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进食与睡眠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360.50 KB
- 文档页数:26
心理健康教育(独立本科B040110)变态心理学(05626)自考必背目录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心理病症现象 ............................................. 3 第三章神经症.......................................................... 5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7 第五章人格障碍...................................................... 10 第六章心境障碍 ................................................. 12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 14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16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 19 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1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23 第十二章老年期精神障碍26第一章绪论领会:1.变态心理学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2) 行为评估(3) 身体检杳(4) 心理测试(5) 生理心理评估(6) 脑成像技术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对变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多维综合模型:3.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
识记: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p3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第二十四章进食障碍试题1、神经性厌食症发病高峰年龄为:A.18~20岁B.15~16岁C.17~18岁D.10~30岁E.20~25岁2、进食障碍的治疗的首要目标是:A.纠正不正常的进食习惯B.矫正进食障碍C.增加病人的体重D.将营养状况恢复至正常E.改变错误的认知3、进食障碍时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正性强化物的增加标准是:A.食欲增加B.呕吐减少C.情绪好转D.认知改变E.体重增加4、关于进食障碍,下列哪句话是正确的:A.神经性厌食症发病年龄较贪食症晚B.神经性贪食症者往往很胖C.贪食症没有病理性怕胖D.两病可交替出现E.贪食症者一般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印象5、关于进食障碍的药物治疗,正确的是:A.饭前使用一定剂量的胰岛素B.饭后使用一定剂量的利尿激素C.饭后使用一定剂量的胰岛素D.饭前使用一定剂量的利尿激素E.不宜使用胰岛素6、某女生,18岁,因“月经不调”赴妇产科就诊。
门诊医生发现其体重偏轻,但却非常害怕自己发胖,因此经常去进行大运动量锻炼。
问,诊断最有可能是:A.神经性厌食症B.青春期发育正常现象C.锻炼过度D.月经不调综合症E.营养不良7、如果该病人住院实施认知—行为治疗,以下程序①采集病史;②矫正病人的歪曲观念;③使病人的进食行为趋于正常;④练习各种预防复发的措施。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A.①③④②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E.①④②③参考答案1.C 2.D 3.E 4.B 5.A 6.A 7.B第二十五章睡眠障碍试题1、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睡前1、2小时内锻炼能使睡眠加深B.对失眠者不要对其睡眠进行限制C.睡行症发作期间被人唤醒会造成很大的伤害D.早醒是健康的行为E.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能有助于失眠的治疗2、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不包括下列哪项?A.刺激限制治疗B.催眠疗法C.睡眠限制治疗D.矛盾意向法E.放松治疗3、嗜睡症的临床表现特征不包括:A.每日出现睡眠紊乱,超过一个月B.白天睡眠过多C.清醒困难D.神志不清E.入睡前有幻觉4.睡行症临床表现特征不包括:A.发作时目光呆滞B.清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C.发作中被人唤醒会有很大损伤D.没有器质性精神障碍E.可以多次发作5.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为提高睡眠质量,患者应尽量减少在床上的时间B.过分关注失眠,易使失眠加重C.制定好计划,能使睡眠质量提高D.上床睡觉前应避免过饱E.改变对睡眠不合理信念和态度是重要的6、张某,59岁,自诉“难以入睡且睡眠不深、易醒八年”。
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理念(一)课程性质《精神科护理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本科设置的一门临床专业课程,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精神障碍急性期病人的护理、慢性期或恢复期病人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及如何早期干预、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护理学科,其与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并列为精神领域的四大学科。
(二)课程任务《精神科护理学》介绍了当前护理学中先进的专业思想、基础理论及基础知识,主要围绕人的健康与疾病及生命过程,根据护理概念的基本内涵来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能适应护理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
(三)课程内容《精神科护理学》主要包括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症状学和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
熟悉精神科护理的基本技能,以及精神症状,、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程序、精神疾病治疗过程、护理及康复护理等内容。
(四)学习策略临结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心理健康培养,以教学质量为宗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
授课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方面,凸显以下特点:1.大量生动的临床案例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2.深入讲解精神疾病的起病因素、心理活动及心理过程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精神病人;3.对其他护理基础学科或相关学科中已经详细、重点介绍的知识板块,如护理程序、整体护理等,仅作简单介绍,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但对于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内容,则作详细讲述。
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四、课程实施(一)教学组织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和副主任总负责。
各位专业教师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
基本流程包括:1.教学准备。
在教学准备工作中,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情况(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选用合适且质量较高的教材。
并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日历。
并及时书写教案,准备教学课件。
《精神障碍护理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科任务;熟悉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护理内容与方法。
课程内容1.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精神障碍护理学学科特点。
3.精神障碍护理学学科任务与范围。
4.制定护理目标适合个体需要的长短期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提高、改善患者自我照顾能力。
(2)主动完成个人卫生料理。
(3)不需他人督促能自行进食。
(4)掌握与他人沟通的基本技巧,每天主动与他人打招呼至少1次。
(5)学会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发泄冲动情绪。
(6)每天按时睡眠。
5.护理模式。
6.基础护理内容包括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睡眠护理4个方面,应熟悉每一个方面具体的护理标准。
7.安全护理内容包括患者安全、物品安全、环境安全3个方面,应熟悉每一个方面具体的护理标准。
8.心理护理熟悉心理护理的概念、目标以及方法。
熟悉一般性、支持性、干预性护理的概念与区别。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1.识记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定义、护理目标。
2.领会精神障碍患者的特殊性以及精神障碍护理学学科的特殊性;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学科任务以及具体内容,如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等具体内容。
3.简单应用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护患沟通概论学习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护患沟通的概念、作用以及基本原则;了解护患沟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掌握护患沟通的基础以及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熟悉护患沟通的4个阶段以及应对冲突危机的基本沟通原则。
课程内容1.护患沟通的概念、作用以及基本原则。
2.护患沟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3.护患沟通的基础(1)伦理准则保密、不伤害、公平、有利于患者。
(2)现行法律沟通技巧是连接法律和伦理的桥梁,而法律规定是行为的底线。
(3)心理学基础护患沟通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有赖于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护患沟通的执行和技巧(1)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共情、非言语沟通、观察、倾听、说话。
2012年8月第9卷第24期·中医中药·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ED )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以饮食行为问题为特征的疾病,由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家庭压力、遗传因素和生物学易感性,还有文化中存在的饮食习惯和对瘦身的过度追求[1],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 ,AN )和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 ,BN )两大综合征,是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女性的心身疾病,患病率为1.0%~4.2%,在美国、日本、西班牙、中国香港等地开展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呈增加的趋势[2]。
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在于神经性厌食的患者通过节食或者过度运动等以减少热量摄入,而神经性贪食的患者通过自我引吐滥用泻药及利尿剂等方法,依赖泻出以限制热量摄入。
进食障碍的临床躯体特征较明显,多数可见月经缺失、脱发、便秘、心动过缓、重度营养不良、水肿甚至腹水、血压低等,同时也会伴有抑郁焦虑、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精力变化等精神症状[3-4]。
患者的社会功能丧失,严重者甚至能危及生命。
查阅相关书籍及文献,祖国医学未提及关于进食障碍的相关病名,与其相关的多有“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但与此病还略有差别,不能完全等同。
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5]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有大量关于饮食平衡的记载,倡导“饮食有节”、“五味调和”、“寒热适中”,从防养生病、饮食与疾病、体质和与饮食、病后顾护、宜忌等方面对饮食平衡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记载了多种饮食失衡导致的病证。
其丰富的平衡饮食思想,对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后世医家关于饮食平衡与健康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中医《黄帝内经》经典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进食障碍患者中几个典型临床症状的发病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名词解释1.进食障碍:2.神经性厌食3.神经性贪食4.失眠症5.非器质性睡眠障碍6.催眠时相二、单选1.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B.神经性厌食者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2.神经性厌食常发生于()A.青少年男性 B.青少年女性 C.中年男性 D.中年女性 E.老年女性3.神经性厌食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A.无故意控制进食量的愿望B.比平时体重减轻30%以上C.不伴有间发性暴饮暴食D.包括躯体疾病所致厌食E.患者有采用各种方法减轻体重的行为4.神经性厌食患者因担心发胖,常采用下面哪些措施?()A.间歇禁食和滥用泻药B.自我诱发呕吐C.使用厌食剂或利尿剂D.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放弃胰岛素的使用E.以上都可以出现5.神经性厌食患者为了减轻体重常使用多种方法,下面哪项说法不正确?()A.患者并不回避“导致发胖的食物”B.采用过度运动的方法C.自我诱发排便D.自我诱发呕吐E.服用厌食剂或者利尿剂6.下面关于神经性厌食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神经性厌食常为慢性迁延性病程B. 患者对治疗多不予合作C. 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基本正常D. 神经性厌食不等于食欲减退E. 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不同,厌食症患者不会出现暴饮暴食7.神经性厌食与正常节食比较,错误的是()A.神经性厌食患者的节食行为在体重达到理想标准时能适可而止B.神经性厌食患者一般情况下伴有内分泌紊乱C.正常节食者一般无体像障碍D.神经性厌食患者与正常节食有本质上的不同E.神经性厌食患者可伴有抑郁症状8.与进食障碍不符合的是 ( )A.采取极端的节食手段B.无端地害怕体重增加C.过分努力地增加体重D.否认体重是问题所在9.进食障碍的治疗的首要目标是()A.纠正不正常的进食习惯B.矫正进食障碍C.增加病人的体重D.将营养状况恢复至正常E.改变错误的认知10.可能导致进食障碍的心理学因素是()A.人自我控制感较低、缺乏自信B.家庭关系不和睦C.先天的易感性D.崇尚苗条的文化强制性11.患者,女性,18岁。
《精神障碍护理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科任务;熟悉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护理内容与方法。
课程内容1.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2.精神障碍护理学学科特点。
3.精神障碍护理学学科任务与范围。
4.制定护理目标适合个体需要的长短期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提高、改善患者自我照顾能力。
(2)主动完成个人卫生料理。
(3)不需他人督促能自行进食。
(4)掌握与他人沟通的基本技巧,每天主动与他人打招呼至少1次。
(5)学会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发泄冲动情绪。
(6)每天按时睡眠。
5.护理模式。
6.基础护理内容包括生活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睡眠护理4个方面,应熟悉每一个方面具体的护理标准。
7.安全护理内容包括患者安全、物品安全、环境安全3个方面,应熟悉每一个方面具体的护理标准。
8.心理护理熟悉心理护理的概念、目标以及方法。
熟悉一般性、支持性、干预性护理的概念与区别。
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1.识记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定义、护理目标。
2.领会精神障碍患者的特殊性以及精神障碍护理学学科的特殊性;精神障碍护理学的学科任务以及具体内容,如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等具体内容。
3.简单应用基础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护患沟通概论学习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护患沟通的概念、作用以及基本原则;了解护患沟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掌握护患沟通的基础以及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熟悉护患沟通的4个阶段以及应对冲突危机的基本沟通原则。
课程内容1.护患沟通的概念、作用以及基本原则。
2.护患沟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3.护患沟通的基础(1)伦理准则保密、不损害、公平、有利于患者。
(2)现行法律沟通技术是连接法律和伦理的桥梁,而法律规定是行为的底线。
(3)心理学基础护患沟通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深切的了解,同时有赖于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护患沟通的执行和技巧(1)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共情、非言语沟通、观察、倾听、说话。
AD:称阿尔茨海默病,是指一组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脑变性疾病。
多发生于老年或老年前期,缓慢发展加重,最终发展为严重痴呆。
CCMD-2-R: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
是目前国内临床广泛使用的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
Ganser氏综合征:也称心因性假性痴呆,为一种功能性痴呆,由强烈精神创伤引起,痴呆氏可逆的,临床表现为对简单的问题,给与近似的错误回答。
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无变化。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TD:为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不良反应,又称迟发性运动障碍。
超价观念:是指一种病人个人所持有的确信,这种确信,有一定事实依据,只是过于偏激或片面,且这种确信与病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并带有强烈的情感作用,明显影响病人的行为。
传统(经典)抗精神病性药物:依据其化学结构不同分为5类:1酚噻嗪类;2硫杂蒽类;3丁酰苯类;4二苯二氮卓类;5苯甲酰胺类;以及长效制剂。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电休克治疗(EST):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病人。
定向力: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是判断是否存在意识障碍的重要指标。
恶性综合征:为一种少见严重的药物反应,常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意识障碍、肌肉僵直、大汗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引起死亡。
儿童多动症: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表现为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儿童孤独症:是发病于婴儿时期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本病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活动内容和兴趣的局限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且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
儿童情绪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二级预防保健(发病前期及临床期)指精神疾病发病前或发展期护士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处理精神卫生健康问题,阻断精神疾病发展的护理干预。
进食障碍患者的护理进食障碍是以摄食行为异常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体重改变和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精神障碍。
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呕吐。
进食障碍较易发生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人群中,尤其是女性群体。
患病率大约为4%,男女比例约为1:6~1:10.大约有0.3%~0.7%的女性患有神经性厌食症,其中以舞蹈演员、运动员为多见。
出发年龄一般为13~20岁,神经性厌食症的病死率大约为5%。
贪食症较厌食症为多见,发病率约为1%~4%,其中4%~15%为女性中学生,发病年龄比神经性厌食症稍晚,多为18~25岁。
大部分是由神经性厌食症发展而来。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进食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几类因素有关:1.社会文化因素该因素在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把女性的身材苗条作为举止优雅、自我约束、有吸引力的象征,因而使众多女性追求苗条。
另外社会竞争加剧,使女性为适应社会要求,对自身形体要求提高,从而促进进食障碍的发生。
2.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与进食障碍也有密切相关性,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过度保护和干涉、对父母过度依赖、家庭破裂、家庭中有节食减肥、酗酒抑郁者,或家庭中存在过多讨论肥胖和体形美的环境。
另外,个人童年早期的不幸经历,尤其是性心理发育上的创伤经历在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
3.生物学因素与进食行为有关的神经内分泌中枢功能失调可能是进食障碍的生物学基础,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系统异常。
此外,神经递质例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免疫调节功能也存在异常。
二、常见类型的临床表现(一)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是以患者对自身体像的感知有歪曲,担心发胖而故意节食,以致体重显著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
1.恐惧肥胖,关注体形本病以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和对体型体重的过度关注为核心症状。
多数患者为自己制定了明显低于正常的体重标准,有些患者虽无标准,但要求体重不断下降;有些患者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太胖,或认为身体的某一部位过于肥胖,如臀部太大,腿太粗等,即使他人解释劝说也无效,这种现象称为体像障碍;有些患者虽否认有怕胖的心理,但即使自己体重已很低,仍不肯进食和改善健康状况。
儿童睡眠障碍【病因】儿童睡眠不足大多是由于相关症状如躯体疾病、饥饿、口渴或过饱、养育方式不当、睡眠习惯不良、精神因素和环境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而使得夜间睡眠多次中断,儿童被迫多次醒来而缩短了睡眠总时间,少数儿童是因进睡困难或环境因素干扰而无法保证足够睡眠时间。
另外,有人认为经常俯卧位姿势睡觉和枕头过高也是儿童睡眠障碍的引发因素,各年龄段儿童中发病率也在5.0%~12.8%之间。
其次也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及恒牙萌出和乳牙脱落有关。
值得注重的是鼾症在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均不低,2岁为4.6%,3岁为6.4%,4~10岁平均为7.8%。
目前对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其中: 1.身体因素:(1).儿童患扁桃体炎的次数:小儿多次患扁桃体炎,会造成扁桃体的慢性增生和肥大,部分堵塞呼吸道,睡眠时口咽部肌肉松弛,又进一步加重了呼吸道阻塞,二者共同作用使呼吸时气流不畅; (2).夜间喘息发作的次数,小儿夜间多次喘息发作,常提示有喘息性疾病的存在; (3)研究结果提示一种与大脑皮层发育延迟有关的发育性疾病,由于大脑发育延迟而扰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因而出现夜枰梦多睡惊等症状.虽然对大脑发育延迟无根本解决方法,但对引起它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心理因抚育不当等,则值得注重. 2.外界因素影响儿童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1).父母有睡眠障碍史(如打鼾、梦呓、夜间磨牙)。
(2).根据调查,处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如父母经常争吵、闹矛盾或离异家庭中,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偏高;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如父母教育子女简单粗暴,严厉约束;父母之间教育方式不一致其中一方过分袒护等都会使孩子精神焦虑、内心矛盾、无所适从,最终心理失衡,成为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症状】 1.按照年龄不同临床症状不同: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在不同年龄发生的睡眠障碍不尽相同。
表现出睡眠障碍与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有着密切联系。
(1).在婴儿期,睡眠障碍主要是很难建立稳定的睡眠规律,表现为进睡和持续睡眠困难,形成行为失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