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和改革开放特区的根本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5.79 KB
- 文档页数:2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晚晴洋务派在中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自救运动,虽有一定成果,但最终以甲午海战失利宣告失败。
改革开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至今历时30余年,成果斐然。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大手笔,但其结果、影响却迥然不同,个中虽有诸多时代因素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从历史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式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一、社会背景是决定成功的条件洋务运动:“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描写中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诗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对外,外国势力不断渗透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当时俄国、英国、日本都有蚕食中国的野心①,而对内太平天国起义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
可以说时局动荡不安。
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只是少数先进的“洋务派”发起的自救运动。
在闭关锁国了千年的中国,还有更多的未开明的士大夫、官僚主义强烈的反对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
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发生过激烈的论争。
顽固派“痛诋”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使用“用夷变夏”的“洪水猛兽”,使得洋务派“三十年来日在谣瘃之中②”,比如:在奕设立天文算学馆时就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
时任山东道检察御史张胜藻说:天文算学中国自古就之,不必设馆研习。
第二,强之道,在朝廷,莫如整纲纪、明政刑、严赏罚、练兵筹饷牟。
在臣民唯有讲气节。
况且轮船、枪炮制造,都应该由工部选精壮工匠、有心计的武牟,何需用正途出身的士人。
大学士倭仁上述:“夷人称兵犯顺,震惊宗社,焚毁圆明园,残骸众臣民,是大清两百多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
朝廷饮恨议和,当不忘雪耻复仇,岂能师事夷人?”当洋务派准备修建铁路时,以周德润为首的一些大臣不惜以“触犯山川之神”为理由阻挠修路,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伦常,夕阳接卸来朝。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晚清洋务运动和新中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历史上为了救国、富国、强国的重要改革运动,但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个走向了失败的深渊,另一个大步踏进了成功的光明大道。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让我们一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中的异同吧!首先,要比较的是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的异同。
先来讲讲较前开始的洋务运动,它从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那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和列强的侵略下,清朝内外交困。
从外部来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仍然面临再度被侵略的危险;从内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
在这种危及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巩固和维护清朝统治。
所以清政府这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便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洋务运动。
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也不容乐观,其历史背景也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因此在这同样危及的情况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党和国家提出了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通过对比,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与改革开放背景其实都非常的类似,两场运动同样是在内忧外患下,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想要富国、强国必须要进行的。
既然它们的背景是相类似的,那么看来,它们迎来不同结局的原因并不在这里,接下来我们深入一点比较,来比较一下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中的差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单项选择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的外文期刊是(C)。
《万国公报》B、《民报》C、《字林西报》D、《新民丛报》2、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虎门销烟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D)。
A、林则徐B、魏源C、康有为D、孙中山(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对中国发动武装侵略蓄谋已久,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中英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此后,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勾结、扶植封建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
专题: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知识体系】一、基本线索明初实行海禁到清初发展到闭关锁国→近代晚清政府被迫开放→现代中国主动对外开放二、认识1、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其实质是自然经济封闭性在外交方面的反映,同时与统治者的腐朽愚昧相关。
2、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维护国家的主权,但最终只能导致落后挨打。
3、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与现代中国的主动开放有着本质的区别4、闭关只能导致落后挨打,主动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5、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主题: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一)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定义: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
2、表现:清朝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
2、原因:(1)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2)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3)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4)担心外来势力对清王朝的干扰。
3、影响:(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消极影响:①割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近代中国被迫开放1、史实:自鸦片战争后至清王朝被推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几十处。
2、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妥协。
2、影响:通商口岸成为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习俗变迁较早的地区之一;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三)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历程:(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门户开放政策与今天的改革开放摘要:门户开放是封闭落后的晚清被迫推行的政策,是晚清被列强欺压的证据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希望瓜分中国的无耻行径;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内乱之后,经济严重落后,社会满目疮痍,为了提振经济而实行的开放。
作者在下文基于自己的理解,简单研究这两种政策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门户开放,改革开放,区别一、引言门户开放和改革开放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门户开放是侵略者采取的侵华政策,是国家在无法掌控主权的情况下,旧中国单方面实行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合法租界等政策;改革开放是中国在拥有绝对独立主权的情况下进行的开放;门户开放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外交、法制、治安维护等政治层面的主权,同时也丧失了经济自主权;改革开放则是完全互惠的平等合作关系,处于我国的外国企业以及个人必须遵守我国境内的相关法律,并接受中国行政司法机关的规管;门户开放让处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前进更加举步维艰;改革开放则成就了新中国的发展与腾飞。
二、门户开放和改革开放的本质差异2.1、被动和主动的差异晚清时期的门户开放是西方列强赢得战争之后,对旧中国实施了极度反文明反人类的罪行之后,晚清政府为了保住岌岌可危的地位而被动做出的开放,也是在西方列强在这场角力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旧中国被动的开放。
显而易见,旧中国所谓的门户开放是在主权日渐丧失、经济发展落后、思想封闭愚昧的情况下进行的开放,选择开放完全是被迫的,执行开放也是不平等和屈辱的,门户开放绝对是被动的开放。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这几座压在中国肩上的大山被彻底推翻,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是在科技高速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吸取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以及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基础上开展的开放。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新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完全是在国家主权独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我国的外国人也同样要遵守我国法律的前提下自主进行的开放。
综上,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绝对是主动的开放。
浅议五口通商与经济特区的不同和远大意义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该条约的内容其中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这就是所称的“五口通商”。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那么,晚清时期的五口通商与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远大意义呢?一、性质不同五口通商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被迫开放;经济特区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完整情况下的主动开放。
通过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与1844年的中法《黄埔条约》,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这成为外国人在中国租地通商的开始。
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并逐渐改变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开创了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开港的先例。
《虎门条约》准许英国人在五口租地建房,永久居住。
后来英国据此加以典解,于1845年在上海强迫清政府划定“租界”,各国相继效法,纷纷在通商口岸建立侵略据点。
《望厦条约》同意美国享有英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美国兵船可自由出入中国通商口岸;美国可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
1980年8月中央决定兴办的4个经济特区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就是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他地区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外部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
二、目的不同五口通商是适应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经济特区是为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改变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
开放通商口岸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五口通商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打开了中国市场,英国等西方列强开始到中国倾销商品、掠夺生产原料。
经济特区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019年高考历史重考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专题讲解】【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知识归纳】实践:〔1〕成功实践:①1953-195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功起步。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规定了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面对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周恩来和邓小平着手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出现国民经济复苏回升的状况。
〔2〕探索中出现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
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与改革开放特区的根本区别从1840年到1945年,近代中国经受着外国列强的不断压迫和掠夺,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在列强的压迫下中国被迫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为对外通商口岸,《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同样是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所不同,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中国改革开放后所设立的经济特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与利益却是大相径庭的。
那些因为不平等条约而被开放的口岸,最终成为了中国白银外流的出口列强的摇钱树,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却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春天。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同是开放的口岸却带来了如此巨大的不同呢?其最根本的不同就是,近代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之下所开放的通商口岸是被迫的,而中国搞个开放后所设立的经济特区是自主决策的。
两者的决策人不同,所站在的立场自然也就不同,列强们希望通过开放口岸来使自己在中国了利益最大化,他们是抱着瓜分中国的目的来的,这样的决定给中国带来的必然是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而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人自己根据国情和中国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他给中国带来的必然是有利与发展和有利于人民幸福的影响。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
19世纪的中国,清政府江山风雨飘摇,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早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这个曾经自诩是“天朝上国”的清政府的春秋大梦终于在1840年被英国人的一生炮响给炸醒了。
从那以后,正如开头所说,中国同列强们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放了沿江沿海的数十个通商口岸,这些被迫开放的口岸虽然为中国带来的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但是它们却损害了中国主权,让中国白银外流,使广大农村破产,中国与西方经济发展的差距越益加大等等,而且它们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耻辱体现。
这种背景下的开放实际是对中国民力财力的掠夺,根本不能使中国得到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上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4单元第13课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备课笔记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1984年,考察某某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先在某某、某某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某某、某某两地设置。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①,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中国设立某某省,划出某某岛设置某某经济特区。
学思之窗1979年春,在与某某省领导谈话时,提出在那里“可以划出一地方来,叫特区。
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几个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某某、某某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把经济尽快搞上去。
这个重大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某某,某某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答:a.水陆交通方便,与港澳台邻近,便于连接国际市场;b.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C.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d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e.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①“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X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1.近代通商口岸和租界与当今改革开放中的口岸开放有本质区别:第一,前提不同。
现在我国是主权国家,同外国的关系是以“平等互利”五项原则为基础的。
第二,目的不同。
我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政策,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广泛地开展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达到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第三,方向不同。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是搞全盘西化,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
近代的通商口岸和租界是国家主权丧失的重要标志。
当今改革开放中的口岸开放是我国现行的对外政策。
①近代的通商口岸,是在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今天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进行的②近代通商口岸是西方国家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强迫中国开放的;今天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为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进行的.③近代通商口岸是被侵略的产物,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主动开放的产物.④近代通商口岸使中国受到侵略和掠夺,而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观点片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求得人民解放。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晚清洋务运动和新中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历史上为了救国、富国、强国的重要改革运动,但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个走向了失败的深渊,另一个大步踏进了成功的光明大道。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让我们一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中的异同吧!首先,要比较的是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的异同。
先来讲讲较前开始的洋务运动,它从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那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和列强的侵略下,清朝内外交困。
从外部来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仍然面临再度被侵略的危险;从内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
在这种危及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巩固和维护清朝统治。
所以清政府这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便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洋务运动。
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也不容乐观,其历史背景也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因此在这同样危及的情况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党和国家提出了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通过对比,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与改革开放背景其实都非常的类似,两场运动同样是在内忧外患下,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想要富国、强国必须要进行的。
既然它们的背景是相类似的,那么看来,它们迎来不同结局的原因并不在这里,接下来我们深入一点比较,来比较一下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中的差别。
略论今日中国引进外资开放市场与近代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不同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了近代文明。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但这仅仅是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痛苦,是灾难。
在当时,列强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资本输出,同样是外资干预中国经济,在我国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战略却与百年前的帝国主义商品倾销与资本输出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单从本质上讲,这就绝对是不同的。
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每一次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要求要求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1858年《天津条约》又规定开放牛庄、登州、台湾等十个通商口岸;还有开放了伊犁、喀什噶尔等商埠,而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
那时的中国就是任人宰割的落后国家,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无能为力,我们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只能任由列强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对我们进行经济侵略,那是耻辱的历史。
而对于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而言,我们的领土完整与主权是无可撼动的,我们是独立自主,日趋昌盛的世界大国。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我国的政治体制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我们肃清了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发展经济上,我们积极主动引进外资,开放市场,用外资来发展自己,完善社会主义,改善广大人民生活水平,让自己更加繁荣昌盛。
前者不管是“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中美合作,互惠互利”还是“大东亚共荣”都是赤裸裸的经济侵略。
只有来而无往,只有亏而无赚,只有损失而无利益。
整个国家民族经济处于被奴役,被瓜分,被剥削的地位。
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1. 如图完整地体现了我国的()A. 经济特区B. 沿海经济开放区C. 沿海开放城市D. 上海浦东开发区2. 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潍坊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城市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A. 上海B. 广州C. 海南D. 厦门3. 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A. 社会制度不同B. 外交政策不同C. 主权归属不同D. 经济政策不同4.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经济特区的创办②设置上海浦东新区③开放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④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A. ①②③④B. ①④②③C. ②①③④D. ②④①③5.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C.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6. 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相比,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其“独特”之处在于()A. 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B. 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C. 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D. 推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7. 南通是我省外商投资企业比较多的城市,这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地区()A. 是我国国际化的金融中心B. 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C. 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D. 在全国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8. 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
这张“王牌”是()A.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 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D. 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9.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B.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C.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D. 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10. 这个城市里的公务员都在名片上一个标志:一头拖着扒犁的牛,前蹄抬起、后蹄猛蹬。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刚好30年,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家面貌都发生了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变化,但在经过井喷式的发展后,一些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也开始显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00多年前洋务运动半途而废的历史教训值得借鉴。
论述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洋务运动:⒈性质;资本主义⒉主要策划者: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⒊时间:好象是1888年左右开始的⒋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抵制列强入侵,有复兴民族的意图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改革开发:⒈性质:社会主义⒉主要策划者:共产党人,有邓小平等领导班子⒊时间:从1978年开始⒋目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因为十年文革,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要复兴经济,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技术,同时为了振兴中华.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基本都是不同的,但为了民族,这是相同点.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创造了世界农耕文明的辉煌,中国以天朝大国自居,在明朝后期逐步走向封闭。
十九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给处于闭关锁国的中国人当头棒喝,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在清朝晚期产生了洋务运动。
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到现代社会的差距越行越远,所谓的天朝只不过是一块腐朽的破屋,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因此,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南洋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广纳人才,使中国的现代工业、教育、政治体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后,试点地区南洋和北洋都基本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现代工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很多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洋务运动的发起:从乾隆后期开始,清王朝的统治就日趋衰落,危机四伏。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为掠夺原料和开拓商品倾销市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疯狂的侵略和扩张,而积贫积弱的中国自然难逃此劫。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的与要求:这一章共有两条线索,三个基本问题。
两条基本线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三个基本问题是: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二,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第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理解和掌握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以及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点:1、通过了解资本—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历史,正确认识外国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2、通过了解近代中国人民英勇地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认真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3、分析总结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历史经验教训。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对整个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正确认识,也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把握整个课程体系中“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与“三个选择”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纠正“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2、如何正确评价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他们依仗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实力骚扰蚕食中国边疆,武装干涉中国内政,聚兵镇压中国革命,或者发动侵略战争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直到最后瓜分全中国。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军事侵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下面我们来逐一的进行分析。
(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思考:从1840—1919年间,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间,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多次武装侵略,其中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有五次。
分别是:1840-1842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英《虎门条约》(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法新约》;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
论述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和改革开放特区的根本区别,为什么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只有在完成民族独立后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
要求:1、用400字稿纸手写,字数1200——1500
2、在第一页标题下写清自己的班级、班内序号、姓名
一、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和改革开放特区的根本区别
1840年虎门销烟事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之后短短百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为尽多尽快地聚敛财富,逼迫政府签订了300多个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诸多不平等条约中,除赔款,割地之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开放通商口岸的无理要求。
而无独有偶。
时隔一个多世纪的1980年,为了走出经济困境,经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却主动打开国门,设立了经济特区。
同样是对外开放,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情况有何不同呢?
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尚处于衰落的封建社会阶段,社会黑暗,阶级矛盾对立尖锐,而腐朽的清王朝执政无道,日渐衰弱。
同时位于世界另一端的欧美国家,大多已经完成了向工业强国的转化,正处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急需大量的财富积累。
故而地大物博的东亚自然成为其眼中一块肥肉,恨不得狠狠吃上两口。
加之当时清廷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尚无开放沿岸城市的打算。
所以是外界因素迫使当时的中国打开国门,而政府根本没有相应的准备策略,这也是当时中外贸易导致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来说,情况就明显不一样了。
经历了十年动乱,中国经济早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下降。
为了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以便能在以后的大国利益争夺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央在导师邓小平的领导下,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才做出了设立改革开放特区的重大决定。
所以是内在因素使得中国主动与世界接轨,做好万全准备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同时,两个政府决策的立足点也不相同。
清廷做出这一决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继续自己的千秋大梦,根本无暇顾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而八十年代的中国政府则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两相比较,高下立辨。
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动机与立场,直接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中国沦为了列强的原料产地与市场,大量商品涌入国内,打击原有小农经济,农民与家庭手工业者破产,人民生活贫困,社会不稳定。
此外,中国的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
而经济特区自身则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经济特区引领了中国近三十年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二、只有在完成民族独立后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
广西民族大学的龚永辉教授认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民族如若不独立,或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攻伐,大大消耗了民族内部的力量,使其各个部分互相消耗,减缓、停止发展,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或依附于其他民族,成为附庸品,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一切以宗主民族发展需要为首要,自然也不可能快速发展,更不用说实现国家现代化了。
而民族独立,就是要改变被压迫的地位,推翻旧秩序,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只有争取民族独立,在被压迫的现状改变以后,才能使民族工业复兴繁荣,才能与外资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关系,才能建立自己的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体系,才能由中华民族自己主宰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故而没有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根本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