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诊断详述
- 格式:docx
- 大小:16.02 KB
- 文档页数:2
免疫缺陷诊断标准免疫缺陷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缺陷,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
免疫缺陷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免疫缺陷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免疫缺陷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免疫缺陷病症。
一、临床表现。
免疫缺陷患者常常表现出反复感染的症状,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另外,免疫缺陷还可能导致长期不愈合的伤口、疲乏无力、发育迟缓等情况。
这些临床表现往往是免疫缺陷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二、实验室检查。
1. 免疫球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测定对于判断免疫功能的健康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球蛋白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免疫缺陷的重要指标之一。
2. 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对于免疫缺陷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等。
3. 免疫功能检测,包括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免疫球蛋白功能测定等,可以全面评估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为免疫缺陷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三、遗传学检测。
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遗传学检测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遗传学检测,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免疫相关基因的突变或缺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骨髓穿刺、免疫组化检测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综上所述,免疫缺陷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遗传学检测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以为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降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应当熟悉免疫缺陷的诊断标准,提高对免疫缺陷的认识,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免疫功能缺陷诊断标准免疫功能缺陷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免疫应答受损,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及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功能缺陷的诊断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免疫系统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免疫功能缺陷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反复或严重感染,患者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或者出现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等。
2.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出现反复或难以治愈的深部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曲霉感染等。
3. 难以治愈的皮肤黏膜感染,患者出现反复或难以治愈的皮肤、口腔、生殖器官等黏膜的感染。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出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二、实验室检查。
1. 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包括IgG、IgA、IgM 等。
2.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对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包括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
3. 免疫功能检测,包括溶血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NK细胞活性检测等。
4. 免疫球蛋白电泳,进行免疫球蛋白电泳,分析患者的免疫球蛋白亚型。
三、遗传学检查。
1. 基因测序,对患者进行相关免疫缺陷相关基因的测序分析,寻找可能存在的遗传缺陷。
2. 基因组检测,通过基因组检测,寻找患者是否存在某些免疫相关基因的突变或缺陷。
四、其他辅助检查。
1. 骨髓穿刺,进行骨髓穿刺检查,观察骨髓造血功能是否正常。
2.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器官结构异常或病变。
3. 细菌、真菌培养,对患者的感染部位进行细菌、真菌培养,寻找病原体。
以上就是免疫功能缺陷的诊断标准,医生在诊断时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遗传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疫缺陷诊断标准免疫缺陷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和后天性免疫缺陷两大类。
对于免疫缺陷疾病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和诊断,以便及时给予患者正确的治疗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免疫缺陷诊断的标准,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免疫缺陷疾病的诊断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个人史、既往史等信息,包括是否有反复感染、长期发热、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体格检查则包括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体温等指标,观察皮肤、淋巴结、脾脏等器官的情况。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免疫缺陷诊断的重要手段。
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特定免疫功能检测等项目。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情况,包括免疫球蛋白水平是否低下、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是否异常等。
此外,对于可能存在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特定的遗传突变,从而确定诊断。
对于后天性免疫缺陷疾病,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免疫功能异常,如艾滋病、恶性肿瘤等。
最后,临床医生还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史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在诊断免疫缺陷疾病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免疫功能异常,如感染、药物影响等。
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之,免疫缺陷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等手段,进行全面评估。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在免疫缺陷疾病诊断中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临床医学中的免疫缺陷病诊断与治疗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是指由于遗传或获得的原因引起免疫系统异常功能,导致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及其他抗原的能力降低。
免疫缺陷病包括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两大类。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遗传或自身免疫等原因引起的免疫系统缺陷,是一类常见的先天性疾病。
这类免疫缺陷病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补体系统等。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包括先天性淋巴严重缺陷、特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获得的因素导致免疫系统异常功能,使机体易受感染。
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原因主要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骨髓移植等。
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检测来进行。
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可表现为反复感染、生长迟缓、发育迟缓等,后期可发生多系统损害。
实验室检查可以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T细胞亚群检测、巨噬细胞功能测定等。
而遗传学检测则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基因突变筛查等方法来确定免疫缺陷病的遗传基础。
在治疗方面,免疫缺陷病的治疗主要依靠免疫替代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
免疫替代治疗包括血浆或免疫球蛋白输注,可以提供所需的免疫因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免疫调节治疗主要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除了基本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外,免疫缺陷病的管理还需要重视预防感染、营养支持、遗传咨询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预防感染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种疫苗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营养支持则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遗传咨询则针对免疫缺陷病的遗传性质,对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了解病因和风险。
总结起来,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异常功能的结果,可以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和诊断。
免疫缺陷诊断标准免疫缺陷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缺陷,导致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反应能力下降或丧失。
免疫缺陷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如先天遗传、后天感染、药物影响等。
免疫缺陷病人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且感染后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及早诊断免疫缺陷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免疫缺陷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反复感染、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损害等。
这些表现可能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因此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需要高度警惕免疫缺陷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免疫缺陷的诊断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液免疫学指标、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等。
这些检查可以客观反映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状态,对于判断免疫缺陷的程度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三、免疫功能评估。
免疫功能评估是诊断免疫缺陷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免疫缺陷的类型和程度,为后续治疗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目前,常用的免疫功能评估方法包括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溶血试验等。
四、病因诊断。
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及时明确病因对于后续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免疫缺陷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如先天遗传、后天感染、药物影响等。
因此,对于患者的病史采集和病因诊断尤为重要,有助于明确病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方案。
针对免疫缺陷患者,治疗方案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常规治疗包括免疫调节治疗、感染控制、营养支持等。
对于免疫缺陷的患者,治疗的目标是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减少感染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预后评估。
免疫缺陷患者的预后评估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合并症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七、随访管理。
免疫缺陷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管理。
随访管理的目的是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保证患者的长期健康稳定。
免疫系统的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是由于先天或获得性原因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不全或缺陷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本文将对免疫系统的免疫缺陷病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该疾病的种类、病因、症状及治疗措施等。
一、种类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影响范围,免疫缺陷病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两类。
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先天遗传或者基因突变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患者易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
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2.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外界因素,如病毒感染、放疗、化疗、器官移植等,引起的免疫系统的异常功能。
常见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有艾滋病、药物性免疫抑制等。
二、病因免疫缺陷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是由于遗传突变引起的;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外界因素导致的。
三、症状免疫缺陷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易感染和免疫功能下降两个方面。
1.易感染由于免疫系统缺陷,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易于感染一些细菌、病毒、真菌等,特别是对于一些常见细菌、病毒等也会表现出比较严重的感染;同时,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数目也会下降,引起机体对一些病原体无法产生免疫反应。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喉痛等感染症状。
2.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缺陷病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同时也会引发一些肿瘤和恶性肿瘤。
四、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目前治疗免疫缺陷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移植治疗如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2.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消炎药等治疗感染症状,如肺炎、腹泻等。
3.替代治疗又称免疫球蛋白治疗,将正常人的血浆中提取出的免疫球蛋白输注到患者体内,为其提供抵抗力。
4.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免疫缺陷病患者的治疗措施应通过针对其抵抗力和免疫功能下降两个方面来进行。
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与治疗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缺陷,导致患者易受感染且病情较重和复发。
针对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一、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首先,临床医生需要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家族史,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接触史以及遗传因素等。
其次,通过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和免疫器官状况,如扁桃体肥大、脾脏肿大等。
最后,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免疫缺陷。
二、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免疫缺陷病的治疗旨在缓解症状、预防感染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措施:1. 免疫球蛋白替代疗法:对于部分患者,由于机体无法产生足够或有效的免疫球蛋白,可以通过静脉输注来替代免疫球蛋白。
这种疗法可以提供免疫防御力,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2. 抗生素治疗: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因此抗生素的应用非常重要。
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管理,并按需使用抗生素。
然而,由于免疫缺陷病的患者因为免疫系统功能不全,可能对某些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应遵循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3. 养生保健:免疫缺陷病患者需要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感染的因素,如生病的人群、污染的食物和水源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4. 基因治疗:对于一些遗传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基因修复、基因转移等技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然而,基因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并不是所有病例都适合使用。
综上所述,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情况。
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机体无法有效应对病原体侵袭,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一类疾病。
该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合理有效的治疗策略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一、免疫缺陷病的诊断免疫缺陷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并发症、减轻病情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免疫缺陷病患者常出现反复感染、持续高热、淋巴组织增生等典型症状,通过详细询问患者或家属的病史,对症状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免疫缺陷病。
2. 免疫功能检测:通过检测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可以确诊免疫缺陷病。
常见的检测方法有:(1) 血常规:可以观察到患者白细胞数量、分类和比例是否正常,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免疫缺陷。
(2) 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等,检测其含量是否低于正常范围。
(3)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通过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可以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4) 功能性检测:如溶血试验、皮肤过敏试验等,可以评价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3. 遗传学检测:对于某些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家族遗传性较强,可通过遗传学检测来确定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
二、免疫缺陷病的治疗策略免疫缺陷病的治疗策略应根据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替代治疗:对于免疫球蛋白缺乏的免疫缺陷病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来替代缺乏的免疫球蛋白。
治疗剂量和频次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抗生素治疗: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因此抗生素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并根据感染症状和病情的变化进行调整。
3. 免疫调节治疗:针对某些免疫介导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调节剂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症状和损害。
免疫缺陷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免疫缺陷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缺陷,导致机体对致病微生物以及异常细胞等的清除能力下降。
免疫缺陷的发生和发展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自身的调节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对免疫缺陷进行总结分析,以深入了解免疫缺陷的病因、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等。
二、免疫缺陷的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程特点,免疫缺陷可以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和后天性免疫缺陷两类。
1. 先天性免疫缺陷先天性免疫缺陷是由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 后天性免疫缺陷后天性免疫缺陷是由获得性因素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常见的后天性免疫缺陷包括感染后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以及免疫抑制状态等。
三、免疫缺陷的病因与发展过程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先天性免疫缺陷的主要原因。
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中,突变的单基因常常导致免疫系统关键信号通路受损,从而引发免疫功能异常。
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中的典型疾病DiGeorge综合征就是由于染色体22q11.2缺失所致。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免疫缺陷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获得性免疫缺陷,如感染后免疫缺陷,感染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消耗以及免疫反应的持续激活,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3. 免疫功能自身调节障碍免疫缺陷的发生还与免疫系统自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在一些免疫疾病中,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应答,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受损,从而出现免疫缺陷。
四、免疫缺陷的临床表现免疫缺陷的临床表现各异,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原因、程度和范围等因素。
免疫缺陷可表现为多种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病原体感染以及重症自身免疫疾病等。
五、免疫缺陷的诊断与治疗免疫缺陷的诊断主要通过免疫功能检测、遗传咨询、家族史回顾和基因筛查等方法。
对于已经确诊的免疫缺陷患者,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症状缓解和免疫增强治疗等。
免疫功能障碍诊断详述*导读:免疫功能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验血或皮试观察免疫细胞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1.免疫缺陷免疫缺陷是一种由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缺陷或免疫反应障碍致使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性疾病。
免疫缺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主要见于婴儿和儿童。
如儿童出生后出现反复感染,就应该到医院检查一下免疫功能就,确定是否有免疫缺陷。
有免疫缺陷的儿童不能接种各种活疫苗,否则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免疫力下降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免疫力低下的身体易于被感染或患癌症。
3.免疫损害近一二十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升高与治疗进步、自身免疫性和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器官移植突破和发展,特别是HIV/AIDS流行,免疫损害宿主(immunocompromised host.ICH)不断增加和积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巨大挑战。
感染是影响ICH病程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肺是感染的主要靶器官。
ICH肺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尚存在众多难题,需要深入研究。
但另一方面倘能推广和充分运用已有研究成果和技术,则仍有可能使临床上多数病人明确诊断和得到有效治疗,改善预后。
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多种科学的防控措施,以及螺旋藻等营养食品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建立良好的人体自然免疫屏障,才能抵御各种疾病。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免疫功能障碍的诊断,免疫功能障碍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免疫功能障碍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由于免疫活性细胞在发生、分化或在其相互作用中异常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疾病。
一般分为B细胞缺陷病、T细胞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缺陷病及补体系统缺陷病五大类。
临床上有其共同特点。
【诊断提示】1.病史(1)感染病史:反复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最重要和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死于不可控制的感染。
发病年龄越小提示免疫缺陷越严重;重要脏器的严重感染提示免疫缺陷的存在;易发生化脓菌的感染提示体液免疫、吞噬细胞或补体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严重的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等)及某些原虫的感染。
(2)预防接种史: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可发生疫苗病。
(3)自身免疫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4)家族史:家族中可见类似患者,常有反复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家族史。
2.体格检查及X线检查可见特殊面容,浅表淋巴结、扁桃体、脾等淋巴样组织发育不良或缺如。
3.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免疫球蛋白及其亚群,同族凝集素试验;T淋巴细胞计数、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T 细胞亚群;补体活性C3、C4水平测定等。
新生儿及婴儿X 线检查见上纵隔窄,无胸腺组织。
【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防治各种感染;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对细胞免疫缺陷病和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禁忌接种活疫苗或菌苗,输血也需极其慎重,若用时需冷冻2周以上库存血或先用X线照射过的全血。
2.替代治疗输血液制品时需经X线照射。
(1)丙种球蛋白:治疗指征仅限于低IgG血症。
每月0.3~0.5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
(2)新鲜全血或冷冻血浆可治疗各种体液免疫缺陷病,10~15ml/(kg·次),每3~4周1次。
已确诊为T细胞缺陷者不宜输新鲜血制品,必要时,血制品应先射线处理,并严格筛查HBV和HIV等。
(3)新鲜白细胞或新鲜全血可治疗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伴严重感染者。
(4)红细胞输注可用于治疗腺苷脱氢酶缺乏和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症。
免疫缺陷诊断详述
*导读:免疫缺陷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一、症状
1、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
2、1岁以后缺乏扁桃体或外周浅表淋巴结;
3、皮肤病变:毛细血管扩张,出血点,皮肤霉菌,红斑性狼疮样皮疹等;
4、共济失调(A—T);
5、1岁以后出现的顽固性鹅口疮;
6、慢性口腔炎。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即可做出判断。
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相鉴别,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继发于重症感染,某些理化因素,营养障碍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感染,多为暂时性,致病因素消除后多可恢复正常。
预防仅限于对已知的经检定的遗传基因进行遗传咨询。
以培养的羊水细胞或胎儿血作产前诊断可用于少数几种免疫缺陷,诸如X 连锁无γ球蛋白血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大多数严重联合免疫缺缺,伴腺苷脱氨酶缺陷以及慢性肉芽肿病。
性别检定有
助于除外X连锁性缺陷。
在有些原发性免疫缺陷可检测到杂合子。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免疫缺陷的诊断,免疫缺陷怎么处理
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免疫缺陷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