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作业成本法
- 格式:ppt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29
刀剑笑翻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翻译于2009-12-01至2009-12-10,Email:jyz3051 # Blog: /jiangyz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罗伯特-卡普兰,史蒂文-安德森Robert S. Kaplan and Steven R. Anderson2003年11月摘要:传统的作业成本(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模型,在一些组织中很难应用。
因为传统的作业成本法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和时间去访谈和调查员工以设计初始的模型,并且采用了主观且耗费精力的时间分配方法。
在模型变更时,如(1)改变处理程序和资源消耗,(2)增加新的作业,(3)订单、渠道和客户的多样性或复杂性增加,维护和更新模型也很困难。
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BC)仅仅需要确定两个参数:(1)提供的资源的单位成本,(2)完成一项事务或一项作业需要的时间。
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模型能够:-快速的建立、应用。
-容易更新和维护,以反映流程、订单多样性和资源成本的变化。
-直接从事务性的ERP和CRM系统中获取数据。
-通过直接的观察可以确定模型估计的单位时间是否合理。
-很容易处理大范围内的几百万条事务,而不影响报告的适时的制作和交付。
-显性的描述资源能力,并突出空闲的资源能力以辅助管理。
-建立时间方程,可以描述订单和客户行为的多样性,但不会增加模型的复杂性。
这篇论文使用几个简单的例子,示范如何构建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
并提供几个公司的例子,这些公司已经实现了这个方法,并获得了快速和显著的利润提升。
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在1980s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的几篇文章和几个案例,让大家了解了作业成本法[1]。
虽然这些案例有不同的特色,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分配到一项作业的资源消耗是通过时间分配的比例来确定的,而时间分配比例是通过访谈、时间日志和直接观察确定的。
例如,产品存储的成本将需要分配到一些作业,如产品接收、检查、处理、挑选、包装和装运,分配的比例是基于仓储员花费在这些作业上的时间比例。
2008年CPA考试《财务成本管理》重难点解析作者:闫华红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6期一、教材主要内容建立知识网络,从总体上把握《财务成本管理》的知识结构及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必要的。
《财务成本管理》由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两大内容构成。
全书共17章,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材第1章,主要介绍财务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为理解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和学习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工作环节和基本内容,其关键工作环节包括财务分析(第2章)、财务预测与计划(第3章)、财务估价(第4章)、财务控制(第15章),属于教材的计算分析基础;而基本内容包括投资管理(第5、6章)、筹资管理(第7、9章)、股利分配管理(第8章),属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第三部分是财务管理专题,包括企业价值分析(第10章)、期权估价(第11章)和财务战略(第17章),该部分属于教材较新内容,也是近年考试重点考核的内容。
第四部分是成本管理,包括产品成本计算(第12章)、成本性态与本量利分析(第13章)、标准成本管理(第14章)和作业成本计算与管理(第16章)。
二、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分析(一)第一部分第1章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从历年命题情况来看,题型只以选择、判断等客观题型出现,在考试卷上分数很少,最少的年份只有1分,多的年份也不超过5分。
但其为财务管理内容的总纲,对于理解各章之间的联系有重要意义。
因此,学习该章重点是掌握财务管理知识的联系,尤其是以后各章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第二部分第2章至第9章、第15章,作为财务管理工作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的表述,是历年考试分数较多的章节。
题型可以是客观题、计算题或综合题。
第2章计算和综合题主要在财务报表分析上;第3章主要是财务预测的销售百分比分析法、可持续增长率的确定与运用、现金预算的编制;第4章主要是债券和股票估价;第5章主要是项目投资决策;第6章集中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决策和存货决策上;第7章集中在融资租赁决策上;第8章集中在四种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和评价上;第9章集中在资金成本的计算、杠杆系数的计算、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上。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关于作业成本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学生姓名专业层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学习中心成绩年月日摘要作业成本法发展至今,备受关注,作为一种创新性极高的管理手段,其在会计管理领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贡献非凡。
然而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留有差距,对作业成本法重视不足,本篇文章通过介绍并分析其理论基础及推行问题,给予几点建议,希望推广作业成本法在国内的落地及应用。
全文总涵盖三大部分:一、对作业成本法作基本信息的介绍二、结合我国当下应用情况,给予案例分析其意义三、阐述其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中间业务资源消耗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主要内容 (2)第二章相关概述 (3)2.1 作业成本法概念 (3)2.2 作业成本管理 (4)第三章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 (4)3.1 商业银行案例 (4)3.1.1 确认Z银行资源及资源动因 (4)3.1.2 确认、分配Z银行的作业成本 (5)3.1.3 后台支持性部门成本向营业部门分配成本 (9)3.1.4 Z银行案例总结 (10)3.2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现状分析 (10)3.2.1 国内商业银行发展详情 (10)3.2.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10)3.2.3 我国作业成本法技术工具及手段的支持 (11)3.2.4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资源耗费的确认 (11)第四章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 (12)4.1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12)4.2 成本核算范围不全面 (12)4.3 中间业务成本核算笼统 (13)4.4 缺乏有力的成本管理系统 (13)第五章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问题解决对策 (13)5.1 提升成本意识 (13)5.2 完善成本核算范围 (14)5.3 明确中间业务成本核算 (14)5.4 健全有力的成本管理系统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6)致谢 (17)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980年,作业成本法在美国异军突起,受到业界的广泛欢迎,作为一种具有高新技术性的成本核算方法,其被应用于经济、技术、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
第12章 作业成本法与倒推成本法12.1 作业成本计算法12.2 倒推成本法12.1 作业成本计算法12.1.1 作业成本法概述12.1.2 作业管理12.1.3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12.1.4 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12.1.5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适用条件12.1.6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程序12.1.1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概述Ø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p作业的产生:最早对“作业”(Active)一词进行探讨的是杰出的会计大师美国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他于1941年在《会计论坛》上首先使用“作业”这一概念,并将其解释为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计划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做出的贡献p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哈佛大学的青年学者罗宾·库珀(Robin 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合作从1988年开始在《成本管理》杂志上先后发表4篇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章,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的产生Ø传统成本方法的核心内容p费用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与分配p成本计算对象一般是产品、劳务或某一个生产步骤p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合理选择成本分配方法是关键Ø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局限性p成本计算对象不完善:以成本的结果作为成本计算对象p成本分配基础不完善:对间接费用采用单一分配基础Ø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必然性p间接制造费用比重和结构变化p适时制(Just-in-time,简称JIT)的产生与发展p完全成本法的复兴p决策相关性的要求p成本控制与考核的要求Ø作业的概念及分类p作业是企业提供产品或劳务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程序式工作环节,即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资源及资源的消耗过程的集合体p作业实质上是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的分配基数p作业的分类分类标准内容重复性重复作业 和 非重复作业必要性必要性作业 和 随意性作业主次关系一级作业 和 二级作业受益对象产品作业 和 支持作业组织方式单件作业 和 批别作业价值链作业属性增值作业 和 非增值作业Ø作业的成本会计处理p作业以人为主体,并消耗一定的资源p作业依据目的,确定作业标志,划分类别p作业的范围依据成本动因被限定Ø成本动因(Cost Driver)p成本动因是指引发成本的根本因素,即“成本驱动因素”p成本动因解释企业执行作业的原因及消耗资源的多少p成本动因和作业之间并非一一对应p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法的关键环节p成本动因具有多样性Ø作业成本法的概念p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通过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进行成本分配的计算方法p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产品成本是指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之和,作业成本法就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以成本发生的具体原因——成本动因作为标准分配到作业、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12.1.2 作业管理Ø作业管理是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的组成,旨在通过对作业的管理,提高顾客价值,增加由于提供给顾客价值而获得的利润Ø作业管理的主要内容p作业分析:以作业能否增加顾客价值为标准,确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p作业重构:“企业再造”,从作业层次重新设计组织各项活动p标杆比较:将本企业与先进企业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制定行动计划,不断改善p业绩评价:强调企业整体业绩最优化,全面考虑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Ø作业管理的优点p管理当局可以根据作业,对成本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尽可能减少或杜绝非增值作业p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p对推动企业成本管理方式的变革,进一步促进企业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12.1.3 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1.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传统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ABC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2.成本计算程序不同:传统成本计算法将所有成本都分配到产品;而ABC先确定作业成本,然后以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分配到产品3.费用分配标准不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分配间接费用采用统一的总量标准进行分配,准确性差;而ABC间接费用分配的基础是作业的数量,是成本动因4.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同: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是企业最终产品的成本相关信息,可利用价值差;而ABC可以提供产品成本、作业成本、动因成本信息,可利用价值大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比较图示复杂程度费用分配方法企业分配率分配法部门分配率分配法作业成本法12.1.4 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Ø作业的计量和分类主观性较强Ø成本动因的选择缺乏科学性Ø对一些间接费用的分配仍然不能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Ø对未来盈利水平的改善作用无法验证Ø计算繁琐12.1.5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适用条件Ø制造费用比重相当大Ø产品种类很多Ø生产经营的作业环节较多Ø各项生产运行数量相差很大并且生产准备成本昂贵Ø作业随时间变化很大但会计系统变化相对较小Ø会计电算化程度较高12.1.6 作业成本计算法的基本程序1.选择成本基础,确定主要作业,明确作业中心2.将各作业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归集到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3.选择适当的成本动因4.将汇集到成本库的间接费用按确定的成本动因及追踪的资源标准分配到各项产品中去5.计算每一产品的作业成本制造费用分配图示全部制造费用成本库1成本库2成本库3成本动因1成本动因2成本动因3作业及其成本动因对应表作业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购入材料采购单数量领取材料领料单数量材料移送移送次数插入零件零件数量材料计划与管理检验次数应付账款发票数量存货管理材料数量设备管理维修次数检验产品产品批量质量检验检验次数支付供应商零件数量应收账款顾客数量例1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比较Ø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表1和表2所示:Ø要求:1.分别按传统成本计算法和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2.分别按传统成本计算法与作业成本法计算甲、乙两种产品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3.比较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并说明其原因表1 产量及成本资料项目甲产品乙产品产量(件)200 00040 000定购次数(次)410机器制造工时(小时)400 000160 000直接材料成本(元) 2 400 000 2 000 000直接人工成本(元) 3 000 000600 000表2 制造费用明细及成本动因表项目制造费用金额成本动因材料验收成本280 000定购次数产品验收成本490 000定购次数燃料与水电成本392 000机器制造工时开工成本210 000定购次数职工福利成本270 000直接人工成本设备折旧280 000机器制造工时厂房折旧240 000产量材料储存成本88 000直接材料成本经营者薪金102 000产量合计 2 352 000——Ø传统成本计算法制造费用分配率 =2 352 000÷(400 000+160 000)=4.2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400 000×4.2=1 680 000元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160 000×4.2=672 000元甲产品总成本=2 400 000+3 000 000+1 680 000=7 080 000元乙产品总成本=2 000 000+600 000+672 000=3 272 000元甲产品单位成本=7 080 000÷200 000=35.4元/件乙产品单位成本=3 272 000÷40 000=81.8元/件表3 作业成本法制造费用计算表项目待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率甲产品乙产品材料验收成本280 00020 00080 000200 000产品验收成本490 00035 000140 000350 000燃料与水电成本392 0000.7280 000112 000开工成本210 00015 00060 000150 000职工福利成本270 0000.075225 00045 000设备折旧280 0000.5200 00080 000厂房折旧240 0001200 00040 000材料储存成本88 0000.0248 00040 000经营者薪金102 0000.42585 00017 000合计 2 352 000—— 1 318 000 1 034 000Ø作业成本法甲产品总成本=2 400 000+3 000 000+1 318 000=6 718 000元乙产品总成本=2 000 000+600 000+ 1 034 000 =3 634 000元甲产品单位成本= 6 718 000÷200 000=33.59元/件乙产品单位成本= 3 634 000÷40 000=90.85元/件Ø结果差异分析p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甲产品制造费用1 680 000元,乙产品制造费用672 000元p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甲产品制造费用1 318 000元,乙产品制造费用1 034 000元p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不同,传统计算法按照机器工时一种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法下划分成本动因进行分配12.2 倒推成本法12.2.1 倒推成本法概述12.2.2 倒推成本法的适用条件12.2.3 倒推成本法的会计核算12.2.4 倒推成本法的评价12.2.1 倒推成本法概述Ø倒推成本法(Backflush Costing),亦称逆算成本法、倒流成本法,这是一种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的简单的成本计算方法Ø倒推成本法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适时生产制度(JIT)的产生而产生的,JIT制度的特点包括:p企业生产以顾客需求(订单)为起点,由后向前安排生产任务p原材料和零部件,只有在企业需要时才购入p企业从原材料购入到制成产品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p期末存货没有或很少,传统的分批或分步制度下详细的存货记录变得不再重要12.2.2 倒推成本法的适用条件Ø企业管理需要简单的会计体系Ø每种产品都有标准成本Ø存货数量相对较少Ø倒推成本法的财务结果与传统成本法的财务结果相差不大Ø典型企业p JIT企业,期末存货水平很低p非JIT企业,期末存货水平高但是相对稳定12.2.3 倒推成本法的会计核算Ø“原材料与在产品”账户:由于在产品数量很少,没有必要单独设置账户,所以与原材料合并Ø“加工成本”账户:由于自动化水平相对较高,直接人工成本金额较少,因此将其与各项制造费用合并Ø制造费用的分配通常是在产品生产完成时进行Ø倒推成本法根据记账时点可以划分为:1.以材料购进、产品完工为记账时点2.以材料购进、产品出售为记账时点3.以产品出售为记账时点例2 倒推成本法Ø资料:某企业只生产一种甲产品,原材料期初余额为零,在产品没有期初、期末余额,没有直接材料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