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分类及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247.00 KB
- 文档页数:50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
有二种类型: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
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
(一)概念:由于免疫器官、组织或细胞发育缺陷,或免疫功能失常或缺陷,引起的病理过程。
(二)特点: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严重的感染,临床表现为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细菌和真菌的胞内感染及恶性肿瘤等。
1)感染,反复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最重要和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死于不可控制的感染。
(2)肿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300倍;由于肾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倍。
(3)变态反应,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免疫缺陷病患者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比正常人高。
(4)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功能障碍、失调,常同时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从临床情况观察,继发性免疫缺陷多发生在老年人,均为暂时性的,消除原始病因后,大多数能逐渐恢复。
但严重者,如电离辐射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有时可造成不可恢复的免疫缺陷。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1、B细胞缺陷2、T细胞缺陷3、补体蛋白缺损4、吞噬细胞的缺损(二)继发性免疫缺陷1、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缺陷(1)引起免疫器官的萎缩(2)引起抗体反应下降:鸡早期IBD(3)引起全身抵抗力下降:鸡贫血因子病2、由药物引起的免疫缺陷3、由霉菌中毒引起的免疫缺陷4、营养缺陷与免疫应答5、AIDS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
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使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受损所致的免疫缺陷病,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由于免疫活性细胞在发生、分化或在其相互作用中异常而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疾病。
一般分为B细胞缺陷病、T细胞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缺陷病及补体系统缺陷病五大类。
临床上有其共同特点。
【诊断提示】1.病史(1)感染病史:反复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最重要和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死于不可控制的感染。
发病年龄越小提示免疫缺陷越严重;重要脏器的严重感染提示免疫缺陷的存在;易发生化脓菌的感染提示体液免疫、吞噬细胞或补体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严重的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等)及某些原虫的感染。
(2)预防接种史: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可发生疫苗病。
(3)自身免疫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4)家族史:家族中可见类似患者,常有反复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家族史。
2.体格检查及X线检查可见特殊面容,浅表淋巴结、扁桃体、脾等淋巴样组织发育不良或缺如。
3.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免疫球蛋白及其亚群,同族凝集素试验;T淋巴细胞计数、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T 细胞亚群;补体活性C3、C4水平测定等。
新生儿及婴儿X 线检查见上纵隔窄,无胸腺组织。
【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防治各种感染;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对细胞免疫缺陷病和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禁忌接种活疫苗或菌苗,输血也需极其慎重,若用时需冷冻2周以上库存血或先用X线照射过的全血。
2.替代治疗输血液制品时需经X线照射。
(1)丙种球蛋白:治疗指征仅限于低IgG血症。
每月0.3~0.5g/kg静脉滴注,每日1次。
(2)新鲜全血或冷冻血浆可治疗各种体液免疫缺陷病,10~15ml/(kg·次),每3~4周1次。
已确诊为T细胞缺陷者不宜输新鲜血制品,必要时,血制品应先射线处理,并严格筛查HBV和HIV等。
(3)新鲜白细胞或新鲜全血可治疗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伴严重感染者。
(4)红细胞输注可用于治疗腺苷脱氢酶缺乏和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