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一册清朝晚期的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30.4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下册清朝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由满族人建立,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
其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共历经18位皇帝,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成就。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七年级历史知识点下册清朝。
一、清朝的建立清朝是在明朝灭亡后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
努尔哈赤在十七世纪初期,率领满族人在中国东北地区集结起来,建立了后金政权。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努尔哈赤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成为全中国最为强大的政权之一。
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朝进入中国历史的舞台。
二、清朝的社会制度清朝的社会制度主要是封建社会制度。
社会分为各个阶层,最高层是皇帝和王公、贵族,下级是官吏、文人、商人和百姓。
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是清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官吏的选拔采取科举制度,由考试评定成绩来确立官员的选拔。
三、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
中央政府由皇帝、皇太后、乾隆皇帝时期设立的六部等机构组成。
地方政府由省、府、州、县等级组成。
中央政府具有极大的权力,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也是非常严格的。
四、清朝经济清朝盛行封建经济制度,其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手工业以纺织业、制造业为主要行业。
同时,清朝还拥有着庞大的商业经济。
清代政府高度重视贸易活动,黄海和辽东湾的沿海地区是与外国进行贸易的重要口岸。
五、清朝文化清朝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文化上兴起了康乾盛世时期,例如诗词、小说等方面。
清代的文人墨客广泛搜集自古至今各类文化遗存,又叫“古文献藏”,与“古今通学”、“龙图阁藏”合称为清代三大文库。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三百多年的兴衰。
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通过本节内容教学,使学生掌握:“史学革命”,梁启超的新史观;甲骨文的发现;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二)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自己用列表形式总结我国清朝晚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要成就,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归纳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所引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四弊和黄遵宪《冯将军歌》片断的引文,思考,讨论“史学革命”和“诗界革命”的特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信息,分析、归纳、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后清朝晚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新旧交替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历史实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爱国主义是新旧交替时期我国史学、文学和艺术的主旋律。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立志发扬坚毅刚强、奋发图强的优良传统。
2.新旧交替时期,我国一批史学家、诗人、小说家和艺术家等,怀着爱国热情,积极吸取中西优秀文化成果,努力反映社会现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向近代文化的转变,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从而加强学生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史学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及京剧的形成。
(二)难点对“诗界革命”和“史学革命’特点及实质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史学革命”,教师引导学生从口号的提出、梁启超的新史学观点及其进步性三个方面进行阅读、分析、讨论,掌握概念,认识实质。
“诗界革命”与“谴责小说”,教师可提出问题:“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是否有成就,依据什么标准?”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要点,一是是否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社会重大矛盾,二是在已往的文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否有创新和发展。
“京剧的形成”。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清朝晚期文化高一历史复习资料:清朝晚期文化1.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随着西方势力大量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封建文化。
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侵略性在入侵中国的西方文化方面表现出来。
大量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处于主动地位,中国封建文化处于被动地位。
(2)中西文化冲突带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先进和落后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侵略与反抗的冲突。
(3)扬弃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变革求生存、图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变的必由之路。
先进的中国人为此做出的艰辛努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进步思想演变的进程及主要特征演变进程:①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②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
③19世纪90年代以后维新思想成为中国进步思想主流,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
④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成为进步思想主流,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一战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较彻底地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
特征:①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
②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反侵略反封建特征。
③由于历史剧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④以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为主流,没有为中国找到正确方向。
3.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主要成就、主要特点和影响(1)历史必然性、主要成就:近代中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及传统封建思想的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增强,科举制再也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难以维持下去。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为举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校,从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打破科举制度的传统。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四章中国近代文化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一〕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根底知识:“西学热〞的出现;严复及其译者;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译著成果;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除。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抛弃传统偏见,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这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2.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严译天演论的出版沉重地打击了封建权利,为中华民族敲响救亡图存的警钟,对维新变法运动起了宏大推动作用。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李善兰、龚振麟、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我们古老民族的智慧火花不曾熄灭,中华民族具有开展近代科技的聪明才智。
4.中国近代科学家、工程师在极端艰辛的环境下,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及詹天佑、冯如等热爱祖国、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才能1.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教师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获得历史知识的才能。
2.通过对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互相碰撞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才能。
教学要点一、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1.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2.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二、科学技术的成果1.龚振麟首创铁模铸炮法2.科学家李善兰的成果3.华蘅芳和徐寿的译著4.詹天佑和京张铁路5.冯如和他研制的飞机三、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1.新式学堂的创办2.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的废止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本课涉及知识点较多,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为重点,但无论是思想、科技和教育均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要课题。
本课难点:严译天演论的作用较难理解;科技成果中涉及到复杂的自然科学概念。
历史教案-清朝文化(一)教案名称:清朝文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了解清朝文化的特点和影响;3. 掌握清朝时期的文化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清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清朝文化的特点和影响;3. 清朝文化代表作品的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教科书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入清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清朝文化的初步认识。
步骤二:讲解清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清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如清朝的建立、康乾盛世、嘉庆变法、鸦片战争等,帮助学生了解清朝的发展轨迹和重要影响。
步骤三:讲解清朝文化的特点和影响(10分钟)教师以清朝文化为主题,讲解清朝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包括思想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清朝文化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步骤四:分析清朝文化代表作品(15分钟)教师介绍清朝文化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四库全书》、《地球仪》等,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分析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清朝文化特点和价值。
步骤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清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清朝文化。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清朝文化的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的阅读或写作任务。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清朝文化遗址或博物馆,进一步体验和了解清朝文化;2. 设计清朝文化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对清朝文化的理解。
教学反思:清朝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时期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清朝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清朝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在讲解和分析清朝文化代表作品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高中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推荐文章高一历史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热度:高一历史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知识点热度: 8下历史知识点归纳热度:清朝晚期,我国的一批史学学、文学家、艺术家,怀着爱国热情,努力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勇于探索,使我国近代史学、文学、艺术领域有了发展和创新,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变。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1.“史界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探究其发生的必然原因。
资产阶级史学传入中国,冲击中国封建史学传统是客观原因。
“卫种族,长国威”,以“史学革命”的口号可以看出其同救亡图存的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史学革命的结果是结束了史学领域封建史学独占的局面,开辟了资产阶级新史学在中国的道路。
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王国维等。
可列表掌握他们在新史学方面的成就。
代表人物著作贡献梁启超《中国史叙论》我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倡导“史界革命”的第一人; 奠定新史学的理论基础; 强调研究历史要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 把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引进历史研究。
《新史学》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新史学的又一代表,功在以新史学说理论研究历史; 在史学领域众多方面取得辉煌成果; 开创性地研究封建社会无人过问的杂剧。
夏曾佑《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最早采用资产阶级观点编写的中国通史著作之一。
2.考古学: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重大成就,掌握甲骨文发现的时间(清末)、地点(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作用(为研究商代史提供可靠的文字根据)即可。
高中历史清朝晚期文化知识点:诗界革命1.“诗界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文学领域也发出各利改良的呼号,提倡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进行诗歌创造,主张按照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开辟诗的境界。
历史教案-第四章清朝晚期的文化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文化发展和变革,掌握清朝晚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清朝晚期的文化发展和变革。
三、教学难点
理解清朝晚期文化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一些文化现象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
1. 清朝晚期的文化变革
a.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传入,如宪政、科学等思想的流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b.文化自觉的觉醒: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出现自觉的反击,如中国古代文化的重新评价、自我认同。
c.文化现代化的尝试:清朝晚期出现了一些启蒙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们试图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2. 清朝晚期的文化特点
a.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清朝晚期的文化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旧的文化传统与新的思潮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b.文化多元性展现:在清朝晚期,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各种文化趋势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如西方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
(三)讨论
让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就清朝晚期的文化变化和特点进行讨论,并展示各小组的意见。
(四)总结
总结清朝晚期的文化变化和特点,并与现代化发展进行对比,指导学生认识到清朝晚期的文化发展对现代化的影响。
五、作业
写一篇短文,阐述清朝晚期文化变革的原因和对现代化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清朝晚期的文化
- 传统文化的冲击
- 文化自觉的觉醒
- 文化现代化的尝试
-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 文化多元性展现。
清朝文化资料梳理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清朝文化资料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
一、清朝的文化背景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诞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明朝的衰落和动荡,随后由满族人建立了清朝。
清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二、清朝的文化特点1. 儒家思想的兴盛:清朝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对清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人雅士的繁荣:清朝时期,文人雅士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他们以才情出众和文学造诣高超而受到社会的推崇。
文人雅士们以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为清朝的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 书院文化的传承:书院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书院不仅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在书院中,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推动了清朝文化的繁荣。
4. 文化交流的开放性:清朝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放。
清朝皇帝积极与西方国家进行外交往来,引进了一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这种开放的态度为清朝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三、清朝文化资料的梳理1. 文学作品:清朝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其中,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2. 史书编纂:清朝时期,编纂史书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清朝历代皇帝注重历史的记载和整理,编纂了大量的史书。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史稿》,该书详细记录了清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艺术品收藏:清朝皇帝对艺术品的收藏非常重视,建立了庞大的宫廷艺术品收藏体系。
这些艺术品包括名人字画、瓷器、玉器等,展示了清朝文化的繁荣和精致。
4. 文化机构建设:清朝注重文化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清朝知识点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279年。
在清朝的维新运动中,爆发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孕育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
作为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其中一大模块,清朝的知识点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下面将针对其中一些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清初社会的政治治理在清初社会的政治治理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满汉和事”。
在这次和平协议中,清朝领导层采取了一种双重国家体制——“两国治理制度”,即以满族占据高级官职,汉族担任下级官员的体制来维护政治地位。
此外还实行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三学和九门贡院,为晋升官员打下了基础。
二、清朝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清朝的社会结构相当复杂,由“四民”(士农工商)所组成。
在这四民中,士是清朝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不仅担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级职务,还兼任学校和文化机构的重要职位。
清朝的思想文化也相当丰富,包括康熙字典、四庫全書、高宗杂编等名著。
三、清朝的重大事件在清朝历史中,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
例如,咸豐帝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便是一次惊天动地的事件,许多士兵和平民在这场运动中惨遭屠杀。
此外,《戊戌变法》的失败导致了维新派的遭遇挫折,许多前军阀纷纷加入反对派。
四、清朝的历史人物清朝的历史人物也非常丰富,多数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有深厚的积淀。
比如,康熙皇帝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达61年,实行了若干重要的政策;文学家李渔是17世纪中国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代表作品《闲情偶寄》在文学领域产生了不小影响。
五、清朝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和表现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和表现也颇为引人注目。
例如,康熙时期福建瓷的繁荣开创了中国瓷器史的新纪元,而乾隆时期则是中国经济实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
此外,清朝思想上的成就也非常显著,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和文化精品。
总之,清朝的历史是一段非常丰富、绚丽而又波澜壮阔的历程。
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和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第一册清朝晚期的文化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能力方面:
(
1)通过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的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
2)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
3)通过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
1)通过对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
2)通过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学和教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晚清的历史不仅是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不屈的抗争与探索的进步史。
4.学法指导方面:
(
1)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表格《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并引导学生运用分项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特点、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目标。
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一)第一节清朝晚期文化(一)一、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西学热”的出现。
2.严复及其译著。
3.科学技术的成果。
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
龚振磷、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
4.新式学堂的兴办和教育改革。
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科举制的废除。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特点与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关系,使学生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寻找严复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及稍后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上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能力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理清近代前期思想发展脉络,培养学生依据基本史实形成事物发展概念的能力和探究历史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与中国社会变化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唯物史观的教育。
2.通过严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先进人物始终不忘救国和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赤子之心。
增强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使学生受到继承并发扬先辈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
2.清朝晚期的教育改革。
(二)难点1.严复译《天演论》的作用。
2.《奏定学堂章程》。
(三)解决办法1.“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的思想界”内容,教师可将清朝晚期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分为五个层次,即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冯桂芬、王韬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力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维新变法主张的维新派,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等。
了解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的背景和思想发展的轨迹——工艺技术十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
从而启发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分析思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分析思想主张的提出及其历史作用。
七年级历史清朝时期知识点总结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历经268年,共29位皇帝。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清朝经历了许多变革和重大事件。
作为初中历史的重要内容,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七年级历史清朝时期的知识点。
一、清朝的来源清朝的祖先是女真族的努尔哈赤,他于1593年建立了后金政权。
经过多年的侵略和扩张,后金政权在1636年正式改称清朝,并自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
二、清朝的建立清朝的建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顺治年间,清兵攻破了明朝的都城北京,明朝灭亡,顺治皇帝在1644年登基,成为中国的皇帝,标志着清朝正式建立。
2.康雍乾时期,清朝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政治和经济繁荣达到巅峰。
这个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时期,如《四书五经》、《红楼梦》等著作,都在这个时期诞生。
三、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封建帝国,它的核心是皇帝和皇室。
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决定国家的命运。
皇后和妃嫔则起到维系家族和协助皇帝统治的作用。
清朝设有千总、总兵、太守等各级官员,其中千总最为重要。
清朝的官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晋升,这也是封建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的升迁方式。
四、清朝的经济清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
清朝时有优良的农业技术和灌溉工程,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得到了广泛种植。
手工业则是以纺织业和制陶业为主,清代瓷器制作技术非常精湛,享有极高声誉。
五、清朝的外交清朝在外交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几乎没有开展对外贸易。
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的强势崛起,清政府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的贸易被迫向西方敞开了大门,这也导致了中国一系列领土和财富流失的问题。
六、清朝的社会风貌清朝的社会风貌,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封建等级制度。
这一制度严格区分上下阶层的身份,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命运。
社会风貌还表现在宗教方面,养生和念佛信仰得到了广泛传播。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清朝时期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了解清朝的历史,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认知,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和前进。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一册清朝晚期的文化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
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在西学影响下的近代思想的发展特点;严复的思想及影响;龚振麟、李善兰、徐寿、华衡芳、詹天佑、冯如等人的科技成果及贡献;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维新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京师大学堂;清末新学制的制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思想界的教学,培养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洋务派和维新派兴办的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先进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事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和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2)通过对“西学”影响下的思想,科学和教育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晚清的历史不仅是被侵略的屈辱史,更是不屈的抗争与探索的进步史。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归纳“科学技术的成果”,训练学生列表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表格《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式学堂》,并引导学生运用分项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创办的时间特点、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的目标。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