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搜集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84.10 KB
- 文档页数:5
骶髂关节应用解剖与手法操作骶髂关节应用解剖与手法操作【应用解剖】1.肌肉与骨性标志(1)两侧髂嵴最高点间的水平线适通过L4棘突;两侧髂后上棘的水平线适通过S2骨嵴,相当于骶髂关节中心,为蛛网膜下隙终末之处。
(2)骨盆后面为骶骨,骶骨后面的上、下部,各有一缺损。
上部缺损谓腰骶间隙,大都呈“V”字形;下部谓骶尾间隙,呈倒置“V”字形。
(3)骶骼关节邻近的梨状肌位置,可从骨盆后侧的臀部表面标志出来;自髂后上棘到股骨大转子顶端之直线,乃标志梨状肌之上缘,有臀上动脉、静脉穿出;自尾骨尖至髂后上棘连线之中点起,至大转子顶端再画一直线,即代表梨状肌下缘,下缘有臀下动脉、静脉及坐骨神经、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股后侧皮神经和在闭孔内肌之神经等穿出。
(4)髂总动脉与髂外动脉在腹部及骨盆部的表面标志:先自耻骨联合与骼前上棘之间画一连线为第1线;再自脐部(其平面相当于L3)左下方1.5cm处(其平面相当于L4)向第1线中点画一连线为第2线。
第2线之上1/3,即相当于骼总动脉之行程标志,下2/3相当于髂外动脉之行程标志。
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在骨盆向下行,经腹股沟韧带之深面而入股动脉。
髂内动脉为髂总动脉之内侧末支,起自腰骶关节,向下行则在骨盆骶髂关节之前面经过。
2. 骶髂关节(1)骶髂关节是组成骨盆环的重要关节。
由骶骨的膨大部分(即上面3个骶椎)和髂骨之耳形关节面相合而成。
整个关节形状好像为一“L”字形。
“L”向头侧方向的垂直部较短,包容S1;其向尾侧方向的为横行走向,较长,包容S2-3。
其关节面有甚多的凹凸部分,互相合适地镶嵌容接,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故脱位甚为少见。
从骨盆上面的入口观之,两侧髂骨后缘突出,将骶骼关节包藏在里面,成45°角的倾斜面。
该关节一半由滑膜、一半由各韧带联合,尤其有坚厚的骨间韧带,对防止骶骨前滑趋势起主导作用。
骶骨关节面的方向为向后向内,前宽后窄,因此,也不易向后脱位。
(2)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关节面和髂骨关节面构成。
骶髂关节的解剖、运动及其稳定性因素一、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其关节面为”L”形。
髂骨上的关节面位于髂骨的后上方,由一个垂直向的短臂和一个相对横向的长臂构成。
骶骨侧面上也有一个垂直的短臂和横向长臂,与髂骨的相吻合,就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
图1. 髂骨和骶骨上的L形关节面骶髂关节周围有多条韧带加固,与骶骨直接相连的韧带有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骨间韧带和骶髂背侧长韧带等,此外,还有一条髂腰韧带维持腰椎和骶髂关节的稳定。
①骶结节韧带:分为三束,内侧束由尾骨连到坐骨结节,外侧束由髂后上棘连到坐骨结节,上束由髂后上棘连到尾骨。
作用为限制骶骨“点头”。
②骶棘韧带:一端附着于骶骨、尾骨外侧面,一端附着于坐骨棘。
作用为限制骶骨“点头”。
③骨间韧带:位于骶骨与髂骨之间,从骶结节到髂骨呈水平走行。
作用是防止骶髂关节分离。
④骶髂背侧长韧带:韧带从骶骨中外侧连到髂后上棘,作用为限制骶骨“反点头”。
⑤髂腰韧带:是一条坚韧的韧带,从L4-5的横突连接到髂骨的内侧缘,作用为稳定骨盆和下腰椎。
图2.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二、骶髂关节的运动方式骶髂关节的运动具体是指骶骨相对于髂骨的运动;躯干的前屈和后伸可引起骶骨的双侧运动,髋关节或下肢的屈伸引起骶骨的单侧运动。
1.骶骨的双侧运动包括“点头”与“反点头”:骶骨的“点头”运动:表现为骶骨的基底部向前、向下运动,骶骨尖向后、向上运动。
此时,骨在关节面上沿短臂向下滑动,沿长臂向后滑动。
骶骨的“反点头”运动:表现为骶骨的基底部向后、向上运动,骶骨尖向前、向下运动。
此时,骨在关节面上沿短臂向上滑动,沿长臂向前滑动。
图3. 骶骨的“点头”与“反点头”运动2.骶骨的单侧运动走路过程中,骶骨一直在做一侧”点头“,和另一侧”反点头“的运动;此时,骶髂关节即在做单侧运动。
要了解这种运动模式,需要将在骶骨上作出左右两条斜轴,左斜轴从骶骨的左侧基底部连到骶骨的右下外角,右斜轴从骶骨的右侧基底部连到骶骨的左下外角。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概述当人体处于直立位时.人体上部躯体的负载主要由骶骨承受.并经其自双侧骶髂关节迅速分散至双下肢。
骶髂关节参与了下腰痛及退变性疾患中的许多病理过程。
从解剖上看,骶髂关节具有关节所有的结构。
是活动关节.较小的活动度是适应生活中减少某些应力的需要;从功能上看,它是微动关节.活动有限.从而有助于保持骶骨必要的稳定。
这是由骶髂关节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骨与韧带的特殊解剖结构决定的。
2骶髂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骨盆环的后方由数个复杂的关节构成:骶髂关节、轴向骶髂关节(axial sacroiliac joint)、副骶髂关节(accessory sacroillac joint).骶骨呈楔形.尖端自前向后、自上向下.以凹面紧密嵌入髂骨的凸面。
骶髂关节外形变异很大,有耳状、C形或钝角形,不同性别及左、右关节面间有差异.骶髂关节角(横断面关节轴向与横轴间夹角)83.0°(54°~124°)X(min~max)下同;骶髂骨间角(横断面关节后方骶、髂骨间夹角)35.4°(0°~75°)。
此两角及关节腔的宽度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平面差异较大,但左右两侧及性别间相差不显著。
骶髂关节的结构很特殊t①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二者厚度比为3:1。
髂骨侧软骨的退变重于骶骨侧,中央区重于两端;②骶髂关节逐渐由尾侧、前方的滑膜性关节向头侧、后方移行为韧带联合性关节,二者间无明显分界,软骨面渐呈退行样变而模糊不清。
2.1骶髂关节特殊的骨性解剖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五个骶骨融合为一体以承受体重的机械应力。
从进化的角度看,下肢承担的应力越大.参与构成关节的骶骨数就越多。
骶髂关节的表面有软骨覆盖的凸起和凹陷,足月胎儿的骶髂关节是光滑、平整的,且两侧关节面相互反向成形,而非相互吻合。
随着年龄增加.关节内突起与凹陷增加并发生相互交锁,男性比女性更明显。
解剖骶髂关节骶髂关节:是一个滑膜关节,位于骶骨、髂骨耳状面之间,左右各一,成人关节软骨表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老年人此关节可以完全纤维化,偶尔甚至骨化。
关节面:在婴儿期关节面平坦,成年后变得不规则,有时呈窦状。
弯曲,不规则,并且互补,在男性更明显,它们限制运动,增加关节强度,使其将来自脊椎的负重传递到下肢。
髂面被透明软骨覆盖,成年后,前部比后部厚。
髂面较薄的软骨,早期认为是纤维性软骨,也是由Ⅱ型胶原构成的透明软骨。
纤维关节囊:关节囊附着到两个关节边缘。
局部解剖骶骨: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一个大三角骨,它在两个不知名的骨之间楔入,形成盆腔的后上壁。
它的尾侧钝尖与尾骨及其上缘相关节,宽底与第5腰椎在腰骶角处形成关节。
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该腹侧弯曲扩大了盆腔容积。
它的顶、底之间有背侧、盆侧和外侧3个面,以及一个骶管。
在儿童时期,各骶椎是由软骨相连的,成人的骶骨仍保留着许多椎骨的特点。
骶骨由骨小梁构成,骨小梁被一层厚度不均的骨密质壳包被着。
底:第1骶椎上表面即骶骨底,它是自典型椎骨面以后变化最小的,其椎体较大,横向较宽,它的前侧凸缘是骶骨岬,椎孔呈三角形。
盆面:除第2骶骨体凸出以外,盆前下面的横向和纵向都是凹陷的。
4对骶骨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交通,其内有上4对骶神经前支走行。
左、右孔间的广泛区域是由平坦的骶骨体盆面形成的,期间融合为4个横脊。
背侧面:骶骨背侧面的后上方有一个向上的、间断的骶正中脊,其上有第4个(有时3个)代表融合骶椎的棘突结节。
在第4(或第3)结节下方,骶管的后壁上有一个弓形的骶管裂孔。
它是因第5骶椎板不能到达中央面而产生的,因此,第5骶椎体的后面暴露于骶骨背侧面内。
后面是由骶骨板在正中峰侧面融合而成的,它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像骶前孔一样,它们也经椎间孔通向骶管,并且每个骶后孔内都有骶神经后支走行。
在孔的内侧,垂直向下为一列4个小结节,统称为骶中间嵴。
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关节结节,是由相邻的关节突融合形成的。
骶髂关节痛定义、局部解剖、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因、易患因素及治疗措施骶髂关节病变是产生慢性腰腿痛的重要来源之一,骶髂关节痛占所有腰腿痛患者的 15%~30%。
因 SIJP 病因和机制复杂,且部分临床医师对 SIJP 的认识不足,致使该类疾病容易被忽视,造成漏诊。
由于SIJP 的临床症状、疼痛部位与腰椎疾病类似,导致很容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相混淆,甚至被误诊。
,希望能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提高其疗效。
定义及临床表现SIJP是位于骶髂关节及其附近,可通过局部按压及骶髂关节诱发试验诱发疼痛重现,并可通过向骶髂关节内注射局麻药得到缓解的疼痛。
SIJP 疼痛主要出现在臀部、大腿后外侧、腰部,部分患者会出现腹股沟区、背部、腹部,大部分患者疼痛出现在膝关节以上,少数患者会放射至膝关节以下。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及一侧或双侧下肢痛,弯腰困难,患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坐位时以健侧臀部触椅;严重者甚至仰卧时不能伸直下肢,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
部分患者步行困难,患肢需拖行,表现为歪臀跛行步态,不能挺胸直腰。
还有患者表现为由站立位转换为卧位时腰骶部疼痛,甚至躺下困难;SIJP 伴随的麻木及感觉异常主要出现在大腿后外侧和小腿后侧。
骶髂关节解剖骶髂关节是微动半滑膜关节,前1/3 是真正的滑膜关节,后方是肌肉韧带复合体,这些肌肉韧带复合体影响着骶髂关节的稳定,是脊柱和下肢应力传导的枢纽。
骶髂关节神经支配来源主要是骶神经背侧支,指出 L5~S4后根的侧支支配骶髂关节背侧。
骶髂关节腹侧神经支配来自 L4和 L5神经根的腹侧支。
骶髂关节腹侧神经支配尚存争议,解剖学上证实的节段性支配模式并不能解释骶髂关节引起的疼痛常超出 L4—S4支配范围,骶髂关节并非单纯地由一个节段性神经支配,这是SIJP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原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SIJP 诊断主要基于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性注射等。
解剖丨骶髂关节初认识(上)阎老师的文章《伤科治疗请尊重弱平衡的建立》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关节,平时名不见经传,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当它出问题的时候,引起的疼痛能和知名腰痛杀手腰椎间盘突出旗鼓相当,让人不容小觑,它就是——骶髂关节。
今天的解剖小课堂就来和大家认识一下骶髂关节~1.什么是骶髂关节?它在哪里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骶髂关节的位置和形状,这个关节藏匿在骨盆之中,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对而成,左右各一。
对于有腰窝的小伙伴,腰窝之下就是骶髂关节的位置。
骶髂关节的关节面凹凸相嵌,骶髂间、骶骨坐骨间周围有强大的韧带固定,关节囊活动度也相对较小,正常来讲只能进行小幅度的上下前后移位运动,所以也被称为“微动关节”。
2.骶髂关节有什么作用?骶髂关节的活动范围虽小,但作用可不小。
骶髂关节平时主要承受3个力,即来自躯干的重力(向下)、来自下肢的支撑力(向内上方)和耻骨联合的内聚力(向内),简单来说,它主要的作用就是支撑体重和缓冲来自下肢或骨盆的冲击力或震动。
3.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骶髂关节损伤?由于周围的韧带、关节囊保护,骶髂关节活动度又小,所以日常活动强度下骶髂关节挫伤或移位并不容易。
在直立姿势下,当体重加于楔形的骶骨时,会出现令骶骨向前下方移动、髂骨往外侧分开的趋势。
在正常情况下,骶骨的这种移动,可以牵张其周围韧带,造成骶髂关节更紧密的对合。
当骶髂关节有损伤或慢性劳损,关节周围韧带松弛,对骶骨向前下方移动、髂骨往外测分开的合力减弱,在暴力或不协调外力作用下,容易导致关节错开移位。
急性损伤遭受暴力作用而导致骶髂关节损伤的情形临床上往往多种多样。
常见于弯腰负重扭转骨盆,或一侧下肢不动,脊柱骤然向对侧旋转,牵拉骶髂韧带致其损伤,引起骶髂关节错缝;猝然跌倒时单侧臀部着地,或单侧下肢负重跳跃、坠跌等,地面的作用力向上传导,而躯体向下的冲击力向下传导,两种作用力汇集于骶髂关节,而产生骶髂关节损伤;下蹲位负重起立时扭错,或身体向前、向后跌仆,使骶髂关节过度前后旋转,导致骶髂关节损伤;另外,腹直肌、股后肌等肌肉的强烈收缩,可使骶髂关节交锁在不正常的位置,从而产生损伤。
骶髂关节疼痛的原因及缓解技巧有没有过晚上睡觉时或是体力活动后骨盆附近疼痛?甚至是上下楼梯或是下蹲都会引发剧烈的疼痛?这有可能是骶髂关节障碍。
和骶髂关节疼痛的有关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0~前377年。
骶髂关节是连接脊椎与骨盆、上半身与下半身、中轴骨与四肢骨髂,以及身体两侧的中心。
这个深层、复杂的大关节在走路、跨步、坐、弯曲和其他日常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骶髂功能障碍是引起骶髂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骶髂关节可因为重复运动,怀孕,分娩或太多的压力下背部等原因产生疼痛,疼痛可能只影响一侧或两侧关节,也可能会沿着腹股沟向下辐射,穿过腿部,到达脚部。
骶髂关节是什么骶髂关节位于骶骨和髂骨之间,属于真正的滑膜关节,其结构包括关节囊、滑液、关节软骨和滑膜。
骶髂关节的特点是:位于髂骨一侧的关节软骨主要由纤维软骨构成,而骶骨一侧的关节软骨主要由透明软骨组成,骶骨侧透明软骨比髂骨侧纤维软骨厚。
成人髋骨关节面的厚度有4mm,但是髂骨面的厚度不超过2mm,两侧厚度不均也许是造成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关节大部分时间是不动的,允许只有约4度旋转。
由于两侧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关节与髋关节的关系,无论其中那个关节出现了功能障碍,都会影响到其他关节。
骶髂关节的功能骶髂关节主要功能是将上半身的重量传递到下肢,体重通过脊柱传到腰椎(L5),再到骶骨,经过骶髂关节传递到坐骨结节,然后传递至髋臼。
在我们行走、站立和步行的过程中,一侧的骶髂关节还可以将负重传递到对侧:重量通过下肢传递到髋骨和骶骨,向上通过腰骶结合部分散。
骶髂关节另外一个功能是吸收震荡,协助缓解腰椎和下腰段椎间盘向上的压力。
当骶髂关节病变时,下腰段椎间盘产生疾病或退变的概率会增高。
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影响骶髂关节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结构锁定机制和力锁定机制。
结构锁定机制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相对平坦,有助于传递压缩力和屈曲运动。
骶骨是楔形(三角形)的,它可以在髋骨之间获得稳定,并通过其上的韧带来保持“悬浮状态”。
骶髂关节测试方法
骶髂关节测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骨盆分离试验:患者仰卧,医生用两手分别置于两侧髂前上棘前面,同时向外下方推压。
如果感觉到疼痛,则为阳性,表明骶髂关节可能有问题。
2. 骨盆挤压试验:患者仰卧,医生两手分别放于髂骨翼两侧,同时向中线挤压。
如果出现疼痛,则为阳性,表明骶髂关节可能存在病变或骨折。
3. 床边试验:患者仰卧,一侧臀部放在床外,让该侧的腿在床边下垂,医生按压此腿使髋后伸,同时按压患者另一侧腿的膝关节,使之尽量屈髋、屈膝,使大腿靠近腹壁。
如果出现疼痛,则为阳性,表明骶髂关节可能存在病变。
4. “4”字实验:患者仰卧,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以“4”字形状放
在伸直下肢近膝关节处,医生一手按住膝关节,另一手按压对侧髂嵴上,两手同时下压。
如果出现疼痛,则为阳性,表明骶髂关节可能存在问题。
5. 血常规检查:可以遵医嘱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体内血细胞含量,明确自身状态。
6. X射线体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X射线体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更清楚地显示软组织和炎症情况。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骶髂关节问题。
在进行任何测试时,请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告知医生您的任何不适或疼痛。
骨科医生容易忽略的关节:骶髂关节骶髂关节源性腰痛(Sacroiliac joint pain)是指来自于骶骨与髂骨相连接处的局部区域疼痛反应。
且疼痛可被骶髂关节处激惹反应复制,选择性骶髂关节局麻药注射或关节周围射频可短期缓解疼痛。
引起骶髂关节疼痛的危险因素包括腰椎融合手术后骶骨固定、重体力劳动、妊娠、脊柱侧弯、下肢不等长、步态异常和创伤。
据报道,慢性腰痛患者中15-30%是来自骶髂关节病变。
腰椎融合术后再发腰痛的患者中40%是因骶髂关节障碍。
▪容易忽略的关节:骶髂关节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由关节腔和韧带腔组成。
图:骶髂关节的神经支配一般认为,骶髂关节后部感觉神经来着S1,S2和S3背侧支及L4和L5神经后支共同支配,而骶髂关节的前部是由腰骶丛派生的感觉神经支配。
图:在骶髂关节软骨和后韧带中发现P物质、CGRP和机械感受器,说明可传导疼痛。
图:使用3D运动分析证明SIJ在头侧方向上的运动。
图:真空现象:在SIJ中经常发现的真空现象表明该关节是可活动的关节。
图:两种类型的滑膜关节骶髂关节是少活动关节,类似于肩锁关节和腕关节等。
踝关节是滑动关节,活动性较大,类似于肩关节和髋关节等。
图:承受垂直载荷的各种关节中,仅SIJ平行于重力线。
图: SIJ除了支撑上半身负荷,并且也通过很少的关节运动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
图:SIJ就像减震器一样。
如果没有骶髂关节,那么孩子们就不可能从树上跳下来并立即无伤害地向前跑。
图:骨盆的稳定性。
骨盆的稳定性是通过特定解剖学特征(形状闭合,form closure)和肌肉和韧带产生的压力(剪力闭合,force closure)的组合产生的。
图:关节通常具有最小包裹位置(LPP,此时关节最松弛)和闭合包裹位置(CPP,此时关节是稳定的)。
对于SIJ,LPP是腰椎向前弯曲的体位,CPP是向后弯曲的体位。
▪骶髂关节功能障碍 - 骶髂关节源性腰痛图:骶髂关节功能障碍是疼痛起源SIJ发生轻微半脱位,造成关节后韧带高压。
骶髂关节的组成
骶髂关节是人体骨骼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了骶骨和髂骨,是人体重要的支撑和运动部位。
骶髂关节的组成包括骶骨、髂骨和韧带三个部分。
一、骶骨
骶骨是人体骨骼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脊柱的下端,由五块骶椎骨合并而成。
骶骨的形状呈三角形,上面有四个骶孔,下面有一对骶角,与髂骨相连的部分称为骶髂面。
骶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的重量,同时也是肛门和生殖器官的支撑部位。
二、髂骨
髂骨是人体骨骼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骨盆的两侧,由髂骨体、髂突、髂嵴、坐骨结节和耻骨组成。
髂骨的形状呈三角形,上面有髂嵴和髂突,下面有坐骨结节和耻骨,与骶骨相连的部分称为骶髂面。
髂骨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的重量,同时也是股骨和骨盆的连接部位。
三、韧带
韧带是连接骶骨和髂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骶髂韧带和髂腰韧带两部分组成。
骶髂韧带位于骶骨和髂骨之间,主要起到支撑和稳定骶
髂关节的作用。
髂腰韧带位于髂骨和腰椎之间,主要起到支撑和稳定
腰椎的作用。
韧带的主要功能是连接骶骨和髂骨,同时也是骶髂关节
的重要支撑和稳定部位。
总之,骶髂关节的组成包括骶骨、髂骨和韧带三个部分,它们共同构
成了人体骨骼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骶髂关节的主要功能是支
撑和稳定身体的重量,同时也是人体运动的重要部位。
对于保持身体
健康和预防运动损伤来说,了解骶髂关节的组成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人体最深奥的关节—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的复杂性骶髂关节是骨盆环的组成部分,有正常的关节囊及坚强的韧带包绕增加其稳定性,正常情况下该关节活动度很小,主要是支持体重和缓冲活动时带来的震动,该关节有正常的滑膜、软骨,但临床上好多的疾病都可以累及到此关节,甚至首发于此,并具有一定的特征,例如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性关节炎、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等等,而且骶髂关节是人体力量转化之源(文末有详细阐述)。
下腰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个症状,这是由于活动的腰椎和相对固定的骨盆的连接,使得这个部位应力比较集中,容易出现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背肌筋膜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等,但有些时候这种疼痛还反应了另外的一些不太常见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持续的下腰痛,还需要警惕,下面以就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强直性脊柱炎为例强直性脊柱炎属于多因素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多以晨僵和腰背痛为主,常常集中在腰骶部,起病隐匿,缓慢进展,一般好发于青少年男性,且疾病特点为休息后加重,适当活动后可减轻,若治疗不当,病变常持续进展,严重者累及整个脊柱及髋膝关节,导致脊柱关节的活动功能丧失,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X片常常可以看到骶髂关节间隙变模糊,关节面破坏。
当韧带松弛时,骶骨就不能固定于骨盆上。
导致静态不稳,刺激腰骶干而产生疼痛,在大跨步行走状态下.胸腰段的脊椎结构为平衡骨盆旋转的反向旋转运动,对于下腰痛的临床评价和功能训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骶髂关节韧带有致密的无髓神经纤维构成的伤害感觉系统分布,它遍及关节囊的整个厚度,同时骶髂关节的前下方与坐骨神经紧密相邻,因此骶髂关节的病损可能刺激其周围结构,从而引起臀部、腹部或腰椎间盘综合征。
骶髂关节是人体力量转化之源传统武术讲“圈内打人,圈外推人”,所谓圈内,即骨盆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骨盆发力范围以外。
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骨盆与骶髂。
就是用骨盆与骶髂发力,这个部位,女子只要懂骨盆骶髂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人不奇。
骨盆中的隐藏炸弹——骶髂关节有这样一个关节,平时名不见经传,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当它出问题的时候,引起的疼痛能和知名腰痛杀手腰椎间盘突出旗鼓相当,让人不容小觑,它就是——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骶髂关节,藏匿在骨盆之中,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对而成,左右各一。
对于有腰窝的小伙伴,腰窝之下就是骶髂关节的位置。
(腰窝,骶髂关节在它的下方)骶髂关节关节囊紧张,且韧带繁多,因而它的活动度极小,只有2°到3°。
只有在怀孕要分娩时,激素让关节松弛,也让它达到了活动度的巅峰,但活动依然微小。
骶髂关节的活动度虽小,但作用却不小。
骶髂关节需要支撑体重,并把力往下传导,活动度的存在加强了力的传递效率,也让它变成一个更好的减震器,降低了骨盆和脊柱受到的力的冲击。
骶髂关节紊乱的危害正常情况下,骨盆将重力均匀的分配到下肢。
但如果一边骶髂关节出现紊乱,髂骨发生不当的前后旋,就会导致受力不均,如同汽车的轮胎在一边泄了气,另一边必然吃紧。
而且髂骨相对位置一变,导致髋关节关节窝的位置发生改变,直接造成了下肢功能性长短腿,下肢受力更加不均。
骨盆作为“承上启下”的存在,出现问题,向上造成腰部失稳,向下则造成膝关节和足踝出现问题,不容忽视。
骶髂关节紊乱造成的疼痛话虽如此,不疼不痒谁也不会注意。
但坏就坏在骶髂关节紊乱,还会伴随不适与疼痛。
首先出现疼痛的会是与之最为接近的腰部和臀部,后期疼痛可以向髋部、腹股沟以及大腿放射;下肢也许会因此感到乏力发麻。
腰臀部往下坐疼痛,往下躺也疼,起身也疼,走路也疼,上下楼梯也疼,如影随行,可以持续不适,也可以时不时来两下子。
有时候有统计资料显示,由骶髂关节问题导致的下腰痛在下腰痛患者中占5%~10%。
有时候,它也会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最后治了半天没啥效果,所以知道骶髂关节可能会导致腰痛还是挺重要的。
骶髂关节活动为什么会紊乱01 外力作用骶髂关节被撞错位又回不去,例如车祸、摔跤。
02 性别因素女性在经期、怀孕时,体内激素发生改变,造成骶髂关节周围的韧带变得松弛,造成骶髂关节不稳。
骶髂关节
一、骶髂关节位置、结构
骶髂关节是在骶骨与髂骨之间的关节,在臀部上部系腰带以下,大约在脊柱两侧约两三公分处各有一个看起来凹下去的地方,直接可以触摸到硬硬的骨头,此处为PSIS(pos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从这边往上下约4,5公分处是骶髂关节,,这是属于可动关节,但活动度很小,大约只有4度, 关节面凸凹不平,互相嵌合十分紧密,关节囊坚韧,并有坚强的韧带加固。
主要的韧带是骶髂骨间韧带,位于关节面的后上方,连结于相对的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在关节的前后还分别在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带加强。
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里面有滑囊液,最常发炎的部位是从PSIS以下的部位。
骶丛与骶髂关节关系密切。
在解剖上骶丛贴于骨盆后壁,骶髂关节盆面之前,其中L4神经根的腰骶干支、L5神经根及腰骶干位于腰椎与骶髂关节之间。
骶髂关节的这些结构特征,增强了该关节的稳固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关节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重力通过该关节向下肢传递,以及自高处着地或跳跃时起缓冲冲击力及震荡的作用。
骶髂关节发炎时,因为它原本活动度就很小,因此不会严重影响行走能力,但它是属于中轴与周边的连结, 由于骶丛的解剖学特点,骶髂关节的无菌性炎症可刺激腰骶干,出现与腰3-4和腰4-5间盘突出相似的症状:腰臀部疼痛和大腿、小腿放射痛,甚至放射到足,因此行走翻身等活动都会造成疼痛,上身向后侧倾斜时特别疼痛,走路时落
在后方的一边可能比较疼痛.转移痛大多在臀部大腿后方,外侧,偶尔可以到小腿后外侧或大腿前内侧。
二、骶髂关节炎
症状:
1、疼痛:疼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特点为隐匿发作、持续钝痛,多发生于活动以后,休息可以缓解。
随着病情进展,关节活动可因疼痛而受限,甚至休息时也可发生疼痛。
睡眠时因关节周围肌肉受损,对关节保护功能降低,不能和清醒时一样限制引起疼痛的活动,患者可能疼醒。
2、晨僵和粘着感:晨僵提示滑膜炎的存在。
但和类风湿关节炎不同,时间比较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
粘着感指关节静止一段时间后,开始活动时感到僵硬,如粘住一般,稍活动即可缓解。
上述情
骶髂关节炎图示
况多见于老年人、下肢关节。
3、其他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挛曲、不稳定、休息痛、负重时疼痛加重。
由于关节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痉挛和收缩、关节囊收缩以及骨刺等引起机械性闭锁,可发生功能障碍。
骨关节炎是骨关节生理性退化的表现,尚无逆转或中止该病进展的药物。
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疼痛,缓解症状,阻止和延缓疾
病的发展,保护关节功能,以防残废。
采用综合治疗,包括病人教育,药物治疗,理疗及外科手术治疗。
分类:
骶髂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一)原发性骶髂关节炎
原发性骶髂关节炎的关节软骨细胞活性低下,髋部肌肉等软组织支持力量减弱,软骨呈退行性变。
往往受年龄、体质、遗传等因素影响。
年龄越大,积累的损伤越多,老年人的关节软骨基质中黏多糖含量减少,纤维成分增加,软骨的韧性降低,因之易遭受损伤而产生退行性变。
肥胖体形的人发病率较高。
(二)继发性骶髂关节炎
继发性骶髂关节炎的基础疾病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髋臼发育不良可产生生物力学的不平衡,使承重区范围缩小,承重区关节软骨承受压力增加导致关节软骨磨损引起骨性关节炎。
炎关节变化
2.扁平髋、股骨头骨骺滑脱关节面不平整,机械性磨损,可引起骨性关节炎。
3.髋关节某些疾病损害关节软骨如化脓性髋关节炎、髋关节结核、血友病、神经性髋关节病等。
4.医源性因素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软骨病变等。
5.股骨头病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6.髋关节创伤如脱位及股骨颈骨折处理不当。
7.髋关节内结晶病变如焦磷酸盐关节病与痛风性关节炎等。
8.内分泌异常和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肢端肥大症、黄褐病等。
骶髂关节炎并不是单独的疾病,与强直息息相关
大多数的骶髂关节炎并不是单独的一个疾病,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AS国际联合会(ASIF)表示,骶髂关节疼痛虽不能完全定论为强直性脊柱炎,但是临床研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大约有60%以上从骶髂关节受累开始,患者常感觉腰、腰骶部疼痛,先为反复发作,间歇性或两侧交替性酸痛,随病情发展,或持续性深部隐渐性钝痛或者刺痛,伴有腰部酸痛,全身疲劳无力,其特点为休息、阴天或劳累后加重,活动、遇热后疼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