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 格式:pdf
- 大小:223.70 KB
- 文档页数: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参与中国商务活动、或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的文学、历史和哲学。
尽管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也同样日益凸显。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互动时,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问题可能会表现为跨文化沟通困难、误解或者冲突。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教育,并且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信仰、社会习惯等。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注重文化差异的讲解和解释。
在教学中,除了教授汉语语言知识外,还应该注重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
特别是在涉及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习惯用语、成语等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讲解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中。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
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应该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与中国人交流、互动,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增进对中国的理解。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参观中国的博物馆、参与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就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跨文化交际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信心。
对外汉语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识别文化差异、尊重他人文化、灵活运用语言等方面。
英国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内容摘要:结合笔者在英国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坚果过敏问题的跨文化交际案例,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此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
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往往与个体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及合理期望等有关。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主动从多方面了解异域文化,树立合理期望值,并在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多反思自我,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坚果过敏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师一.背景介绍笔者于2019年3月份赴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工作,任教学校为伦敦主城区的一所蒙特梭利式私立幼儿园,学生年龄在10个月大到5岁大之间。
根据蒙氏教育理念,六岁之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加强语言学习,不仅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的发展,因此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同时有英语教师、法语教师、汉语教师,而这些老师则来自英国、中国、法国、西班牙等不同国家。
由于多语种教学的存在,幼儿园的学生也多为混血儿童,大部分都具有欧洲血统,在生活、饮食、教育等方面与亚洲文化相差悬殊。
笔者每天的工作时间为六小时,除午饭时间以外,笔者都和孩子们在一起,且必须和同事们合作教学。
由此可见,笔者学校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也格外特殊。
笔者在赴任前接受了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学基础”、“赴任国语言与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培训;赴任初期在英国接受了为期15天的正式的幼教培训,所学课程包括“英国早期儿童基础教育(EYFS)”“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健康安全教育”“预防义务“等。
严格细致的培训帮助笔者尽快适应英国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让笔者更加警惕,经常主动跟其他老师交流学习,以求入乡随俗。
二.情景描述案例发生在2019年7月2号,笔者亲手做了一些糕点准备和同事们分享,主要用料为自发小麦粉、糖、黄油和香蕉,最后为了装饰在表面加了一勺核桃碎。
上午12点,笔者很开心地来到学校上班,推开大门,正好碰见幼儿园经理M、厨师S和笔者所在班级的主管老师P在前台聊天。
英国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作者:于梦飞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4期内容摘要:结合笔者在英国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坚果过敏问题的跨文化交际案例,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此案例进行分析与反思。
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冲突往往与个体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对异域文化的认知及合理期望等有关。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正确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主动从多方面了解异域文化,树立合理期望值,并在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多反思自我,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坚果过敏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师一.背景介绍笔者于2019年3月份赴英国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工作,任教学校为伦敦主城区的一所蒙特梭利式私立幼儿园,学生年龄在10个月大到5岁大之间。
根据蒙氏教育理念,六岁之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应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加强语言学习,不仅强调母语教学,同时培养多种语言的发展,因此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同时有英语教师、法语教师、汉语教师,而这些老师则来自英国、中国、法国、西班牙等不同国家。
由于多语种教学的存在,幼儿园的学生也多为混血儿童,大部分都具有欧洲血统,在生活、饮食、教育等方面与亚洲文化相差悬殊。
笔者每天的工作时间为六小时,除午饭时间以外,笔者都和孩子们在一起,且必须和同事们合作教学。
由此可见,笔者学校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也格外特殊。
笔者在赴任前接受了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学基础”、“赴任国语言与文化”以及“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培训;赴任初期在英国接受了为期15天的正式的幼教培训,所学课程包括“英国早期儿童基础教育(EYFS)”“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健康安全教育”“预防义务“等。
严格细致的培训帮助笔者尽快适应英国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让笔者更加警惕,经常主动跟其他老师交流学习,以求入乡随俗。
二.情景描述案例发生在2019年7月2号,笔者亲手做了一些糕点准备和同事们分享,主要用料为自发小麦粉、糖、黄油和香蕉,最后为了装饰在表面加了一勺核桃碎。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经典案例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经典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红豆衬衫的广告语:红豆衬衫的广告语“红豆情深”在中国非常流行,但将其翻译成英文“Red Bean, the more you eat, the more you toot”却
引发笑场。
这是因为中文中的“情深”具有深厚、真挚的情感含义,而在英
文中却变成了“吃得越多,放屁越多”,给人不雅之感。
2. 麦当劳改名:麦当劳在台湾市场推出新品牌形象,将原本的“I’m lovin’ it”改成了“I’m thrilin’ it”,以吸引更多年轻人。
然而,这个新口号在
推广中遭遇了巨大的困境,因为消费者并不买账。
最终,麦当劳不得不放弃
了这个口号,重新使用原来的“I’m lovin’ it”。
3. 百事可乐广告:百事可乐曾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支非常感人的广告,广告中描述了一对恋人因为一瓶百事可乐而结缘的故事。
然而,在广告播出后
不久,就因为广告中出现了一名黑人男演员而被中国网民质疑。
虽然百事可
乐公司很快就删除了广告并发表了道歉声明,但这个事件仍然给百事可乐的
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这些案例都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和特点,并尊重这些差异和特点。
同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语言和表
达方式,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跨文化交际的例子:
1. 有一次我去国外旅行,在当地的餐厅吃饭。
我想要一杯热水,就跟服务员说“hot water”,结果服务员一脸茫然。
后来才知道,在那个国家,他们不说“hot water”,而是说“warm water”,哎呀,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小插曲哇!
2. 还记得有个朋友跟我分享,他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别人跟他说“How do you do”,他很自然地就回答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却没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闹了个小笑话呢,这可真是跨文化交际中让人忍俊不禁的事呀!
3. 我认识一个外教,每次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总是很难理解我们说的一些成语和俗语。
比如说“画蛇添足”,解释半天他还是似懂非懂的,这难道不是跨文化交际有趣的一面吗?
4. 有一回参加一个国际交流活动,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做游戏。
玩到一个猜谜语的环节,我们出的一些谜语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难如登天,而他们出的我们也一头雾水,哈哈,这跨文化的碰撞真让人印象深刻啊!
5. 咱身边有个同事找了个外国女朋友,有次女朋友过生日,他按照咱这儿的习惯送了一双鞋,没想到女朋友不太高兴。
后来才知道,在她的文化里送鞋不太吉利,你说这算不算跨文化交际中的意外呀!
6. 曾经在一部外国电影里看到,男主去女方家做客,按照自己国家的习惯大大咧咧地坐在沙发上,却没注意到在那个国家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哎呀呀,跨文化交际就是这么充满未知呢!
观点结论:跨文化交际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和有趣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呀!。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与跨文化交际障碍相对应的各种跨文化交际案例不断涌现,与之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日益多样化和深化,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者去克服,我们期待进一步拓宽研究面以提升汉语教学的研究水平和层次。
关键词:案例;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一、引言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习得偏误,对比分析。
然而,对外汉语教学还有一个“跨文化”的特点,在交际,教学和来华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跨文化交际障碍。
我们也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冲突,而冲突则通过跨文化交际案例得以体现,所以笔者认为最终应该着眼于跨文化交际案例的研究。
二、跨文化交际案例“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
杨惠英的《基于跨文化交际案例语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研究》(2015)谈到:案例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通过参与、思考、分析和讨论的培训方式,培养和发展管理人员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
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障碍,分别是:文化冰山,文化优越感,文化定型论和文化偏见。
笔者还论述了亲身遇到的一些跨文化交际案例,如:文章谈到日本学生无法理解中国老师上课为什么总是素面朝天,还穿得那么随便,因为日本老师都会穿得比较正式,并配上精致的妆容。
以上这些文章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跨文化交际中生动的案例,我们通过这些案例能进一步探究案例发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案例中冲突的办法。
三、跨文化交际案例存在的条件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存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然,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可知,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
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势即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共享一套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一)内容提要:初次被派往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往往会因跨文化交际障碍而遇到瓶颈,对其人际交往、日常生活以及教学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这主要是由交际双方对彼此文化背景的生疏、以及对外汉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问题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
面对这种文化冲突,要以宽容理性的心态去分析和对待,避免感情用事,使矛盾加深。
(二)案例分析:这个案例是一个典型的跨文化交际的例子。
首先,李晓雨是一名中国志愿教师,其思维方式,交际模式,生活习惯以及教学方法都已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而对于泰国的风土人情,以及泰国人的交往方式了解不多。
反之,当地的泰国师生对于这位初来乍到的中国老师也会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距离。
其次,在晓雨看来,泰国学校的接待人员不与她交谈,甚至不关心她的食宿,以及工作时当地师生的冷漠,都是一种非常不近人情甚至无礼的表现;我们也可以推断,对于那些泰国师生及接待人员来说,晓雨的热情和亲近也有些让人无法接受。
(这个地方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因为泰国是一个微笑的国度,泰国人是以微笑和热情著称的民族,晓雨的热情和亲近本身可能并不会让泰国人觉得无法接受,因为这和他们的性格不吻合。
但是晓雨的表达热情的方式可能和泰国人有差别,所以作为一个陌生人,双方之间可能有误解。
另外这个案例也体现了一定的偶然性,也许负责接待的人员和那所学校的师生本身需要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显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热情好客、和善待人是追求和谐的表现,是一种基本的礼仪;而在泰国文化中对于尚未熟识的人保持距离才是一种尊重对方的体现。
(泰国人不会对所有的陌生人保持距离,因为晓雨是作为志愿者去的,泰国方面很清楚这一点,也即是晓雨是他们能够确定身份的客人和老师,所以他们不会刻意保持距离。
当然这也不符合泰国人本身的性格)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对待来华的外国友人方面,中国人往往表现得非常热情友好,希望给对方和谐温暖的氛围,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避免使其感到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和不适。
材料: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时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作报告。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王兰对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不适应,轮到她作报告时她经常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老师和同学总是盯着她的眼睛看她。
在讨论时她的美国同学经常要提出问题,甚至和她争论。
这让她觉得她的美国同学对她有敌意,很不友好。
答:总体来说,该材料所反映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并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一、问题1: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
中国学生王兰去美国留学,她到美国发现,老师的穿着比较随便,上课的时候经常坐在桌子上。
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授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作报告。
分析1:王兰认为,在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庄重,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是界线比较清楚,课堂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记,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会主动回答问题或者自由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这是由于王兰把中国的文化规范误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
正是因为这样,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1:认为别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想法十分自然,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是有害的。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
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2、问题2:民族中心主义。
她的美国同学也不像中国学生对老师那样尊重,不但直呼其名甚至会和老师争论的面红耳赤。
分析2: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
王兰觉得中国“尊师重道”的行为规范才是正确师生关系的表现。
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苏菲把衣服挂好了,小李对她说了声sorry。
苏菲没有理会。
在一旁的小颖说,“没关系,没关系。
”苏菲又斜视了小颖一下。
小李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心态。
用很谦卑的神态和可爱调皮的语气对苏菲说,“You are so beautiful like la lune!”,“沙律”,“沙哇滴卡”,“欧呵哇呵”。
一旁准备上课的学生们都被逗笑了,但是这些招数对于苏菲似乎没能奏效,小李只好用很无奈很歉意的手势表达了此刻的心情。
刚准备离开时,灵机一动,先微微鞠个躬,然后一边膝盖微微触地,手势做照相状,微笑着用英语问了一句,“Could you say 'cheese' to me?”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苏菲,苏菲没有理会,转身背对小李,小李只好离去。
3 苏菲say“Hi”过完周末,星期一,小李去一教上专业课的途中,有个女生相向走来,小李没有认出是苏菲。
走到跟前时,苏菲主动微笑着说,“你好!”小李这才认出是苏菲,连忙回礼,“沙律”。
4 两人默契星期四,又是体育课,这时苏菲在场外,当小李回头看她时,她用手示意了一下。
小李也向她挥了挥手。
接着,她用手指了指小李挂在支架上的风衣,又指了指她自己的风衣,然后做了个对调的手势。
小李明白了她的意思,微笑着用力地点了点头,给了个OK手势,并大声说,“OK!OK!”案例分析1 跨文化交流阶段分析小李与留学生的上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友好的开始、风波的引发、积极的补救和重归于友好。
下面来逐一分析。
第一阶段——友好的开始首先,小李和苏菲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具备较高的素质且都有与人为善的意愿;其次,苏菲来中国求学也是对此怀有美好的憧憬;再者,小李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最后是体育课给了他们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触机会。
通过初步接触,双方都展现了各自的闪光点。
小李的闪光点有俊朗、健康、活力、热情等,这可以从案例1中小李的外貌神情和打球时的表现看出。
如:积极救球、喊好球、帮人捡球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
发表时间:2017-06-02T10:36:42.16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2月作者:马海霞
[导读]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习得偏误,对比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与跨文化交际障碍相对应的各种跨文化交际案例不断涌现,与之相关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日益多样化和深化,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者去克服,我们期待进一步拓宽研究面以提升汉语教学的研究水平和层次。
关键词:案例;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学者关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习得偏误,对比分析。
然而,对外汉语教学还有一个“跨文化”的特点,在交际,教学和来华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跨文化交际障碍。
我们也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冲突,而冲突则通过跨文化交际案例得以体现,所以笔者认为最终应该着眼于跨文化交际案例的研究。
二、跨文化交际案例
“案例”一词是医学界对医案及个别病例的统称。
杨惠英的《基于跨文化交际案例语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研究》(2015)谈到:案例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通过参与、思考、分析和讨论的培训方式,培养和发展管理人员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
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障碍,分别是:文化冰山,文化优越感,文化定型论和文化偏见。
笔者还论述了亲身遇到的一些跨文化交际案例,如:文章谈到日本学生无法理解中国老师上课为什么总是素面朝天,还穿得那么随便,因为日本老师都会穿得比较正式,并配上精致的妆容。
以上这些文章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跨文化交际中生动的案例,我们通过这些案例能进一步探究案例发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案例中冲突的办法。
三、跨文化交际案例存在的条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存在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然,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可知,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
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定势即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共享一套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
而这种定势很有肯能上升为对本族文化的优越感和对它族文化的偏见,在此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冲突孕育而生。
在具体教学方面,张全生,刘欢的《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2013)调查了中亚留学生歧义容忍度与汉字学习效果的关系,发现高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汉字识别能力强,但对待汉字笔画的细微差别教随意,易写错字和不规范字;低歧义容忍度的学生汉字识别能力弱,但较为注意汉字间细微差别,易写别字,或者不写。
通过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总结得出,跨文化交际案例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
案例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深层次的文化背景问题,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把握交际对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四、跨文化交际案例的解决策略
蔡绿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2013)提出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三种应对策,分别是:丰富本国与外国文化知识,增加了解;师生之间建立信任包容机制,互相尊重;重视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求同存异。
王悦欣的《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与策略》(2014)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垮文化交际应对策略,应该研究异国文化,识别文化差异;重视跨文化交际,改善跨文化沟通技巧;利用文化差异,丰富校园文化。
综上可以得出,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首先要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包括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也包含对交际对象文化背景的认识,其次就是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具备这种意识才能理解并包容对方,同时积极应对各种交际问题,最后,还要投身于交际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逐渐习得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跨文化交际案例存在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客观性,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跨文化交际案例也不例外,更何况很多学者都意识到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分析案例来寻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张春燕在《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中指出跨文化交际学应该单独设课,并且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应该分开上课,而对于该课的教学方式,笔者建议采用案例分析,但要注意教学案例的典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教师鼓励学生寻找解决案例冲突的不同途径和策略。
有志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也要学习更多关于案例描写,分析方面的相关内容,以期充分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案例记录下来,并能对一些真实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六、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外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应该以中国的主流文化为主,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文化,分析学生的认知,具体可以多收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通过案例总结经验,发现案例背后所隐含的真实文化,价值观念,认知规律以帮助自己的教学。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案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所拓展和创新,但是也存在很多空白之处,学者们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但怎样将案例教学法很好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蔡绿.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定势及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应对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3,(3).
[2]张全生,刘欢.歧义容忍度对中亚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1).
[3]王悦欣.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与策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杨惠英.基于跨文化交际案例语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张春燕.关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计的探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