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
- 格式:docx
- 大小:23.81 KB
- 文档页数:4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
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ﻫ 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假如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能够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ﻫ2、平均速度的计算:ﻫ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ﻫ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ﻫ3、实验过程:(1) 使斜面保持特别小的坡度;(2)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ﻫ (4) 依照公式:算出平均速度。
ﻫ (5)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要点诠释: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如此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ﻫ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速度1。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特别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特别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ﻫB。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C。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ﻫD、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ﻫ【答案】Aﻫ【解析】AB选项、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速度公式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
测平均速度的原理
测量平均速度是物理学中常见的实验,通过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除以所用的时间。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平均速度的定义。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会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然后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时间和距离,再利用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
其次,测量平均速度需要准确的时间和距离数据。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计时器来记录物体经过起点和终点所用的时间,确保时间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测距仪等)来准确测量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确保距离的准确性。
只有准确的时间和距离数据才能得出准确的平均速度。
另外,测量平均速度还需要考虑误差的影响。
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无法完全做到数据的绝对准确。
因此,我们需要在测量结果中考虑误差的影响,通常会给出一个误差范围,以反映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最后,测量平均速度还需要考虑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等,不同的运动状态会影响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总之,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包括明确定义、准确数据、考虑误差和考虑运动状态等几个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了充分考虑和准确测量,才能得出可靠的平均速度结果。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测量平均速度学生姓名___________学科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教师姓名___________平台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_____1.通过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类比,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2.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促进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有效记忆。
3.通过视觉类比法,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激发解决相关问题的潜能。
1.测量平均速度2.知识对比例1:某同学百米赛跑成绩为10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他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B.他赛跑时做匀速直线运动C.他在百米内平均速度为100m/sD.他在冲刺时的速度可能大于10m/s 解题思路:平均速度的理解例2: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图1 解题思路:平均速度的公式:V=S/T例3.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开始5秒内通过5米的路程,接着静止5秒,再在5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物体在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A.1米/秒B.15米/秒C.2米/秒D.1.5米/秒解题思路:平均速度的公式:V=S/T例4.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
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C.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解题思路: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V=S/T例5.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则()A.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 C.3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解题思路:平均速度的公式:V=S/T例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B.小明后50m的平均速度是8.33m/sC.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D.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74m/s 解题思路:平均速度的公式:V=S/T例7.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他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他感觉要迟到了,便以6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那么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 B.4.8m/s C.5m/s D.6m/s 解题思路:平均速度的公式:V=S/T当堂小结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课本实验再现一、实验原理:tsv =二、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三、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1s 。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1t ,将小车通过的路程1s 和所用的时间1t 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2s 和所用的时间2t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4)利用公式tsv =,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1v 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v ,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11t s v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22t s v =。
(5)整理器材四、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拓展训练1.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在这个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B.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可以将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C.斜面应保持较大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D.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AB 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3.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A.图中AB 段的路程50.0cm =B.如果测得段的时间 2.5s AC t =,则AC 段的平均速度32.0 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BC v ,可以将小车从BC v 点静止释放4.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 )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 B C 、、三点的时刻,B 点是全程AC 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C t t <B.AB BC t t =C.AB BC v v >D.AB BC v v <5.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为标题,我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一、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简单直接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测量速度恒定的物体,例如一个沿直线运动的汽车。
我们只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记录物体的位移,并除以时间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二、刻度测量法刻度测量法适用于测量速度不恒定的物体,例如一个加速运动的小车。
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设置一系列等距的刻度,并记录物体经过刻度的时间。
然后通过计算物体经过的刻度数与时间的比值,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三、跑道计时法跑道计时法适用于测量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我们可以在跑道上设置起点和终点,并在起点和终点处放置计时器。
当运动员从起点出发后,计时器开始计时,当运动员到达终点时,计时器停止计时。
通过计算运动员在跑道上所花费的时间,并除以距离,即可得到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四、速度计测量法速度计测量法适用于测量物体在空气或水中的平均速度。
速度计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阻力或流速的变化来计算物体的速度。
例如,在船上可以使用流速计来测量船的平均速度。
五、雷达测量法雷达测量法适用于测量飞行器或车辆的速度。
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测量物体的速度。
通过测量电磁波的频率变化,即可计算出物体的速度。
六、GPS测量法GPS测量法适用于测量车辆或人的速度。
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我们可以测量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变化,并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总结一下,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刻度测量法、跑道计时法、速度计测量法、雷达测量法和GPS测量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量平均速度。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准确记录时间和位移,并进行正确的计算,以得到准确的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总距离与运动所经过的时间之比。
在物理学中,测量平均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简单常用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之一。
它适用于物体在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通过在物体运动过程中记录物体所经过的距离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并用标尺或测量仪器测量物体在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然后,我们再用时钟或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所经过的时间。
最后,通过将测得的距离除以测得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得到物体的平均速度。
2. 光电门法光电门法是一种精确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它适用于物体在直线运动且速度较快的情况下。
这种方法利用了光电门的原理。
光电门是由发光器和接收器组成的设备,通过发射一束光束并在接收器接收到光束时触发计时器。
我们可以将光电门放置在物体运动的轨道上,当物体经过光电门时,光束被遮挡,计时器开始计时。
当物体通过另一个光电门时,光束再次被遮挡,计时器停止计时。
通过测量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然后将其除以计时器所测得的时间,就可以得到物体的平均速度。
3. 高速摄像法高速摄像法是一种适用于测量高速运动物体平均速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并通过分析图像来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首先,我们需要将高速摄像机放置在物体运动的轨道上,并设置合适的帧率。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来测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最后,将物体所移动的总距离除以所用的时间,就可以得到物体的平均速度。
4. 雷达测速仪雷达测速仪是一种常用于测量车辆平均速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雷达原理来测量物体的速度。
雷达测速仪通过发射一束无线电波,并接收被物体反射回来的波,从而测量物体的速度。
当物体靠近雷达测速仪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增加;当物体远离雷达测速仪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会减小。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步骤一、引言物体的运动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度,而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运动特性,对于物理学和运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将介绍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1. 直尺:用于测量物体的位移;2. 秒表:用于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3. 物体:选择一个具有一定尺寸的物体,如小球或砖块。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直尺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确保直尺的刻度清晰可见;b. 使用秒表进行校准,确保秒表的准确性;c. 选择一个平坦的表面作为物体运动的参考面。
2. 进行实验a. 将物体放置在起始位置上,并记录下物体的初始位置;b. 启动秒表,并同时开始推动物体;c. 当物体到达目标位置时,立即停止秒表,并记录下物体的到达时间和目标位置;d.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3. 数据处理a. 计算每次实验的位移:将目标位置减去初始位置,得到每次实验的位移;b. 计算每次实验的时间:将到达时间减去开始时间,得到每次实验的时间;c. 计算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将位移除以时间,得到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d. 计算所有实验的平均速度:将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求平均,得到所有实验的平均速度。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直尺和物体运动的参考面水平,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2. 在推动物体时要尽量减小外界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避免风的干扰;3. 每次实验后要重置物体到起始位置,确保每次实验的起点相同;4. 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可靠的数据,并计算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到每次实验的位移、时间和平均速度。
将这些数据整理并计算平均速度的平均值,可以得到物体的平均速度。
通过比较不同实验的平均速度,可以观察到物体运动的变化趋势,从而分析物体的运动特性。
六、实验扩展1. 可以改变物体的质量或形状,观察对平均速度的影响;2. 可以改变推动物体的力度,观察对平均速度的影响;3. 可以改变物体的起始位置和目标位置,观察对平均速度的影响。
测量平均速度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测量出速度)那我们现在出去测量你觉得合适吗?想想能
否通过设计一个模型,做个实验来研究呢?
二.研究新知
出示一个这样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呢?或者说通过这个模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现在你们猜想一下会是什么情况?(猜想与假设)。
猜想后不行动永远只能是猜想,所以我们要
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设计实验)
课本上已经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3页内容,带着问题去阅读,明
确:
实验目的:学会测量平均速度(板书课题)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刻度尺(测量s),停表(测量t),斜面、小车、金属片教师视频演示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仔细听,思考:
1.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什么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小车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3.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4.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是s)测量哪里到哪里的距离?
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
5.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
所以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一些,主要是为了便于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少误差的产生
6.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计时,多次测量求得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
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出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的呢?可不可以直接从斜面的中点位置开始测
量呢?
要测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运动速度,不能让小车从斜面的中间位置释放下滑进行测
量。
可以通过计算得出S
3=S
1
-S
2
,t
3
=t
1
-t
2
本次实验的实验方法与步骤你能说出来吗?
实验步骤:
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
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
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记
入表格。
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
表格。
D.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再测量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
E.计算:下半段路程S
3=S
1
-S
2
,记入表格下半段时间t
3
=t
1
-t
2
,记入表格
F.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v=s/t算出各个平均速度,记入表格。
G.整理回收器材
从实验步骤我们知道要记录测量的出的路程和时间,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数据(学生自行设计,老师提醒学生单位的书写)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模拟动画过程,把你看到的数据填写到你的表格内,把每一段的
平均速度计算出来也填入表格.
填写完整了表格我们一起来分析下数据:
1.比较3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
2.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
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
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3.全程的平均速度会等于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加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的和除以2吗?
v1≠(v2+v3)/2;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平均速度不是求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一
定要用v=s/t来求平均速度
分析与论证:
v2<v3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快。
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交流与评估: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探究实验的7个环节:
1、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4、做实验和记录数据
5、分析与论证
6、得出结论:
7、评估、交流与合作:
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出示一遍实验报告,讲述实验报告大体要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几个环节
三.课堂练习
详见ppt课件
四全课总结:
这节实验探究课,你有哪些收获?
(如:,如何测量平均速度,停表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怎样设计实验,探究实验的7个环节,简单的实验报告等等)
五。
布置作业
课本P251,2,3
大视野跟踪练习。