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章 第二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导学案 沪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2.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3.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4.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熟练判断反应类型;5.知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学习重点】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学习难点】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并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对比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
为了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开展植树造林,增强地球表面绿化面积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燃料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2.下列变化是因化学变化引起的()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C.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变浑浊 D.干冰汽化吸收热量3.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B.提倡家用汽车替代公交车C.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D.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4.为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下列措施可行的是()①减少煤燃料的使用②禁止使用煤等燃料③禁止滥砍滥伐④开发新能源⑤利用水力发电⑥植树造林A.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5.将CO 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 )A .先变蓝后变紫B .先变红后变无色C .先变无色后变红色D .先变红色后变紫色6.下列变化是只因化学变化引起的 (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B ..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C .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变浑浊D .用二氧化碳灭火7.下列操作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B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 .将二氧化碳倾倒入盛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D .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压缩成干冰二、预习展示1.下列过程中,只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A .干冰人工降雨B .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C .二氧化碳灭火D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在右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的是 ( )A .空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氮气3.下列文字表达式表示的是化合反应的是( )A .铜绿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B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C .双氧水 ———→水+氧气 D .二氧化碳+水 —→ 碳酸 4、下列各组物质中,不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 )A .水和冰B .二氧化碳和干冰C .冰和干冰D .氧气和液氧5、可以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气密性。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案沪教版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参与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3.“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科学家认为,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地球的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被淹没;有的地方会炎热得无法居住;气温上升,还会使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一些土地将变成沙漠。
有的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全球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温室效应有关。
温室效应示意图图2-3-1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1.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图2-3-22.干冰的用途固体二氧化碳成为“干冰”。
干冰可以直接由固体变为气态,这一过程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因而可以作致冷剂,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上的人造云雾。
3.探究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实验1:打开汽水瓶盖,将冒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CO2) [ Ca(OH)2)] (CaCO3) (H2O)应用:该反应可作为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其中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是氢氧化钙,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
探究实验2: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少量水,振荡。
现象:塑料瓶瘪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应用: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增大压强溶解性增强的性质,在加压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溶解在饮料中,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会从瓶中冒出来。
探究实验3: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再加热(石蕊遇酸变红)。
现象:试液变红,再加热后,又变为紫色。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碳酸碳酸二氧化碳+水(CO2) (H2O ) (H2CO3) (H2CO3) (CO2) (H2O )应用: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喝的许多饮料又叫“碳酸饮料”,如汽水、可乐等。
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4.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在交流、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观点,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指导探究。
教学过程:
生学习带来的
页第
气体。
现火把熄灭了,
装少量蒸。
水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
“对话式教学”的核心是对话。
用巴赫金的话说,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
”它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
奇妙的二氧化碳
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
植物的呼吸,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就造成了温室效应。
的实验制法;
、如果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行吗?
说明:上述装置中锥形瓶也可用大试管、广口瓶、烧瓶等来代替,长颈漏斗也可用分液漏斗代替,也可不用长颈漏斗。
⑷收集方法:收集二氧化碳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⑸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就说明二氧化碳已满。
因为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
②不可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
因为碳酸钠
⑶加稀盐
图2-3-19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有一首赞美某种气体的诗
.氧气
实验现象是接近三通管下口的火柴火焰熄灭,而接近三通管上口的火柴仍在燃烧。
由此。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所依据的性质有如下几点:
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和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似乎二氧化碳⑵一家人贸然进入菜窖导致死亡,是因为。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某某教育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
这一节课是本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CO2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我们继续学习氧气后第二次系统学习到的物质性质。
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CO2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CO2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从中学生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CO2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混合物、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最基本的化学概念。
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形象直观,适合初学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CO2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②了解CO2在自然界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③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②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③关注身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强化环境意识。
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CO2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难点: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四、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五、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六、板书设计§2、3 奇妙的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克/升)3、干冰—固态CO2,易升华。
4、能溶于水(1:1)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与水的反应。
二氧化碳 + 水→碳酸 CO2 H2O H2CO3碳酸→水 + 二氧化碳H2CO3 H2O CO22.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3、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 + 水CO2 Ca(OH)2 CaCO3 H2O三、二氧化碳的用途1、温室肥料。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2.2 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新版)沪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2、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从中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三、实验准备试剂:紫色石蕊试液、稀盐酸、稀醋酸、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分别充满试管、软塑料瓶和集气瓶)仪器:带导管的胶塞、玻璃导管、试管四、教学方法情景创设、实验演示、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多媒体五、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六、教学流程观看图片、倾听音乐、自我感悟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问题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如何循环”讨论:①二氧化碳循环过程及结果②温室效应③人在维持二氧化碳平衡循环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平衡循环可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二氧化碳的自述:问题2:讨论:①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②感受干冰升华③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气体(通常情况下)小结:干冰升华性质的广泛应用二氧化碳的自述:问题3: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实验验证: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师生共同完成分组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趣味实验:自制碳酸饮料小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用于制碳酸饮料二氧化碳的自述:问题4:二氧化碳与灭火展示:灭火图片演示实验:阶梯蜡烛讨论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原因小结:二氧化碳虽是气体却可以象液体一样倾倒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的性质用于灭火二氧化碳的自述:问题5: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用于保存食品讨论:①二氧化碳无毒、不供给呼吸的特性②菜窖中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小结:二氧化碳无毒、不供给呼吸常用于保存食品过渡:二氧化碳的种种奇妙变化,给我们展示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
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课时1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知识点1】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1.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A.水的吸收B.动植物的呼吸C.植物的光合作用D.燃料的燃烧2.由于自然界中存在碳一氧循环,因此空气的成分基本保持不变。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越多越好,也有人认为二氧化碳越少越好,最好没有,你认为是否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2)为防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知识点2】二氧化碳的性质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不能溶于水B.二氧化碳无色无味C.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D.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4.在舞台上喷撒干冰可以产生雾气,给舞台增加气氛,它是利用了干冰在常温下( )A.迅速熔化后再蒸发而变成的白色雾气B.迅速液化而形成的白色雾气C.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即白色雾气D.迅速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液化成小水滴而形成白色雾气5.证明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最合理的做法是( )6.“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加热,用导管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A.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B.先变红色后变紫色C.先变无色后变红色D.先变蓝色后变紫色7.某校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瓶(质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振荡后塑料瓶将发生的变化是 . (2)发生该变化的原因是 . 8.燃着的两支短蜡烛放在两个高低阶梯上,沿着烧杯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 .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知识点3】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9.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双氧水和二氧化碳制氧气C.在氧气中燃烧木炭D.二氧化碳通入水中1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蜡烛在氧飞中燃烧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D.干冰升华11.下列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又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 →二氧化碳+水碳酸B .−−−→加热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C. +−−−→点燃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 D. +−−−→加热铜氧气氧化铜 【知识点4】二氧化碳的用途12.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主要是因为( ) A.二氧化碳能与燃烧物发生化学反应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生成碳酸C.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二氧化碳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13.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利用温室进行植物生产时,可向温室内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A.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B.二氧化碳可产生温室效应从而提高室温C.通入后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D.通入后可防止火灾1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B.于冰用了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D.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知识点5】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1.某同学决定到一口干涸的深井探险,为了安全,该同学进入深井前需进行实验,经过检验氧气浓度过低,进入时应携带.16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的影响1 使人感到气闷、头昏4~5 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6以上使人不省人事,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1)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为;(2)二氧化碳是否有毒性? (填‘“是”或“否”);(3)空气中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对人体有害,其原因是;(4)读了上表后,对你有什么启示?(写出一点) .【精选作业】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D.利用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制碳酸饮料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是( )3.超临界CO2流体是一种和水相似,能阻燃、溶解能力强的绿色环保溶剂.下列有关超临界CO2流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能燃烧B.是CO2呈现的一种状态C.可取代多种有毒、易燃的溶剂D.是一种与干冰化学组成不同的物质4.下面是一组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①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④CO2不支持燃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某同学经查资料了解到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酸.该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实验1:取一小块经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干燥的纸(以下简称“纸”),往纸上滴几滴稀醋酸,纸变红色。
[推荐学习]九年级化学全册-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沪教版《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设计思想:《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教师常常会从CO2导致人畜死亡事件(如“死狗洞”故事把CO2形容成“屠狗妖”)、“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等引入新课,给学生勾画出的CO2是一幅狰狞的面孔,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没能展现CO2美丽的一面,我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猜谜语的方式创设问题情景,从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入手,结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引出CO2“奇妙”之处,从设问:您知道“低碳”吗?引导学生认识“温室效应”的产生不是CO2的错,而是人类的错。
整堂课围绕一瓶可乐展开探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从“赶”CO2的过程中去总结CO2的物理性质,接着引导去检验汽水瓶中的CO2,然后去探究CO2的相关的性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
同时,把课堂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我认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应充分展示化学美的一面,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仅化学有用,而且化学还很美。
二、教学内容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课时,对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CO2的检验、CO2与灭火、CO2与H2O的反应,。
最后联系到CO2用途。
第二课时包括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这样的划分主要是想在第一课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自主设计实验探究CO2与水的反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允许学生失败后重新实验,并补充了一组对比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2、学生课前上网查阅有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与“低碳”相关的资料。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第二章第二节奇妙的二氧化碳(第1
课时)导学案沪教版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阅读〗P39~41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约占多少?它的存在有什么重要意义?它在空气中的含量
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过少不利于植物生长,过多引起。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炎热无法居住,土地。
科学家认为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有关。
问题讨论并展示: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拓展】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叫做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含量最高的温室气体。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你一定观看到过舞台上产生的“云雾”吧,你能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吗?
1.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CO
2(干冰)
通常将固态二氧化碳叫,常压下,温度高于-78℃时,干冰能直接变成而没有液体留下,干冰在气化时要环境中的热量,使得环境的温度,环境中的凝结成。
归纳:“干冰”的用途有。
2.色、味、态
(实验)观察CO2的颜色气味
3.密度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比较CO2的密度与空气密度?
4.溶解性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2能溶于水
5.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阅读)P45
结论: [CO2的这一性质是(“物理”或“化学”)性质]
2.把下列四个反应划分成两类,说出这样分的依据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铜绿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过氧化氢
水+氧气
总结: 叫化合反应
叫分解反应
一变多是 反应,多变一是 反应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
为了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A .开展植树造林,增强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B .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 .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燃料
D .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2.下列变化是因化学变化引起的 ( )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C .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变浑浊
D .干冰汽化吸收热量
3.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 2释放O 2
B .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O 2释放CO 2
C .提倡家用汽车替代公交车
D .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8.为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①减少煤燃料的使用 ②禁止使用煤等燃料 ③禁止滥砍滥伐 ④开发新能源 ⑤利用水力发电 ⑥植树造林
A .①②③④⑤⑥
B 。
①③④⑤⑥
C ③④⑤⑥
D 。
①②③④
【课后作业】1.下列过程中,只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 )
A .干冰人工降雨
B .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
C .二氧化碳灭火
D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在右图所示装置中,有四支充满不同气体的试管,
倒立在水槽中,当拔开塞子时,试管中水位上升最高
的是 ( )
A .空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氮气
3.根据右图来回答:经数小时后,U 型管A 、B 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假设:①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②瓶
口密封且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③
NaOH 溶液可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
A .A 处上升,
B 处下降 B .A 、B 两处都下降
C .A 处下降,B 处上升
D .A 、B 两处都不变
4.下列文字表达式表示的是化合反应的是( )
A .铜绿 ——→氧化铜+二氧化碳+水
B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 .双氧水 ———→水+氧气
D .二氧化碳+水 —→ 碳酸
加热 加热 点燃 二氧化锰 点燃 二氧化锰 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