹。
4.贝壳的生活型,其适应特性:潜居泥沙的贝类,随着埋栖的深浅,它们在体制上有以下特征:(1)潜居的种类要用足来挖掘泥沙,因此潜栖越深,它的足部就越发达;(2)深栖的种类,体形变长而扁,为了行动上的方便,它们的贝壳都比较薄而光滑。
(3)水管是随着潜栖生活而生,潜栖深则水管长,为了减少身体的活动和预防敌害以及摄食,它们的水管都具有伸缩性,并且当水管伸张时,出入水管的管口朝向也不同。
(4)为了保水和抗浊,生活在沙滩的瓣鳃类,两壳一般都能缩合,没有前后的开口。
绪论贝类:贝类(Shellfish)就是软体动物(Mollusca)。
因为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所以称为贝类;又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为软体动物。
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干贝:扇贝闭壳肌干品。
贻贝的干制品叫淡菜。
牡蛎的干制品叫蚝豉。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A.无板纲B.多板纲C.单板纲D.瓣鳃纲E.掘足纲F.腹足纲G.头足纲第一章贝类的形态与结构贝类的基本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类除外)2、一般分头、足、内脏块三部分,体外被有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瓣鳃类除外)3、除瓣鳃类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和肾腔;(掘足类除外)5、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组成;(双神经类除外)6、多数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头足类除外)7、多用鳃呼吸,鳃位于外套腔中.(掘足类与肺螺类除外)一、贝类的外部形态(一)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感官;头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二)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足的功能:爬行(玉螺等);附着(鲍等);挖穴(缢蛏,蛤仔等);浮游(蚱蜢螺、拟皮鳃)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
厣:腹足类独特的保护器官;由足部皮肤分泌而成;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象一个盖子,可将壳口封住;上面有核心部和生长纹。
(三)内脏块也称内脏团(囊)或“背部隆起”;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内脏器官;除某些腹足类外,皆左右对称(四)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纤维组成。
外套膜的结构:1、外褶2、外沟3、中褶4、内沟5、内褶6、内表皮7、生石灰上皮区8、生珍珠上皮区9、结缔组织区外套膜的功能:外表皮分泌贝壳; 有血管,能辅助呼吸; 控制水流出入体内; 感觉.外套膜的形状分为三类: 覆盖在体背部; 悬挂体两侧; 袋状包裹软体部.第一类:外套膜覆盖在体背部双神经类; 腹足类.第二类外套膜悬挂在体躯两侧双壳类独有;悬挂于内脏囊两侧;半透明状,边缘较厚;分为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1)简单型:两片外套膜仅在背部愈合;如扇贝、蚶、不等蛤、胡桃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