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71 MB
- 文档页数:60
目录案例一 (2)案例二 (2)案例三 (3)案例四 (3)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案例一2005年5月10日早上,浙江萧甬铁路余姚西至驿亭区间,由于地方一砖瓦厂取土,造成铁路地基土体移位,路堤发生整体下沉事故,导致铁路中断行车,杭州至宁波间途经该处的旅客列车受到影响。
事故原因:为一砖瓦厂取土,造成铁路地基土体移位,路堤发生整体下沉。
地方相关部门说,事故地段地处软土地基,地质情况比较复杂,事故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确定。
处理措施: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指挥现场抢修工作的陈姓工程师勘察现场后,立即制定了抢修方案:做好地基处理——先修因移位而塌陷的公路,再通过公路运石方,把下陷后悬空的铁路填平,同时稳固拱起来的流泥土,保证土层不再流动。
案例二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
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
一夜大雨过后,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事故原因:1.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2.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
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3.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失效。
施工坍塌事故典型事故案例分析6.1.1广东省塔吊斜吊、弯折倒塌事故6.1.1.1事故经过1988年1月13日上午,由中国建筑某工程局某公司机械加工队承接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十号塔吊的安装工程,其前后臂和配重块以及主要部件已基本安装完毕。
塔吊回转以上部分未与塔身连接,靠爬身套架支撑,塔吊处于顶升准备状态。
为安装平台围栏接板,武某某违反塔吊严禁斜吊的规定,叫起重工王某某指挥用配合安装的九号塔吊牵引十号塔吊前臂转动,致使十号塔吊套架处弯折,向南倒塌。
拴在前臂上的九号塔吊钢丝绳被拉断。
站在前臂端的起重工王某某随前臂倒塌被砸死,平台上的电气技术员索某某被摔死,塔基南面的起重工杜某某被配重块压死,路过现场的职工方某某被砸断腿,正在塔上安装的工人胡某某等四人随塔吊倒下受轻伤,九号塔吊司机田某某因钢丝绳被拉断而受伤。
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4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76万余元。
6.1.1.2事故原因分析(1)安装塔吊上部时,旋转台只安放在塔身标准节上端,没有把上下两端的销钉孔用销钉锁住固定,塔吊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为事故埋下了隐患。
(2)塔吊前臂长29m,只伸出17.9m,臂重9.8t;塔吊后臂长7.5m,管重6t,加上配重22.5t,共28.5t。
前后臂不平衡,产生了后倾力。
(3)塔吊处于准备顶升状态,上下部分没有用销钉连接紧,在这种情况下,塔吊只能承受压力,不能承受拉力,用9号塔吊(在上)拉10号塔吊前臂(在下),必然产生3个力:向上的拉力使之增加后倾;作用于塔身的推力;施转力使后臂往外套架危险的开口处扭转。
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塔吊迅速向南弯折倒塌。
这是由于安装的程序不对,改变了塔吊的受力状态而发生倒塌。
6.1.2河南省安阳特大塌架事故6.1.2.1事故经过2004年5月12日上午9时20分,河南安阳某电子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在刚刚竣工的68m高烟囱施工工程中准备拆除烟囱四周脚手架时,上料架突然倾翻,30名正在施工的民工全部翻下坠落,造成21人死亡,9人受伤。
基坑坍塌事故分析(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基坑坍塌事故分析(一)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基坑,坍塌,事故,分析,基坑,坍塌,事故,分析,概述,三年,,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基坑坍塌事故分析(一)1概述近三年建设部备案的重大施工坍塌事故中,基坑坍塌约占坍塌事故总数的50%。
塌方事故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对施工坍塌的专项治理是近年来建筑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基坑坍塌,可大致分为两类:基坑边坡土体承载力不足;基坑底土因卸载而隆起,造成基坑或边坡土体滑动;地表及地下水渗流作用,造成的涌砂、涌泥、涌水等而导致边坡失稳,基坑坍塌。
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或者稳定性不足,引起支护结构破坏,导致边坡失稳,基坑坍塌。
导致基坑坍塌的原因可归结为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本文分析基坑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防范建议。
2基坑坍塌事故概况2.1发生事故的企业,无施工资质和无施工许可证者占企业总数的近50%,10%左右的企业属三级或者三级以下施工资质。
2.2坍塌事故中,工业与民用建筑约占54%,道路、排水管线沟槽约占38%,桥涵、隧道的约占8%。
2.3放坡不合理或支护失效引发的事故约占74%,其中无基坑支护设计导致的事故约占60%。
2.4未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引发的事故约占56%,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导致的事故约占19%,不严格按规范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导致的事故约占25%。
2.5发生坍塌的基坑深度从1.9米~22米,发生在1.9米~10米的事故约占78%,10米~20米的约占17%,20米以上约占5%。
3基坑坍塌事故分析3.1地质勘察报告不满足支护设计要求地质勘察报告往往忽视基坑边坡支护设计所需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不注重对周边土体的勘察、分析,这使得支护结构设计与实际支护需求不符。
某办公楼基坑设计深度6米,仅对建筑物范围内的土体进行了勘察,而基坑边坡淤泥质土层的相关指标,凭“经验”给出。
1.坡顶严重超载
2.整体失稳
3.坑底隆起
4.围护结构倾覆失稳
5.围护结构底部地基承载力失稳
6.围护结构滑移失稳
7.“踢脚”失稳
8.围护结构的结构性破坏
9.支、锚体系失稳破坏
10.止水帷幕功能失效和坑底渗透变形破坏
一、基坑坡顶严重超载
基坑坡顶严重超载是引起基坑坍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近发生的鲜活案例就是基坑坡顶严重超载诱发基坑整体坍塌。
基坑支护设计图纸(1)
二、整体失稳
整体失稳是指在土体中形成了滑动面,围护结构连同基坑外侧及坑底的土体一起丧失稳定性,一般的失稳形态是围护结构的上部向坑外倾倒,围护结构的底部向坑内移动,坑底土体隆起,坑外地面下陷。
例:龙潭空中花园基坑事故
2005年8月3日,凌晨约30m宽位置坡顶出现开裂并出现沉降,坡脚水泥土搅拌桩出现断裂。
早晨7时,下起大雨,半小时后该段出现塌滑。
原因主要是基坑北侧东端滑塌地段出现超挖,开挖后放置了较长时间;坑内大量积水未及时抽排;坡脚土层受水浸泡,降低了土层强度,势必导致边坡蠕动变形;紧邻坑边下水管长期漏水,边坡蠕动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坡顶道路下的下水道出现开裂,大量水浸入边坡土体内,导致边坡失稳。
常见基坑工程案例、事故原因分析依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9 ]87号文规定: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含5米)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或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米,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筑(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一、事故案例近年来,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频繁,发生安全事故的类型可分为:1、周边环境破坏:围护结构变形过大或地下水位降低造成周围路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破坏事故。
2、支护体系破坏:主要包括:①墙体折断;②整体失稳;③基坑坡脚隆起破坏;④锚撑失稳。
3、渗透破坏;土体渗透破坏(流土、管涌、突涌)。
案例一(经济适用住房基坑土方坍塌)2006年1月4日,黑龙江省哈东筑市某勘察设计院经济适用住房工程发生一起基坑土方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轻伤。
施工单位未按施工程序埋设帷幕桩,帷幕桩抗弯强度及刚度均未达到《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要求;在进行帷幕桩作业时,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毗邻建筑物(锅炉房)一侧杂填上密度低于其他部位,在开挖土方和埋设帷幕桩时,对杂填士层产生了扰动,进一步降低了基坑土壁的强度,导致坍塌事故发生;施工单位在抢险救援过程中措施不力,致使事故灾害进一步扩大。
案例二(广州某广场基坑坍塌)2005年7月21日中午12点左右,广州市海珠区某广场B区施工工地发生基坑坍塌,基坑南边支护结构坍塌,东南角斜撑脱落。
基坑支护坍塌范围约104.55延米,面积约2007平方米,南侧海员宾馆的基础桩折断滑落,结构部分倒塌。
同时造成3人死亡、8人受伤。
主要原因分析:超挖:原设计地下4层基坑深度17米,后开挖成地下5层基坑(深度达20.3米),挖孔桩成吊脚桩。
超时:基坑支护结构服务年限一年,实际从开挖及出事已有近三年。
超载:坡顶土方车、吊车超载。
地质原因:岩面埋深较浅,但岩层倾斜。
一、整体失稳整体失稳是指在土体中形成了滑动面,围护结构连同基坑外侧及坑底的土体一起丧失稳定性,一般的失稳形态是围护结构的上部向坑外倾倒,围护结构的底部向坑内移动,坑底土体隆起,坑外地面下陷。
龙潭空中花园基坑事故。
2005年8月3日,凌晨约30m宽位置坡顶出现开裂并出现沉降,坡脚水泥土搅拌桩出现断裂。
早晨7时,下起大雨,半小时后该段出现塌滑。
原因主要是基坑北侧东端滑塌地段出现超挖,开挖后放置了较长时间;坑内大量积水未及时抽排;坡脚土层受水浸泡,降低了土层强度,势必导致边坡蠕动变形;紧邻坑边下水管长期漏水,边坡蠕动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坡顶道路下的下水道出现开裂,大量水浸入边坡土体内,导致边坡失稳。
2005年**日12时,武昌区彭刘杨路金榜名苑已开挖至设计深度5.2M的深基坑东侧(cd)段约40余米长的边坡发生滑塌险情。
二、坑底隆起坑底隆起是一种向上的位移,产生的原因一是深层土的卸荷回弹,二是由开挖形成的压力差导致的土体塑流。
由于土体是连续体,坑底的隆起和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必然导致坑外土体产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带动相邻建筑物或市政设施发生倾斜或挠曲,这些附加的变形使结构构件或管道可能产生开裂,影响使用,危及安全。
一般解决的方法是被动区加固,提高土的抗力,减少变形,同时解决整体稳定和坑底隆起问题。
三金.鑫城国际C地块事故三、围护结构倾覆失稳围护结构倾覆失稳主要发生在重力式结构或悬臂式围护结构,重力式结构在坑外主动土压力的作用下,围护结构绕其下部的某点转动,围护结构的顶部向坑内倾倒。
抵抗倾覆失稳的力矩主要由围护结构自身的重力形成,坑底的被动抗力也是构成抵抗力矩的因素。
如武汉火炬大厦开挖深度10m,上部为老钻土,下部为基岩,采用¢900mm人工挖孔嵌岩排桩支护,开挖至设计标高后,由于老粘土局部浸水,强度降低,土压力剧增,由于桩嵌人岩层,变形不易谐调,造成十余根支护桩折断,危及邻近六层综合楼,使该楼楼梯间悬空,情况危急。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近年来,基坑坍塌事故频发,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基坑坍塌事故的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以期提升社会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案例背景:该基坑坍塌事故发生在大型城市的住宅楼施工工地。
该项目由一家知名建筑公司承建,涉及多个地下岗位施工。
事故发生时,工地上有近百名工人在施工,造成多人死伤和巨额财产损失。
事故原因:1.设计不合理:基坑工程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存在缺陷,没有清晰确定地下水位、土质情况、地下管线等关键信息,导致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无法有效评估和控制。
2.监督不到位:工地监理单位未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监督,未及时发现和纠正隐患。
特别是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及时监督不足,加剧了事故的发生。
3.施工管理漏洞:施工方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违反施工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存在为施工速度和效率而忽视安全的行为。
例如,未按照要求进行基坑降水,以及在未完成支护结构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
4.人员素质不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相对较低,未经过必要的培训和资质考核,对危险源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有所欠缺,无法识别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
事故应对措施:1.加强规划设计:在地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土质情况、地下管线等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并明确设计要求与标准。
2.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对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确保施工按图纸和规范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隐患。
工地监理单位要有能力和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施工方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施工,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4.加强工地安全教育:通过组织工地安全培训、讲座、演练等形式,提高工人对危险源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结论:基坑坍塌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预防和避免。
基坑事故案例分析【篇一:基坑事故案例分析】解永成等:某基坑工程事故案例分析某基坑工程事故案例分析要:介绍某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了施工中产生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引起地下连续墙拼缝水土流失,周边地面下沉,房屋倾斜甚至坍塌的原因。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事故AnalysisofAnAccidentCaseofDeepFoundationPitXIEYongchengTANJingqian(GuangzhouNo.3ConstIuction&EngineeringCo.,Ltd.Guangzhou10050)Abst陷Ct:ThisarticleintroducesaIlaecidentcaseoffoundationpitduringconstlllction.AndanalysesthemainreasonfbroVer—distortedsupponingstlllctureleadinghousingstructureleasingduringconstmction.Keywords:deepfoundationpit;constmction;accident1工程简介某工程基坑开挖深度18.5m左右,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加四道内支撑(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其余三道均为嘶00钢管)支护结构,见图1。
场地处于剥蚀残丘地貌,座落在小山坡脚下,各土层及其参数见图1和表1。
该基坑轴(北端)地下连续墙处岩层埋藏最深,墙底部尚未到全风化花岗岩(其它部位墙体均进入了全风化或强、中风化花岗岩层)。
在施工中,当开挖至约8m深时(即第二道钢管角撑安装过程中)北端地下连续墙(中部)接缝出现水土流失,至第四天才封堵成功。
当开挖至约12m深时(亦即是在安装第三道角撑过程中),北端墙(中部)拼缝再次出现更严重的水土流失,从而导致轴墙北侧地面严重下沉,邻近的建(构)筑物倾斜,开裂而进入抢险状态,造成工程事故。
经过一天时间才将连续墙的接缝封堵住,北侧的危房随之陆续拆除或临时加固。
例析基坑坍塌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0 引言安全生產是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如何保证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如何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如何将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一线,将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是当前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虽然早已家喻户晓,但实际上是喊得多、落实得少,叫得响、行动迟缓。
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习惯性违章,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是安全工作的关键。
地勘单位的多种经营(包括建筑、服务业、基桩工程、采石及地勘服务性行业)较严重的事故类型有高空坠落、机具伤害、坍塌和触电等。
这些事故常发生于建筑施工、基桩工程、机修等作业。
分析地勘行业坍塌伤亡事故案例,吸取已发生事故之教训,引以为戒,从中查明原因,把握规律,避免从前的差错和失败,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中即选取了的两个地勘行业基础施工中发生的坍塌事故,加以分析总结。
那么什么是坍塌事故?坍塌事故指物体在外力和中立的作用下,超过自身极限强度的破坏成因,结构稳定失衡塌落而造成物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挤压伤害及窒息的事故【1】。
1 两起坍塌事故案例1.1湖北鄂西地质基础公司当阳市三峡新材技改基坑维护工程“3.20”坍塌事故2010年3月20日,湖北宜昌地质勘探大队鄂西地质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当阳市三峡新材“气代油”节能综合技改基坑维护工程,发生一起边坡崩塌事故,造成两名正在坑内进行支护排桩桩头钢筋调直作业的民工被埋死亡。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地质条件:崩塌位于熔化工段基坑北边坡中部,崩塌段长20至25米,崩塌方量约200立方米。
该处边坡上部2米为碎石素填土,中部2米为粘性素填土,下部粉质粘土。
结构松散的素填土中发育大量平行于边坡走向的陡倾裂隙。
坡面土体崩塌,对人体产生较大冲击力,并窒息而死亡。
(2)气候条件:3月16日至20日,天气晴朗,气温从9℃猛升至29℃,气温上升达20℃,是当阳市60年来同期最高气温。
由于天气干燥(连续多天出现浮尘天气),土体迅速失水、干裂,土层裂隙进一步扩大,导致土体失稳,而产生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