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的类型及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6.28 MB
- 文档页数:71
尿蛋白检测方法
尿蛋白的检测主要有尿蛋白定性试验、尿蛋白定量测定、尿蛋白电泳分析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1. 尿蛋白定性试验:通常指普通尿常规检查,一般留取一试管的晨尿,晨尿要保证空腹6-8个小时,晨起第一次排尿时取中段尿。
然后用加热醋酸法、磺柳酸法或试纸法检查,如果有尿蛋白即报告阳性,但不能测出尿蛋白的量。
2. 尿蛋白定量测定:需要将24小时的尿液完全留下后混合,记录尿量,选取部分标本通过化验检查尿蛋白的浓度,再计算出24小时尿蛋白的总量。
可以帮助诊断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尿蛋白量过大,可能需要做肾穿刺活检。
3. 尿蛋白电泳分析:也需要取晨尿,取样本尿液,使尿液中的蛋白做电泳,确定是大分子蛋白、中分子蛋白,还是小分子蛋白。
根据蛋白成分的不同,确定肾脏受累部位。
4.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比较建议在空腹6-8个小时以后,留取晨起第二次或第三次的尿液,可以早期发现是否存在尿蛋白的情况。
除上述检查外,还需要完善一些血液相关检查,确定有没有其他继发性因素参与,引起尿蛋白。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可能还需要做肾穿刺活检,加以明确诊断,给予相应的治疗。
尿量、尿蛋白、尿糖、尿胆红素、尿蛋白、酸碱性等尿常规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尿量(VOL)参考值:成人(1.0~1.5)L/24 h或1 ml/(h•kg体重)。
小儿按kg体重算比成人多3~4倍临床意义:(1)尿量减少:①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
②病理性:见于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休克、高热、脱水、严重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2)尿量增多:①生理性: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精神紧张。
②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颜色(COL)参考值:透明无色,淡黄色或琥珀黄色。
临床意义: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与小血块并存,常见于丝虫病;灰白色云雾状浑浊为脓尿,常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红色云雾状浑浊为血尿,常见于肾脏肿瘤、急慢性肾炎、肾结石、肾结核等;暗褐色、黑色尿为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溶血性贫血、疟疾、蚕豆病等;深黄色尿为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黄绿色为绿脓杆菌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绿脓杆菌感染。
相对密度(SG)密度原称尿比重,主要用于了解肾脏浓缩能力。
参考值:成人随机尿液为1.003~1.035。
晨尿:>1.020。
新生儿随机尿液:1.002~1.004。
临床意义:(1)密度升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①生理性:禁水、大量出汗等。
②病理性:蛋白尿、惊厥、肾脂肪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脱水、周围循环障碍及使用造影剂等。
(2)尿密度降低表示肾浓缩功能减退,见于①生理性:如大量饮水。
②病理性:尿崩症、慢性肾炎、尿毒症、急性肾炎多尿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胶原性疾病、蛋白营养不良等。
等张尿:肾实质有严重损害时,尿密度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尿,主要见于尿毒症。
尿蛋白(PRO)成人24小时尿中排出蛋白质总量为(80±24)mg,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 mg,称为蛋白尿,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或一过性出现蛋白质。
尿蛋白质定量检验【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56-021 尿总蛋白质1.1方法及参考值①双缩脲法;②邻苯三酚钼络合显色法。
40~80(20~120)mg/d。
1.2临床意义1.2.1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分子筛和负电荷屏障作用以及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正常尿只有极微量血浆白蛋白和微量肾组织糖蛋白、分泌型IgA。
尿蛋白排泌超过150 mg/24 h即为蛋白尿。
主要用于肾脏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
1.2.2病理性蛋白尿泌尿系统有器质性病变,尿内持续出现蛋白,可分为5种。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以白蛋白增加为主,也可含有一些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
(2)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为特点,可有白蛋白轻度增多。
(3)混合性蛋白尿: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4)溢出性蛋白尿:是血循环中出现大量低分子量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或本-周氏蛋白时,尿中蛋白相应增加。
主要见于骨髓瘤、骨骼肌严重创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
(5)组织性蛋白尿:由于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如Tamm-Horsfall糖蛋白等)、组织细胞渗漏的酶及炎症局部的蛋白质排出增多。
1.2.3生理性蛋白尿泌尿系统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各种体内环境因素影响导致尿蛋白含量增多,可分为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和摄食性蛋白尿。
2 尿微量白蛋白(MA)2.1方法及参考值①免疫比浊法;②放射免疫分析法;③酶免疫测定法。
参考值:晨尿6.5±5.1 mg/L;随机尿4.8±2.6 mg/gCr;24 h尿5.7±2.6 mg/d。
2.2临床意义是早期肾损伤监测和随访的重要生化指标。
主要见于肾小球性蛋白尿,如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等。
3 尿转铁蛋白(TRF)3.1方法及参考值①免疫比浊分析法;②单向免疫扩散法。
什么是血尿、蛋白尿?血尿是指尿液中出现异常数量的红细胞。
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但如果尿中经常出现红细胞或取新鲜尿离心后取沉渣镜检,红细胞超过3个/高倍视野,不离心尿在高倍视野下可以见到红细胞,即称为血尿。
肾性血尿指来源于肾脏,是由于尿中红细胞变形而引起的。
产生肾性血尿的肾脏疾病很多,有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膜增殖性肾炎等。
一般来说,血尿病人肾脏病理改变较轻者,就有自然缓解或临床治疗痊愈的可能,但对于肾脏病理表现严重者,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
正常成人24小时尿蛋白尿总量小于150mg,青少年可略高但不超过300mg/24h,当尿中蛋白总量超过300mg/24h而被检出时,即称为蛋白尿。
这是肾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人最头痛的问题,尿中蛋白的多少不仅与肾脏损伤程度有关,也是考量慢性肾脏病人病情进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正常人尿液含有极微量蛋白,常规检查尿蛋白呈阴性。
但如果肾脏病变引起肾小球功能改变,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后,可使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增多,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出现以白蛋白为主的蛋白尿。
临床上常将蛋白尿分为间歇性蛋白尿和持续性蛋白尿两大类。
首先间歇性蛋白尿是指尿蛋白定量超过正常水平,但并非每次尿检均异常。
这一类蛋白尿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形:①良性暂时性蛋白尿:常无肾脏疾病,仅仅在体检时偶尔发现蛋白尿,随后又很快消失,往往无临床意义,预后良好。
②功能性蛋白尿:指尿蛋白增多而无实质性肾脏病者。
功能性蛋白尿的处理在于寻找原因,若无肾疾病存在,在去除病因后蛋白尿常可自行消失。
功能性蛋白尿的常见原因:高热、剧烈运动、寒冷、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充血性心力衰竭、重症脊柱凸,注射白蛋白或血浆蛋白(溢出性蛋白尿);③直立性蛋白尿:只存在于直立位,卧位时消失的蛋白尿称为直立性蛋白尿。
尿蛋白排出量一般不超过1.0g/24h,预后良好。
其次,持续性蛋白尿是指无论体位如何变化,反复检查尿液均有较多蛋白存在者。
IgA肾病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IgA肾病,又称IgA肾病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特征是肾小球系膜区沉积IgA免疫复合物。
在诊断和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实验室检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IgA肾病的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以及与其他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
IgA肾病的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1.尿常规检查: IgA肾病患者尿蛋白通常为轻度至中度持续性蛋白尿,有时可伴有镜下血尿。
尿液检查对于了解肾功能的损害程度至关重要。
2.尿蛋白电泳:通过电泳分离尿液蛋白,可以观察到IgA蛋白的异常沉积情况。
血清学检查1.血常规:一些患者可能会有轻度贫血,血小板计数有时也会增高。
2.肾功能检查: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等指标能够反映肾功能的损害程度。
3.免疫学检查: IgA肾病患者的血清中常常可见IgA水平升高,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以帮助诊断。
IgA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1.肾炎综合征:包括持续性蛋白尿、镜下血尿、高血压以及肾功能损害等表现。
2.肾活检: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是IgA肾病的特征性改变,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IgA肾病的鉴别诊断1.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 IgA肾病的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有别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沉积位置。
2.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鉴别: IgA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进行鉴别。
综上所述,IgA肾病的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和肾活检结果可以明确诊断该疾病,并且需要与其他类似疾病加以鉴别,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非常重要,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专业人士有所帮助。
简便区分蛋白尿的选择性方法介绍
李乐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5(017)004
【摘要】简便区分蛋白尿的选择性方法介绍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李乐蛋白尿是肾
脏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按分子量分析尿蛋白有助于各种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已报道的方法如超速离心法、免疫化学法、凝胶过滤法及SDS盘状电泳法等,费时多,需要特殊设备,不利临床开展。
而一般临...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李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5.204
【相关文献】
1.变压器单纯性更换检修简便方法介绍 [J], 童延凯
2.简便输液标记方法介绍 [J], 侯双;王艳红
3.简便治疗嗝逆方法介绍 [J], 徐艳梅;许艳丽
4.简便输液标记方法介绍 [J], 侯双; 王艳红
5.简便治疗嗝逆方法介绍 [J], 徐艳梅; 许艳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